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教案

2.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4.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

5.《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6.初二上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中职_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没有人敢否认,苏轼是一个天才,是文学史上的一代天骄。他的文学成就甚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还请关注哦。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鉴赏《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神飞跃呢……

二、学习目标

  三、诵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

 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

 (一)观眼前之景

 1、齐读上片

 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

 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 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3、上阕以哪句结尾?“一时”指何时?三国英雄辈出,为何如此衷情周瑜呢?

 (二)写历史之事

 1、分析周瑜形象

 2、苏轼生平介绍(多才多艺、多灾多难)

 (三)抒一己之怀

 1、苏轼才华横溢不逊周瑜,人生际遇却相去甚远,心中怎会不生感慨?

 2、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情感。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还有诗人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释然。这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次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跃历史的翱翔,这,不正是诗人要极力挣脱的束缚吗?要知道,个人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怜可笑。苏轼正是在这种历史与个人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人生的自觉,从而获得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3、齐读

 4、黄州成全了苏轼,介绍苏轼在黄州的作品。

 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苏轼成全了黄州,使他成为了天下名城。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飞跃!世间种种的运途在他心底都未见沟壑,想来,身处黄州,心中风波已定吧。

五、 赏析《定风波》

 1.范读

 2.生自读

 3.赏析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4、齐读

 六、小结

 这就是苏轼,他时而徘徊月下,时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正如余秋雨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与其说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还不如说坎坷磨难成就了苏轼,晚年回顾他的一生,他曾用两句诗概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七、 拓展训练

 拿起你手中的笔,为苏轼写一则颁奖辞

八、作业

 1.背诵《苏轼词二首》

 2.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九、 板书

教学反思:

 1、 平时知识积累不够

 本次优质课大赛,我抽到的篇目是《苏轼词两首》,开始时我暗自庆幸,认为这是一节容易讲的篇目,第一次试讲之后,听课教师反馈,思路老套,没有亮点。怎么才能有亮点,必须对苏轼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思想经历。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啃书!我用很短的时间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康震评苏轼》等书籍,对苏轼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时间紧促,总觉得有对很多东西没有很好地消化,所以很多知识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这是本节课对我最大的警醒。

 2、朗读不够

 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讲课时自己心情比较紧张,只想着下一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忽视了这个诵读的重要性。党老师评课时也指出了我的不足,“这么短的篇目,应该让学生当堂就背会”。

 3、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过于草率

 时间紧张,直到讲课前还在修改,给苏轼写颁奖辞是讲课前才加上的,所以处理的很草率,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的遗憾,其实,这点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讨论发言,如果处理得当,一定会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四、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教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微课课例

濮阳市外国语高中? 赵芳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解读“风流人物”。

2、品读词人豪迈、壮志难酬的情怀。

学习方式诵读法,问题引领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苏轼成就二三四:

词苏辛,诗苏黄,

苏黄米蔡书法家,

三苏父子散文强。

但成就如此卓著之人,却经历了一次政治运动——乌台诗案。乌台浩劫,九死一生,瞧,他向我们走来了。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怀壮志却满心绝望地走来,朝着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他很无奈,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二、倾情诵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出自我理解,圈画疑难点。

三、质疑解读  通过反复诵读,逐层质疑解读,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进行深度学习。

1.壮美景(所见之景)

(1)问题一: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何理解“浪淘尽”之“浪”字?这三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明确:浪比喻时光。

点题;浓缩时空,把大江、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旷远深沉意境;为周瑜出场造势。

(2)问题二:找出写景句子,重点体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什么样的景?

譬如:“乱石”“惊涛”视听结合,写出了岩石的诡怪奇异和波涛的汹涌澎湃。

(课件):“穿”、“拍”、“卷”三个动词,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用“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象,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明确:赤壁之景,雄奇壮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惊心动魄,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三读:读出对祖国壮美山河之豪情来。

我们读罢内心豪情激荡,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2.风流人(所想之人)

问题三:《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慎的《临江仙》中“浪花淘尽英雄”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否一样?(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概括周瑜形象)

风流人物:品格超群 才能出众? 抱负远大 业绩卓著? 刚柔并济? 文武双全 ……

(联系《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四:“周郎赤壁”能否换成“周瑜赤壁”?(年轻潇洒)

问题五:“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追慕敬仰)

问题六: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为何插入“小乔出嫁了”这一情节?

1、说明周瑜年轻有为。

2、美人衬托英雄的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3、周瑜与孙权既有君臣之义,又有亲戚。因被信任而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

四、合作探究

3.豪迈情?(所叹之情)

(1)、苏轼和周瑜有哪些异同呢?借周瑜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呢?

暗合点:风流人物苏轼想成为像周瑜一样的风流人物,且有资质。

补:周瑜——曲有误,周郎顾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武豪迈,气概非凡,杀敌为国,兴国安邦)

但却未能如愿(无人信任,不得重用)

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异:

周瑜 ? 苏轼 ?

年龄? 34 47

生活? 幸福 ? 穷困

外表? 英俊 ?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 团练副使

成就? 功名早成 ? 一事无成

课件(江山在,周瑜不在;苏轼在,事业不在。)

明确:借古伤己,渴望得到统治者重用,壮志难酬、功业未成的感慨。

(2)、解读“梦”的韵味是什么?

早年丧妻,孤苦无依 悲痛 无奈

才华横溢,际遇难觅 苦闷 感伤

早生华发,人生易老 激愤

年近半百,功业未成

心怀理想,壮志难酬

师说:好一个“人生如梦”!一把辛酸泪,谁解梦之味?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比较达观;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同意哪种看法?试说明理由。

明确:感奋感伤的色彩? 功业无成的感慨 旷达洒脱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一篇传世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片如画的壮丽河山,一声穿越时空的浩然长叹,一汪绵绵无尽的长江水,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不变的追求,也许苏轼没能成为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但却把不堪的人生活出了具有苏轼特色的潇洒和旷达。

致苏轼

赵芳

赤壁江边浪如雪,苏公载酒欲何之。

掉头不顾杯高举,舞影飘零意转迟。

周郎成忆飞烟尽,却笑多情两鬓丝。

吾辈必当勤自勉,持书仗剑有所为。

六、课后作业

1、请你以苏轼的忠实粉丝身份,为被贬在赤壁的苏轼写一封信。(不少于300字)

2、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苏轼》

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 [编辑本段]词牌释义 〔题考〕 元微之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又开天遗事:“念奴有色善歌,宫妓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词曲之名,有所昉矣。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名,不暇遍考。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历史)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周瑜之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17.酹: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而《三国演义》这本为了抬高诸葛亮,故意贬低周瑜,把周瑜丑化成一个狭隘嫉妒的小人,是严重违背历史的。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诗歌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本课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教学重点为:赏析语言,感受豪迈之情。教学难点为:评价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

 钱理群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古典诗词是最具表现力和画面感的.文学形式。为此,本课将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以及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导入语: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多媒体课件展示苏轼以及“乌台诗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2.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学生用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感情。

 3.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结构。上阕着力描绘赤壁之景,下阕借写周瑜抒发感慨。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问:你认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哪句?小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师生共同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具豪迈之气。陡峭的山崖耸入云霄、汹涌的波涛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澎湃的雪浪,生动地勾画出了古战场雄奇壮丽的图景,不仅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也为下阕怀古渲染了气氛。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问: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也有人认为是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难掩豪放旷达,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基调和写作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前赤壁赋》探讨“江月”这一意象在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特殊意义。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问:苏轼的一生,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可谓命运多舛。然而他并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林语堂也曾说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将本词扩写成一篇散文,发布到班级博客中,全班进行交流。

 2.三国时代人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周瑜呢?自主探究,形成文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1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2)风格流派、文体;

 (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词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此词怀古抒情,苏轼先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对于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主要针对“知人论事”进行讲解,期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苏轼的旷达和对于历史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考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为: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用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环节设置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老师进行配乐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画出朗读停顿。

 2、大声朗读本词,思考:本词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在确定朗读方式的同时,有助于理解本词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设置为结合苏轼及其他文学家,理解“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哲学思想。以期同学们能够真正理解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先贤们的身上的闪光点为己用。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习得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本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引导学生讨论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此种作业形式:试比较柳永与苏轼在意象选择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下面说一下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三、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二)导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读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内容,为何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词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3)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4)“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3、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五)悟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知识目标豪放词的特点情感目标从容旷达的胸襟。

 (六)练课外拓展、迁移知识

 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让学生把握竟象与意境,寻找二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四、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基本上是按讲课思路来安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理解讲课思路,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2、作业:

 a、背诵课文

 b、查找一首怀古诗词,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4

尊敬的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本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宋词,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这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对前两篇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词的发展脉络和文学常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词的能力,因此《念奴娇赤壁怀古》应该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著名词人苏轼的一首豪放派词,是作者游览“赤壁”时的所见所想,作者以古怀今,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联系自己的处境,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诗歌鉴赏和诗歌的背诵默写为必考的内容,其中表现手法既是高频考点,又是我校学生的薄弱环节。

  二、学情分析。

 本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正确理解词的鉴赏手法。但是高一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综合能力较低,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被动接受式教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

 2、能力目标:学会诗歌中情景交融和对比两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学习作者从容旷达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来讲,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阶段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享受,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诗歌阅读题也是高考中的一大难点。本词又是辽宁高考诗词默写的必背篇目。因此我确定本课的:

 (二)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三)教学难点:学会诗歌中情景交融和对比两种表现手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一直坚持着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宗旨,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的教法是: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诗词中有意象和意境,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的和声音,营造类似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联想,激发学生兴趣;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能描绘出当时的情景,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苏轼当时的情感。

 学法上,针对高一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综合能力较低,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被动接受式教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我设计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引导学生多多朗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将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语文是个开放性的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用彩色笔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准备了六个环节。

 环节1: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歌词是出自哪里?

 三国中有无数的英雄,你最喜欢那个人物?让学生一个词概括理由,这样提问一两个同学。再问问有没有喜欢周瑜的,如果有同学喜欢,英雄所见略同。(准备两种可能性)但是在一个大文豪苏轼的笔下偏偏何独爱周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导入,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容易打开课堂局面,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然后顺势提出了和课文相关的问题,自然导入。

 环节2:理解内容

 理解是鉴赏的基础,为了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这首词,我又将这一环节分成几个步骤:

 首先,释题,题目是文学作品的眼睛,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学会借题目分析隐含的信息是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主旨的重要步骤。

 赤壁,怀古,咏史诗,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作一些猜测,或者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这首词,会更有目的性。

 “念奴娇”为词牌名,题目是“赤壁怀古”,说明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借古战场抒发自己的感情。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风,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诗词,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作铺垫。

 学生们对苏轼并不陌生,所以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明确的方式。

 第三步:朗读。

 诗词的学习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学生“四次读”

 第一次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做到不添不漏不错。

 此时我会设置问题,上下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能不能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读。

 第二次自读——读懂内容

 读过之后,学生一般都能找出概括词上下片内容的一句话: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第三次单个读,然后范读(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针对我两个班的情况,有播音班的学生,找他们读,一是可以鼓励学生,二是这些学生读的都很不错,可以作为范读的蓝本。

 通过三次读学生充分熟悉了本词的内容,同时也体会了豪放派的文章的高亢激昂、铿锵有力,为他们的背诵和鉴赏教学做了铺垫和基础。

 环节3:赏析。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设置两个题,让学生讨论完成,分析之后,再次感悟性齐读一遍。

 1、通过朗读我们初步体会了词人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2、浪淘尽千古的风流人物是谁?怎样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学生发言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赏析上片的过程中,我会展示我的幻灯片,引导学生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当时的场面,重点描绘“乱石穿空——”,尽可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并掌握表现手法。

 赏析下片的过程中,当时英雄很多,但是单单写到了周瑜,先引导学生分析周瑜,再分析出对周瑜的敬慕之情,此时我会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学生就能分析出对比的手法,并且体会作者“人生如梦”的情感。

 环节4:课堂小结。

 这首词中运用了情景交融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描绘了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赤壁之景,由景写到了功成名就的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的苦闷。

 环节5:高考链接。

 这首词是09年宁夏的高考题,难度适中,题型设置和本课教学紧密相连,通过这首词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而且能学会答题,同时也是一个反馈,可以掌握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

 环节6:背诵。

 背诵的方式取小组连环(自己点名)比赛式背诵,表扬为主

 先带着学生利用课件作为提示背一两遍,然后给他们时间自己背,最后小组比赛背。这样比赛式的背诵不但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同配合的精神。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六、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上片:赤壁美景——情景交融

 乱穿(形)

 惊拍(声)豪放洒脱

 卷雪(色)

 下片:缅怀古人周瑜——苏轼

 年龄2447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难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成才之路》28页古诗鉴赏6、7题。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背诵,学生学会了分析诗歌鉴赏中的两种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和对比,达到了考纲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提高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突破了重点难点。语文是灵活的学科,学生当堂学会了不等于可以灵活运用,还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多多积累,灵活运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一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4、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词。

 学习重点:1、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苏词中字词句使用的妙处。

 学习难点:1、理解词的意境。

 2、苏词中字词句的妙处。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知识链接: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高出一筹。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现实的不满情绪。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所写。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学习过程:

 1、 填空(A级)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 ,是我国______ 时期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 _______ 。贬居_______ 期间,曾两游_______ 附近的_______,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 选择题:(A级)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纶(l?n)巾 酹(l?i)酒 樵(qi?o)悴 崩摧(cuī)

 B. 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o)悴 崩催(cu?)

 C. 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o)悴 崩摧(cuī)

 D. 纶(guān)巾 酹(l?i)酒 憔(qi?o)悴 崩摧(cuī)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

 A. 终岁不闻丝竹声

 B. 举酒欲饮无管弦

 C. 足下蹑丝履

 D. 君当作磐石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3. 合作探究:(C级)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定风波》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4).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4、延伸探究(D级)

 (1)《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3).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拓展阅读: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选自《东坡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2.沙湖道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曾买田其间。在去沙湖的道中遇雨,下雨衣湿,道路泥泞,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心情被雨打乱。只有苏轼不在乎,不久天晴,苏轼在这种遭遇中写了这首词。

 苏轼之词,写的不只是情趣,还有关人生的哲学思想。这是苏词令人注目的成就。

 第一句就表现了哲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自然界有风雨,人生同样有风有雨,都需要一种定力和持守,如儒家倡导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格修养。

 但是,?不*、不移、不屈?之外该选择什么呢?如果只站在那里挨打,自认不在乎,那只能算是阿Q精神。阿Q精神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的修养,差别在哪里?一是马虎,一是超脱。所以苏轼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要走的路我依然要走下去。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刹那间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定力和持守,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这首小词写眼前景、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所见:大江 淘浪 风流人物

 乱石 惊涛 多少豪杰

 所思:周郎(雄姿英发) 自己(早生华发)

初二上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1

 1.教学内容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品,它不如诗歌易读易懂,所以要反复诵读,层层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旷远深沉的意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鉴赏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宋词。

 2.教学对象分析:

 本校学生差生面比较大,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调动其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开头的音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本词意境的分析用问答式,可有效降低思维难度,达到通过问题,引导其了解分析意境的方法的目的。思维创新必须有一个契入点,质疑讨论部分正是为此设计的,相信学生可以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3.教学策略设计:

 ①重视诵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明中写着?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可是听过多少节课,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诵读,充其量是有节奏地读,很难想象这种整齐划一的读念中能不能品味到诗歌的意境。还有一种教法就是老师们常取的津津有味地评析,这种办法也的确能引导部分同学进入诗境,如游历梦境一般赏析一番。但也常会遇到并没有能跟随老师进入诗境,反倒如同听催眠曲一般进入梦乡的同学。可见这种被动的接受或者简单的读念都不能替代诵读,也难以达到诵读主体心理体验的深度。鉴于这点,教学设计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格律常识,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声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诵读走进诗的意境。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激发大家诵读诗歌的兴趣,变评析被动接受为赏析主体主动体味和表达。

 ②巧设疑、善诱导、多层次启迪思维

 引导学生反思求知过程,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探究(合景与情)意境,通过想象、联想体味景物描绘虚实结合的特点;通过知人论世,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质疑讨论,创新思维。

 ③多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插入、动画、音频、,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品味、理解、感悟。尤其是调整了《三国演义》片头的视帧顺序,并加入了本词内容作为字幕,经?Studio MP10?重新压缩后,用于教学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诵与歌唱,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④比较赏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其实本课最好还是进行比较教学。比较易于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比较设计可以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纵向可以不同时代的婉约?婉约、豪放?豪放派作品相比,如柳永《雨霖铃》?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横向则可婉约?豪放之间比较。也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比较。

 4.学生学习策略设计

 课堂教学中间过程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5.教师成长与教学创新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挖掘课程,并结合自己的特长灵活地教,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实践,不能怕出丑,不能自己不会的就不去让学生体会。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场景与欣赏者的人生体验,才会被真正挖掘出来,并通过鉴赏活动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善于启发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体验中开发出创造性的潜能。诗歌的讲评和赏析,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动起来?活?学,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课本和教案,那么最好的课本和教案也会成为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和教案的奴隶。课堂适当地灵活一些、放开一些,或许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学习的潜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2

 回顾这节课,我认为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使学生爱学、乐学;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较佳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遗憾和不足:诵读环节设计不当。我原来的设计是,学生自读,教师校正字音与句读,然后教师点拨情感后学生再读,读出情感,最后放录音,让学生体会。这样看起来好像水到渠成,但高一的学生由于诗歌鉴赏水平较差,难以较好地把握情感。在请教其他老师的基础上,我做了认真的分析,决定调整诵读环节的设计思路,先放录音,再让学生模仿朗读,然后展示读,教师指导点评,这样,诵读环节的授课程序就变为:

 1.放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

 3.学生展示读。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教师指导。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就可以较快校准地读出词的情感,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受拘束地去交流、探讨,在争论中发现、提升。我也要多读书、多反思,一路前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3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4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教学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发动学生去参与讨论,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们手中拿的是哪种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作的,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豪放词代表作,对语文教师而言,更是一篇艺术性思想性都很强,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河大版初二上册的语文课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在授课前该如何备课呢?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河大版初二上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把握豪放派词的特点。

 2、思想目标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景物与情感的自然结合

  媒体运用 多媒体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学思路 复习知识——诵读全词——讨论鉴赏——对比阅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课题。(板书)

  二.复习知识,了解背景

 出示幻灯:本词是他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赤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古战场赤壁而作的。

三.诵读全词,感知意境

 配乐范读——全班齐读 (教师点评)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品词的意境。

 (提问:读完这首词的感受是什么?)

四.课文分析,讨论鉴赏

 (一)分析上阕

 1、(出示幻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把“大江”改为“江水”,“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2、(展示赤壁风光)体会景与情的自然结合。

 ①讨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

 ②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赤壁美景。

 ③用词语概括赤壁景色的特点。

 3、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提问:这句话在本词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师小结,总结上阕。

 (二)分析下阕

 5、(出示幻灯)周瑜和周瑜生平简介。

 (提问讨论:为什么要写周瑜,本词从哪些角度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板书: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潇洒风姿(柔)

 雄姿英发——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刚)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儒将风度(文)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镇定自若、用兵如神(武)

 6、播放“赤壁之战”,感受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7、师生共同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 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生发那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从自己与周瑜的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出示幻灯提问: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业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豪壮感伤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A级基础题(选择题)

 B级提高题(问答题)

六.学生质疑,布置作业

 “强虏”有的版本作“樯橹”,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