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杂志_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1.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心理学?
2.什么是教学研究
3.教学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课程与教学理论研讨论文
一、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在一些学科领域中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影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是确定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最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学者劳顿的理论基础界定。他明确指出课程的基础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心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体系,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教学论产生着影响,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成熟对课程与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认为课程与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吻合。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样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应该揭示出其隐含的基本设和价值取向,使课程与教学改革更好地根据确定的目标展开。课程与教学受社会认知方式的影响,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的认知受到社会学思维的制约。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是在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课程与教学是哲学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哲学能引导和支配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几乎所有学校的课程设计都隐含着设计者的哲学思想和观念。社会学提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意识形态和权力变更等方面的思想。哲学史提供知识来源、认识过程、知识类别、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观念。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来源于哲学,心理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都从哲学观念出发,以哲学设为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纵观课程与教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人们对教学思想的系统研究要早于对课程的研究。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古代教学经验总结阶段、近代教育教学思想形成阶段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古代西方的学者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的教学思想,中国古代董仲舒、韩愈、朱熹等的教学思想,为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迅猛发展,近代教学理论逐渐形成,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对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17世纪上半期出版,系统地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广泛普及教育的思想,构建了系统而连贯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卢梭在18世纪中期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发现教学和活动教学。赫尔巴特于19世纪初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着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且系统提出了四阶段教学过程理论,从而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紧密统一起来,使教学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的教学论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理论:其一是以认识论和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教学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手段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其二是以心理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探讨教学的程序、人们对课程的系统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并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中应该实现哪些教育目标?怎样才能保证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实现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将如何确定?对于这些问题的阐述,已经达到了课程开发理论的最高水平,从而标志着课程开发的最经典模式的产生。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着的二元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造成二者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从内容与过程独立的二元论思想出发,课程被看作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教材,教学就是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指导。教材与方法、内容与过程的关系是分离的、独立的。内容与过程关系的这种二元论思想的实质是把知识和知识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分裂开来,使原本相互统一的整体分裂成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指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之后,教师和学生不再只是既定的课程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设计者。课程也不再只是制度课程,而是学生体验课程。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总是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美好期望,更加有效地传递社会希望学校所传递的内容。当今,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实施问题,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真正的课程改革也是教学改革。如果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时不更新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就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改革。课程改革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应该相辅相成。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互相促进,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心理学?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教育理念如下的基本特点:(1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2 )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好教育”的观念;(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 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因此,理论上它们是理念载体即理念持有者对教育的清醒认识,是他们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4 )教育理念是个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诸概念的共性。此外,教育理念还以上述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观性。如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等;(5 )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
什么是教学研究
教育和教育学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
3 .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4 .家庭教育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
5 .社会教育特点:开放性、大方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6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直接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在学生再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7 .学校教育特点:职能专业性、组织严密性、作用全面性、内容系统性、手段有效性、形式稳定性。
二.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性。
2、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055-790000; 五经指的是《书》《礼》0《易》0《春秋》0《礼》0055-7900000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公共性、生产力、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革命性。
4、“吏为师,法为教”“僧为师,吏为师”是古埃及的教育主张。
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都可以接受教育); 以“仁”为核心; 向人说教; “不愤怒,不出其不意”(启发式教学)。
3、孟子“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4、荀子以五经为教学内容,其中以《学记》为重点,是其教学理论的核心。
5、墨子三标准“博乎道术、辩乎、厚德行”,知识技能要求,思维讨论要求,奥要求。
6、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怀疑性学习方法,讲究辩证。
《理想国》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成文战国末期。
8、“守陵”遵循了渐进的教学原则。
9、“道而弗引、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的教育思想。
10、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接生婆术”,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11、柏拉图著作《雄辩术原理》; “学着玩”的最初倡导者。
1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哲学家,提出“教育顺其自然”的原则,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
13、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14、《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世界第一部教育教法研究著作,《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15、1632年《世界图解》是教育学开始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16、培根首次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夸美纽斯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交给; 著作《爱弥儿》。
18、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的最大贡献之一。
19、卢梭著作《教育论》,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教育要顺应孩子的本性。
20、康德《林哈德与葛笃德》,以教育学为课程在大学讲课的第一人。
21、裴斯泰洛奇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著作《教育漫话》。
22、洛克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教育决定。
“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
23、赫尔巴特,近代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24、180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创立,也是现代教育学的第一部著作。
25、赫尔巴特一原则:教育性教育原则; 二理论基础:心理学与学; 三中心:教师、教材、课程四个阶段(清晰(明白)、合作(想象)、系统、方法。
26、杜威著作1916年《教育学》。
27、杜威新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
28、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实用主义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29、凯洛夫的《新教育大纲》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30、杨贤江的《教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31、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大教学论》。
3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议将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
《民主主义与教育》(1632年)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1 .教育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根本指导原则) )。
2 .教育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和实施内容
3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将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仁人
4 .教育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课程
5 .教学方法: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计量性、强化性和自觉性。
6、教育目的:(终极目的)宗教目的(永生; (直接目的)现实目的(学问、德性、虔诚的人。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的民主如何实现,三无目的地改变经验) )。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进步教育的代表者、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者)。
《资本论》
1 .三中心论:儿童、经验和活动中心
2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生活,教育是成长,教育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陶行知认为生活就是教育)。
3 .学校即社会
4 .从中学
5 .五步教学法:找出创设困难情境的纠纷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 推断哪个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验证这个说。
四.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一般包括:个人认同、社会宣传引导、家庭父母素质、就业倾向。
3、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4、教育的个人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所衍生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制约着教育个人功能的发挥。
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可以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来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7、人力资本由投资形成,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
8、影响教育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人口。
五.教育目的
1、教育的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的总体期待和构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素质的规定。
2、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4、联合国提出的教育目的:学认知、学工作、学共存、学生存。
5、教育目的功能:引导功能、控制功能、评价功能。
6、个人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7、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
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等。
8、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9、马克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六.师生
1、广义教师是指将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人的人,狭义教师是指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宫缩的专业人员。
2、1994年实施的《朱子全书 论学》首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上。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师德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7、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8、微格教学是针对少数学生,尝试短时间(5-20分钟)的小型课堂教学,并对该教学过程进行录像,课后分析。
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0、学生有可塑性、依赖性、好学心。
11、“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法国卢梭和美国杜威。
12、“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苏联的凯洛夫。
13、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是学校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4、教师素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七.路线
1、朱熹在《儿童与课程》中多次提到课程。 “宽时限、守课堂”“小立课堂、大作功夫”,这里的课程指的是课堂及其过程。
2、西方,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业术语,起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3、美国杜威提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4、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5、功利主义教育家斯宾塞于1885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明确课题的开始。
6、1902年杜威《课程》是一部影响深刻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7、1918年博比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
8、1949年泰勒《中庸》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
9、泰勒明确课程写作的四个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10、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基本知识、根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
11、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弗拉梅尔多。
1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13、杜威学校四大直接经验课程:手工类; 语言社会系; 研究探索系; 艺术系。
14、布鲁姆提出了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15、形式教学论以感官心理学为基础,以人物摇滚为代表。
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16、实质教育论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实用知识,智力发展并不重要。
代表人物斯宾塞。
17、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中国古代六艺、西方古代七艺是最早形态的学科课程。
18、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准则,是特定阶段学校课程达到的预期结果。
19、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基于课程目标从人类经验体系中选取,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20、泰勒明确提出了课程编排的连续性、顺序性和一致性。
21、布鲁纳提出了以螺旋方式组织课程内容的主张。
22、加内主张直线组织教学内容。
23、知识、社会、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24、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
25、课程实施是将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6、目标评估模型围绕目标展开,基于泰勒的“评估原理”和“课程原理”形成。
27、CIPP为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28、课程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和主要成分。
29、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八.课堂教学
1、教育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活动。
2、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的重要部分,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
3、哲学导向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
4、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斯贝尔认为,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5、布鲁姆提倡发现教学方法。
6、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无指导教育主张最好的教育,目标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现的人、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7、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强调学生巨大的潜能,认为教育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知识增长点,引导她们从已有知识经验中“成长”新知识经验。
8、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必要性、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9、孔子的教学过程思想“学、思维、行”,是我国第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10、《教育学》提出“博学的、审问的、慎重的、清晰的、笃行的”五步学习法。
11、赫尔巴特根据“统觉团”原理,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但是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12、杜威《从中学》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设、检验与结论。
13、在凯洛夫0755-79000中提出感知、理解、强化、运用四个阶段。
14、接受传授—教学过程—激发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验知识、技能和技巧。
15、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16、赫尔巴特的《没有教育的教育是无法想象的》表明教育永远是教育性的。
17、教学直观性原则有实物直观、仿象直观、语言直观。
18、程序教学模式和直接教学模式是基于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建立的。
19、榜样教育理论由瓦根舍因(德国)提出。
20、发现教学模式的倡导者布鲁纳认为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态度或方法是“发现”。
21、掌握学习模式是由美国布鲁纳创立的。
就是在“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育为基础,经常辅以及时的反馈。
22、翻转课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提供以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在复课前完成新的学习等学习的观看和学习。
23、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课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24、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培训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25、跨越式教学适合语文学科。
26、讲述方式可分为讲述、讲解、演讲三种方式。
27、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回答,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强化知识的一种方法。
28、会话法分为复习会话和启发会话。
29、示范法是教师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强化知识的一种方法。
30、示范法分为四类。 实物、标本、模型、照片演示; 图标、图像和地图演示; 实验演示; 幻灯片、**、演示。
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鉴赏教学法(欣赏自然、欣赏人生和欣赏艺术)和情境教学法。
32、古代教学组织形式多用个别教学制。
33、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34、教学工作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布置、指导与评分、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评估。
35、布鲁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36、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六个层面。
37、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
38、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九.学校德育
1、广义德育是指有目的、有地影响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
2、狭义德育是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较早在特定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针对性、、系统性的影响。
3、学校教育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4、在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因素中,德育居于主导地位。
5、享受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6、德育目标是德育的出发点,不仅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
7、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8、受教育者是德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客体。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0、知即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新年和评价能力); 情即道德情感,是对客观事物好恶的主观态度; 指意味着道德意志、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11、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12、马克思主义德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13、疏导原则是指行德育须循善诱、以理服人。
十.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1、班级是学生群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目的是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
3、非正式组织来源于班级组织个人特质层面的人际关系,在学生的再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基于成员之间的需求、能力、特征差异,由个人好感自然形成。
4、学生非正式组织分为积极性、型、消极型、破坏型。
超过5、50人的班级规模组织,学生直接接受教师指导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班级组织的管理。
6、班级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松散的学前班集体阶段(班级出现小群); 班级群体的形成阶段(班级出现积极分子和班级骨干); 班级集体的成熟阶段(班级的高凝聚力、集体荣誉感)。
7、班级教学与管理相结合原则,是指班级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的辩证统一。
8、班级管理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9、课堂心理气氛管理分为积极、消极、对抗。
10、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导师、教育者。
是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习、思想、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也是班里所有授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
11、中国班主任教师的历史沿革:古代:师儒教导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级任制—1938年导师制—1952年班主任教师制。
1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3、组织主题班会的四个阶段: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深化成效。
14、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15、班主任由学校在班里任课教师中选派。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s://.87dh/xl/
教学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1、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如果是讨论某一具体课程,则希望通过讨论,对这一类课乃至更大范围的课程具有借鉴作用。
2、《教学研究》创刊于18年,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燕山大学主办的教育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内容涉教育论坛、学习科学、创新方法研究、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 。
3、据2019年7月《教学研究》显示,《教学研究》编委会有主编1人,副主编1人、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44人,编辑部有主任1人、责任编辑3人 。
4、据2019年7月6日中国知网显示,《教学研究》共出版文献3588篇、总下载586828次、总被引16088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334、(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79? 。
据2019年7月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教学研究》共载文3211篇、基金论文量为1094篇、被引量为11564次、下载量为47518次,影响因子为1.02。
5、《教学研究》栏目设置包括教育论坛、学习科学、创新方法研究、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该刊主要面向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大中小学教师。
扩展资料:
1、《教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刊扩展版来源库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来源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库,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
2、《教学研究》获中国高教学会高教期刊研究会1998-1999年度优秀期刊二等奖。
3、《教学研究》以“繁荣教育学科、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
4、18年,《教学研究》创刊。19年,《教学研究》建立立卷制。1998年,《教学研究》设置为季刊。2004年,《教学研究》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2014年,《教学研究》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参考资料:
教学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如下:
1、调查研究法
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2、观察研究法
人们有目的、有地通过感官和一起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的特点。特点是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检验原有理论观点的正确性。
3、实验研究法
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特点在于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为新的科学理论说应用于实践寻作程序。
4、人种学研究法
又叫实地研究或定性研究。它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科学的描述。它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以及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论简介:
教学论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学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