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词》教学教案

2.雄健的国民~~~~~~速度啊

3.《黄河颂》共分为哪几个层次?请概括回答

4.《黄河颂》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5.四年级下册语文目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的胡杨的自述短文答案

6.六年级音乐黄河颂教案

7.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黄河颂教案一等奖_黄河颂教案

永远的丰碑》

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开篇语

80多年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历史!鲜红的党旗上凝结着革命英烈的鲜血,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着先进模范的风。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

为深入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永远的丰碑》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教育人们缅怀先贤,不忘历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永远记取他们的英名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不灭的精神。

永远的丰碑1: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80多年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历史!鲜红的党旗上凝结着革命英烈的鲜血,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着先进模范的风。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为深入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本台从今天起推出《永远的丰碑》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教育人们缅怀先贤,不忘历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永远记取他们的英名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不灭的神。 今天播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这里是北京香山万安公墓,中国***创始人之一烈士墓就安放在这里。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影响着,1919年,他发表了《新纪元》、《我的观》等几十篇宣传的文章。他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早接受和传播的人。这一年,"五四"运动爆发,又一次成为运动的组织者和***之一。

1920年10月,在北京发起、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等80余人。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敌人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倒下了!可是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永远受到党和人民的人民的敬仰。

永远的丰碑2:

中国革命早期思想家--蔡和森

二十世纪初,学界名流杨昌济曾这样夸赞过他的两个弟子:"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二子,一个指,另一个则是蔡和森。

1918年,他与同校的一起创办了新民学会。后来,蔡和森在北京结识,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年底,蔡和森在上海加入中国***,长期主办机关刊物《向导》。

从"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员,他的家庭也成为党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等人作为党的第一代开拓者,被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1931年6月,由于叛徒的出卖,港英当局将蔡和森引渡给广东军阀。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将四肢钉在墙上,用刀戳烂胸膛,悲壮就义,用生命和热血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共产主义凯歌。

永远的丰碑3:

开天辟地一代英杰--

从南湖红船到十大,55年风雨历程,用他对党的赤诚,以学识渊博、忠厚长者的风范,为缔造先进的政党和崭新的中国,倾注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1914年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法律,并秘密参加了中华革命党,开始寻求。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后,回到了祖国,并结识了同乡陈潭秋,一起在武汉组织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7月,赴上海参加一大,这一年他35岁。

1934年已近五十岁,他拖着体弱的身躯依然参加了艰苦的长征,他拉着马尾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过草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派重返武汉,担任长江局常委,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统战工作,广泛交友,以学识和风感动各界。

1954年9月,当选为全国院长,为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贡献了毕生精力。

永远的丰碑4:

可当大局的秀才--何叔衡

在中国***的创始人中,何叔衡被称为秀才,然而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他却英勇不屈,实践了生前"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中国***一大在上海召开时,他作为长沙小组代表出席了大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何叔衡从湖南转移到上海从事党的宣传工作。由于他不熟悉当地的情况,又不会说上海话,结果被敌人逮捕。审讯中,这位何秀才随机应变抑扬顿挫地讲起了孔夫子的《论语》,伪警察误认为抓了个"土学究",便把何叔衡放了。

1935年红军长征后,已达六旬高龄的何叔衡在福建上杭县小迳村一次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他勇敢地与两个前来追捕的敌人英勇搏斗,直至壮烈牺牲。

1928年6月,何叔衡受党委派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途径哈尔滨时,写过这样一首诗表达自己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

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永远的丰碑5:

无限忠诚党的事业的英烈--方志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在皖南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知道方志敏是个"大官",以为他很有钱,但搜遍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国民党军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方志敏经常筹款数百万元,但一点一滴都用在革命事业上,自己从不动用一分一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还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著作。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永远的丰碑6: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刘胡兰

58年前,时任中央纵队司令员的任弼时向正在转战陕北的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为刘胡兰的事迹深深感动,含泪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刘胡兰出身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胡兰参加了村里儿童团,和她的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教会秘书。她发动群众、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候补党员。这一年,刘胡兰刚刚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当敌人残暴地将六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后,刘胡兰毫不畏惧地走向了敌人的铡刀。

永远的丰碑7:

民族英雄 党的战士--马本斋

提起马本斋,人们自然会想起抗日战争时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回民支队。"铁军"的威名,载入了抗战的史册,马本斋,一个***员的名字也永远记在了人们心中。

青年时的马本斋投身奉军,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29岁的马本斋在家乡组织起了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马本斋率部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称为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出任司令员。勇猛善战的马本斋不畏强敌,身先士卒,从1937年至1944年,他指挥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万6千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1年9月,日寇抓捕了马本斋的母亲,企图让马母白文冠给儿子写劝降信,马母坚贞不屈,壮烈牺牲。马本斋强忍心头的悲愤,奋笔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38年10月,马本斋加入了中国***。6年后,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时年42岁。

永远的丰碑8:

以身殉国 浩气千古-左权将军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开始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为掩护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率部抗敌,不幸在山西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7岁,这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军第一个在战场上殉国的高级指挥员。

左权,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学时期开始接触,1926年2月加入中国***,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军事理论,1930年回国后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的作战;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参与指挥突破国民党4道封锁线、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协助、指挥八路军开展华北抗日战场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

左权以自己壮烈而无愧的人生证明了一个***人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

永远的丰碑9:

一代名将--叶挺

每当人们朗读这首著名的"囚歌"时,就会想起它的作者,中国的创建人之一和新四军***叶挺将军。

南昌起义时,叶挺担任前敌总指挥,与、、等一道,指挥起义部队与敌激战3个小时,一举拿下了南昌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部队转战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将军临危不惧,按照的指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他自己在奉派与国民党交涉时被扣押。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4月8日,在由重庆赴延安出席全军整编会议时,因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1946年3月15日,重庆《新华日报》曾刊登了一篇《叶挺同志说明入党志愿》的报导。叶挺说:"如果我能自由了,一定要继续牺牲了的同志们的精神,重新加入***,贡献我全部的力量,来为中国人民服务。"

永远的丰碑10:

抗日英雄--杨靖宇

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吉林省蒙江县被改为靖宇县,这是我党在东北地区第一次以一个***员的名字命名的地方。

杨靖宇牺牲前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早在1928年,就受党指派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在东北等地领导工人运动。他曾5次被敌人抓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弃,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季反"讨伐"作战中,他率警卫旅转战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树皮或棉絮,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当残忍的敌人将杨靖宇割头剖腹后,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竟无一粒粮食。杨靖宇就是凭着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顽强地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息。

永远的丰碑11:向警予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19年她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动的首创者。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不久她便加入了中国***。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担任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还为妇女部起草了许多重要指导文件,撰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敌人三番五次对她审讯和毒打,但她坚贞不屈,对于党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现了***人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国民党派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她。向警予视死如归,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讲演。敌人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凶殴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滔滔地讲下去,因此他们在她嘴里塞着石头,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英勇牺牲。

永远的丰碑12:

中国农动的先导者--彭湃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海陆丰苏维埃创始人彭湃面对敌人的酷刑和逼供而作出的响亮回答。

在海陆丰建立和保卫苏维埃的斗争中,彭湃夫妇总是带头冲锋陷阵,他家有六口人先后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由于叛徒的出卖,这位革命先驱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入狱,但他始终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他曾经坚定地说过:"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1929年8月30日,在赴刑场时,他砸翻狱警送来的所谓的"送终餐",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赠送给战友,并高唱《国际歌》,呼喊着"打倒帝国主义","中国红军万岁","中国***万岁"等口号慷慨就义,表现了一个***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用自己33岁的宝贵生命,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谱写出壮丽的诗篇。

永远的丰碑1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

这是同志1944年9月8日发表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从这一天开始,张思德的名字就伴随着无数的***人实践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

张思德1915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18岁他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张思德担任了警卫营通信班长,带领全班承担起机要通信、站岗放哨、开荒生产和建窑烧炭等各项任务。1944年,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展起来,组织上派他当农场副队长,他带着战士们走进了安塞县的大山中烧木炭。虽然是副队长,可是他每次都争先钻进炭窑中作业。哪里累,哪里脏,哪里就有张思德。这一年的9月5日,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深情地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永远的丰碑14:

用先进理论唤起民众的***人--邓中夏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的赵家楼一把反对帝国主义的大火震撼了卖国贼,掀起了反帝国主义运动的高潮。它的主要组织者就是现代工人运动的开创者--邓中夏。

1920年10月,邓中夏协助在北京成立了***小组,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随后他投身工人运动,在北京长辛店、上海和广东省港罢工中威名远扬。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不幸被捕。在狱中,他给战友们上党课,讲,讲***的理想和气节。他请人转给党组织一句话是"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员"。一位狱中的难友曾经回忆说,1933年9月21日黎明,邓中夏高唱着《国际歌》走过他的牢房,走向雨花台。难友们和着他的声音一同高唱《国际歌》,为这位英雄送行。邓中夏慷慨激昂地高呼:"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永远的丰碑15:

学贯东西,才华出众的革命家--张太雷

广州起义--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作为广州起义***,中国***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张太雷和这光辉的一页永载史册。

张太雷,江苏常州人,1898年6月生,191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春赴莫斯科,成为我党最早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家,回国后,为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7年,张太雷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后补委员。12月11日,领导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任代理,12日,不幸遭到敌人袭击,壮烈牺牲,时年29岁,是我党在战斗中牺牲的第一个中央成员。

张太雷学识渊博,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他撰写了大量宣传的文章,还曾将《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中国共产主义先驱称赞他:"学贯东西,才华出众。"

永远的丰碑16:

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

"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是一位***员用生命喊出的誓言,至今仍深深激励着人们。

董存瑞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在部队发起冲锋时,遭受敌人一个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但他毅然顽强坚持冲到桥下。由于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安放置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用自己19岁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1950年,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1951年总司令为他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永远的丰碑17:

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瞿秋白

1935年6月18日,国民党军队士兵将枪口对准了又一个***员,在刑场上,他昂首挺胸,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他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21年,瞿秋白只身到莫斯科以记者的身份考察俄国革命实践。回国后负责主编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以及《向导》、《前锋》两个刊物。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这一时期瞿秋白创办了国立苏维埃大学、高尔基戏剧学院等文化团体,在文化战线开辟了新局面。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他深信,"中国***的胜利,就是国家前途的光明"。瞿秋白就义时年仅36岁。他生前大量的文章被收录进《瞿秋白文选》。

永远的丰碑18:

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

78年前,一位年仅26岁的***员,面对国民党派的屠刀,高呼着"中国***万岁",在上海龙华从容就义,他就是中国***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者之一赵世炎。

1914年,赵世炎到北京求学,参加了"五四"运动,目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劳苦工人的苦难,赵世炎坚定地选择了。1927年,他和同志一起组织并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带领只有150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向国民党派发起了反击,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7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赵世炎被捕入狱,面对生死考验,他临危不惧,坚定地表示:"***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员!"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赵世炎献出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员。

永远的丰碑19:

群众领袖,人民英雄--刘志丹

1943年,刘志丹牺牲7周年时,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

刘志丹,1903年生,陕西保安人。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同年冬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4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后在陕甘边开展兵运工作。1931年10月,和谢子长等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任副总指挥、总指挥,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此后,相继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红26军42师师长、陕甘边军事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1935年9月,任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任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他,和陕甘宁边区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永远的丰碑20:

在烈火中永生--邱少云

朝鲜,五圣山连绵不断,中朝两国人民永远铭记着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在这里的伟大战士邱少云烈士。

邱少云,1931年生,四川省铜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联合国军"391高地的任务。11日夜晚,部队组织500名战士在敌人阵地前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点左右,美军发射的一枚落在了邱少云潜伏点的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立即蔓延到他的身上。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就可以在水沟里将火苗扑灭。然而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任务的完成,邱少云咬紧牙关,在烈火中坚持了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实践了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1953年,邱少云被追认为中国***党员。先后被追记特等功和追授"一级英雄"称号。

永远的丰碑21:

甘洒热血写春秋--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中国***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派前,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夏明翰祖籍湖南衡阳县,1919年,他和同学们走出校门,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经、何淑衡介绍,夏明翰加入中国***,并在长沙参与***力车工人的罢工斗争。1926年2月,夏明翰被党调到武汉工作,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和中央农动讲习所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夏明翰参与发动秋收起义并领导发动了平江农民。1928年3月18日,不幸在武汉被敌逮捕。3月20日清晨,在汉口余记里刑场,当敌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于是,夏明翰在刑场上写下了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牺牲时年仅28岁。

永远的丰碑22:

"蜡烛精神"写人生的肖楚女

今天的人们常谈起"蜡烛精神"。80年前也有人畅谈"蜡烛"--"做人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这就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肖楚女生前的格言。

肖楚女,1893年生于湖北汉阳,1922年8月加入中国***,同年11月创办重庆公学,成为《新蜀报》主笔和《中国青年》、《向导》的撰稿,他的文章笔锋犀利,矛头直指土酋军阀,贪官污吏,连派控制的报刊也不得不赞叹肖楚女的文章是"字夹风雷,声成金石。"1925年6月,戴季陶主义出笼后,肖楚女写下了《国民革命和中国***》一书,批驳戴季陶对***的攻击和污蔑。

1927年4月15日,肖楚女在广州被国民党派逮捕,4月22日在狱中被害,年仅34岁。"蜡烛精神"在***员中代代相传。

永远的丰碑23:

舍身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

《歌词》教学教案

将相和的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或“将相和”故事简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雄健的国民~~~~~~速度啊

 《歌词三首》教案

  阅读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组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也是很美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先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把握不同的旋律,从而体会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歌词所创造的意境和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进一步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再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所产生的巨大的轰动,揭示个中原因,初步感知其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主题。

 二、介绍三首歌曲所创作的时代背景。

 三、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和《黄河颂》。

 四、要求学生把这三首歌词当作诗歌来读,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五、重点赏析《黄河颂》。

 1.这首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作者在歌颂之前,先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讨论作者着意表现黄河的什么特点。

 2.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根据这一点可以把颂黄河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讨论诗人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黄河的。

 3.歌曲借黄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根据《黄河颂》的旋律,进行配乐诗朗诵。

 六、综合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明确“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表达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三首歌词。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因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被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诵读欣赏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教学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黄鹤楼》和《归园田居》。

  二、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黄鹤楼》属近体诗中的律诗,《归园田居》则属古体诗。而律诗有八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句子节奏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三、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理解内容。

 (1)《黄鹤楼》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于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归园田居(其三)

 A.简介陶渊明。

 B.评点提问:“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四、背读诗歌,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五、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让每位同学都掌握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着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查阅工具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工具书,上网收集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利用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独立思考分析,然后与同学合作讨论,教师巡视释疑。

 3.学生自主学习后,相互交流,点评、赏析,然后作较为深刻的鉴赏。

 4.师生一起背诵。

  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史上六次被毁,六次重建。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2.关于陶诗的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平淡清新。在玄雾笼罩的魏晋文坛上独树一帜。钟嵘说他“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朱熹说他的诗“平淡出于自然”。

 写 作

 中心自由作文

  方法

  一、什么是自由作文?

 它是相对于命题作文、选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情境作文而言的。自由作文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无病呻吟,其最大的自由是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二、为什么可以自由作文?

 因为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能写得绘声绘色,最大可能地进行生动的描写。

  三、怎样写好自由作文?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处独特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切入点或灵感。另外,还要有再现所见所闻的人和事的

 能力,描绘出他们的情状,表达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要能表现出自己的内在感受。

  四、作文训练

 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或写人或记事,或描写景物,内容不限,文体不限,但要注意内容具体,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综合实践活动:赛诗会

 创意说明:通过赛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是诗歌的王国,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诵诗歌、积累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活动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举行赛诗会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可进行以下实践活动:

 1.小组搜集同一题材的古诗词,如以“送别”或描写四季景物为题材的,再分两个大组进行擂台赛。

 2.分小组出一期“赛诗专刊”手抄报。

 3.进行一次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

《黄河颂》共分为哪几个层次?请概括回答

文学艺术|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代名妓|历代名女|现代故事|诗联趣话|爱情故事|校园故事|故事|帝王将相|荤故事|文化前沿|笑话|图库

论文大全|常用资料|经济金融|会计审计|工商管理|艺术学|社会文化|学科论文|计算机|文学论文|哲学论文|政治论文|法律学|医学|财政税收

您现在的位置: 冀鲁信息网 >> 教育 >> 免费教案 >> 初中 >> 七年级 >> 语文人教课标版下册 >> 教学正文

[图文]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点击数:50 更新时间:2006-5-2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逼狭、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爱国精神。

能力目标

1.结合语境,体会某些词语的含义。

2.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 手法。

德育目标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语言雄浑豪放,壮美奇绝。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多方品味,借声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

2.文献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感性认识,全面深刻地理解文中一些艰深语句的丰富含义。

3.美点寻踪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先生画像、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资料汇总,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确定鉴赏基调;学生自主品读,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师生互动,共同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哲理美;体验反思,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美读课文,借声音传达文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即刚健有为之意;“自强不息”即主动地努力向上,决不懈怠,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激励着无数正直的人士积极向上,努力前进,成为后世奋发有为的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它不但造就了为后世称赞的无数德行卓著的正人君子,而且造就了众多的学者、思想家、科学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熠熠生辉的著作,《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其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赏读这篇文章。

设计(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诗句中,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怀政治理想,以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诠释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其中就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美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屈原、苏武、司马迁、杜甫、岳飞、陆游、文天祥、左光斗、鲁迅、……系列人物画像。

(教师画外音)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有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他们汇成一支雄壮高昂的生命交响曲,在空旷辽远的历史殿堂中回响。他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将永远活在有灵性、有良知、有追求的人们心中。

(多媒体定格画面——画像)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军阀。人已去,但他那超越时空的澎湃的心声,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教师板书文题)

设计(四):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学生背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感受先生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目标一: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目标二:揣摩语言,理解难句。

目标三:赏析文章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

目标四:感受先生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师选一学生读这些文字,明确学习目标,使课堂学习有的放矢。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可自行朗读介绍,也可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提供必需的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经济学教授。在对中国社会进行的深刻的认识与对有了系统的学习与领悟之后,他发自内心的选择了的立场,首先揭起的旗帜,大力传播的学说,热烈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新纪元”的到来,并立即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强盗世界”展开了坚强不屈的斗争。也就是在这一年,参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的领袖之一。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之后,对党的建设,工人、,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于北京,时年仅三十八岁。不仅是伟大的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选集》(1959年出版)、《诗选注》(19年出版)。

这里录一首留学日本时(1916年)作的《口占一绝》以志纪念: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2.关于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的破坏。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发动猖狂的反扑。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懦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膝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循迹而去。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一(xiè)______千里 丛山(dié)______岭 险(jùn)_______

阻(yì)______ 逼(xiá)______ (qí qū) _________

奇趣横________生 浊________流滚滚

(2)用词造句。

浩浩荡荡

奇趣横生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明确:(1)泻 叠 峻 抑 狭 崎岖 hénɡ zhuó (2)略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可作以下要求:

(1)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归纳各段大意。

学生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互动,共同解答,如有不易解释的词句,可请教老师,师生互动,双向交流。

学生可能提到的难句有:

①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

②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③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

④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⑤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⑥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明确:①逼狭:非常狭窄、艰难。②亦复如是:也是如此。③老:富有经验的。④阻抑:阻碍抑制。⑤成:成就、形成。魄势:气魄、威势。⑥趣味:意义、价值。

(2)学生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议。

明确:①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②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

③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

④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味。

⑤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

五、品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赏析文章的美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1:这篇文章语言很美,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生2:本文语言美,美在比喻的运用,形象生动,说理透辟。

生3:本文意境美,表现在长江大河的流状,与《黄河颂》中“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很相似,让我们尽情领略江河的壮美。

生4:本文有一种哲理类,给人一种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生5: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恐怕是对本文蕴含的哲理的形象表达。

……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见地。不论哪一种理解,其实谈的都是文章的语言美,让我们一起赏析本文的语言。

3.涵泳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访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用“本文语言美,美在[ZZ(Z][ZZ)]”的句式说话,并摘录各自喜欢的句子,把它推荐给大家。

生1:本文语言美,美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与激越磅礴的气势……

生2:本文语言美,美在用词的含蓄蕴藉……

生3:本文语言美,美在意味隽永的比喻……

生4:本文语言美,美在哲理的形象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句,着重欣赏文章语言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

①品味含蓄美

多媒体显示下列语句,显示一题,完成一题。主要由学生自主品味,并参阅自行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然后集体交流。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趣味”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的其他作品中有相关的表述吗?)

明确: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难,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是困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是为民族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是一种“战斗的欢乐”。

在其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多媒体显示: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是指怎样一种精神?回顾先生的生平,他具备这种雄健的精神吗?)

明确:“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先生作为五的领袖,中国***创始人,对中国革命有坚定的信念,忠诚于党,英勇无畏地向一切腐朽势力展开了坚强不屈的斗争,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用生命诠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大江一样浩荡。

多媒体显示: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艰难的国运”是怎样一种命运?原文哪些句子作了提示?联系祖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谈谈“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艰难的国运”是指“艰难险阻的境界”“很逼狭的境界”“绝壁断崖”“极其险峻”“崎岖险阻”。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命运,“艰难”主要表现在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封建势力死灰复燃 ,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

多媒体显示:

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二者可以互换位置吗?

明确: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要以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如果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②品味修辞美,赏析意味隽永的比喻美

教师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和主张。

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浪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

③赏析哲理类

教师提示:本文有一种哲理美,给人以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李先生的人生观,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趣味、最有意义呢?

学生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显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命,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学生交流,明确: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可以概括为“战斗的欢乐”“奋斗的欢乐”“奉献的欢乐”“超越的欢乐”等。

关于最有意义的人生,答案是多样的,如拼搏的人生、奉献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敢于冒险的人生等等。

六、体验反思,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师提问: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你认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怎么做,才算得上“雄健的国民”?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雄健的精神应该像长江、黄河的浩浩荡荡,应该有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阻遏不住,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是的,这一预言早已变成了现实。然而,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到艰险,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做“雄健的国民”。我国驻南使馆被炸的硝烟仍弥漫未消,美侦察机侵犯我领空,王伟的英魂仍未归故里,“”仍无端遭受非难、指责……让我们响应伟大的革命家的号召奋勇前行。

海军361潜艇在执行训练任务中失事,艇上70名官兵全部遇难,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不负重托为国捐躯洒热血,牢记使命前仆后继卫海疆”的铮铮誓言;大兴安岭武警森林防火队队员视责任如泰山,视绿色为生命;被誉为“战地记者”的水均益为全面报道伊拉克战争,他别妻离母,几次进出巴格达;乒乓球世界冠军李菊虽已功名成就,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于离役之后又重新拼搏在赛场上;在抵御非典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钟南山冒着生命危险亲临SARS一线,姜素椿不顾病痛做试验;还有那些勇敢登临珠峰的英雄们,“不拿国籍换大奖”的中国女孩王渊……他们都是“雄健的国民”。

七、课堂小结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中作者激越磅礴的情感,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革命胸襟,鞭时代罡风的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献身祖国、民族的事业视为人生至上的幸福。这些以先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用生命铸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先贤崇高的人格,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后人传承的精神火把,在火红的光焰中,我们应对自己大声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盛美丽!

八、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3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2.请你从课外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语句。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曲线的美,在于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多数人的人生道路是崎岖不平的。而正是由于这崎岖不平的人生风景线,才使得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当一个人走完他坎坷的一生,蓦然回首时,他定会为自己留下的曲折坚实的脚印而欣慰。人生的曲线,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它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力量和奋斗的美。

①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道路都是铺满荆棘的。②司马迁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③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生命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④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⑤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强大生命力!⑥这生命力的本身也是一种美。

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___________,是逆境中的__________,是山重水复中的___________是柳暗花明时的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坎坷( ) 蓦然( ) 荆棘( ) 煎熬( )

不朽( ) 逆境( ) 挫折( ) 截瘫( )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

②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柳暗花明时的……

(3)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曲线的美?

(4)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找出与“曲线之美”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5)最后一段空缺处依次选填的词语是______(填序号)。

A.求索 B.抗争

C.欣喜 D.意志

(6)第四段列举司马迁、贝多芬、张海迪三位名人事迹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kě mù jí ào xiǔ nì cuò tān

(2)①失聪:耳朵听不见了。②柳暗花明:指走出困境。

(3)曲线美指人身处逆境,是一种磨练,它能催人奋进,显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4)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5)DBAC

(6)证明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坎坷的。

●板书设计

在百度上搜索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在谷歌上搜索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在搜狗上搜索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在雅虎上搜索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教学: 他为零时起爆签字

下一篇教学: 第二单元

免费教案大全

七 年 级

语文人教课标版上册 语文苏教版下册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

人教版新教材英语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下册 北师大版历史下册

北师大版历史上册 华师大版数学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生物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生物上册

语文人教课标版下册 语文苏教版上册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

人教版新教材生物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

八 年 级

语文人教课标版上册 语文人教课标版下册 人教版新教材英语下册

人教版新教材英语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上册

人教版新教材历史下册 人教版新教材历史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 华师大版数学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

北师大版物理 人教版新课标物理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物理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生物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生物上册 人教版新教材生物下册

人教版新教材生物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

九 年 级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

人教版新课标物理 人教版新教材化学 人教版新课标化学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上册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

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上册 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下册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上册

字体:小 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赞助商链接

特别推荐

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如何备考?

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

我们从哪儿获取矿物质?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如何评价“新政”和“预…

你思考过没有?

叫人怎么办?

北伐战争胜利后,吴佩孚…

-May I he the honou…

谷丙转氨酶(GPT,ALT)…

最新推荐

[图文]鲁迅留学仙台100周…

[图文]彩虹 1

[组图]单元测试二(1)

[组图]百分数和分数的互…

[组图]单元测试二(8)

最新热门

[组图]单元测试二(1)

[组图]圆面积公式

[组图]海伦公式

统计图(1)

英文名字的含义

[组图]干粉灭火器使用方…

金刚石

郑愁予简介

故乡教案

《枫桥夜泊》赏析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 2005-2008 冀鲁信息网 .N318.COM

本站已加水印,有需要源请联系n318@gmail

冀ICP备05022225号

站长统计-当前在线[269]

回答者:血中者 - 初学弟子 一级 3-12 22:00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30 个人评价

6% (2) 不好

93% (28)

相关问题

初1语文题目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

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回答:试阐述文中提倡...

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相信大家都读过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人民>>...

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更多>>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0 条

还好

评论者: 飞龙发威9 - 助理

WHAT......

评论者: 27886912 - 试用期 一级

SADSA 评论者: keniou - 助理 二级 日,看不到我要的答案,你的制作水平太差了,把网站复制下来,晕评论者: 珠光笔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日,看不到我要的答案,你的制作水平太差了,把网站复制下来,晕评论者: 709670886 - 魔法学徒 一级

评论者: zhaotianshu - 见习魔法师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黄河颂》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在第一段:一开始便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这样开头,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意境的壮阔、热情和深沉确立了基调。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登临于高山之巅的的时代歌手的形象,“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进入第二段:首句是“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词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从上下段关系看,这一句承接了前一段内容,又领起下文,并推进一步,由前一段的赞叹激起感叹。诗人一往深情,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

第三段:“啊,黄河”的赞语第三次出现,是歌手心潮的激烈迸发。从作用上看,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形成和谐、工巧但又纵横有力的结构美。

接下来,歌词照应第一段的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同时,化实为虚,使母亲之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这是无限深情的臂膀,这是无限温暖的胸怀,与前段“摇篮”的比喻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禁不住以呼喊的方式,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

扩展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四年级下册语文目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的胡杨的自述短文答案

强调。反复强调,突出作者情感,给全文奠定基调。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在结构上体现了的提示作用,整体看是重章复唱的手法,起到不断强化,递升诗中对黄河的热爱赞美之情的作用!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黄河颂》的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938年, 抗日 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 光未然写下了组诗 ?《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分 八 个乐章,《黄河颂》为第二乐章。

六年级音乐黄河颂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目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的胡杨的自述短文答案

混合听过没,建行过分的挂号费。老公好几个好几个

语文四年级下册同步答案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问题 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黄河含沙量大造成的灾难 因果关系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一定要保护好森林。 (2)这一段中:黄河含沙量大第二层,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第二层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即可),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举数字”两种方法来说明黄河的特点和造成危害的原因?简单写出你的治理方案。每到洪水季节。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使黄河成了悬河。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 分在第一句后面 第一层,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二,你会用什么方法来使“她”成为我们的“福河”呢。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甚至高出10米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即可). 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 二,其中运用“作比较”的句子是 一,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这两层之间的内在关系是________。 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如果你是治理黄河的总指挥,使黄河成了悬河。 练习答案 一,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运用“列举数字”的句子是,其中第一层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可怕的大水灾,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完成练习、阅读课文第五段,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甚至高出10米以上、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答案

练习答案

一.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

二.

分在第一句后面

第一层:黄河含沙量大第二层:黄河含沙量大造成的灾难

因果关系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

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四年级下册语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接着从黄河的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绘画演示。课时一课时,增强环保意识1。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读准音?想象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说科学家为治理黄河所设计的方案。2,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汇报形式,了解黄河的变化1,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治理黄河提建议,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重点自学课文3,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办,明白为什么要维护大自然,维护环境,记住形。 教材分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初读课文、以自身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 教学准备《黄河颂》录音带和抗洪资料:1,理解课文内容、汇报学习效果,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教案 1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⑵ 读读词、设计治理方案、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维护大自然。2。 四、小组合作,今天俺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但原先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小组合作学习、听《黄河颂》录音带汇入黄河是母亲河,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哪些变化。2: ⑴ 读字。 三,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最后是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教学过程一、资料展示(抗洪)。 二,明其义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络,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的泥河。同学们请看(播放连结1)这就是黄河。(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预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著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播放幻灯片4-10)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出示幻灯片11)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预设:“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 板书: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氾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氾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出示幻灯片12)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氾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13)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14)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资料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读出课文中两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片15女生齐读、16男生齐读)(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资料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2、3名)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治理方案 出示幻灯片17)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出示幻灯片18)。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六: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播放连结3)

七、板书设计;

摇篮 祸河

(前)  (后)

原因 

自然

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一、走近黄河

1、听《大中国》录音汇入

师: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龙,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2、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影,

a. 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

b. 暴雨品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

师:看过后,你最想说什么?

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蒐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自学课文,自读自悟

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

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了哪些变化;想一想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灾难。

三、围绕重点,全班交流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联络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课文,感情朗读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

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1、联络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2、小练笔:《黄河的自述》。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来 现在

气候温暖 自 人 含沙量大

森林茂密 然 为 河床抬高

土地肥沃 因 原 经常决口

素 因

(摇篮) → (祸河)

课后反思:

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A初步感知大意;B探究变化、原因;C拓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二大点—— 探究变化。学生自主思考后再与大家交流:以前的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摇篮?黄河今天的表现?为什么说是“忧患”呢?对两个问题的探讨后,学生很容易发现作者用了对比的方法和数字说明等方法写出了黄河的变化。充分理解黄河由“摇篮”变成了“祸河”这一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变化的原因,最后是治理黄河的方案。在讨论治理方案的时候,拓宽学生的思路,先读懂书中所讲到的方案,再讲讲自己想到的治理黄河的方案。学生既读书、思考,又畅所欲言,积极性很高。这样下来,教学目标也较好地得以落实。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二)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③蒐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上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②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③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A案

● *** 汇入,扣题质疑

①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④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③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四年级下册语文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的人民带来了苦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心思想。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段落大意;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课文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优患意识。第二部分(第2,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接着。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全文可分为四部分、3自然段),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保护环境:黄河变化的原因。写作顺序,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变化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ppt

去百度输入:四年级下册语文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ppt 搜寻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音乐黄河颂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音乐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2.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4.延伸拓展法沟通课堂内外,乘坐阅读“直通车”,收获多多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黄河大合唱》第一、二、七部歌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听诗、看诗(默读)、读诗(出声读)、说诗(复述诗歌大意),熟悉诗歌内容,把握抒情脉络,了解创作主旨;品读诗歌,鉴赏诗歌美点;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录音机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一、二部)

 设计(二):

 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请文体委员指挥全体同学齐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唱毕)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板书课题)

 设计(三):

 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设计(四):

 由欣赏黄河的录像、、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谈谈观后感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以下文字摘自《黄河大合唱》,选自光未然的《〈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乡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原载《黄河大合唱》,1939年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

 3.关于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设想: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精美隽永,玲珑剔透、蕴籍丰富的亲情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家人一起散步,却于小小的一次散步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或许是久居繁华的灯红酒绿的都市,很少看到全家老小一同散步的情形,或许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很少看见全家老小外出时和谐相处的情形。因此,每每看到这篇散文,总觉得有些东西触动我的心灵,总会引起我们的向往和思考,就算看百遍也不厌倦,仍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于是,面向七年级的学生教学《散步》,首先是朗读,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然后是概括故事情节,欣赏人情美;难点在于探究美,即探究美的根源——家庭和谐幸福的秘诀,学会创造美。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通过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表达情感;

 二、概括文章内容,品味欣赏精美隽永语言;

 三、体会亲情之美,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步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出来散步,却并不多见。你和全家人一同散步过么?能否说说全家人一同散步的故事?(几个人一起?在哪散步?开心么?)

 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表达。

 师:听了大家刚才说的的散步故事,在孩子们看来确实很有意思。那么,在成年人看来,散步是否也很有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同当代作家莫怀戚一起散步去!

 二、诵读

 (一)自由读。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二)分角色读。

 数名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1-8段。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字音、停顿、语调等是否恰当地表达了情感。

 (三)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到:

 1一家人有哪几个?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明确:一家四口。母亲、我、妻子、儿子。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那些文字感受到的。

 明确:一家人散步很高兴,从“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以及描绘春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一家人去散步心情很愉快。从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体会到。

 景物描写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细节描写如: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忽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可见一家人和谐相处,在春意盎然的田野散步,其乐融融。

 三、解读

 (一)读分歧

 1一家人在一起,总会有一些矛盾、分歧。“我”一家四口也会有。这次散步有什么分歧?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分歧的解决由谁决定?为什么?

 明确:分歧的解决由我决定,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3分歧最终怎样解决的?为什么取这样的办法?

 明确: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母亲又改变主意了,说走小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关爱孙子,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孙子开心。

 4通过这个分歧的解决,你发现这一家四口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不,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沉着果断

 妻子——贤惠

 母亲——慈爱,疼爱孙子,信赖儿子

 孩子——乖巧、聪明活泼

 (二)鲜花送给谁

 我们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家人里的哪一个?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她鲜花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师集中学生的意见。一般学生都集中在把鲜花送给母亲或“我”。因此教师适时把学生分为两组。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母亲?请你来说说送母亲鲜花的理由。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我”?请你来说说送“我”鲜花的理由。

 归纳学生的理由: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母亲能听从而子的劝告来散步等,可见母亲很善良,无私,关爱家人。而且培养出了这样懂事、负责任的儿子——“我”,所以把鲜花送给母亲。

 “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鲜花应当送给“我”。

 其实,文中的“我”的妻子也有可敬之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却是一位贤妻。

 四、美读

 (一)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这一家四口如此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有过矛盾、分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使分歧顺利解决,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共同点?

 明确:这个共同点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怀有对家人真诚的——关爱。

 (二)你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他们之间真诚的关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如:第三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品析:

 两个“太迟”,看似重复、啰嗦,其实是有用意的,正因为春天来得太迟,才会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才会有春来后的庆幸“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包含了欣喜;一个“熬”字,只有在“煎熬”“熬药”中用到,一般是指在漫长的痛苦中挣扎才用“熬”字,可见母亲在冬天多么难受,终于盼到春天了,又多么欣喜!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其实蕴含了儿子对母亲、对老年人很真挚很深沉的关爱之情。因此这四句话,前两句读春天太迟读得较为沉重、缓慢,最后两句读出春天来了,母亲熬过来了的欣喜,要读得轻快、昂扬。

 (三)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思考: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明确: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2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分解:

 (1)“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么的躯体么?

 明确: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2)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人做得。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

 五、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这一篇《散步》,感受到家庭之美,亲情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中年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否感受到你肩上的责任?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

 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

 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②乞药:求医问药。乞:求取。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④明德:光明的德行。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⑥病:损害,祸害。

 2.引入《世说新语》,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阅读课__释一,结合PPT补充关于《世说新语》的介绍。(指导学生批注“志人”,即中国古典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又称清谈、轶事。)

 (二)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考虑文中涉及哪几个人的言语?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朗读完后,可以在课文上做一下简单的批注,批注你认为朗读相应词语或句子时应注意的方面。(指导学生做朗读批注时要注意断句,注意批注声音的轻重、长短和语调。)

 2.请大家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同前)

 3.全班分小组担任不同角色齐读。

 4.我们在反复朗读中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同位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之后请学生在班级讲这个故事。

 (三)比较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结合课文评价谢太傅。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的很是生动有趣,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兄子的比喻还是兄女的比喻,为什么呢?

 我们发现,在比较比喻句的时候,要关注本体的特征状态,喻体的特征状态与本体越吻合越恰当。此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的最后一句仿佛与这个故事无关,就是交待兄女的具体情况和后来发展情况。这部书的编者在这里看似闲笔,其实是更为关注谢道韫的,也说明了编者是更为欣赏谢道韫的比喻的。

 2.刚才我们已经比较分析过两个比喻句了,也关注到了编者的态度,你们觉得谢太傅听了这个两个句子心里会不会有一个答案判断?但是他是怎样反应的,他为什么没有直接作出评判呢?

 结合全文,你觉得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世说新语》另一则有关谢太傅的材料。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注释: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垂覆手即“挂着手巾”。

 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补充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创作的长辈。

 (四)作业

 1.熟练朗读和背诵《咏雪》课文。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试着根据本课所用的朗读批注对这篇课文进行批注。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歌词所表达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

 揣测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安排同学课前查找有关黄河和文字资料,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3、老师也收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准备VCD《黄河颂》。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我们的祖先起源于哪里?

 (生答:黄河)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质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广博的胸怀,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学习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感性认知

 师生相互交流欣赏搜集到的黄河的图像资料。

 小结:通过刚才欣赏的黄河图像资料,我们一同感受到了黄河的雄壮、广博,厚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作的歌手,站在高山之巅,面对黄河,唱出了我们心中的颂歌。

 三、朗读交流

 1、同学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师生一起讨论,明确此诗朗读的要求:

 ⑴感情:激越高昂自豪。

 ⑵节奏:较慢抒情地。

 ⑶重音;望、奔、劈、屏障、臂膀、伟大、坚强

 2、播放VCD《黄河颂》,听名家范读。

 3、小组合作,合作朗诵:鼓励同学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激发同学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同学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小结: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黄河颂》,探究黄河的精神。

 四、合作探究

 1、歌词局部可以划分为几个小节?

 提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2、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

 提示:民族发祥地;捍卫国土;伟大力量

 3、全诗从几个角度写黄河?

 提示:自然、地理、历史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保家卫国。

 5、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五、再次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配乐诗朗诵。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同学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总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河的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浦育了中华民族,用她那宽厚的臂膀庇护着神州大地,用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黄河,让我们以你为典范,团结进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强国之林而努力学习。

  板书

 1、历史贡献

 2、军事地位

 3、激励作用

  课后反思

 由于此诗的`创作年代久远,加之抗日的特殊背景,增加了此诗的理解难度,为此我在课前安排同学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图像资料。在课堂的交流中拓展着同学的视野,激发着同学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在与同学明确此诗的朗读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朗读交流,从感性上感染同学,在接下来的诵读中同学主动独诵,四人组齐诵,全班齐读,不知不觉上成朗读课,同学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合作探究黄河的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在此基础上再次吟颂黄河,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条件,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自身的两大因素: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我在课文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上精心设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艺术效果。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设计思想: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

 2、过程与方法:

 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

 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教法指导:

 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准备:

 (1)歌曲《家和万事兴》《让爱住我家》

 (2)ppt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抢答: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分歧)

 2.想一想本文围绕着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南方初春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孙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四、深入课文,寻找真情。

 1、过渡:你们听得很认真,值得褒奖,但要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需多读。

 请看清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注意停顿;

 b.思考: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我是怎样解决的?

 2、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聆听,作出评价。

 3、研讨。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呢?(妈妈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那么,“我”如何决定的呢?(走大路)“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c.如,“我”当时决定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会怎么样呢?

 d.文中能表现“我”孝敬母亲的句子还有那些?

 4.其实一个家庭要想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家庭和美,还需要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下面,请分小组交流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这家人的相亲相爱?试着用用一个词语评价文中人物。

 “我”孝顺;

 妻子贤良;

 母亲慈爱、谦让、有涵养;

 儿子乖巧、可爱。

 这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和谐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家庭……)

 四、品味语言,探寻美点。

 1、导入。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染力十足,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1、把握好角度: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等角度。

 2、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它--”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2、请同学说说喜欢的句子。

 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3、引导、点拨。

 4、过渡语。

 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老师也深爱这篇文章。我最喜欢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句话。

 五、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投影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

 2、请同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背母亲是尊老的表现,妻子背儿子是的表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尊老。

 母亲老了,容不得什么闪失;孩子太小,不得不小心。

 3、着重谈“整个世界”,顺势谈谈“以小见大”手法)

 4、结语。

 是啊!中年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他们既善待衰老生命,又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日趋和谐!他们真了不起!

 六、畅谈收获、畅叙亲情。

 那么,三十年后,各位同学也人到中年,你们会以文中的“我”与“妻子”为榜样,善待老人,勇敢地挑起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吗?同学们,旅途中你一定受益匪浅吧?请谈一谈。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3、同桌交流。

 七、课堂总结,深化情感。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八.板书设计

 散步

 1、人物:母亲:老迈、顺从、

 我:孝敬

 妻子:贤惠、孝顺、克己、体贴、温柔

 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

 2、时间:春初

 3、地点:南方田野

 4、:散步,一波三折:⑴母亲不愿出来

 ⑵走大路小路分歧

 ⑶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

 5、情感:浓浓亲情:__情、父子情、__情、祖孙情敬老、互敬互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