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

2.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

3.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4.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5.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

6.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三篇

7.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

8.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一等奖_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说课稿1

 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万以内的加法(二)”。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根据该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能正确计算万以内的连续进位加法。

 2、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类推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难点: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

 设计思路: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进修附小进行”慈善一日捐”的这样一个情景。出示各班捐款情况统计表。

 班级 301 302 303 304

 捐款 78元 85元 96元 129元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的问题都依次写在黑板上)

 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慈善一日捐,把熟悉问题从情境中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学会从熟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利用“慈善一日捐”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帮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301班和302班一共捐了多少钱?(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解决)

 交流反馈

 然后让学生重点说一说在计算这类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重点。

 在这个设计中,我运用迁移,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因为之前学生基本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我用尝试、讨论、比较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这样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解决303班和304班一共捐了多少?

 让学生先估算,再计算

 反馈:着重解决百位上是原来的1加进上来的1是2。

 B如果303班的捐款变成了196元,那么这题怎么解决(先估算再计算)

 生总结做题时的注意点

 在学生理解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后,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内化,所以让学生计算96+129和196+129,学生会根据法则计算三位数加法。接着让学生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要点,从而巩固进位加法的.法则,并掌握新的知识。此外标准还提出加强估算,在计算时,我还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学生解决剩下的问题,一个人列式,两个人笔算,最后一个人说他们是怎么算的,再依次交换角色。

 2、练习四第四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枯燥的计算练习具体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单词的程序性训练,提高合作探究的群体性和有效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体验。

 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方面也进行回顾整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教学重点的认识,促成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说课稿2

 说目标 :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 重点:

 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说 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说 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吗?矿泉水瓶是用塑料作成上午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级一班一个月来回收矿泉水瓶子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第一周 180个

 第二周 340个

 第三周 192个

 第四周 219个

 二、自主探究。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学情预测:

 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四周比第三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

 哪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现在就来解决它。

 2、解决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周、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怎样列式?

 板书:192+219=

 不计算,估一估得数是多少?

 小组合作讨论,再交流,汇报各自的估算方法。

 ①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

 ②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

 ③192接近190,219接近200,190+200=390

 教师要肯定每一种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

 估算方法:

 在估算时,可以把书3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提问:如果没收集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有可以送一次?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①500-410=90

 ②500-400=100

 ③500-390=110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个月能收集这么多矿泉水瓶,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讨

 论,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连一连。

 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2、估算。

 583+417= 719+179

 631-409= 529-247=

 3、解决问题。

 ①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②一本书又37页,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③电风扇245元,电饭锅187元,妈妈有400元,够吗?

 4、开放题

 调查你的家庭收入:爸爸月收入( )元,妈妈月收入( )元。

 每月的家庭开支情况。节余情况。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说课稿3

 说 要求: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 理解验算的意义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说 重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

 说 难点:

 1、连续进位加法。

 2、连续退位减法。

 说 建议:

 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形式。

 课时安排:

 1、加法…………………………………………3课时

 2、减法…………………………………………3课时

 3、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

小学《分米厘米毫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

 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起始课。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路线图奠定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窨欢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窨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此,从小学会正确的辨别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学好本课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2、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位置,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借助现实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点: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策,能准确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5、教学难点: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二、说老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互动、游戏活动等既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趣味性的方式构建新知。融观察实践、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学习方法和气探究。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加强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发现能力,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设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人民民主课一开始,我就抓游戏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复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实际观察、感受方位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从“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谁说:你是怎么找到东的?“”你还能找到其它三个方向吗?“为引子,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辩认学校的四个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说一说这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最后让学生随意转身,面向各个方向指指说说。如”我面向东,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和合作与互助,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室内辩认,学以致用。

 基于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我在这一环节回归生活、玩中强化中高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如:让同学们面朝()面,后面是()左面是(),右面()这是为后面学习地图方向做准备。

 其次,我让学生玩“超级模仿秀”的游戏,如:学青蛙向南蹦两步;面向西学公鸡迈几步;超凡脱俗东扮孙悟空;向北点点头等。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感情辩论方向。

 (四)整理记录,实现迁移。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图方向不一致,人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得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上的规定,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五)玩中练习,拓展应用。

 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堂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在生活中观察、应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环节体验收获、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森林之家这一情境练习。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小动物的家吗?你是怎样找到的?其次让学生说说:想去哪只小动物家?该怎样走?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地图上方向的认识。最后的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并鼓励学生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课虽尽,思未了。”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倍的认识》: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4、教具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教学:

 (1)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时,我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3分钟)

 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10分钟)

 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通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近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本课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一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篇二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

 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

 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习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篇三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二)操作活动,认识左右

 1、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小小游戏,进一步认识左右

 (1)动一动:张开你的左手摇一摇,张开你的右手摇一摇;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转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转一圈。

 (2)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摆摆学具,辨别左右

 (1)动手摆:铅笔在最左边;小刀在最右边;文具盒在中间;橡皮在文具盒的左边,铅笔的右边;尺子在小刀的左边,文具盒的右边。

 (2)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打乱学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三)引导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同桌同学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你发现了什么?

 (2)转动方向,观察左边和右边的事物,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方向改变了,左边右边也改变了。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13页第6题

 师:小蚂蚁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小蚂蚁想在迷宫中分别找到香蕉、鸭梨、南瓜和苹果,可他不知道该怎么走,我们能帮它指指路吗?

 (2)做游戏(瞎子找物)

 老师把一个球放在教师的某个位置,然后叫两名学生,一名蒙上眼睛,一名发出(向左、向右、向前、向后等)口令来指挥“瞎子”找到球。

 (3)解决13页“走楼梯”练习。

 A、出示课件:想一想,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B、小组讨论、交流

 C、到楼梯去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

 D、小结:我们不仅仅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回家后,看一看你们家左右两边分别是谁的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二年级# 导语说课稿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学”,达到“教少学多”、“无为而为”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终生受益,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课时主要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如:我先让在情景图中找角,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再在课桌上找角,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角。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二是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四是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五是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六是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七是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

 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七)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思维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冀教版第三册《七的乘法口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1~6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铺垫。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记住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并运用口诀。

 四、说教具、学具

 本课我使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多媒体课件和找朋友卡片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算一算,数一数,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

#三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认识……、掌握……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通过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思想,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做游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

 (2)……

 (3)……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再讨论分析,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指正,引起学生警觉。

 (2)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真正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例:……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

 (五)布置作业

 在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进步,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五、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八单元,这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的基础上,在二年级已经感受事情的不确定现象,本节课目的进一步感受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况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游戏转盘和摸球、摸糖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习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

 乒乓球、转盘、硬币、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老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推荐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到讲台上来,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剪子、包袱、锤和抛硬币的形的式来决定胜负。在比赛之前必须讲清规则。这时板书课题。

 (二)活动二

 老师和留在讲台上的同学进行摸球游戏,让下面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白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活动三(转盘游戏)

 结合生活实际,说超市正在举行摇奖活动,让学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用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四)活动四(装糖游戏。)

 这个游戏是根据老师的口令往盒子里面装不同颜色的糖,这个游戏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在提要求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想,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六)总结: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节这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学习目标,对照学习目标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学习是否完成任务,是否满意。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测——验证——分析试验数据"的亲历过程,学生学生身边有价值的数学。

 

篇三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5吨680千克=()千克2000千克=()吨2450千克=()吨()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平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2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是学习人民币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a.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但指向、方法不明确。

 c.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d.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三、设计理念

 a.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c.“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

 四、说教法: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购物经验,将数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亲切的,是现实的,是触手可及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b.在理解元、角、分关系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购物情境,让学生帮我取出1元钱,通过交流各种不同的取法,使学生明白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我设计了“小小超市”购物活动: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此时学生的课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张扬,而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分层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层:认一认,感知人民币的种类繁多

 第二层:分一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第三层: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层:换一换,体验人民币之家按的内在联系

 第五层:买一卖,感受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第六层:说一说,提高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习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苏教版第二册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分为人民币单位进行各种兑换练习。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三个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首先进行活动一: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类,然后选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样认识的?

 ②买文具。出示情景图。

 小组内交流:你想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

 如:有的同学想买柜台中1元钱的圆珠笔,有的同学想买1角钱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方法?

 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看到同学们的付钱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法都可以呢?从中让学生发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位关系

 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③小组内做兑换人民币的游戏。如用1元换10角,1角换10分,1张5元的币换5张1元的币等等,在游戏中学习小面额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④出示情境图,问: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能找回多少钱?让学生说一说。

 3、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但是奖品太少了,送给谁好呢?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4、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这类现象成为确定性现象,有些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及自身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1、教具准备: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

 2、创设情境:

 元旦节晚会上,学校准备了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学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设计意图

 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选择性更少的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板书学生的方案:

 全放红球 全放白球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动,体验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

 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

 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6、判断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根据P105图,想一想,这些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拓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7、巩固学习效果

 通过教材108页1、2两个题目巩固学习效果

 8、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实验总结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实验,首先让同学们进行猜测可能性,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再巩固总结可能性,这样会起到更好地使同学们接受的效果。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戏》,见课本第87—88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B、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以及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体会用数据表示可能性的简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

 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黑白棋子若干

 五、教法、学法:

 (1)引导发现法

 (2)分组讨论法

 (3)游戏和抢答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乒乓球队员精彩,树立向他们学习、为国争光的目标,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然问乒乓球比赛时,怎样决定谁先发球的?学生有可能不会答,老师告知乒乓球比赛猜球决定谁先发球。并问,这样做公平吗?(公平,因为,球在左手和右手共有两种可能性,左手和右手的可能性相等。)

 2、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纸盒,纸盒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3、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4、感知数据,体验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

 5、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6、接下来练习题的设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作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7、最后通过听要求给纸盒里增减球来进一步体会可能行的相关知识,搭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

 七、板书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定能可能性是1

 不可能可能性是0

 1黄1白黄球1/2

 白球1/2

 1黄7白黄球1/8

 白球7/8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3

 说教材: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数学第五册90~91页的内容,本课教学的内容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认识发生的等可能性。这是学生在已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和初步认识某些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为后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奠定基础。

 教材先组织学生玩摸球的游戏,袋中装有3个绿球,每次摸1个球,摸出后把球放回原处,一共摸40次,让学生在摸球活动中体念摸到红球,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一些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时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再次体会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还通过抛小正方体装铅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发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确定。

 说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之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绿球的机会是相等。

 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教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老师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形式多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迸发智慧的光芒。

 说教学流程:

 1、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有关可能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及知识两方面的准备。

 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引导非常自然,产生于学生记住摸球结果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取于学生的生活智慧,利于学生的生活应用。

 3、就小学生而言,认识某些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而实验活动是学生直观感受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骤。为此,老师精心组织活动,明确活动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并具体感受到摸到红绿球的次数差不多,并进而启发学生想象,继续摸下去的结果。

 4、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归纳反思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5、抛小正方体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活动进一步直观感受发生的等可能性。

 6、课后学生自主总结,既能把所学知识结合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观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游戏贴近生活实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4

 教材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摸球游戏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让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概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发生的概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件,等可能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体验事情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随机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体验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对简单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理由。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方法目标

 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验证试验结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体会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重视数学素养和学生公平、公正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学生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但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的了解,能用“经常、一定、偶尔、可能、不可能”来表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数学问题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打算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实验探索——科学验证——实际运用”的过程,选择“探究研讨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其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知

 课件演示教科书第99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的?以抛硬币为例,重点引导学生活动、探究发生的可能性。揭示课题:可能性(板书)

 设计理念:由足球比赛开球前的情境引出游戏公平性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初步渗透公平规则的重要性。

 (二)分组实践,探索体验

 1、分组实验,获取数据:首先课件出示实验要求,然后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观察数

 据,发现抛的总次数越多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越接近。

 4、分数表示,科学验证:引导学生用来表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板书)然后问: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去学习,即“从做中学”,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三)实际运用,智力冲浪

 1、转盘转转转:

 课件出示9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发现不公平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方案。然后把全班分成三组,用“转动转盘获答题机会”的方式,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的1、2、3题。

 2、课件出示“摸奖”:如你是摸奖者,认为这样设计公平吗?并说明理由。(最后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3、智力冲浪:教师准备1个黄球、6个绿球放在盒中。

 (1)猜猜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不能确定?必须知道什么?

 (2)告诉数量,说说摸出黄、绿球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3)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应怎么办?

 (4)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绿球的,又应怎么办?

 设计理念: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体现知识的价值,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四)回顾新知,归纳概括:

 引出概率定义,指名说说生活中的可能性实例。

 新课标指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因此我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给每个学生活动、讨论、合作、表达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中学习的快乐。

;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 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们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们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们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们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别注重加强对学生们学法指导。

 (1) 通过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们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们: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们,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 ,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 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的观察,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们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们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们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们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 学生们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 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 结合学生们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们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们认知规律,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点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们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分数意义概念。教学重点放在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上,让学生们通过大量实例感知分数意义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们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们对分数意义有较深刻认识。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纵观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借助直观操作和展示,在说说、分分、画画、写写、折折、涂涂等活动中经历“分数意义”的建构过程,理解单位”1”,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丰富的现实情境,通过具体的数量感知分数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情感目标:

 了解到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二)教学重点

 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抽象。

 (三)教学难点

 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二、说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用创设情景、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教学法,并穿插直观演示。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

 圆饼模型、正方形纸、四个苹果、一米长的绳子,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天,行至途中,都感到又饥又渴,师傅吩咐悟空找些吃的东西。不一会儿,悟空抱回一个大西瓜。师傅吩咐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吃一份。刚一分好,猪八戒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块。这时,师傅问:“八戒,你能说出你手中的西瓜是多少个吗?你能用一个数把它表示出来吗?”八戒抓耳挠腮,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该怎么表示。

 聪明的同学,你们能帮八戒说出他手中的西瓜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吗?该是多少个吗?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不仅对分数有了再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分数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在故事中产生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的点题。

 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 了解分数的产生史:

 分数起源于分。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要平均分配果实和猎物,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后在土地计算、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时,便产生了分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三) 动手操作

 操作分数

 1、 感知单位“1”

 (1)画一画,涂一涂,涂画出圆饼模型的四分之一。

 (2)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四份,并把其中的一份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分一分,四个苹果分给四个同学。

 (4)剪一剪,1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四份,表示出它的一份。

 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抛出问题,让生展示激烈的讨论:

 在表示四分之一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知识经验的迁移,明白许多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从而突显单位“1”的丰富含义。

 1、理解意义和分数单位。

 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充分感知单位“1”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同时通过具体的操作明白由于分的份数不相同,因而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的数学结论。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概念的理解。

 (四) 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基础知识练习: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说生活中的分数:此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是一个整体,从而彰显本节课的重难点:“单位1”,其实旨在向学生说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皆可被看作一个整体,即单位“1”。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说教学程序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老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老师出示课件,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5/73/8”为例,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何?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老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内容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分数的除法、真分数和分数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从而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由此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2根小棒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与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分数的产生

 课件展示P60的情景图,从图中你能读到什么?

 可能回答:“在进行测量时,有不足整数的线段。”或者“两个学生在分食物,每人只能得到1/2。”此时,我会指出:像这样的测量、计算、分物时不能正好用正数表示的情形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们就引出了新的计数方法——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初步接触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意义”。

 (这样的设计取简洁谈话、自然引入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分数的产生的必要性,更让学生体会出数学就在身边,随时应用于生活之中。)

 2、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课件展示“一块饼平均切成2份”,并说明这是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产生的,并让同学举例说说生活中各种存在1/2的情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一个苹果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1/2……之后对比任意切成两份的情形,让同学们意识到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课件展示“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一条线段平均截成5段”,由此深化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学生的回顾已经知道的“分数“知识,使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3、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P61主题图,结合图中的5幅图分别说说1/4各代表的含义,并让同学们说说将这五幅图归类(注重引导学生说出前三幅图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后两幅图是将多个物体平均分)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平均分一个物体和平均分一些物体联系起来,从而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二)启发引导,自主探究

 1、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整体”和构建单位“1”,因此展示了下面的例题:

 “6只熊猫能否平均分成若干份,要平均分,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首先,课件展示6只熊猫,问学生:有几种分法,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稍后请每组派出代表进行回答,这时候,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我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1只,其中一份就是这6只熊猫的1/6。也有可能说:我把我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只,其中一份就是这6只熊猫的1/3。还有的同学说:我把我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只,其中一份就是这6只熊猫的1/2。在同学们回答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三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三种分法是把6只熊猫看成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2、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根相同大小的小棒,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能把这12根小棒平均分成若干份吗?怎样用分数表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多媒体演示每种情形。

 小结:通过上面例题的讲解,我会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以前我们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现在我们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也可以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像这样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积分都可以用分数表示,而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后称为单位“1”。)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单位“1”的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强化训练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和理解分数单位,我通过多媒体可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刚才同学们在平分12根小棒的时候得出了多种分法,将他们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总体的1/3,其中的2份是总体的2/3,其中的3份是总体的3/3。同样等分成4份或6份,也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分数。

 (课件展示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的名称)除此之外,像这样的1/2,1/3,1/4,1/6,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称为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加深应用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课件展示几组练习:

 练习一:看图形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的阴影部分:1/4,3/,8,5/9,5/6,并说明每组分数表示的意义。

 练习二:用分数表示绿色部分,并说明把什么看做单位“1”。

 (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现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出示课本P62做一做。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请同学回答,在学生回答完后,请同学分别说出1/2,2/3,3/4,4/5,5/6的分数单位,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四)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单位“1”的概念,分数的意义。

 反思:与学生共同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作业:课后练习P63-64。

 (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后称为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称为分数单位。

 (二)设计说明:

 本节课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平均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均分多个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单位“1”与分数单位的概念;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促成知识的形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