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教案_垂直与平行教案人教版
1.初中数学课教案
2.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范文5篇
3.高中数学选修4-4同步备课教案
4.小学数学课时是按照什么来划分的,急!!!
5.精选备课教案范文
6.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
7.高三数学上册教案五篇
1.高中数学教学课件
一.学情分析
我校选用的数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a版教材。与旧教材作一比较,发现本套教材是在继承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优良传统和基础上积极创新,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我校
是一所普通的高中,在重点高中和私立学校扩招的影响下,我校新生的素质可想而知了。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大,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期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有下列几个特点:
1、更加注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即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2.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体现了问题性,本套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每一章都可以看到观察思考探索以及用问号性图标呈现的边空等栏目,利用这些栏目,在知识形过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认识工具,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体现了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对数学的本质作进一步的理解。
4.关注学生数学发展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教材通过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探究性、拓展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和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数学在推动其他科学和整个文化进步中的作用。
5.新教材注重数学史渗透,特别是注重介绍我国对数学的贡献,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任务与目的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函数的构成要素,会求简单函数定义域和值域,会根据实际情境的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通过已学过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
(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的含义,会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欧拉等)的有关资料,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2.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互为反函数(a0,a≠1)。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x,y=x2,y=x3,y=1/x,y=x1/2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3.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
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间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5.以长方体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判定方法以及基本性质。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
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四.教学措施和活动
1.加强集体备课与个人学习,个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养成解数学题的习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3.了解新课程教学基本程序,掌握新课程教学常规策略,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5.要深刻理解领悟新教材的立意进行教学,而不要盲目地加深难度。
我深深地懂得:一名新世纪的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对未来的历史责任感。为了不辱使命,
为了无愧自己的良心,我只能在教学这片热土上,做到更加勤恳。用自己的心血去拼、去搏展望未来,我将化晋升高一级职称为工作之动力,以“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为奉献准则,为培养新世纪英才再作贡献!
2.高中数学教学课件
我以前一直是在教文科班的数学,这学期对于我来说,面临着挑战,因为本学期我接手了两个理科班。以前我带的始终是文科班,对于文科班的学生的情况比较理解,但对于理科班来说,我不知道他们对学习会有怎样的想法与做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数学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严格执行“三规”、“五严”。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数学能力方面能有所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每一个教学内容集体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上课效率。调整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模式。
3、脚踏实地做好落实工作。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每月过关练习的检查与落实。坚持每周一周练,每章一章考。通过周练重点突破一些重点、难点,章考试一章的查漏补缺,章考后对一章的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讲评。
4、周练与章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能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每一次考试试题坚持集体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5.注重对所选例题和练习题的把握:
6.周密合理安排,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
7.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 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三、对自己的要求——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1.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时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课组分工合作,利用集体智慧制作课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效率。
2.严格控制测验,精心制作每一份复习资料和练习
教学中配备资料应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老师要给予检查和必要的讲评,老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三类练习(大练习、训练、月考)试题的制作分工落实到每个人(备课组长出月考卷,其他教师出大练习、训练卷),并经组长严格把关方可使用.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3.做好作业批改和加强辅导工作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对象——学生,这里需要关心、帮助及鼓励。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大量的细致工作,批改作业、辅导疑难、及时鼓励等,特别是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我们的辅导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不仅要给他们解疑难,还要给他们鼓信心、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去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高中数学教学课件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个性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构成新课标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做好各时期的: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数学教学任务和资料,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和安排,并且对各单元的进度状况进行详细。
3、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状况和各单元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带给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潜力。
4、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以前说过:“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资料,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资料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批改作业
精批细改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订正和掌握状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用心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潜力。
总之透过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尽的努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4.高中数学教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生基本情况
高二文科生学习数学的气氛、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不及时复习,致使对高二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高一数学成绩充分反映没有尖子生,成绩特差的学生也有不少,有一批思维相当灵活的学生,但学习不够刻苦,学习成绩一般,期望通过好好的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根据自已承担的任务,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并出好本周的单页练习。集体备课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本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详细,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三维设计》,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教学进度要加快,教学难度要有所降低,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5.高中数学教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具体措施
1、同组数学教师加强同头研究,集中集体智慧,统一进度、统一考试、统一安排。
2、每长周星期三下午召开同组数学教师会,总结上一周教学得与失,布置下一长周教学任务。
3、每一章节小考一次,重点班、普通班分别命题,分层次检测,每章责任人见附表。
4、每个组员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每学期至少听课15节。
5、全组教师尽量用多媒体教学,加大大课堂容量,加强课堂趣味性。
三、进度安排
说明:各班教学进度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初中数学课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 篇1活动目的
1、把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及数学史料,体会数学情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用数学原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动形式 全班分四个队,进行擂台比赛、
活动准备 收集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谜语,与数字有关的成语,趣味数学问题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主持人:同学们,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曾为作业忙碌过,也曾为考试焦虑过、我们尝受过学习的艰辛,也享受过学习的乐趣、今天,我们来举行一次数学知识的擂台赛、下面宣布组织办法和比赛规则:
1、全班分四个队,每队选四人当攻擂手,其余为助擂手、攻擂手答错后,助擂手可更正补充、
2、竞赛题分抢答题和必答题两种,必答题答错不扣分;抢答题攻擂手答错,若助擂手及时更正则不扣分,否则要扣分、
现在请各队的攻擂手上台,我们特邀请老师为比赛作指导和评述、
二、活动进行
主持人:第一轮比赛为抢答题,由攻擂答,时限30秒,每题20分、
1、小时候我们唱过一首儿歌:“123,321,1234567,7654321、”这四个数的和是 ()
2、3个人吃3个苹果要3分钟,100个人吃100个苹果要______分钟、 ()
3、数学谜语:“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成语 ()
4、小时候,妈妈叫我解一道题:“木马、板凳三十三,一百只脚地上站,问木马、板凳各是多少?”(注:木马两条腿、)
(每题抢答后,由主持人裁判并解说、下同、)
主持人:下面进行第二轮比赛,仍为抢答题,由助擂答,时限30秒,每题10分、
1、1052=()、
2、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数学家推算出一个数据,在世界上遥遥领先1000年,被日本数学家称为“祖率”,请问什么是祖率?这位数学家是谁?
(老师:在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被前苏联科学院定名为祖冲之山,这是祖冲之受到世界人民崇敬和赞赏的重要标志、)
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乾隆皇帝与刘罗锅曾合吟一首诗,这首诗的前三句全是数字、请你背诵这首诗、
(老师介绍该诗的历史背景、)
4、“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熟悉,请说出曹冲称象的方法用了一条什么数学原理?
主持人:下面进行第三轮比赛,以下的问题为必答题,由攻擂手抽签回答,每题30分,时限3分钟、
1、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寿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请回答:(1)他去世时的年龄;(2)他开始当爸爸的年龄、
(老师:丢番图被称为符号代数的鼻祖,他最伟大的功绩是在代数中引进简写记法和未知量;另一突出贡献是研究不定方程求解问题、)
2、我国一部流芳千古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最早记叙了举世闻名的“孙子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请你回答
(老师介绍华罗庚做学生时解答该题的解答思路、)
3、填幻方:将-4,-3,-2,-1,0,1,2,3,4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方阵的9个空格中,使得横、竖、斜对角的所有3个数相加之和为零、
4、甲乙二人同时从东西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地相距100千米,甲的速度是6千米/时,乙的速度是4千米/时,如果甲带一只狗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乙后即回头向甲奔去,遇甲后又回头向乙去,直到两人相遇为止,问狗跑了多少千米?
主持人:下面再进行第四轮比赛,仍为必答题,由助擂手回答,每题20分,时限2分钟、
1、依次说出含1~10十个数字的成语:
2、搭配: 丢番图哥德巴赫猜想及陈氏定理
祖冲之 《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 《堆垒素数论》
华罗庚 圆周率
陈景润符号代数鼻祖
(老师简介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及哥德巴赫猜想、)
3、从四个国家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分别填入以下各题的括号中:中国、古希腊、德国、意大利
最早用十进制记数法的是 ()
最早使用分数的是 ()
最早使用小数的是 ()
最早使用负数的是( )
4、用英语数数接力、
主持人:下面进行的第五轮比赛仍为抢答题,可参与抢答,每题20分,时限30秒、
1、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利用日影测金字塔的高度,请问他运用的是什么数学原理?
2、1962年美国发射的“航行者一号”太空飞船,起飞不到四分钟就一头栽进大西洋,经调查发现当时把资料输入电脑时,,有一个数据前面的负号漏掉了,以致影响整个运算结果,使飞船失败、一个小小的负号,使美国航天局白白浪费了一千万美元,以及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引导启发,培养学习品格、)
3、说出两位为维护科学真理而献身的人、
(老师简介布鲁诺、希伯索斯、阿基米德为科学献身的事迹、)
4、1967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特得知自己患了肺癌绝症,便下定决心把所有存款投入医院,让科学家们把他的体温降至-75℃,用铝箔将身子包起来,装进低温密封储藏仓,最后用-196℃液体氮急剧降温,结果躯体变得象玻璃一样脆、他留下遗言:希望人类有一天能征服癌症,并且能找到将冷冻的生命复活的方法,使他能从密封仓里活着走出来、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老师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活动小结
主持人:数学知识擂台赛到此暂告一段落、同学们,原来数学史上有那么多光辉灿烂的篇章、我们要不怕艰辛,要努力学习,肩负起开拓未来的重任,为人类的进步贡献毕生的心血、
反思:活动课可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有助于开拓智力,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增强能力、这堂别开生面的数学知识擂台赛,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一定能把数学课外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七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回顾、思考本所学的知识及思想方法,并能进行梳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导学提纲
梳理本知识:
1、基本概念
2、位置关系
3、相关图形的性质
(1)线段和直线的有关性质:
(2)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有关性质:
(3)平行和垂直的有关性质:
4、基本作图、(尺规作图)
(1)作一条线段AB等于线段a;
(2)作 等于 、
5、分类思想、
反馈矫正
1、完成本p172页复习题第1、2、3、4、5、7、8题
2、8°44′24″用度表示为_______,110、32°用度、分、秒表示为_______、
3、如果 与 互补, 与 互余,则 与 的关系是( )
A、= B、
C、D、与 互余
4、在1点与2点之间,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成直角的时刻是1时______分、
5、如图,OE是∠AOD的平分线,OF⊥OD,垂足为O,
∠EOF=19°,求∠AOD的度数、
迁移拓展
完成本p172页复习题第9、11、14题
堂作业 本p172页复习题第6、10题
题2、1 整式时本学期
第 时日期
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学习
目标(1)了解单 项式 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重点
难点重点:单项式及单 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流程师生活动时 间复备标注
一、导入新
回顾:先填空,再请说出你所列式子的运算含义。
1、边长为x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
2、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行驶t小时所走过的路程为 千米。
3、 如图正方体的表面积为 ,体积为 。
4、设n表示 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看前图,尝试回答3 个问题
在小学,我们学过 用字母表示数。我们 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上面的问题。在本还会看到,我们不仅可以用字母 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数量关 系,而且还可以将这样的式子进行加减运算。这些内容将为下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打下基 础
二、新授
1、自学第54--55页,回答下列问题
完成思考的4个问题
什么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次数?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单项 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 项式的次数。
注意: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数字写在前面 ;系数、指数为1时,常省略不写。
完成56页练习1
2、自学第55页例题,回答 下列问题
独立完成例题,后订正答案
同一个式子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归纳小结:用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 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3、完成56页练习2
三、堂达标练习
59页习题1
四、堂小结
1、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单项式次数的概念
2、在找单项式系数、次数 时需注意什么 问题?在写单项式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范文5篇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x=3.5时,求y的值
(3)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2)x=,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2、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x进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备用思考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小结:
《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美丽的勾股树2002年国际数学的一枚纪念邮票大会会标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1、课本习题2.1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勾股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测量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初步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的高。
说教法:新教材的引入方法与以往的不同,是用两条等宽色带进行交叠后产生的四边形来引入平行四边形的。首先突出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的形象,然后再到“边”(面的边缘)。教学分两两个环节。第一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两条互相平行的透明色带交叠出的四边形,进而观察这些四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思考后发现:这些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给出数学记号。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认识。
第二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为底边,那么从底边的对边上的一点出发做底边的垂线,该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该底边上的高。然而“高”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不容易建立,以为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的高,往往是身高、树高、塔高等,指的是直立于地面上的对象的高度,隐含着垂直的定义。因此教材中,我从垂线这一概念引入,再通过垂线段建立起高的概念,同时进行操作观察,这些高的位置与关系。从中得出:同一底边上可以画出无数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要作一条高就可以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形外高的操作,或者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怎样操作高等,从而拓宽了学生对平面图形中“高”的认识。
19.1平行四边形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2、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并初步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
[过程与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教学难点: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哪些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出示发现什么?------出现了一个新的四边形
这个四边形有什么特殊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平行四边形
二、新课探究
1、师:根据你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请你选择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名学生用实投展示,组织学生评价。
2、师:打开学具袋,从中找到平行四边形。
3、问:请你们将学习小组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提出要求:四人一组,充分利用学具,开动脑筋,想办法,共同探讨。小组汇报,集体交流。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问:我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小结: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4、出示图上的物体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推拉铁门、栏杆、标志、花窗。这些物体中都隐藏着平行四边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5、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你认为关键是什么?
三、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1、学生在作业纸上自己试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2、教师指导板书画高的方法。
问:通过画高,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平行四边形有4条底,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
(2)同一条底上有无数条高,每条高都相等。
3、识别、提高。
(1)投影出示:画在平行四边形外边的高,让学生识别认识。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高有的可以画在平行四边形的里边,有的可以画在平行四边形的外边,不管画在哪儿都要注意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高中数学选修4-4同步备课教案
教育 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 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范文一
1、内容结构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是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在这一章,将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段和角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能初步进行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⑴ 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⑵ 数学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离不开数学;
⑶都能学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⑸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规律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⑴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⑵学生剪图拼图的具 体操 作;
⑶尝试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进行线段的简单计算,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巩固对角得度量及运算知识的掌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 方法 :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2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 经验 .
4、课时分配
4.1几何图形 4课时
4.2直线、射线、线段 3课时
4.3角 2课时
4.4课题学习 2课时
小结 3课时
单元测试与评讲 3课时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对比,概括出几何研究的对象
2.在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在复习小学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建立几何图形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会辨识几何体
教学难点:
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体的概念
教学方法 :
探究式
教学用具:
几何模型、实物、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与思考
师:1.呈现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水杯、书、铅笔、笔筒、 乒乓球 、苹果、 跳棋 、冰激凌筒。2.由老师课前准备或当堂演示一些
提问:这些物体中哪些形状类似但大小不一样?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引导学生简述自己的理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师:大家在分类的时候有没有考虑他们的颜色、材料、质量?
生:没有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形状的许多物体,而对于这些物体如果不考虑他们的颜色、材料、质量,而只注意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就得到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几何图形。
找出你所认识的几何图形
生:圆锥、圆柱、球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电脑显示上面各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配注各几何体名称(中、英文)。请同学们观察,刚才的物体分别类似于屏幕上的哪一种几何体?
圆柱、圆锥、正方、长方体、棱柱、球
circular、cylinder、circular、cone、cube、cuboid、prism、sphere
生:思考,并作出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以上的几何体,(在实物与几何体模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二、做一做
师:将书上P3的图打到屏幕上,同学们一起做,巩固概念
三、一起探究
1.电脑演示七种几何体,同学们说出它们的名称
2.思考,在上述几何体中,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同桌交流,将部分几何体拆分,以达到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的目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
(1)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是什么?
(2)几何图形分几部分?
四、小结
同学们 说说 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收获:(1)初步认识了几何图形,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立体图形的分类
我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表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范文三
第一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角、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以和各图形的联系。‘
教学过程:
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同学笔做)
角
提问: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三角形。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先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说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范文四
第1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会判断一个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棱柱与棱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实物及欣赏: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立体图形
类型一 从实物图中抽象立体图形的认识
例1 观察下列实物模型,其形状是圆柱体的是( )
解析: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所以正确的是D.
方法 总结 :结合实物,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
类型二 立体图形的名称与分类
例2 如图所示为8个立体图形.
其中,是柱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锥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球的序号为________.
解析:分别根据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可得结论,柱体为①②⑤⑦⑧,锥体为④⑥,球为③,故填①②⑤⑦⑧;④⑥;③.
方法总结:正确理解立体图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平面图形的认识
类型一 平面图形的识别
例3 有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平面图形的个数为(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解析: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判断①②③⑦是平面图形.故选B.
方法总结:区分平面图形要记住平面图形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类型二 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
例4 如图所示,各标志的图形主要由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
解:(1)由5个图形组成;
(2)由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
(3)由3个四边形组成.
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三、板书设计
1.立体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2.平面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教学 反思
本节利用课件展示,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征.
第2课时 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几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或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描绘出诗人面对庐山看到的两幅不同的画面,你能用简洁的图形把它们形象的勾勒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类型一 判断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1 沿圆柱体上底面直径截去一部分后的物体如图所示,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
解析:从上面看依然可得到两个半圆的组合图形.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在解题时要注意,看不见的线画成虚线,看得见的线画成实线.
类型二 画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2 如图所示,由五个小立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请你分别画出从它的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解析:从正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1,1,2个小正方形;从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两列,分别有2,1个小正方形;从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2,1,1个小正方形.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画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的方法:首先观察物体,画出视图的外轮廓线,然后将视图补充完整,其中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在画三种视图时,从正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要长对正,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高平齐,从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宽相等.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范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 学习态度 ,•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课本,看第117页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图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教学挂图展示图4.1-4
(4)提出问题:在挂图中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课时是按照什么来划分的,急!!!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选修4-4同步备课教案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数学选修4-4同步备课教案 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直线参数方程的条件及参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直线的几何条件,写出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写出圆方程的标准式和对应的参数方程。
圆参数方程 (为参数)
(2)圆参数方程为: (为参数)
2.写出椭圆参数方程.
3.复习方向向量的概念.提出问题:已知直线的一个点和倾斜角,如何表示直线的参数方程?
(二)、讲解新课:
1、问题的提出: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是,并且经过点P(2,3),如何描述直线L上任意点的位置呢?
如果已知直线L经过两个
定点Q(1,1),P(4,3),
那么又如何描述直线L上任意点的
位置呢?
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直线的参数方程:
(1)过定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
参数方程
(为参数)
辨析直线的参数方程:设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指从点P到点M的位移,可以用有向线段数量来表示。带符号.
(2)、经过两个定点Q,P(其中)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其中点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这里参数的几何意义与参数方程(1)中的t显然不同,它所反映的是动点M分有向线段的数量比。当时,M为内分点;当且时,M为外分点;当时,点M与Q重合。
(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应用,强化理解。
1、例题:
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反思归纳:1、求直线参数方程的方法;2、利用直线参数方程求交点。
2、巩固导练:
补充:1、直线与圆相切,那么直线的倾斜角为(A)
A.或 B.或 C.或 D.或
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若直线与直线(为参数)垂直,则 .
解:直线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直线(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则由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得, 。
(四)、小结:(1)直线参数方程求法;(2)直线参数方程的特点;(3)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的几何性质,注意参数的意义。
(五)、作业:
补充:设直线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直线的方程为y=3x+4则与的距离为_______
考点定位本小题考查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基础题。
解析:由题直线的普通方程为,故它与与的距离为。
五、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选修4-4同步备课教案 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了解在柱坐标系、球坐标系中刻画空间中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
了解柱坐标、球坐标与直角坐标之间的变换公式。
德育目标:
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空间点的位置的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利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数学应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模式: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我们用三个数据来确定卫星的位置,即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经度、纬度。
问题:如何在空间里确定点的位置?有哪些方法?
学生回顾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_科_网]
极坐标的意义以及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原理
二、讲解新课:
1、球坐标系
设P是空间任意一点,在oxy平面的射影为Q,连接OP,记|OP|=,OP与OZ轴正向所夹的角为,P在oxy平面的射影为Q,Ox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Q时所转过的最小正角为,点P的位置可以用有序数组表示,我们把建立上述对应关系的坐标系叫球坐标系(或空间极坐标系)
有序数组叫做点P的球坐标,其中≥0,0≤≤,0≤<2。
空间点P的直角坐标与球坐标之间的变换关系为:
2、柱坐标系
设P是空间任意一点,在oxy平面的'射影为Q,用(ρ,θ)(ρ≥0,0≤θ<2π)表示点在
平面oxy上的极坐标,点P的位置可用有序数组(ρ,θ,Z)表示把建立上述对应关系的坐标系叫做柱坐标系
有序数组(ρ,θ,Z)叫点P的柱坐标,其中ρ≥0,0≤θ<2π,z∈R
空间点P的直角坐标(x,y,z)与柱坐标(ρ,θ,Z)之间的变换关系为:
3、数学应用
例1建立适当的球坐标系,表示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顶点.
变式训练
建立适当的柱坐标系,表示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顶点.
例2.将点M的球坐标化为直角坐标.
变式训练
1.将点M的直角坐标化为球坐标.
2.将点M的柱坐标化为直角坐标.
3.在直角坐标系中点>0)的球坐标是什么?
例3.球坐标满足方程r=3的点所构成的图形是什么?并将此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变式训练
标满足方程=2的点所构成的图形是什么?
例4.已知点M的柱坐标为点N的球坐标为求线段MN的长度.
思考:
在球坐标系中,集合表示的图形的体积为多少?
三、巩固与练习
四、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球坐标系的作用与规则;
2.柱坐标系的作用与规则。
五、课后作业:教材P15页12,13,14,15,16
六、课后反思:本节内容与平面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结合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但以后少用,可能会遗忘很快。需要定期调回学生的记忆。
精选备课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1—6年级课时划分
人教精品教案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数一数(1 课时) 课题一:数一数 第二单元 比一比 (3 课时) 课题一:比多少 课题二:比长短 课题三:比高矮 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10 课时) 课题一:1-5 的认识 课题二:比大小 课题三:几和几 课题四:1-5 的加法 课题五:减法的初步认识 课题六:0 的认识和有关 0 的加减法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3 课时) 课题一:认识物体 课题二:平面图形的认识 第五单元 分类(2 课时) 课题一:分类(一) 课题二;分类(二) 第六单元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20 课时) 课题一:6 和 7 的认识(一) 课题二:6 和 7 的认识(二) 课题三:6、7 的加减法(一) (共 5 课时) (共 2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课题四:6、7 的加减法(二) 课题五:8 和 9 的认识 课题六:8、9 的组成 课题七:8、9 的加减法 课题八:10 的认识 课题九:10 的加减法 课题十:填未知加数 课题十一:连加 课题十二:连减 课题十三:加减混合 课题十四: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第七单元 11——-20 各数的认识(4 课时) 课题一:11-20 各数的认识 课题二:10 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2 课时) 课题一:认识钟表——整时 课题二:认识钟表——半时 第九单元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11 课时) 课题一:9 加几 课题二:8、7、6 加几 课题三:5、4、3、2 加几 课题四: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第十单元 总复习(4 课时)
(以上共 5 课时)
(以上共 5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3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3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1 课时)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位置(4 课时) 课题一:上、下 课题二:左、右 课题三:位置 第二单元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12 课时) 课题一:十几减 9 课题二:十几减几 课题三:解决问题 课题四:整理与复习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2 课时) 课题一:图形的拼组(一) 课题二:图形的拼组(二) 第四单元 100 以内数的认识(8 课时) 课题一:数数 数的组成 课题二:读数 写数 课题三: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共 2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3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3 课时) 前、后
课题四: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共 1 课时) 课题五: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实践活动:摆一摆 想一想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4 课时) 课题一:认识人民币(一) 课题二:认识人民币(二) 课题三: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 (以上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1 课时)
课题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二)
(以上共 2 课时)
第六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5 课时) 课题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课题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 课题三: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二) (以上共 4 课时) 课题四: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一) 课题五: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二) 课题六:解决问题 课题七:整理和复习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3 课时) 课题一:认识时间(一) 课题二:认识时间(二) 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第八单元 找规律(4 课时) 课题一:找规律(一) 课题二:找规律(二) 课题三:找规律(三) 第九单元 统计(3 课时) 课题一:统计(一) 课题二:统计(二) 第十单元 总复习(5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6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3 课时)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4 课时) 课题一:统一长度单位 课题二:认识厘米 课题三:认识米 课题四:认识线段 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 课时) 课题一: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题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课题三: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课题四: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课题五:解决问题 课题六:连加、连减 课题七:加减混合 课题八:加、减法估算 课题九: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2 课时) 课题一:角的初步认识 课题二:直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13 课时) 课题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题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共 3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5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课题三:5 的乘法口诀 课题四:2、3、4 的乘法口诀 课题五:乘加、乘减 课题六:用数学 课题七:6 的乘法口诀 课题八:整理和复习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4 课时) 课题一:观察物体 课题二:对称 课题三:镜面对称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13 课时) 课题一:7 的乘法口诀 课题二: “倍”的认识 课题三:8 和乘法口诀 课题四:9 的乘法口诀 课题五: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看一看 摆一摆 第七单元 统计(3 课时) 课题一:统计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2 课时) 课题一:数学广角(一) 课题二:数学广角(二) 第九单元:总复习(4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3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5 课时) (共 3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1 课时)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4 课时) 课题一:解决问题(一) 课题二:解决问题(二)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13 课时) 课题一:平均分(一) 课题二:平均分(二) 课题三: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课题四: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五:除法计算(一) 课题六:除法计算(二) 课题七: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题八: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课题九:整理和复习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共 3 课时) 课题一:锐角和钝角 课题二:平移 课题三:旋转 实践活动:剪一剪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课时) (9 课题一:用 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 课题二:解决问题(一) 课题三:解决问题(二) 课题四:整理和复习 (以上共 4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3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7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以上共 2 课时)
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8 课时) 课题一:1000 以内数的认识 课题二:比较数的大小 课题三:10000 以内数的认识 课题四:10000 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课题五:比较大小、近似数 课题六: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第六单元 克和千克 (2 课时) 课题一:克和千克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时) (6 课题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课题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课题三:估算 实践活动:有多重 第八单元 统计(3 课时) 课题一:统计(一) 课题二:统计(二) 第九单元 找规律(4 课时) 课题一:找规律(一) 课题二:找规律(二) 第十单元 总复习(4 课时) (以上共 6 课时) (共 1 课时)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测量(7 课时) 课题一:毫米的认识 课题二:分米的认识 课题三:千米的认识 课题四:吨的认识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 课时) 课题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课题二:连续退位减法(一) 课题三:连续退位减法(二) 课题四:加减法的验算 课题五:整理和复习 第三单元 四边形(6 课时) 课题一:四边形的认识 课题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课题三:周长的认识 课题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课题五:估计 第四单元 有余数除法(5 课时) 课题一:有余数除法(一) 课题二:有余数除法(二) 课题三:有余数除法(三) (共 3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3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3 课时)
第五单元 时、分、秒(2 课时)
课题一:秒的认识 课题二:时间的简单计算 实践活动:填一填 说一说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13 课时) 课题一: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课题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课题三: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课题四: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 课题五: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课题六:因数中间有 0 的乘法 课题七: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课题八:整理和复习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5 课时) 课题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课题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三: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八单元 可能性(4 课时) 课题一:可能性 课题二:可能性大小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2 课时) 课题一:数学广角 实践活动:掷一掷 第十单元 总复习(4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5 课时) (共 3 课时) (以上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5 课时) 课题一:认识方向(一) 课题二:方向与路线(一) 课题三:认识方向(二) 课题四:方向与路线(二)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 课时) 课题一:口算除法 课题二:除法估算 课题三:笔算除法(一) 课题四:笔算除法(二) 课题五:除法的验算 课题六:商中间、商末尾有 0 的除法(一) 课题七:商中间、商末尾有 0 的除法(二) (以上共 9 课时) 课题八:整理和复习 第三单元 统计(4 课时) 课题一:简单的数据分析 课题二:平均数 第四单元 年、月、日(4 课时) 课题一:年、月、日 课题二:24 时计时法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8 课时) 课题一:口算乘法 (以上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课题二:乘法的估算 课题三:笔算乘法(一) 课题四:笔算乘法(二) 课题五:整理和复习 第六单元 面积(7 课时) 课题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题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题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题四:认识公顷、平方千米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5 课时) 课题一:认识小数 课题二:小数大小的比较 课题三: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3 课时) 课题一:解决问题(一) 课题二:解决问题(二) 实践活动:设计校园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2 课时) 课题一:数学广角(一) 课题二:数学广角(二) 第十单元 总复习(4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共 1 课时)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10 课时) 课题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题二:亿以内数的写法 课题三: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课题四:求近似数 课题五:数的产生及十进制计数法 课题六:亿以上数的认识 课题七:计算工具的认识 课题八: 用计算器计算 实践活动: 一亿有多大?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4 课时) 课题一:直线、射线和角 课题二:角的度量 课题三:角的分类和画角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9 课时) 课题一:口算乘法 课题二:笔算乘法(一) 课题三:笔算乘法(二) 课题四:速度、时间和路程 课题五:积的变化规律 课题六:估算 (共 7 课时) (共 2 课时) (以上共 10 课时) (共 1 课时)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 课时) 课题一:垂直与平行(一) 课题二:垂直与平行(二) 课题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 课时) 课题一:口算除法 课题二:笔算除法(一) 课题三:笔算除法(二) 课题四:笔算除法(三) 课题五:笔算除法(四) 课题六:商的变化规律 课题七:整理和复习 第六单元 统计(2 课时) 课题一:统计(一) 课题二:统计(二) 实践活动:你寄过卡片吗?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4 课时) 课题一:数学广角(一) 课题二:数学广角(二) 第八单元 总复习(5 课时) (以上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12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2 课时)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6 课时) 课题一:混合运算(一) 课题二:混合运算(二) 课题三:四则运算 课题四:有关 0 的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4 课时) 课题一:位置与方向(一) 课题二:位置与方向(二)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0 课时) 课题一:加法运算定律 课题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课题三:乘法运算定律(一) 课题四:乘法运算定律(二) 课题五:简便计算(一) 课题六:简便计算(二) 课题七:简便计算(三) 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 课时) 课题一: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课题二: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课题三:小数的性质 (共 3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课题四: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题五: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共 3 课时) 课题六:生活中的小数 课题七: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案 课题八:整理和复习 第五单元 三角形(6 课时) 课题一:三角形的特性 课题二:三角形的分类 课题三: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题四:图形的拼组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 课时) 课题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课题二: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课题三: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第七单元 统计(4 课时) 课题一:折线统计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4 课时) 课题一:植树问题(一) 课题二:植树问题(二) 实践活动:小管家 第九单元 总复习(4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3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8 课时) 课题一:小数乘整数 课题二:小数乘小数 课题三:倍数是小数的乘法 课题四:积的近似数 课题五:连乘、 .乘加、乘减 课题六: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11 课时) 课题一:小数除以整数 课题二:一个数除以小数 课题三:循环小数 课题四: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3 课时) 课题一:观察物体(一) 课题二:观察物体(二)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16 课时) 课题一:用字母表示数 课题二: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课题三:方程的意义 课题四:解方程(一) 课题五:解方程(二) (以上共 3 课时)
课题六: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题七:稍复杂的方程(一) 课题八:稍复杂的方程(二) 课题九:稍复杂的方程(三) 课题十: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量一量 找规律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9 课时) 课题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题二:三角形的面积 课题三:梯形的面积 课题四:组合图形的面积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4 课时) 课题一:可能性(一) 课题二:可能性(二) 课题三:中位数 实践活动:铺一铺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3 课时) 课题一:数字编码(一) 课题二:数字编码(二) 第八单元 总复习(4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12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1 课时)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4 课时) 课题一:轴对称图形 课题二:旋转(一) 课题三:旋转(二)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6 课时) 课题一:因数和倍数 课题二:2、5 的倍数的特征 课题三:3 的倍数的特征 课题四:质数和合数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12 课时) 课题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题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题三:体积和体积单位 课题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题五: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题六:容积和容积单位 课题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 课题八: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粉刷围墙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 课时) 课题一:分数的意义 (以上共 7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3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2 课时)
课题二:分数与除法 课题三:真分数与分数 课题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题五:最大公因数 课题六:约分 课题七:最小公倍数 课题八:通分 课题九:分数大小比较练习 课题十:分数化小数 课题十一:整理和复习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 课时) 课题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题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题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第六单元 统计(3 课时) 课题一:众数 课题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实践活动:打电话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2 课时) 第八单元 总复习(4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3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3 课时) (共 2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共 1 课时)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位置(2 课时) 课题一:位置(一) 课题二:位置(二)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12 课时) 课题一:分数乘整数 课题二:分数乘分数 课题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课题四: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一) 课题五: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二) 课题六:倒数的认识 课题七:整理和复习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13 课时) 课题一:分数除以整数 课题二:一个数除以分数 课题三: 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 课题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课题五: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二) 课题六:比的意义 课题七:比的基本性质 课题八:比的应用 课题九:整理和复习 第四单元 圆(8 课时) 课题一:圆的认识 (共 3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共 2 课时) (以上共 3 课时) (以上共 5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2 课时) (以上共 5 课时)
课题二:圆的周长 课题三:圆的面积 课题四: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确定起跑线 第五单元 百分数(15 课时) 课题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课题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题三: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课题四: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课题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 课题六: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三) 课题七:折扣 课题八:纳税 课题九:利率 课题十:整理和复习 第六单元 统计(2 课时) 课题一:扇形统计图 实践活动:合理存款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2 课时) 课题一:数学广角 第八单元 总复习(4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1 课时)
(共 2 课时)
(以上共 2 课时)
(以上共 9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负数(3 课时) 课题一:认识负数(一) 课题二:认识负数(二)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9 课时) 课题一:圆柱的认识 课题二:圆柱的表面积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课题四:圆锥的认识 课题五:圆锥的体积 课题六:整理和复习 第三单元 比例(14 课时) 课题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题二:解比例 课题三:成正比例的量 课题四:正比例关系图像 课题五:成反比例的量 课题六:比例尺 课题七:比例尺的应用 课题八: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题九:用比例解决问题 课题十:整理和复习 (以上共 5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4 课时) (共 4 课时) (以上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6 课时)
实践活动:自行车里的数学 第四单元 统计(2 课时) 课题一:统计 实践活动:节约用水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3 课时) 课题一:数学广角(一) 课题二:数学广角(二) 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 (27 课时) 课题一:数的认识 课题二:数的运算 课题三:式与方程 课题四:常见的量 课题五:比和比例 课题六:数学思考(一) 课题七:数学思考(二) 课题八:图形与变换 课题九:图形与位置 课题十:统计 课题十一:有趣的平衡
(共 1 课时)
(共 2 课时) (共 1 课时)
(以上共 10 课时)
(以上共 9 课时) (共 4 课时) (共 4 课时)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精选备课教案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备课教案范文教案内容分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案、教学反思 范例如下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比值、认识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过程。
2.了解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关系,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简比。
3. 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黄金比”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一只毽子,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写在纸条上。
教学反思:
补充说明:
单元分析(数学、语文每单元教学之前要写整单元的单元分析),内容包括:
一 单元教材分析;
二 学生情况分析;
三 课时安排:如 数学:《统计》单元 共需要( )课时
语文:1课《桂林山水》:共需要( )课时
2课 :共需要( )课时
教案编写补充说明:
1 整篇教案本着节俭的原则:字号(小四 宋体 固定值:20磅)(页边距:上下左右2厘米) (设置:双面打印)教学反思根据所留空地,写出适当 内容。
2 教案原则上正反面一页,数学一课,语文一课时。
3 数学一课时一反思,语文一课一反思。
4 在复案时,要有批注、有勾画,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体现。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备课教案模板。
5 在写教学反思时: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3)对本节课的好的建议。
(4)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的反思。
篇二:精选备课教案范文教 学 目 标
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教学重点
2.1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空间的线线垂直过渡到线面垂直,逐 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2.2 通过对判定定理和其推论的证明及应用,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 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3.1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发现及概念,有效解决它在实际生活中 的应用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思路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 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 性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及时 间
教师活动 问题 1:空间中两直线有什么样关系? 问题 2:平面内如何判定两直线垂直? 问题 3:在长方体中那些棱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活动 自由作答
1.复习引入(5 分钟)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两支笔,由垂直相交,经 过平移其中一条,得到异面两直线垂直的情 形,从而引出空间两直线垂直的定义 空间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如 空间两直线垂直的定义 果两直线相交于一点或经过平移后相交于一 点,并且交角为直角,称这两直线互相垂直。
2.问题探究(8 分钟)
①请同学们观察,说出旗杆与地面、高 楼的侧棱与地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请把自己的数学书打开直立在桌面上,观 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③请将①中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 的几何图形。 回答以上问题后思考:①一条直线与平面垂 直时,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 位置关系? ②多媒体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 置变化。 定义: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 内的任意 定义:如果直线 l 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 线都垂直, 与平面α互相垂 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 与平面 垂 直,记作:l⊥α.
分组讨论, 并派代表回答 问题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描述 运算法则。
观看多媒体演示, 并初步 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 定义。 在老师的指导下明 确相关概念。
直
线 l 叫做平面α的垂 线,平面α叫做直线 l 的垂面.直线与平面 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 P 叫做垂足。 问题: 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1、 这条直线一定垂直于这个平面吗? 2、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这 条直线一定垂直于这个平面吗? 3、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 这条直线一定垂直于这个平面吗? 4、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这条直线一定垂直于这个平面吗? 学生思考讨论, 可以利用 几只笔来演示。 前三个问 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第 四个会有争议, 可以暂时 设一个疑问。
5、应用举例(8 分钟)
同学独立完成, 注意解题 步骤
6、课堂练习(8 分钟)
学生练习,练习 A,3、4 题
注重解题步骤, 独立完成。
7、归纳小结(1 分钟)
篇三:精选备课教案范文一、如何备课(备本班幼儿及幼儿家长,备知识,备自己,备材料)
(1)、备教材
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幼儿用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它反映的是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把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反映的更加具体和清晰,有了教材,老师才能得心应手,有了教材,幼儿才能学有所依。
(2)、备教参
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拓知识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个野,掌握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3)、备幼儿
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
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现实需要。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4)、备方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的问题。即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幼儿实际进行教学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方法是一个教师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能力、教育智慧的综合体现,因此,它是备课的高层次内容。
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图书、、挂图、幻灯片、照片、录音带、碟片以及自制教具等。
活动法: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
直观法:观察法、参观法、演示和示范法
口授法:谈话与讨论法、讲解与讲述法 (5)、怎样备?
A、单元备课。在每个单元活动开始前,围绕大主题设定单元小主题,从周一至周五设计安排好一周教学活动及相关各类活动。
B、课时备课。主要开展“一课三研”讨论。第一次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形成基本的教案。第二次讨论教案的设计是否适宜、恰当等,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次讨论在第二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成熟、完善的活动方案。
二、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
是否是本班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及本班幼儿可能的兴趣点或关注点? 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与幼儿的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是什么?
是否对幼儿的学习尤其是思维的发展有挑战和思考的空间? 是否能整合多领域经验的学习?
该教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
(1)与此学习内容相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什么?幼儿需要学习的关键经验是什么?
(2)幼儿与此关键学习经验相关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包括幼儿在情感、态度、认知和技能水平、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已知、已会)?
(3)针对本次活动期望幼儿可以获得的具体学习经验(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操作性经验)是什么?
(4)不同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可能达到的不同标准是什么(对教育目标的分解)?
3.梳理有线索的教育过程
(1)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2)教学重点是如何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中,并一步步接近目标的?
(3)教学难点体现在哪些环节中?突破的关键点在哪儿?需要用什么方式去帮助幼儿突破?
(4)如何关注到不同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幼儿,如何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5)是否需要在生活中先进行经验的感知和积累,或在生活中进行经验的运用?
(6)是否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经验的准备和积累,或进行经验的练习、巩固与运用?
(7)是否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家长合作的结合点在哪儿?
高三数学上册教案五篇
人教新课标四上:《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案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案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册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作为平面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新课标实验版)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案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案 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和平行 教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和平行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平行线 教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平行线 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1.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2.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a||b|cosq,(0≤θ≤π).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探究:
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XX,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XX,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3.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一.说教材
地位及重要性
函数的单调性一节属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的必修内容,在高考的重要考查范围之内。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在研究函数时经常要注意的一个性质,并且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又可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
(2)了解能用图形语言正确表述具有单调性的函数的图象特征;
(3)明确掌握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与步骤;并能用定义证明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4)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艺术美,养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的本质理解。
难点是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证明或判断具体函数的单调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尝试运用“问题解决”与“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力图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与接受,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不断探索,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核心归结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然后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的学习理解,最终把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学生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尝试的动态活动之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的习惯。
四.说过程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
4.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5.高三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的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问题: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命题时,是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