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看国学经典报告会你有什么感受

2.朱自清的散文

3.浅议演讲稿中古诗词的应用

4.美文加赏析

中国古代哲学语录_中国古代哲理美文精华

秋天的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古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睛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袈裟鲜艳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秃噗秃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测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心泉叮咚

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生命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风得意时多些缅想,只要别背叛美丽的初衷;窘迫失意时多些憧憬,只要别虚构不醒的苦梦!

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絮絮低语的心泉明白地告诉你:人心并不是你想像得那样险恶丛生,生活也不像你渲染得那般黯淡沉重!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立即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百马齐鸣,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索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雨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

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

一颗感恩的心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题记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人生不是一次彩排

我们很容易浪费自己的生命,挥霍自己的每一个日子、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我们很容易忽视孩子眼睛的颜色,淡漠悦耳的交响乐旋律的跌宕起伏……

营造一种生活,真正的生活,而不要狂躁地追求一次又一次地晋升、更高的薪水和更大的房子。

营造一种不孤单的生活,寻求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并谨记:爱不是闲暇,而是工作。打个电话,发封邮件,写封信,营造一种慷慨的生活。

要知道最美好的东西是生命,你不能视之为理所当然。

我们很容易浪费自己的生命,挥霍自己的每一个日子、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我们很容易忽视孩子眼睛的颜色,淡漠悦耳的交响于旋律的跌宕起伏。

我们很容易活着而不是生活着。

多年前,我学会了生活。我遭遇到一个巨大的不幸,令我的生活为之改变。如果当时,我还有选择,这些改变根本不会发生。我从中得到了一个至今最难忘的教训。

我学会了热爱旅途,而不是终点。我明白了人生不是一次彩排,今天是你惟一能把握的。

我学会了去注视世间的一切美好,并试着给予回报,因为我虔诚地笃信美好。我这样做,有部分原因是想告诉别人我的感悟,告诉他们:想想田间的百合,看看婴儿耳朵上的绒毛,在后院读读书,让阳光洒满你的脸颊。学着去快乐。

设你的生命处于癌症晚期,而因为你这样做,便会让生活充满喜悦和,这才是生命的本色。

月光

夜,刚刚暗下来,浓雾层层弥漫、漾开,熏染出一个平静祥和的夜,白雾在轻柔月光和路灯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树叶儿“簌簌”作响,仿佛在弹奏着一首《月光曲》,婉约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动的音符仿佛是从朦胧的月色中跃出来的,令人陶醉。

夜的深处,田园朦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萤火点点,烛灯盏盏,好一幅月下画卷!

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和画卷啊!跳动的旋律演绎着生命的悲欢和离合。人生苦短,又怎么不像是《月光曲》呢?

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树丫上,落下斑驳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条儿挂在树丫上一般。

世上的万物都是上帝的造化,都很和诣,而月却不同,月有自己的性格,有阴晴圆缺,月的神韵风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月何必要争夺辉煌呢?她的目的就是让黑夜不再可怕,给人们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罢了!

人不也如此吗?有些人不正像月亮一样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奉献吗?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彼此都会感到一丝温暖,这就是月的内涵。

夜,已静寂了。月亮静静洒下余光,竭力驱走黑暗,为人们送来光明、温暖与关爱!

月伴清寒

每当月亮西沉时,总想对它说一句:早些歇息,你已经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有你的守候,显然我不会再孤单寂寞,轻柔的月波,在雾霭中流动,你常常为我营造出恬静的氛围,希望我可以平静的沉眠,但是结果却是“月影荡轻尘,不觉天行远。”你的沉默总会令我揣测,难道你也会有“幽情隐隐,唇齿难启”的神伤。广浩澜天际,独清霜留痕,眄粼流盈盈,闻天韵逸动。薄云还在萦绕,风又触碰了你的心弦,传来萧瑟微声。你在翘盼你的知音,不用千言万语的诉说,一盏余光就够了,哪怕愁思啜泪湿云袖,交疏绮窗灯如豆,因为“他”正在体味着相同的感受。

心灵的隐痛,早已不知何时产生,在岁月的涓涓抚慰下,没有淡去,只有钩沉,欲止愈痛,难以斩断,难以忘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有些时候,真的倦怠了,本以为可以休憩了,但愿望却在现实中幻灭。一夜接着又是一夜。

愚钝不已,不是别人的讥笑,只是自己的慨叹,月如此,我亦如此。就在曙光初现的那一刻,他渐渐消逝。月上柳梢头,相誓何停留。绰影愁凋散,只叹未回眸。

月,仍在等候。

时至清秋,感受到了,你的心弦又乱了,难以平复。遥看月鬓霜,疑玉絮中藏,隐隐曲未罢,默默夜未央。

陪伴着你,与你偕行,你不说,我明白。不论夜有多长。

愁人夜独伤,孤灯泣寒堂,但问愁多少,便知夜短长。

林间序曲

记不清那是在什么地方了,但那里的景色确实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魅力,一条溪水潺潺的从山谷中流出,色彩斑斓的溪水静静在你脚边流过,若说这色彩,便是由凋谢的花与落叶汇成。伏下身子,将双手浸入水中,慢慢捧起,那再晶莹不过的水便充盈在你手中,随后便不知不觉中又从你的指缝间逃走,此时若你细嗅双手,一缕清香便被你的鼻子虏获,其间夹杂着野花的气息。仔细留意,若是你运气尚佳,你会发现一朵仍然新鲜的山花,拖着湿漉漉的花蕊,依然绽放。在这天意般的旅途中,玉体上的尘埃早已涤去,要如出水芙蓉,圣洁且朴质。

透过清澈的溪水,可以毫不费劲的看到镶嵌在河堤的卵石,圆润光鲜,这绝伦的手法堪称完美。放在手中细细感受,有一些凉意,一股股的向手心渗透,慢慢收紧手掌,难以言表的光滑,因为他与你的手巧妙的贴合,没有留下一丝空隙,致密的包容,使手与石融为一体,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只如同攥紧拳头而已。不慎的松弛,卵石转瞬便脱手而去,噗嗵,坠落溪水,溅起水花的同时,也将一朵落红带进水中,细腻的沙土便被激起,在水中悬浮,将落红萦绕其间,随后渐渐平息,水面也恢复平静,但这朵花留在了这里,她是的,随波逐流的日子就此终结,这还算是不错的归依吧。

微风吹过溪水淋漓的手面,立即心中感到无限的快慰,久违的曼妙,听着涓涓的流淌,枫林的颤动,这不就是天籁之音。不知源于何处的溪流,在永无休止的演奏着这令人沉迷的佳乐。

溪流的对岸就是山林丛莽,几棵朽烂的树干长满菌类,生机盎然,灰色的山雀在恣意啄食,这也许就是重生吧。显然四处有松鼠的出没,松塔下的果实稀疏的呆在那里,刚听到一声响动,一枚松树果实便被移走,动作很是敏捷,随后是寂静,定睛一看,原来那松鼠正注视着自己,脚步刚刚移动,它的身影已在几尺来高的树枝上了。

太阳的余辉渐渐退去,暂别一下了。

月伴清寒

每当月亮西沉时,总想对它说一句:早些歇息,你已经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有你的守候,显然我不会再孤单寂寞,轻柔的月波,在雾霭中流动,你常常为我营造出恬静的氛围,希望我可以平静的沉眠,但是结果却是“月影荡轻尘,不觉天行远。”你的沉默总会令我揣测,难道你也会有“幽情隐隐,唇齿难启”的神伤。广浩澜天际,独清霜留痕,眄粼流盈盈,闻天韵逸动。薄云还在萦绕,风又触碰了你的心弦,传来萧瑟微声。你在翘盼你的知音,不用千言万语的诉说,一盏余光就够了,哪怕愁思啜泪湿云袖,交疏绮窗灯如豆,因为“他”正在体味着相同的感受。

心灵的隐痛,早已不知何时产生,在岁月的涓涓抚慰下,没有淡去,只有钩沉,欲止愈痛,难以斩断,难以忘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有些时候,真的倦怠了,本以为可以休憩了,但愿望却在现实中幻灭。一夜接着又是一夜。

愚钝不已,不是别人的讥笑,只是自己的慨叹,月如此,我亦如此。就在曙光初现的那一刻,他渐渐消逝。月上柳梢头,相誓何停留。绰影愁凋散,只叹未回眸。

月,仍在等候。

时至清秋,感受到了,你的心弦又乱了,难以平复。遥看月鬓霜,疑玉絮中藏,隐隐曲未罢,默默夜未央。

陪伴着你,与你偕行,你不说,我明白。不论夜有多长。

愁人夜独伤,孤灯泣寒堂,但问愁多少,便知夜短长。

卷帘心语

微风,卷帘幽动,月影婆娑,窗扉轻掩。万物寂静,唯有烛光在跃动,杯中的茗茶早已凉透,氤氲的茶香淡淡的,还在杯口徘徊。薄唇微抿,丝丝苦意,无奈的咽下,却在喉间化为了甘流。又是一轮圆月当空,银辉满地,叶间的寒露晶莹剔透,你曾经彻夜于此,待露慢慢流过叶间,便会逐滴小心集,我不解,追问,你笑语,仲秋精华,备以沏茶。

滴滴汇流,玉珠垂翡,刹那间滑落,支离破碎。风拨翠叶,露如珠雨,纷纷飞过,打湿了绵毡,浸润了青衫。拾不起的珠露,恰如你拭不去的泪滴,不为月之盈缺,只为与卿离别。人已远去,茗香依旧;茶已凉,侬情依旧;烛前孤影,念君依旧;铜鉴无容,眉蹙依旧;琴瑟息声,飘逸依旧;举案之间,倩影依旧。

心若雨中丁香,摇曳寒风,带着丝丝的忧郁.只有那淡淡的一抹紫依旧在梦中流连。转瞬,月已西沉,烛火已尽,不觉昏暗,粉黛娇颜,浮现眼前,挥之不去,那是魂牵梦遗的留恋。

你我之间,如沸水冲沏的茉莉花瓣,在杯中沉浮辗转,短暂的相见,若思长远,终难回还。

想起妙诗一首<<满庭芳>>,:环佩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和月最温柔,堪爱芳怀淡雅,纵离别,未肯衔愁。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

久违的清逸闲静,总是如西江秋月,月如钩,钩起愁思难回首,悬月照东流。

重奏箫曲,旷古的韵致,余音萦绕,回响悠悠,只待,车辕回转,愁月隐西楼。

初雪霁语

终于圆满了,因为雪儿的不期而至,冬天的魅力才淋漓尽致的展露出来。

夜已深沉,昏黄的路灯遥相点亮。玻璃上的雾气使得视线蒙蒙一片,每一件事物都如磨砂一般,神秘、幽幻。其实,夜就是需要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妩媚。

手指调皮的在雾气上似写非写的划一个雪字,透明的笔记如同镂空般遗留下来,朦胧间一隅难得的透彻。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却洞悉了这晚最珍贵的东西。

雪,真的下雪了,对于雪从未有过的怜惜之情莫名而起,当我迫不及待的推开窗子时,它,漫天飘舞,悄然而到……,随之脑海中也一片空白,若说此时的感受,也许就是温馨。没有任何的预示,他们便结伴而来,踏着轻快的步伐,就这样,一队队接踵而至,铺满大地,充满视野。当天地浑然一体时,山无陵,水无波,白练映天河。

眼前的雪并非鹅毛般,却细小许多,它们在风的作用下,恣意倾坠。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它们的婀娜舞姿,无意间勾勒出寒风的轨迹。也许是怨我对他们盛妆舞会的搅扰,突然一阵风就迎面而来,当风拂过脸颊时,晶莹的雪绒一个接一个的扑倒在脸上,十分轻柔,丝丝凉意。它与我的会面,仿佛在捉弄我,当我于去触碰它们时,它们消失了,只留下淡淡的水迹,随即又往往复复的出现。无法赏析,因为在你触及之时它的灵魂随之涅磐,剩下的只有的躯体。无奈的寒冷使我下意识地关上了窗户,不情愿的退出了舞会。

它的旋转是那样飘逸,步伐是那样轻盈,周身银装,宛如翩跹的芭蕾舞者,一盏追影灯下,一幕如梦如幻的《天鹅湖》。虽然它们的舞蹈很短暂,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却令人回味。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流星,一次次诠释了何为完美。

飘雪的路,如同万瓣玉蕊的倾覆,层层叠叠,融为一体,使你不忍践踏其上,玷污了这份纯洁。飘雪的夜,如同真空的水晶瓶中,含情脉脉,万籁俱寂,使你屏住呼吸寻觅雪之声,只需一个音符就可拨动你的心弦……。

很希望雪继续飘洒,因为你的唯美,你的烂漫。

希望合意

观看国学经典报告会你有什么感受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赏析: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地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它说“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的再多的了。

赏析:

谈生命,是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品读这篇散文,如同饮一杯作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酝酿成的酒.作者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为具体的物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的真谛.本文说理的深刻与作者的人生感悟是分不开,正是凭着对生活的,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两个新颖的比喻,揭示出生命的真谛.这真可谓"喻巧而理至",这两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把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阐释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本是自然现象,"一棵小树"的生长从植物学的角度看也很普通,但由于烙上作者的感情的印记,不断流动的"春水",不断生长的"小树"就获得了生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活力.文章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更像是一首首生命的赞歌.

《谈生命》一文文字清新,感情真挚,描写细腻,富有哲理,尤其是动词运用的准确而传神,于含蓄凝练之中透出酣畅和流利,耐人寻味,意趣无穷.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快乐,不停地前进或生长,去争取成功的过程。

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魁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赏析:

《垂钓》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喻义深广。《垂钓》中描述的生活现象是简单的,但余秋雨的叙述却引发了许多的人生思考,其一:胖老人与瘦老人是物质与精神的对峙;其二:胖老人与瘦老人是喜剧人生和悲剧人生的互相批判;其三:胖老人与瘦老人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写照;其四:人生的对手与朋友是相互依存的;其五:……,如还有其五的话,也许,恐怖、苍凉、凄惶的大海还象征了什么,因而,对一个文本的阐述可以是多极的。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极思考,是高中阶段应该提倡的思考方法

胖老人活泼、随和、容易满足,追求物质,大小鱼都要。瘦老人执著、倔强、追求精神,只钓大鱼,不等待大海琐碎的施舍。胖老人生活滋润、快乐,可以代表生活中世俗的人生态度。瘦老人孤独、悲壮,然而却崇高,可以代表生活中崇高的人生态度。胖老人与瘦老人因钓鱼观念不同而互相对立,他们天天互相嘲讽,但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丧失了一方则另一方不会存在。

(1)叙事真实、说理真情到位

(2)对比中出形象

文章从平淡的叙述开始,娓娓道来.....本文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源于一次轻松的旅游."去年我和妻子随团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那里的海显然与一般的海不同,他写到: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接着他描写了海鸥 吠犬和兵舰,这样一是交代自己的旅行所见,更主要是渲染气氛,为下文作一个环境氛围的铺垫.

文章中,作者表现的多方位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余秋雨的博学和睿智,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余秋雨这种见微知著 独特的思维方式看似不难,但在所有作品都保持这样的能力,其实很难,但余秋雨做到了

《垂钓》乃是作家余秋雨写的一篇充满了深刻人生哲理的美文,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伴共存的。

在海参崴游玩,作者见到了一胖一瘦两个垂钓老人:胖老人的钓绳上有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举起钓钩,每一个钩上都有一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举起又放下,我们看时,水桶里早已有半桶小鱼。不一会儿,便满载而归;而瘦老人的钓钩硕大无比,他一心只想钓大鱼。他认为胖老人“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胖老人在胜利凯旋之时,他仍然端坐在那里。“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也因此,作者认为,“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作者借助对这两位垂钓者的描写,意在阐发: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位垂钓者,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人生追求:一个是物质的,知足常乐;另一个是精神的,永不满足。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

朱自清凭籍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显示了绘画的美和诗意的美。譬如,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和风神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在不少散文中以诗人一般的抒情笔调描写日常生活,蕴理于情,使作品带有哲理意味,意蕴趋于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时期追求进步,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时代情绪,但他那种珍惜寸阴、热爱生活、励志向上的人生态度,更给广大读者以启迪,由此引发联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现在,才能把握住未来。由于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的真趣,萌生了新异的感受,作品就会富于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的格调委婉、流畅、轻灵、悠远。全文篇幅短小,结构较为单纯,句式大多简短,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蒸融、游丝等词语飘忽灵动,意境清隽淡远,通篇显得和谐匀称,融洽得体,而这一切又是与作者为寻觅时光流逝的踪迹,以表现思想情绪的微妙流动相一致。

银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赏析:

“银杏,我思念你!”深切的呼唤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郭沫若的《银杏》是一篇科学性、战斗性很强的文艺散文。我们赞美“银杏”,就是赞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赞美革命前驱者直朴为人的品质和端直滢洁的高尚情操;我们赞美“银杏”,就是赞美革命同志在大风大浪的历史关键时刻,滢痞不污的高风亮节;我们赞美“银杏”,就是赞美作家为我们留下这样好的散文——宝贵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

作者并不仅仅是在写银杏,在他 的笔下,银杏这种美丽的树是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代表。作者说它古老,它美,它真,它善,也恰恰是在赞美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美丽,真,与善。而后文中又写 到银杏的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嶙峋,洒脱……难道不也正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正直,坚强与不屈吗?可是,作者却又在开篇写道“我想念你”,这意味着,银杏正一点点在人们的记忆与思想中消逝。而不仅是银杏,它所传载的中国人的正直,坚强,种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也正随之隐遁,消亡。作者心中的遗憾以及无奈又在这里体现而文中“遍街的洋槐”,“满院的幽加里 树”,“日本的华侨”都是那些盲目追随洋人,崇拜日本,作了汉奸走狗的人的讽刺与抨击他们的忘本,正如忘记美丽而古老的银杏,而宠尚洋槐一样。“大家虽然 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这一句又一次讽刺了那些汉奸,批判了那些作为中国人,受过中国的哺育与滋润,却忘记了自己是炎黄 子孙的人们……与前文中银杏的正直与坚牢形成鲜明对比。

1.站着(闻俊)

你一生只选择一种姿势——站立。

狂风袭来的时候,你不肯倒下;大雪压顶的日子,你不肯屈服;洪水肆虐的瞬间,你不肯俯首;刀斧临头的黄昏,你不肯折腰。一棵树,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一段英雄的人生。

茫茫大漠,一棵树站起来,是一座丰碑;巍巍青山,千万棵树站起来,是一座长城;悠悠河岸,所有的树站起来,是一条蛟龙;青春的树,在时代的浪潮里,歌唱着永恒的真诚。

站着,给大地一片绿荫;站着,给江河一滴清纯;站着,给生命一声问候;站着,给城市一缕温馨。不计荣辱,不计得失,一生的站立,只为报答泥土的养育之恩,只为证明生命坚如磐石的精神。

人,与树站在一起,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更是一种撼天动地的奇迹!

赏析:

本文以充满诗蕴却不失刚毅的笔触书写一种风貌,一种让人感慨万端,让人心魂震颤的精神状态。

说它写树,还不如说是写人;说它是写人,还不如说是写一种生存姿势。置身滚滚红尘,人有时需要坚守,需要不屈,否则,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我们将迷失自我。

2.我向往(杨子敏)

向往什么?我时常这样自问,有时问得自己也张口结舌。 人间的欢乐和病痛在大地蒸腾,在心的天空凝聚成云,或飘洒甘霖,或倾泻雪暴。 这甘甜和苦辛的水,被心灵之根吮吸,便生出一种欲望,和树木的根一样,伸展着枝干,伸出地面,伸向天空,去窥探一个泥土里不曾有过的世界, 去追寻绿叶,追寻繁花,追寻蕴寓着未来的秘密的果实。

这是向往的品性吗?——是。 向往与生命同在。向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我已屡屡尝受向往的甘辛,一任瓣瓣心花伴随向往的时序更迭,萌发——飘落,飘落——萌发。 于是,我继续向往。

我知道,生命若没有向往,那是没有生命过的生命,等于死胎,早衰, 或者枯萎,不管是树,还是人。

朱自清的散文

观看国学经典报告观后感如下:

篇一: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证明,也是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中不仅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做人做事的准则,其中闻名于世的古典著作《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两千多年来,孔子“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为不一样时期,不一样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经过和孩子学习国学,让孩子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对父母就应当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就应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就应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从小就要讲礼貌,尊敬长辈。

国学知识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懂礼貌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国学知识里的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盏明灯,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引正确的道路,我们要努力学习国学经典,让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之光照耀全中国,全世界!

篇二:国学经典中不仅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向闪耀着异常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一样时期、不一样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先总以为孔子是离自我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欢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教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应对不一样的学生,我们教师就需要坚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进取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必须会在自我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

篇三: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是啊,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终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能够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当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坚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开天,让我大开眼界。

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明白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先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并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

《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仅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我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

浅议演讲稿中古诗词的应用

胡适之先生在一九二二年三月,写了一篇《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篇末论到白话文学的成绩,第三项说:

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论。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 “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胡先生共举了四项。第一项白话诗,他说,“可以算是上了成功的路了”;第二项短篇,他说“也渐渐的成立了”;第四项戏剧与长篇,他说“成绩最坏”。他没有说那一种成绩最好;但从语气上看,小品散文的至少不比白话诗和短篇的坏。现在是六年以后了,情形已是不同:白话诗虽也有多少的进展,如用西洋诗的格律,但是太需缓了;文坛上对于它,已迥非先前的热闹可比。胡先生那时预言,“十年之内的中国诗界,定有大放光明的一个时期”;现在看看,似乎丝毫没有把握。短篇的情形,比前为好,长篇差不多和从前一样。戏剧的演作两面,却已有可注意的成绩,这令人高兴。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或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二十二卷(一九二五)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夏丏尊,刘薰宇两先生编的《文章作法》,于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而外,有小品文的专章。去年《月报》的“创作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东亚病夫在今年三月“复胡适的信” (《真美善》一卷十二号)里,论这几年文学的成绩说:“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味曲包。第二是短篇。……第三是诗。

……”这个观察大致不错。

但有举出“懒惰”与“欲速”,说是小品文和短篇发达的原因,那却是不够的。现在姑且丢开短篇而论小品文:所谓“懒惰”与“欲速”,只是它的本质的原因之一面;它的历史的原因,其实更来得重要些。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散文的发达,正是顺势。而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罢了。试以姚鼐的十三类为准,如序跋,书牍,赠序,传状,碑志,杂记,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陈天定选的《古今小品》,甚至还将诏令,箴铭列入,那就未免太广泛了。我说历史的原因,只是历史的背景之意,并非指出现代散文的源头所在。胡先生说,周先生等提倡的小品散文,“可以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他说的那种“迷信”的正面,自然是“美文只能用文言了”;这也就是说,美文古已有之,只周先生等才提倡用白话去做罢了。周先生自己在《杂拌儿》序里说:

……明代的文艺美术比较地稍有活气,文学上颇有革新的气象,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它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实的个性的表现,其价值在竟陵派之上。以前的文人对于著作的态度,可以说是二元的,而他们则是一元的,在这一点上与现代写文章的人正是一致,……以前的人以为文是“以载道” 的东西,但此外另有一种文章却是可以写了来消遣的;现在则又把它统一了,去写或读可以说是本于消遣,但同时也就传了道了,或是闻了道。……这也可以说是与明代的新文学家的 ——与明代的有些相像,正是不足怪的,虽然并没有去模仿,或者也还很少有人去读明文,又因时代的关系在文字上很有欧化的地方,思想上也自然要比四百年前有了明显的改变。

这一节话论现代散文的历史背景,颇为扼要,且极明通。明朝那些名士派的文章,在旧来的散文学里,确是最与现代散文相近的。但我们得知道,现代散文所受的直接的影响,还是外国的影响;这一层周先生不曾明说。我们看,周先生自己的书,如《泽泻集》等,里面的文章,无论从思想说,从表现说,岂是那些名士派的文章里找得出的?——至多“情趣” 有一些相似罢了。我宁可说,他所受的“外国的影响”比中国的多。而其余的作家,外国的影响有时还要多些,像鲁迅先生,徐志摩先生。历史的背景只指给我们一个趋势,详细节目,原要由各人自定;所以说了外国的影响,历史的背景并不因此抹杀的。但你要问,散文既有那样历史的优势,为什么新文学的初期,倒是诗,短篇和戏剧盛行呢?我想那也许是一种。这原是好的,但历史的力量究竟太大了,你看,它们支持了几年,终于懈弛下来,让散文恢复了原有的位置。这种现象却又是不健全的;要明白此层,就要说到本质的原因了。

分别文学的体制,而论其价值的高下,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做的,那是一件批评的大业,包孕着种种议论和冲突;浅学的我,不敢赞一辞。我只觉得体制的分别有时虽然很难确定,但从一般见地说,各体实在有着个别的特性;这种特性有着不同的价值。抒情的散文和纯文学的诗,,戏剧相比,便可见出这种分别。我们可以说,前者是自由些,后者是谨严些:诗的字句、音节,的描写、结构,戏剧的剪裁与对话,都有种种规律(广义的,不限于古典派的),必须精心结撰,方能有成。散文就不同了,选材与表现,比较可随便些;所谓“闲话”,在一种意义里,便是它的很好的诠释。它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戏剧,有高下之别。但对于“懒惰”与“欲速”的人,它确是一种较为相宜的体制。这便是它的发达的另一原因了。我以为真正的文学发展,还当从纯文学下手,单有散文学是不够的;所以说,现在的现象是不健全的。——希望这只是暂时的过渡期,不久纯文学便会重新发展起来,至少和散文学一样!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才力的单薄是不用说的,所以一向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写过诗,写过,写过散文。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前年一个朋友看了我偶然写下的《战争》,说我不能做抒情诗,只能做史诗;这其实就是说我不能做诗。我自己也有些觉得如此,便越发懒怠起来。短篇是写过两篇。现在翻出来看,《笑的历史》只是庸俗主义的东西,材料的拥挤,像一个大肚皮的掌柜;《别》的用字造句,那样扭扭捏捏的,像半身不遂的病人,读着真怪不好受的。我觉得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既不能运用纯文学的那些规律,而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好随便一点说着;凭你说“懒惰”也罢,“欲速”也罢,我是自然而然用了这种体制。这本小书里,便是四年来所写的散文。其中有两篇,也许有些像;但你最好只当作散文看,那是彼此有益的。至于分作两辑,是因为两辑的文字,风格有些不同;怎样不同,我想看了便会知道。关于这两类文章,我的朋友们有相反的意见。郢看过《旅行杂记》,来信说,他不大喜欢我做这种文章,因为是在模仿着什么人;而模仿是要不得的。这其实有些冤枉,我实在没有一点意思要模仿什么人。他后来看了《飘零》,又来信说,这与《背影》是我的另一面,他是喜欢的。但火就不如此。他看完《踪迹》,说只喜欢《航船中的文明》一篇;那正是《旅行杂记》一类的东西。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对照。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 可以给点分吗?恩这里有好几篇,你综合下吧!!没分的说··,哎~~

不一样的世界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像是走进了一片森林,头上的天空被树阴遮的严严实实,但森林里却散着慵懒而自然和谐的光芒,不是华丽的光灯,却是映照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柔和颜色。红、粉、橙、蓝、靛、青、紫……于是我就好像到了好多好多个不同的世界。

——题记

A. 竞走,小步跑,大步跑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小学的时候就学了这篇《匆匆》,在那个年少无知又单纯的世界,我们激动的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度过的三千多个日子浓缩成一个数字,然后一天给这个数字加一,最后一个月后就把这件事全然抛到了脑后。都是这样的。可是时间还在不停不停地流逝,日子还在一天一天的往我们的反方向跑,然后我们过了5年级,过了6年级,然后现在马上又要进高中。有的时候真是觉得这样的光速实在太不可思议,不管是快乐、悲伤,无论怎么跪着向上天祈求多一些时间,时间还是一样冷漠的继续跑着,然后才会有我们恍然大悟的开始发奋、努力,开始学会跟时间一样的速度或是比时间还快的与它赛跑。

有的时候我们会赢,我们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超额的付出了许多,这个时候就有种绝妙的成就感。但这种坚持真的很困难。有很多次在时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兴致勃勃的列出了一张表,还不停的鼓励和安慰自己“我已经按照自己的能力设定了,一定可以完成!”心情更好些的时候还有兴趣为我的表加上好看的花边。但总是赶不上变化,期限到头了,心情也变糟了,表上的红勾勾寥寥无几……有什么办法嘛!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总是对自己太好了,觉得不能委屈了自己,所以行动就跟着意愿走了。

因此,6月份15岁了以后,我在新一年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学会怎么利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为自己成功的付出感到自豪!大家一起跟时间竞走,然后小步跑超过时间,再大步跑把时间拉开一大段距离,回过头享受胜利的快乐吧!(哈)

B、隐藏着的灰色地带在改变

《朱自清散文选》里最先看的是《憎》,看完后有很长很长的感想,也不由为文字中所勾勒出的社会感到遗憾。我们国家有很多很多人,每天在不同的城市里来来往往,彼此互不相识,也就牵引出一片片沉没。往往一些意外的事情才能打破这样的宁静。但这些打破了宁静的事情常常像玻璃杯,碎了,打破宁静,也很容易划破很多人的手,所以有很多人会痛苦。但是对于其他过路人来说,大多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不过是在回家后跟家人说一个新鲜事:某地某时出了了,真惨。另外还有的人,像文中那位骄傲的华捕一样,看见一位跌倒的妇女都能让他舒了冷黑色的眼睛,痛快的叫好“哦——呵!”然后毫不吝啬的露出他那贵重的金牙。我感到愤怒,同时也为他感到悲哀;我从不喜欢说别人可怜也不喜欢别人说我可怜,但对那个人,我却能的说他真可怜,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为别人着想的美德。他觉得自己高贵而不可一世,但却被朱自清先生当作一个人与人间冷漠的灰色地带的一个负面的例子。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国家已经充满了温暖的感觉。近日的四川大地震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忘不了救援的战士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日夜工作,忘不了自主前去灾区救灾民的那些好心的人们。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内心有一种在沸腾的感动,让我想落泪却又有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让我更坚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两个感叹号还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

我一度觉得2008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太重要太重要的一年了,8月份奥运圣火就要抵达首都北京,掀起奥运的荣光了,在那之前却发生了那么多起天灾,就不禁要担忧起来。但朋友很坚定的告诉我:面临了这样的灾祸才能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民族举办奥运会的资格!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是团结一心的,不屈不挠的!

所以我说灰色的地带已经变的很淡很淡,因为我们民族的团结凝聚了阳光,撒遍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

尾声:心情起伏不定的写了两个部分,总觉得一直在跟自己说话。朱自清先生笔尖的流淌带给我的感受根本就不是三言两语抒发得尽的。放下笔,我想我会继续将他的文字读下去。(08年5月18日记)

读 你

初三(11) 1135 丁文静

第一次接触到你,大概是源于那篇为大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你,了解你。

你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轻轻地吐出一个又一个字,仔细玩味其间的美妙时,我也意识到必须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谢谢你。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你像个孩子似的说给我听。我第一次知道如此寻常的雨也能被描绘得那么美。《春》带给我的是华丽优美却不失朴实,也是它让我偏爱你写景抒情的散文,因为我总能在它们中间看到你的洒脱你的淡泊,读到你悲伤的心境、起伏的心情。

你的那篇《荷塘月色》,一下子把我拉到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袭白衣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骨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樊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可就在这时,你说 ,“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一刹那,我又似乎能触到你的心的凄凉,因为你总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然后我要提到你的《背影》,这又是一篇深深打动我的文章,读来竟有想哭的感觉。《背影》中,你的语言没有以往的华丽,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一句句平凡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泓涟漪。我看到学生时代的你和你饱经风霜的老父,感受到他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父亲是少言的,他们不擅长表达,可他们没有半点粉饰的爱让人为之动容,“父爱如山”这话真是一点没错。你在《冬天》里也说,“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氤氲在白水豆腐的热气里的父爱,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你心上都该是温暖的吧。

《正义》里你问道,“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你把正义比作食物衣服,你说“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换穿,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满不理会,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儿,衣服的一个扣儿!”我可以听见你的愤怒,人间的正义究竟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你让我们清楚地明白“正义”不止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的。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读你,真是一种享受。

对文学的膜拜

厦门外国语学校 初三(11)班 1104 王昀

在我们的印象中,可以看到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朱自清。一个是在荷塘边漫步,静静享受夏夜清新的宁静的文人,另一个则是时刻关心祖国,用手中的笔为祖国的新生而奔走呐喊的民主战士。而不管我们对朱自清的印象是什么,所有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他不同时期写下的文章。

读《背影》,我们可以从平易的文字中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作“父爱如山”;读《匆匆》,我们可以从清丽的文笔中读出一个细腻观察生活的作者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可以从电车上的意外经历听见作者由此发出的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从不同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读朱自清的生活,去读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来觉得鲁迅的文章难懂,不仅因为文字上的表达和现在的差距,更是因为我无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笔端下到底还藏着些什么内涵?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他藏起来的东西太多太多。当我读完朱自清的散文《论百读不厌》,才发现,原来难懂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多。经典是值得并且需要多读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华却是隐蔽的,只有把文章读到心坎儿里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对话。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说的,“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不同之处,就是它是认真地负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地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对于文学,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景仰,一种尊重,应该要以拜读的姿态去对待这种严肃,而并非把它当成是一种消遣。朱自清也告诉我们,“百读不厌“要以趣味为主,但这种趣味是只有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级的趣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时的快感。

那么现在的我,又是在读些什么?怎么个读法?又是为什么而读?

从跨进学校的门槛开始,我就一直在读书。读的不是其他什么书,就是课本,就是教材。因为学校、教育部要求我们读,并且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来检验我们读得怎么样,读到什么程度。我读了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读书模式,一种急于应付考试的读书模式。我该读些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似乎都在规划当中,真正去接触的那些文学,也是少得可怜。相反地,我读的多是些消遣性的东西类似杂志。于是,我这才发现对于我们这一代,流行仿佛已经在悄悄地渐渐取代经典。那些经典,我读得太少太少。文学对我来说,好象在越走越远。

暂且撇开我们所读的书不说,就拿学校里的课程来讲,语文好象也已经不再占据像过去那样重要的位置了,数理化也逐渐变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是一文定终生,现在却仿佛数理化才是主宰命运的一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这样的局面也确实令人尴尬。对于几千年前的大圣哲孔子,今天的我们也该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却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如何读书的轨道。重拾经典,对人类的文化重新认识,重新品味和感受,对文学来一次郑重的膜拜才是当下我们急需做的。 摘

美文加赏析

浅议演讲稿中古诗词的应用

 

作者/ 冯金磊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穿行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每一个文人的骨子里,活跃在每一种体裁的文章中。一篇演讲稿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几句古诗词,就可以营造意境,拨动听众的心弦,增添演讲的神韵,让演讲文飞扬、灵动鲜活。

一、演讲稿中运用古诗词的好处

(一)引人入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做事如此,写作也是如此。我国古代文人对开头非常讲究,所以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演讲稿也是如此。“凤头”一说,就是要求演讲稿开头叫人愿听、要听、想听。巧用古诗文开头,能引胜,令人耳目一新,能收到吊起人胃口的效果。

(二)丰富演讲的内涵

古诗词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是传统美的集合。一段古诗词应用于一篇演讲稿中,犹如碧海中的白帆,清空中的芬芳,只要你去发现,去探寻,去感悟,就会得到内心的感动与满足。音韵美。古诗词,平长仄短、琅琅上口,悦耳易记。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语言美。如“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髭”“人比黄花瘦”“云破月来花弄影”,妙用一字,境界全出。哲理美。如劝人珍惜时光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还有数字美、意境美、情感美等。

(三)提升演讲稿的内在美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统的节日内涵丰富。古诗文作为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更好地映照了这种传统的优秀。在演讲稿中引用古诗词,与各种庆典的传统意味相互辉映,可有力提升演讲的内涵,增强庆典的文化氛围。

二、演讲稿中古诗词应用分类

(一)表示时间

在演讲稿中,表时间的古诗词经常会用到。比如表变化大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时间紧迫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等。如写一篇勉励青少年珍惜时间、奋发向上的.演讲稿,就可以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等诗词句来强调时间流逝之快、少年时期的珍贵性。

(二)表示赞美

如写一篇关于爱岗敬业的演讲稿,就可以这样运用古诗词:正所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经过一个月的奋战,我们凭着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创造了骄人的战绩。此诗句本是描写战士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这里却把同志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不怕苦不怕累,奋力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描写得栩栩如生,为演讲锦上添花。

(三)表示希望和祝愿 ,

演讲稿的结尾一般都会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如果用白话来表达,就缺乏一种力量和,运用古诗词则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这样的结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过去作为背影与我们渐行渐远,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前行创造新的辉煌!显然,古诗词为结尾增加了一分豪迈与,更能激起听众澎湃的心潮。

(四)表示决心

演讲稿中经常会涉及作者表决心的话语,用白话显得个人色彩浓厚,是在耍嘴皮子功夫,用古诗词则铮铮有声,说服力强。同志是运用古诗词的高手,他在很多对外公开演讲中都会加入古诗词,而且运用得当,效果明显:在谈到面对今后三年的工作时,他引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以明志,起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

(五)表示形势

在演讲稿中,用古诗词表明形势,强调重要性,给人印象深刻,震撼力强。这些在领导层面的演讲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例如,在一次记者见面会开始后,引用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以警示中国对于今后几年的道路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当记者提到有关两岸经济合作的问题时,他引用古语“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来作阐释,文雅、得体,令人叹服。

(六)其他

演讲中还常借用古诗文来比喻身边的人,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用“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来比喻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引用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来澄清大会上有关中国傲慢的传闻。

三、演讲稿中古诗词应用的技巧

(一)引用诗句

引用诗句是运用古诗词人文的最直接方式。引用恰如其分、表意得当,是对使用者的基本要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学以致用。写演讲稿时,如能恰到好处地引用诗句,定能为你的演讲增彩。引用古诗词成功的例子如:自信使鉴湖女侠秋瑾具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豪迈,自信使“忍”的斗士鲁迅具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执著,自信使一代伟人具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这段演讲穰不但选取了合适的古诗词来表达自信的力量,而且运用排比,气势如虹,振聋发聩,极大地提升了听众的热情。

(二)化用诗句

化用诗句是运用古诗词人文的中级层次。找寻与演讲稿内容完全匹配的诗词比较难,根据需要化用古诗词,则既能提升表达效果又不失其神韵,当然,这要求作者有一定古诗词撰写基础,否则就会弄巧成拙。根据行文的需要,在某段或某一部分把自己熟悉的诗歌用散文的笔法加以展开,使之和行文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文章就会显得韵味悠长,给人以画面感、真实性。例如,我看见一个狂人正倚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箫声,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是李白。这样的演讲稿古雅唯美,文化气息浓烈,引人遐思,令人钦佩。

(三)创作诗句

自我创作诗句是演讲稿中古诗词运用的最高层次,但这不是普遍现象,因为古诗词戗作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作词技巧,简单的模仿和词句堆积,有其形无其意,有其味乏其韵,反而会产生反作用。当然,如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古诗词来表情达意,创作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根据演讲稿的主题、对象、意义去措词造句,会更贴切,现实感十足。比如,一女子院校三十年校庆活动一的演讲稿中这样写道: “三十年来莲花子,酝酿羊城无限娇”,这里“三十年”切合三十年校庆,“莲花子”切合女校校址位于莲花山下的实际,“羊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州的别称, “无限娇”表明学校对城市的贡献巨大,这样的诗句意到、形到、韵到、音到(平仄),符合环境氛围,意义切合,词美句顺,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四)诗化标题

标题是一篇演讲稿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能引入注意,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起到入耳提神的效果。除诗化的大标题外,如再加上几个诗化的小标题,定能给人以意韵悠长、条理清晰之感。

四、演讲稿中古诗词应用注意事项

诗歌既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又是再次创作的素材,在演讲稿中,一定要灵活运用,适可而止,分清演讲的主题、场合、对象、目的等,否则不但不能给演讲稿增色,反而会班门弄斧,给一人留下笑柄。第一,不可多用。演讲稿件竟与美文不同,过多使用,就成了文的炫耀,与演讲稿通俗易懂的特点背道而驰,并不能增强演讲的效果。第二,不可乱用。古诗词的运用,位置的选择很重要,用在开篇、结尾还是中间,要有所把握,以收到相应的效果。应用环境,作者背景,诗词为观众熟悉的程度等都要考虑。第三,不可,生造。用自己创作的古诗词,特别要注意通俗易懂,否则,不容易被观众理解,还会让行家见笑。

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写得好: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灵活、恰当地在演讲中运用古诗词,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多学多记才能在演讲时厚积薄发,为演讲增。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赏析: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地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它说“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的再多的了。

赏析:

谈生命,是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品读这篇散文,如同饮一杯作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酝酿成的酒.作者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为具体的物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的真谛.本文说理的深刻与作者的人生感悟是分不开,正是凭着对生活的,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两个新颖的比喻,揭示出生命的真谛.这真可谓"喻巧而理至",这两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把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阐释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本是自然现象,"一棵小树"的生长从植物学的角度看也很普通,但由于烙上作者的感情的印记,不断流动的"春水",不断生长的"小树"就获得了生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活力.文章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更像是一首首生命的赞歌.

《谈生命》一文文字清新,感情真挚,描写细腻,富有哲理,尤其是动词运用的准确而传神,于含蓄凝练之中透出酣畅和流利,耐人寻味,意趣无穷.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快乐,不停地前进或生长,去争取成功的过程。

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魁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赏析:

《垂钓》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喻义深广。《垂钓》中描述的生活现象是简单的,但余秋雨的叙述却引发了许多的人生思考,其一:胖老人与瘦老人是物质与精神的对峙;其二:胖老人与瘦老人是喜剧人生和悲剧人生的互相批判;其三:胖老人与瘦老人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写照;其四:人生的对手与朋友是相互依存的;其五:……,如还有其五的话,也许,恐怖、苍凉、凄惶的大海还象征了什么,因而,对一个文本的阐述可以是多极的。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极思考,是高中阶段应该提倡的思考方法

胖老人活泼、随和、容易满足,追求物质,大小鱼都要。瘦老人执著、倔强、追求精神,只钓大鱼,不等待大海琐碎的施舍。胖老人生活滋润、快乐,可以代表生活中世俗的人生态度。瘦老人孤独、悲壮,然而却崇高,可以代表生活中崇高的人生态度。胖老人与瘦老人因钓鱼观念不同而互相对立,他们天天互相嘲讽,但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丧失了一方则另一方不会存在。

(1)叙事真实、说理真情到位

(2)对比中出形象

文章从平淡的叙述开始,娓娓道来.....本文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源于一次轻松的旅游."去年我和妻子随团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那里的海显然与一般的海不同,他写到: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接着他描写了海鸥 吠犬和兵舰,这样一是交代自己的旅行所见,更主要是渲染气氛,为下文作一个环境氛围的铺垫.

文章中,作者表现的多方位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余秋雨的博学和睿智,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余秋雨这种见微知著 独特的思维方式看似不难,但在所有作品都保持这样的能力,其实很难,但余秋雨做到了

《垂钓》乃是作家余秋雨写的一篇充满了深刻人生哲理的美文,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伴共存的。

在海参崴游玩,作者见到了一胖一瘦两个垂钓老人:胖老人的钓绳上有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举起钓钩,每一个钩上都有一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举起又放下,我们看时,水桶里早已有半桶小鱼。不一会儿,便满载而归;而瘦老人的钓钩硕大无比,他一心只想钓大鱼。他认为胖老人“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胖老人在胜利凯旋之时,他仍然端坐在那里。“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也因此,作者认为,“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作者借助对这两位垂钓者的描写,意在阐发: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位垂钓者,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人生追求:一个是物质的,知足常乐;另一个是精神的,永不满足。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

朱自清凭籍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显示了绘画的美和诗意的美。譬如,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和风神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在不少散文中以诗人一般的抒情笔调描写日常生活,蕴理于情,使作品带有哲理意味,意蕴趋于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时期追求进步,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时代情绪,但他那种珍惜寸阴、热爱生活、励志向上的人生态度,更给广大读者以启迪,由此引发联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现在,才能把握住未来。由于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的真趣,萌生了新异的感受,作品就会富于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的格调委婉、流畅、轻灵、悠远。全文篇幅短小,结构较为单纯,句式大多简短,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蒸融、游丝等词语飘忽灵动,意境清隽淡远,通篇显得和谐匀称,融洽得体,而这一切又是与作者为寻觅时光流逝的踪迹,以表现思想情绪的微妙流动相一致。

银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赏析:

“银杏,我思念你!”深切的呼唤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郭沫若的《银杏》是一篇科学性、战斗性很强的文艺散文。我们赞美“银杏”,就是赞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赞美革命前驱者直朴为人的品质和端直滢洁的高尚情操;我们赞美“银杏”,就是赞美革命同志在大风大浪的历史关键时刻,滢痞不污的高风亮节;我们赞美“银杏”,就是赞美作家为我们留下这样好的散文——宝贵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

作者并不仅仅是在写银杏,在他 的笔下,银杏这种美丽的树是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代表。作者说它古老,它美,它真,它善,也恰恰是在赞美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美丽,真,与善。而后文中又写 到银杏的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嶙峋,洒脱……难道不也正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正直,坚强与不屈吗?可是,作者却又在开篇写道“我想念你”,这意味着,银杏正一点点在人们的记忆与思想中消逝。而不仅是银杏,它所传载的中国人的正直,坚强,种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也正随之隐遁,消亡。作者心中的遗憾以及无奈又在这里体现而文中“遍街的洋槐”,“满院的幽加里 树”,“日本的华侨”都是那些盲目追随洋人,崇拜日本,作了汉奸走狗的人的讽刺与抨击他们的忘本,正如忘记美丽而古老的银杏,而宠尚洋槐一样。“大家虽然 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这一句又一次讽刺了那些汉奸,批判了那些作为中国人,受过中国的哺育与滋润,却忘记了自己是炎黄 子孙的人们……与前文中银杏的正直与坚牢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