1.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2.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学反思

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4.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改进措施_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研指导 >> 小学教研 >> 数学教研 >> 课例点评

数学需要动起来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浙江桐乡启新学校人民路校区/沈丽霞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在学生没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想要学生能够比较扎实的掌握知识,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口。只要做到三个动,学生的知识定能掌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三、重点、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多媒体平台、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教师首先给大家欣赏一组。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课件,播放一些折纸的。

师:觉得这些动物漂亮吗?

生:漂亮。

师:你知道这些动物是怎么得到的吗?

生:用纸折出来的。

师:真聪明。确实这些是纸折出来的。你们喜欢折纸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折纸。

师:在折纸之前老师要发一些特殊形状的纸给同学。请你们看一看,如果我想把这两张圆形的纸发给两个同学,我该怎么分呢?

教师课件出示两个圆和两个小朋友。

生:一人一个。

师:这样分的话两个人有没有意见?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两个人一样多的。

师:也就是说要公平合理的分,必须每个人同样多。

现在老师只有一个圆想要分给两个人,该怎么办呢?

课件出示:

生:一人一半。

师:那么怎么来表示这个一人一半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折一下。

师:现在请你们用老师给你们的圆来折一下。

学生动手折圆

师:谁来给大家看一下你是怎么折的?

学生上讲台给同学看: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人一半就是让圆分成的两份同样多。那么就是把圆对折。

师:你想的非常好,谁再来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

生2:一人一半就是把圆平均分成2份。

师:把圆平均分就可以公平合理。因此,必须平均分。

教师板书:平均分

师:这一半我们怎么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呢?

生:分数

师:分数是怎么样的?你在哪里听说过分数啊?

分析让学生从欣赏折纸的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学习和折有关。于是在后来一个一半怎么表示出来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想到要把圆进行对折。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目的就是要公平合理的分,让每一份都一样多。这样的设想本来是想让学生的思路能够一路走到用分数来表示物体的一半。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教师走,而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一点学生的自主发现。

2.教学分数?

师: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听说过分数,但是却不知道分数是怎么写的,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电脑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好不好?

生:好

教师课件出示:

师:你觉得这个分数怎么读的?

生1:一分二

生2:二分一

生3:二分之一

师:到底是怎么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电脑。

课件出示:

读作:二分之一

师:你知道我们读“二分之一”,二是指哪个?一是指哪个?

生:二分之一的二是指下面的2,一是指上面的1.

师:你的发现非常正确。其实我们这个分数中的每一部分都是有自己的名称的。

----表示分数线;2叫分母;1叫分子。

课件出示:

师:一起来说一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随便指,学生来说名称,学生齐读。

师:那么这个二分之一是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圆平均分成二份,其中每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整理并板书:

把圆平均分成2份,

每一份是它的?。

师:二分之一写的时候还得要有一定的顺序呢?你知道是怎么写的吗?

生:先写1,再写一横,再写2.

生2:先写分数线,再写2,再写1.

师:你为什么是这样想的?

生2:我刚刚看见老师在黑板上是这样写的。

师:看来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学生,确实应该像你说的一样。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2,最后写分子1。现在拿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二分之一。

学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空书二分之一。

分析?的教学是整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在明白它的来历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分数所代表的意义。而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前提基础,在讲分数之前必须是平均分。我在教学时,发现我的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一无所知,更别说要他们尝试写分数。原本在预设时设计了让学生先尝试写分数,让他们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再进行的深入了解。当我发现学生心中没有一点基础时,果断地让学生去看电脑中是怎么表示的,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这个分数的来历以及分析这个分数所代表的意义。虽然没有按自己的预设走,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惊奇的发现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从这里我发现有时预设只能是老师在课前的一种美好愿望。要想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理解或是能够比较扎实的掌握知识,变通是教师的能力。而动手折圆能让学生把抽象的想象转变成具体形象的思维,变复杂为简易是数学中最常用的转化思想。二分之一的书写,虽然教本中没有要求,但我觉得一个新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它是怎么产生的,代表什么意义,更要掌握是怎么书写的。就像语文中的生字的书写顺序一样,虽然在最后的结果中是看不出的,但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了规范的书写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我让学生说写法,再空书二分之一,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规范的掌握分数的写法,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

3.深入理解几分之一

师:那如果老师想要把这个圆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该怎么办?请你动手折一折。

学生动手折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展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分啊?

生:把圆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一块就是四分之一。

师:谁再来说一说,1/4是怎么来的?

生:把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四分之一。

学生一起说意义

师:那如果老师想要平均分给8个人,怎么办呢?请你再折一折,划一划,想一想,说一说意义。

学生动手折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是八分之一。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次?

生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是八分之一。

师:不管是分给二个人,还是四个人,还是八个人,都要怎么分啊?

生齐说:平均分。

师:是啊,只有平均分时才能用分数来表示,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些题目。

课件出示题目1:

1.下面的颜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对吗?对的打“√”,错的打“X”。

师:请谁来说一说?对吗?为什么?

学生依次判断:

生1:不对,因为没有平均分。

生2:对,因为平均分成6份,有颜色部分是一份,所以是六分之一。

生3:不对,因为没有平均分。

生4:对,因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有颜色部分是一份,所以是四分之一。

生5:对,因为把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有颜色部分是一份,所以是四分之一。

师: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我们还要会自己写分数。

课件出示题目2:

2.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师:请把每一个分数写下来。

学生独立写数

和学生矫对答案:

分析在学了1/2后就让学生折出圆的1/4,再让学生折出圆的1/8,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折的过程中体会几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更加巩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了解。然后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新课标推出后,比较注重让学生进行讨论,操作,感觉好像忽视了新课中的练习。我觉得在新课之后立即进行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进行练习的巩固,可以让学生马上把知识深深植入脑海中,这对后续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在深入了解几分之一后就安排了学生进行练习,意在巩固学生的新知,打实学生的基础。

4.拓展新知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几个图的颜色部分是整个图的几分之一?

教师出示课件:

师:真不错。那你观察一下这些图和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先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相互讨论

师:讨论好了吗?谁来说一说啊?

生:我发现,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

生2:这些圆中有颜色的越来越小了。

生3:分母在越来越大。

……

师:你们说的可真好。那有谁发现了这些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在变大

生2:是变小了,看看每个圆的颜色部分就会发现变小的。

师:哦,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圆的颜色部分,看看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啊?

学生和老师一起看课件:

师:对哦。我发现我们的小朋友的眼睛还真的是很厉害哦。确实,这些有颜色部分真的是越来越小,也就是这些分数也越来越小哦。那你们谁能根据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还有分数的大小来进行小结吗?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同桌相互讨论

生:分母大的分数小。

师:什么一样啊?

生:上面一样大。

师:上面是叫什么啊?

生:分子。

师:也就是分子一样大时,下面的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要小,你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啊?

生:是的。

师:那谁来再说一遍啊?

学生再重复说:

分子一样时,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现在我们来试一试,看看谁能一下子能看出分数的大小,看谁厉害,好不好?

教师课件出示: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平均分”是整堂课必须让学生深深植入脑海的话,只有让学生的脑海中有扎实的印象,才能比较充分的进行深入学习。而“平均分”学生在学习除法中早已掌握并深有体会,如果在分数中能够比较明白“平均分”,那么就可以说课堂已经融入了新的知识。在教学“平均分”中,通过分圆形,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深刻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怎么“平均分”?在进行二分之一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写、说各个环节进行一步步学习,让学生学习一个方法,能在后续学习中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2.关注学生的瞬间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在短短的几分钟中,甚至是在几秒中迸发出来的,有时短暂的思维是可以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的,也是学生能否在本节课中能够持续精力,精神十足的继续听课,能否获得新知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几分之一,或是知道意义,或是能意会却不能说出来。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该立马让学生自己写,自己说给同桌听,再让学生说给全班同学听。瞬间思维是学生能够增强学习信心的前提,因此,教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复习引入课题,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折纸游戏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然后通过试一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然后通过比一比引导学生用涂色等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最后小结,引导学生学会总结知识。

课堂教学中我充分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由折纸游戏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在课程导入时,从孩子熟悉的旧知识引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复习几分之一,然后引入折纸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接着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直观地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认识表象,有利于学生更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这样使学生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成功,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组织者.对练习题处理不面面俱到,重点辅导少数学生,总结留给学生说,我只是加以完整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没有很好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课堂教学中没有抓住主线——分数单位,因此学生在理解几分之几时困难加大。今后必须加强学习,认真研读教材,钻研课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机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信念,这些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彰显着教学反思的价值诉求及致力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堂公平的实现和教师智慧的形成。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我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长度单位不够整数厘米、分米或者米时候,怎么办?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小数的产生实质意义,体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第二步,表现在小数意义的教学中,教材中利用米与分米、厘米、毫米的改写,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设计了?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份是多少米呢?能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吗?(十分之一),父母是10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数,也就是0.1。而我在教学中直接从线段图入手,从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入手,让学生在改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中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避免了教材中由于增加了米后意思上表达的不够清楚。第三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将小数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对整数计数单位的复习进行引申。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通过以上三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表现在由于还没有完整的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因此对各个数位上的数有几个计数单位组成表述不是很清楚,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要加紧学习和改进。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的读法以及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反思本节课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明显不足。

 较好有以下几点:1、导入简洁,开门见山。 ?学习了整数的加读和写的方法,现在我

 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整数的读和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这样开题,目的明确,导入简约。2、认识小数数位顺序,是正确读写的基础。首先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小数,并把这些真真实实的有意义的小数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发现小数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发现小数是由小数点将小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后,再让学生由整数的数位顺序迁移到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转化。 3、列举身边的小数:学生感兴趣的古钱币的高度、厚度和重量,利用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发现、概括能力。

 但是也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讲解。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效果不好,需要下课进一步辅导,关注每一位学生。另外,关于零的读和写个别学生容易出错,要多加强调。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小数的性质》

 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1、10和100。提问:它们中间可以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

 接着,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个结论。接着问: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同学们马上进行合作分工,很快得出1 分米=0.1米、10 厘米=0.10米、100 毫米=0.100米。此处我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学生不难得出0.1 米 0.10 米 0.100 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在练习的时候,列举了小数的性质经常出现的两种题型?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位数?,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个别的学生还认为末尾只能天上或者去掉一个零,要加以订正。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小数的大小比较》

 今天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考虑到班上学生最近学习有点浮躁的事实,我没有按照书上面的例题设计,而是自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去年运动会我们四年级四个班的跳远平均成绩如下......请你们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比赛的名次先后。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名次很感兴趣,因此迅速的融入了讨论的氛围之中。

 结合四上学习的大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们很快的讨论出来了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其中小数部分要从高位开始比较,当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同时候,在依次比较低位......方法基本上都能掌握。学生在写作业时候存在两个问题:1.对于小数数位不同的时候,由于粗心和抢时间,导致看错;2.对于数字相同,数字顺序改变了的小数大小比较容易犯错。这两点让我思考: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很大程度上并不单单取决于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大小,很多时候跟学生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因此,这个是老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的移动是这个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内容,正好那天学校请来郭老师对我们学校数学教学进行指导,郭老师正好听了我的这一节课。听完郭老师的评课,我受益颇多。

 首先,是解析教材,记得听郭老师讲过两次话,他都是把解析教材放在首位,由此可见,教师对教材的解析尤为重要。而在这里,我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太小看教材知识的难度,学生练习不到位,过少等问题导致课后遗留的问题较大。

 针对郭老师的指点,我对自己这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开课开门见山、联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点设计和涉及的面比较广,对题型和易犯错的知识点掌握较全面。做得有欠缺的地方有:1.随着整堂课的进行,老师没有很好的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学生参与面不够(这个也是我教学一直的弊端);2.学生自我探索、小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过短,老师教授的时间过长,这样不利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会。3.练习不够,整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而忽略了练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缺少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时候数位不够时候怎么办的练习(应该是在开头或者末尾添零,添几个零学生很容易出错,还有变成整数以后小数点和开头的零都应该去掉等问题,老师没有明细)。练习时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以后要加倍重视。

 接下来的一个课时,是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反过来运用,也就是根据小数扩大或者缩小相应的倍数(几分之一),来判断小数点移动的情况。学生对这个还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根据小数扩大或者缩小相应的倍数(几分之一),来对应小数点移动的情况不是很熟练,所以写起来有些费时,还容易出错。

 总之,我觉得做老师一定要充分挖掘和把握自己的角色,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太过分手,要做到有的放矢,还真是一门需要好好研究的学问。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整个单元教学的一个基础。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除了特殊的悬浮状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大致能够清楚判断。但是,根据生活经验所得,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而这一表述过于简单化,生活中不难找出与这类说法相悖的例子。如何从这一矛盾点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于是,活动一开始,我从简单的物品入手,出示一块小石块与一片树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沉浮现象。随后,出示教科书中所举例的七件物品,让学生纷纷预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对于个别物品,如萝卜、回形针、蜡烛,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大家的探究欲望升级。接下来,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手头准备的材料,大家分工协作,一一将七种物品放入水中,判断其真实的沉浮状态。真对这个活动,探究同学们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物体的沉浮状态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大小、轻重、是否空心、材料……一系列的猜测一一从学生的头脑冒出。为了顺利进入今天探究的主题,我简单引导主要研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状态真的和体积、质量有关吗?很多同学都脱口而出告诉我是的。接着,按照教科书中提供的切割以及连接的方式,用实验去检验真理,冲击学生头脑里原有的错误认识。得出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质量),它的沉浮状态不发生改变的结论。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实验材料选择的不同及考虑的欠缺,导致产生了一些小的分歧。例如,在探究回形针的沉浮时,有一个小组产生了回形针浮着的现象。这是由于回形针很小,而由水的表面张力将之托起。为了避免此类情况产生,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明确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也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应该是: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另外一个较大的分歧,则是胡萝卜沉浮的判断。由于事先,我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准备实验素材。因此,学生带来了白萝卜还有胡萝卜,且每个萝卜的新鲜程度也是不一的。因此,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出现了浮、沉,甚至悬浮的现象。学生们都很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萝卜在水中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状态形式存在。这时,教师就要随机简单提及一下悬浮这个状态,并告诉学生这与我们所准备萝卜的新鲜度,内含水分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关系。从而解除学生头脑中的困惑。总之,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同的班级,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处理形式。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修恶习分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aaa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 方法 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猜老师年龄,说自己的年龄。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数?

 1、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

 2、书上图:四个苹果 2瓶水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 成2份,每份是2个

 生2:把2瓶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把一个 蛋糕 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生:切成两半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生:二分之一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 分数线 、分母、分子)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

 它指的是谁?

 你能 说说 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3、拿一张长方形, 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4、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 )里画?勾?。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 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4、(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4、1/8、1/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

 (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5)相同的图形 ,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5、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 表示的1/2、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1:1/4

 生2:1/2

 1/2表示哪一 部分?(一大块)1/4呢?(一小块)中间用什么符号?(小于号)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用学生作品验证。

 (3)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6、分数的书写。

 (1)师教写1/2。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书上练习)

 汇报:1/3 1/6 1/9 1/8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的?请生阅读书P98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4)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书上题目)

 长方形 1

 1/3 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估,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生1:1/3是下面的2倍。

 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 学习方法 。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生说。

 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7、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 五角星 (1/5) 巧克力(1/8)

 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 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形的1/3 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1/2 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生:1/4 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师: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8、 黑板报 。《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艺术园地

 科学天地

 生:《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

 师:版面不是分成了 三份吗?

 生:把《科学天地》再分,黑板版面就平均分成了四份。

 9、瞧,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

 图:一岁 现在的我

 课件演示把一岁 儿童 的身长(图)平均分成四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4

 把现在的我的身长(图)平均分成七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7

 估计:八、九岁孩子的头占身高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

 师提供资料:十岁儿童头占身高的六分之一

 10、播放:多美滋1+1奶粉 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4?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1/9?

 1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 经验 。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1教师板书:1)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 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 (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 (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

 3. (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 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

 (生: )

 师:两个半块苹果,哪一半是 ,是谁的 ?

 师: 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 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 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3. 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 ,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XX折法?。)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3. 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找身边的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 总结 反思 ,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课后反思]

 一.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 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 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点评]

 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运用教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感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再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要求折出不同图形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后面设计的巩固练习,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产生离不开平均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3. 本节课,既有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既动手、动口,又动脑,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理念。

看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 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

2. 数学名师听课心得体会

3. 小学数学认识分数教学反思范文

4.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5.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6. 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教学设计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好学生要能把教科书由厚读到薄,在参加考试之前,所有的厚书变成了自己的一本薄书。”这是一位老师在复习课时候经常要讲的一句话。以前,或许,我还没有怎么深刻的体会。现在,我感悟到,这应该是一句经典之语。一位好学生,一位会学习的学生,他一定是一个能把书读薄,然后又能把薄书变厚的人。作为老师,在复习阶段,我觉得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把书变薄,然后又让学生能把薄书变厚。因此,复习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

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我想,这就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特点二是“通”,融合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得到提高。这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

在复习小数的认识与加减复习课的时候,我就是抓住这两点来对学生进行复习的。开始,我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这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也就“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知识的融汇贯通,在复习读写小数的时候,我喜欢用同一个题目翻来覆去的讲,最重要的是让明白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读法相对来说要比写法难,如果写法会了,学生明白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那读法也就降低难度了。

觉得本堂课不够的地方是过于面面俱到,太平铺直叙,我觉得课堂中如果有点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还有有时说话提问缺乏严谨性,缺乏对问题答案的预设能力。平时一定要多向同事请教,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点有:

一、注重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新知即可水到渠成。

二、注重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和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我特别注重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审题,分析题意,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本节课,我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自我欣慰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一、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上,还有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这就 造成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3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世博会之旅,用新鲜的话题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之前有专家提到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准备去世博会参观的排队的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这里应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强调把数字分开来计算,因为我在备课手册上看到的都是拆数这种方法,而我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用笔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形式来进行口算(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算的),这样是否容易出错,是否属于口算,我有点不明白.不过我当时给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适合自己的算法就无可厚非。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处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所以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课标的指引下在复习知识时还是延续了上节课的复习方法,教材由浅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基本的运算、运算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估算的知识、运算的顺序掌握还是非常好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掌握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定律的认识,并能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回顾估算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计算中对于加减乘法计算掌握较好,但是有个别同学在除法计算,特别是小数除法计算中还是出现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就进行计算,还有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书写不正确。

2、在解决问题中虽然学生知道解题步骤,但是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

三、再教设计

解决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在复习中还要循序渐进,在学生的疑难处解开学生心里的结。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5

1、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

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强化技能训练,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功:

由于表面积教学已不再死定计算公式,这也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必须。因而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从开始的看图说数据,到根据数据画草图,再由看数据想图形,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要制作一个电视机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个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一个牛奶盒要包装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装纸等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二不是死板的运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从一些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同学很难与实际物件联系起来。比如房屋的通风管,由于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有的同学计算使用铁皮时计算了6个面的面积。还有些同学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特别是一些拓展创新题,更是让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

2、学生对词语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较弱:例如横截面、占地面积、周围所蕴涵的数学内涵还不够理解,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6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捕捉亮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

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节课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两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学会了创造,自主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