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满分作文-读《小石潭记读后感_《小石潭记》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高中满分作文:读《小石潭记读后感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文言文《小石潭记》读后感100字
2.赏析《小石潭记》600字
3.《小石潭记》赏析
文言文《小石潭记》读后感100字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它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赏析《小石潭记》600字
小石潭记我也是醉了作文150字
我们一行人从小丘出发走大约一百二十步后。隔着一片篁竹,听见了水声,好像是人的佩环在敲碰,这让我心里很高兴。我们砍开竹子,往下一看就能看见小潭,水清澈见底。水底是一块大石头,走近一点,有些石头从水底出来,有坻、屿、嵁、岩这几种样子的石头。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遮掩掩,披在树上。
潭中的鱼儿有上百头,好像在空中游,没有依靠物。在日光的照射下,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的不动,眨眼的工夫就游走了、又游回来,一刻都不停,好像在与我们玩游戏,可谁知我的心呀?
从潭的西南方望去,水面连绵起伏,一会看得见,一会又看不见。就像犬牙一样交错着,不知道水的源头。
坐在潭上,四周绿树繁茂,和我一起来的人都拿出鱼竿钓鱼,我却望着鱼儿,心想:“你们和我一样,都没人理会,但你们活的比我自在呀!”但是,这里自然悠得,不可久居,我匆忙的记下了这首诗后,便走了。
和我一起来的有:吴武陵,龚古,弟弟宗玄。还有两个我的徒弟,他们是崔氏的两兄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真......的100字作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 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 敏捷,好像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 赏析 150字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翻译 小石潭记翻译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用100字概括小作文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行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感到愉快.在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往下走见到一个小小的石潭,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千姿百态有的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堪,有的像岩.青青的树木,脆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潭中有鱼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非常轻快敏捷.好像是在游客相欢乐。
顺着小潭向西南望去,一条小溪透视而来,形状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两岸坐在小石潭上,四周围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人,令人神色凄凉骨伽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伧凄凉.因为它的情况太凄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待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
我眼中的《小石潭记》300字作文从小丘向西行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感到愉快.在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往下走见到一个小小的石潭,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千姿百态有的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堪,有的像岩.青青的树木,脆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潭中有鱼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非常轻快敏捷.好像是在游客相欢乐.
顺着小潭向西南望去,一条小溪透视而来,形状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围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人,令人神色凄凉骨伽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伧凄凉.因为它的情况太凄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待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
《读小石潭记有感》作文给你两片参考:
1、《小石潭记》出自于唐代作家柳宗元之手,诞生与作者遭贬之时,文中不时地体现出作者一时悲凉的心情。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贬居生活中孤寂凄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出自己孤寂清凉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表现出了对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的生活充满 *** ,充满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对旧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的极端仇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
同他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拥有美好,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不必每天生活在孤寂痛苦之中。
如今,封建社会的统治已经烟消云散,黑暗的社会已成历史,安定的社会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在这个好的环境下,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2、读《小石潭记》有感
青色的藤蔓相互缠绕,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响,偶有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沙”轻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渐行,渐远。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用黑白诠释这幅景色。不需要鲜艳的色彩,不需要细致的表情刻画,只一片黑白,一个背影,足以触动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尽管同行六人,他的乐却仍只流于表面,而内心,更多的是人潮衬托出的孤单。孤单或许不能更准确地表达他的心境,因我对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对仕途的失意,对未来的彷徨和内心的压抑已紧紧包围着他,心底长久潜伏着的悲伤也许就在那一瞬间,迸发……
于情于景,到处透露着凄清,本能使他选择了逃避。
也许悲伤是会长久潜伏于心的,但快乐一样也能够,豁然面对吧!如诗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石潭记 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总体印象和感受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因为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派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忧伤凄苦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由此,小石潭记总体感受才如此“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小石潭记写小石潭真美200字小石潭,那一汪明水,那一抹澄澈,便是我终生也难忘。
清晨,便沿着山丘向西走去,去那心中的小潭。此事,我四周
都被竹树包围,阳光透过叶子洒在脚边,小鸟愉悦的歌声和着远远
的水流声。十分悦耳,就好似大自然谱写的一首自然和谐乐章。
我穿过竹林后,忙着整理被树枝弄乱的头发。恍然抬首,看见
了离自己五六米远的地方正是自己苦心要找的小水潭。我远远望去
,水潭四周依然密布着柱子,但却多了碧色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
连结在一起、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的景象。微风掠过,它们发出沙沙
的声音荡入我耳中,荡走我心中的俗念,荡走我身上的凡尘!此时
,我不禁想到了柳宗元的桃花源,自己眼前的这番景象又比世人所
向往的世外桃源逊色多少?
我迈着步子,向水潭走近。我惊讶地发现石潭底竟是以整块石
头作为低,部分石头翻卷起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岛国。再走近些瞧
见了水中的小鱼。那水清澈见底,就好像西方的贝加尔湖那样没有
杂质,又好像我们所仰望的天空那样纯白无暇。忽然,那水中的小
鱼不动了,我心下疑惑:莫不是它们死了吧?我蹲下去,用手伸向
它们。忽然他们用鱼尾拍打出水花向远处游去。那水花溅在我身上
、脸上,弄得我好生凉快。我不禁发出了“咯咯”的笑声。经此一
波折,我索性靠在林丛边。我四周环顾,发现周围没有村庄人烟。
想到这儿,不禁冒出了把家搬到这里的想法。唉,但这终究是不可
能的,也只是一个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罢了,一触即破。
我坐在小石潭的旁边,享受着大自然的调侃,仿佛世界都如此
明亮没有黑暗。我沉醉其中,迎接着新的世界来临
《小石潭记》赏析
这篇山水游记以精炼的语言、铿锵的音节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可见可闻可感。在诗情画意中,作者还融合了自身的性格、遭遇,使情融于景。
因参加在政治上比较进步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遭到排斥,被贬永州,一直生活了10年,写出了《永州八记》,本文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第一段,作者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引领着我们观赏美丽的山水风景。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看到竹林,听到水声,感到快乐,于是决定“伐竹取道”,探个究竟。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小石潭”:水特别清,石头特别多,且形状各异。再看潭上的景物,青青的树加上翠绿的藤蔓,缠在上面,结成一个绿色的网,枝条参差不齐,随风摇曳,更显示出自然之美。
第二段是文章最精彩的一部分。运用特写镜头,以40字描绘出潭水和游鱼的美景。
作者通过具体的事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本身作形象描绘,没有一字写到水,也没有一点抽象说明,读来如临其境。“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水之清,已到了透明的地步。“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写出了鱼的勃勃生机。一静一动,相互映衬,表现了盎然的情趣。“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鱼的快乐之情。当然,这是作者将快乐的心情加到了鱼的身上。
第3段,写通到潭里来的小溪和潭上的景物。
“斗折蛇行”一句,就溪身说,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是静止的。就溪水说,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是流动的。“明灭可见”言简意赅,准确地写出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而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则暗的情景。
第4段写了小石潭给人的总印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种静寂一直侵入到人的灵魂里,使人感到无限幽凉。景物的描写结合了作者的心情。这是作者被排挤、被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从中,读者可体会到封建社会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最后一段,交代了同游者,更突出了文章的游记特点。
在写法上,本文除了寓情于景以外,还有以下特点:
1、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如“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如鸣佩环”、“凄神寒骨”等。
2、善用比喻,巧抓特征:
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准确地描绘出事物的个性特征。
3、点明游踪,线索分明:
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乃记之而去”等。
一、丰美的线条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我们可“拉”出众多的线条,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如可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全石、卷石、坻、屿、嵁、岩明写“石”,“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寒气刺骨,也有石的冰凉等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下面很多线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尽情地赏析。如《小石潭记》中的“水”,《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清”等等。可以说,从上述的每一根线条中,我们又都能拎出不少的美点。深入地品读,神游在《小石潭记》中,小小的“石潭”会在你的面前到处闪现出令人惊叹的美的波光。
二、秀美的文笔
用“秀美”二字牵动对课文的阅读,你会感叹,又有多少美点尽收于我们的眼底!请看,课文美在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文面清秀;美在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音韵清朗;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美在“如鸣佩环”绘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绘形,“青树翠蔓”绘色,“明灭可见”绘光,“悄怆幽邃”绘神,全文就像一幅青绿山水画,画面清纯;美在景物点染,水石树竹、坻屿嵁岩、下澈日光、蛇行溪流、翕忽小鱼、犬牙岸势都是作者笔下的风光,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清幽;美在对潭中游鱼的小景细描,虚实相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实写鱼游,虚写水清,以实衬虚,描画清丽;美在文中景物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游鱼忽儿“佁然不动”,忽儿“俶尔远逝”;溪流“斗折”是静静的,而“蛇行”则有明显的动感,镜头清晰……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凄美的心境
全文着意突出的,就是文中的“清”字。我们可以感到,景物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幽美清新:“下见小潭”,就“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的清秀;耳边水声丁冬,清越动人;鱼儿在清澄的水中“往来翕忽”,水声清脆、水色清亮的小溪消失在远方。然而,为什么作者听水时“心乐”、观鱼时“相乐”的感受竟一时全无了呢?为什么他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呢?原来作者是政治革新失败、降职被贬的人,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太清幽了,太寂静了,它触动着作者的心绪,受压抑的阴影笼上了心头,他感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于是景物在他眼里就是清冷的、“凄神寒骨”的了。这凄美的心境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心境的凄清,给全文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浓重色彩。这也正印证了冰心先生教我们读散文的一句话:“古今中外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作者从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中,赋予了他所接触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小石潭记》是中学课文,当时习惯,已经背下。尤其是"潭中鱼可百许头" 那一段,每毎想起便觉亲切,心中有说不出来的好。去年受《周振甫讲古代散文》启发,重新品味,《小石潭记》动静交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真是古往今来山水游记的巅峰之作。《小石潭记》用的是移步换形手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走近竹林,听到水声,再前行,看到小石潭。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就作具体描写。有形象,有声音(如鸣佩环),有心情(心乐之),然后顺理成章,釆取行动(伐竹取道)。随即铺上小石潭的精美图画。
扑面而来的是水的清凉;跃入眼帘的是全石底、岸边水中石头的各种形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以及潭边的树和藤蔓(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大体上,小石潭的概貌,用了三十六字,准确呈现,让读者收入眼底。
传神之笔,当是"皆若空游无所依"那几句。鱼驻空中,影布石底 。一静一动,澄澈透明,生动传神,自由的鱼与透明的水各尽其妙。"似与游者相乐"一句,鱼乐(庄子·秋水),游者亦乐。画面美妙,读者似乎跟随游者融入其中,心旷神怡。
然后,由潭及溪水。往西南上游望去,溪水弯弯曲曲,一明一暗,两岸地势交错,看不到源头。小坐一会儿,感觉到四周寂静寥落,寒气入骨,一股凄清忧伤的气息弥漫上来,于是便离开了。
假想,假如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就小潭拍摄一个记录片,恐怕也很难达到柳宗元描绘的效果。这就是文学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小石潭记》正是这样,寥寥数语,却是历历如睹,鲜活的小潭浮现在读者眼前,如同身经目击一样,清晰,直感,瞬间被理解。
柳宗元文章"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清莹秀彻,锵鸣金石"。他刻画的山水,真切地显露出山水本来面貌。语言自然、质直,整篇文章通体清莹秀彻,情景相生,意味隽永。文章之美跃然纸上。?
?
不少讲解《小石潭记》的中学教案,说其"寂寥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我认为是老师们多虑了,甚至有附会的嫌疑。艺术就是艺术,美就是美。用功利心去揣摩柳宗元写作时的心情,实在是过于庸俗了。会污染中学生纯净的心灵。放着文章呈现的景色之美不去欣赏,高超的写作手法不去学习,硬要拉扯根本就讲不淸楚的作者心情,还附会什么"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真是买椟还珠之举。格局太低。想到这里,突然明白,文章欣赏和写作能力,学校里是教不出来什么名堂的。主要还是多读多写,多体悟。
古今中外的好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读者读着读着,不由得心中一动。心动了,读书即是在心中作文。好文章,让读者欲罢不能,就像“潭中鱼可百许头”那几句,毎想起,似乎嘴角都有些许笑意。韩愈柳宗元倡导“文以明道"(注1),就是这个道理。
好了,今天关于“高中满分作文:读《小石潭记读后感”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高中满分作文:读《小石潭记读后感”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