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2.求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月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跪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告”的文章

4.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新农村建设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_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社会调查报告——关注农民、农业、农村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宁,“三农”问题始终关系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越来越有利与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气氛。为响应共青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的号召,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我们青之队一行就“三农”问题做了如下调查,调查地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

马岭岗镇简介:马岭岗镇历史文化丰厚,春秋战国癸丘盟台——青邱崮堆遗址、龙王庙、八亩台、黄巢庙遗址具有神奇的传说,现有万亩黄金梨、1.3万亩杂果、4万亩无公害蔬菜,为马岭岗镇提供了丰富的生态农业。马岭岗镇以乡村旅游为起点,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努力打造省级科技示范园、青邱崮堆、解马路绿色长廊的“三点一线”的旅游项目,利用万亩黄金梨举办梨花节,把农村生态游抓出特色、形成亮点。把马岭岗真正建设成为“鲁西南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和“菏泽城的后花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马岭岗镇人民随时欢迎四方游客观光旅游。

一、当前马岭岗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2007年农业农村的发展势头良好

2007年的农业农村形势承接了前几年的上升的好势头,继续保持着向好的发展的态势。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仍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1粮食生产稳步上升。2005年马岭岗粮食总产量8000万斤,2006年粮食总产量8300万斤比上一你增产300万斤;粮食增产300万斤是创历史新高,而2007年的粮食生产,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预计总产量将达到8500万斤,实现了三年连续增长的目标。

2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马岭岗镇农民人均收入1940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20元,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2120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80元。现在正在完善补贴制度现在农民得到的实惠都有小麦补贴我镇按地的多少来分每亩地15块多块钱、还有化肥补贴、和柴油补贴,现在的惠农政策正在进行中。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方向。2006年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马岭岗约有6000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小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还在推广中,而且还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马岭岗镇已有500人纳入了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300人纳入了“五保”供养,150人纳入了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

4 扶贫工作取得了新突破。预计马岭岗镇2007年底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将降低为0人,底收入的贫困人口将比上一年减少约400人。

5 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民工在用工合同、工作标准、改善劳动环境以及在解决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权益保障都取的了一定的新进展。

6 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群众总体上心情比较舒畅,农村党群和干群关系进一步好转。群众件、恶性案件继续减少,农村社会总体稳定。

7 农村旅游业的启动 2007年9月17日,马岭岗镇穆李村新建的农民广场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声鼎沸,热闹非凡,12门礼炮响过,牡丹区暨马岭岗镇穆李村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正式启动市李法洪、市人大副主任彭靖华、市副秘书长李淑风、市旅游局局长王殿常、牡丹区区长丁志刚、副区长杭新杰等有关领导和马岭岗镇主要领导参加了启动意识,仪式由副区长杭新杰主持,马岭岗镇党委书记陈效存致开幕词,市旅游局局长张政致贺词,丁志刚区长、李法洪分别做了重要讲话。

近年来,穆李村以市委、市提出的“四四四一”工程为目标,在区委、区的正确领导下,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瞄准乡村旅游市场,突出优势,发挥特色,精心规划,狠抓落实,经济发展迅速,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木瓜、柿饼、面塑”号称穆李村的三大宝;月亮湾鱼塘、农民广场、村文化大院、牌坊是穆李村的四大标志性建筑。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环村路、果园路、村内各胡同全部硬化,四通八达。村内街道整洁,两侧上果下花,果树与绿化树木相间,呈现出一派“春有花,秋有果,花果环抱,四季常青”的美丽景象。现有200亩的无公害蔬菜供游客品尝,有400亩的观光摘园供游人随意摘、购买,有100余亩的鱼塘供游人静心垂钓。风味独特的农家饭更让人回味无穷。穆李村天蓝地绿、花果飘香、民风纯朴、民俗众多、热情好客,发展乡村生态民俗旅游具有独特和先天优势。

穆李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鲁西南梅花拳、查拳的发源地,一直保留着梅花拳表演艺术团。曾哺育过原南华县宣传部长、革命烈士穆德谦;获“国家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的面塑名家李俊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面塑艺术大师李芳清。有“面塑第一村”的美誉,面塑艺术享誉海外。 穆李村乡村旅游包括:游客果园摘活动;垂钓爱好者组织的鱼塘垂钓活动;全区各类名优农产品集中展示会、鲁锦、骨雕、彩蛋、剪纸、皮毛玩具等各类手工艺品展示会;组织穆李村面塑艺人表演面塑制作艺术,展现面塑艺术村的风;组织梅花拳、洪拳、太极拳等多拳种、流派及武术器械表演;组织多剧种参加的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地方戏曲表演;品尝乡村美食的农家风味餐品尝。

在穆李村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中,下一步还要建设生态园,,两年内把1000亩旧村庄改造成全市第一个集旅游、摘、垂钓、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转摘:菏泽市牡丹区人民网站)

(二)农村农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马岭岗镇农业尚有诸多层次的矛盾还未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农民扩大就业的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等基本情况尚未改变。

1生产条件日渐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这是马岭岗镇发展的导向,这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首先耕地急剧减少、淡水的短缺将是障碍农村发展的绊脚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马岭岗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农民缺医少药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马岭岗镇农村还有20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公路,越4万农民饮用水不安全,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大学生只能占到4%,高中生还不到15%,文盲还占到6%。医疗设备比较差技术含量比较低。目前还有镇所有的行政村没有文化站,实现了“村村通”的地区也只能看到三四套电视节目。但是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很是垃圾,作为电视台应该传播文明,点名批评菏泽电视台、他们播出的节目都是卖保健品的、严重影响的地区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这样的电视台应该取缔。

3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在2005年暴雨袭击了菏泽地区马岭岗镇也没有幸免5个小时降雨达200毫米,导致河水暴涨,在低洼的村庄四周都是水积水达300毫米深,庄稼长期在水中浸泡,导致大面积死亡颗粒无收;在2006年雨下的比上一年少了一点;2007是三年来灾情最为严重的一年,8月13号下午2到5点暴风雨袭击了马岭岗镇,降水达200毫米,期间还夹杂着冰雹,雨后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树木被连跟拔起,大面积倾倒,倾倒树木答8000与棵,玉米倾倒面积达20多公顷,玉米长期在水中浸泡导致大面积死亡,颗粒无收,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在调查中看到最多的是农民的无奈…………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任重道远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实行工业支持农业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时期的农村工作的总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必须长期坚持,但又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阶段性、年度性的工作重点:

1农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也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环境问题日渐严峻的背景下,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减少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土地产出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既实先又快又好的发展,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加快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

推进现代化农业已经到了实质性阶段 现在在电视上、杂志上、信息网上都在强调现代化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比较薄弱的地方,现在的发展亮点是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是现在经济发展的导向。

3 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工作任务比较重 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优化产业结构、村村通工程还有待于完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缓慢、提高农民素质、深化改革等内容,从而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来。

4 先进的管理理念 建设现代化农业,就要用现代的发展理念来管理农业,用物质条件来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来管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喷灌方式、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5 新型农业 新型农民 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努力把农民培养成较有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生产技能、有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农民。同时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三教堂葡萄种植基地、程楼村的苹果园林式经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向农民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营理念,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6城镇化道路还有很多障碍 现代社会农民为了挣钱,他们不的不走出家门,走向发达的城市,但是农民进城容易定居难的现象由为突出,农村劳动力离籍所在地进入了城市,但是由于各种体制的阻碍,这些农民虽然进了城但是在城里定不了居,由于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险等困难,流动进城市的农民很难转变身份成为市民、融入城市。

三、为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村还应该做什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员先进行教育活动,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健全村党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2 要搞好农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安定有序。

3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4 加强河道治理力度,要保证在汛期河流的畅通,使自然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治理田间的排水渠道,解决农民因排水发生的纠纷。

5 天气预报要及时、准确。是取得防灾抗灾的先决条件。

6 农村体育设施不完善、农村全民健身运动还没有落实到各各村庄和各各乡镇。

7 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教育,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壮大农村的教育事业。

8 医疗、卫生事业刻不容缓,合作医疗在农村还没有推广开,看病难就医难在农村还是屡见不鲜,饮水不安全在农村普遍存在。

四、社会实践感受

我们青之队一行7人来到菏泽市马岭岗镇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在马岭岗镇的五天中,我们深入农村、农民之中调查研究。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

现在我国开始实施了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在这里我们不仅找到学术理论的体现和验证,更能找到一种贴近现实的真实感。在求知和收获的同时顺利完成了实践任务。因为我们谨记团队的宗旨:团结、友爱、互助、进步。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回首此次社会实践的路程,我觉得很欣慰,虽然没有什么光辉的成就,但使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自己为社会发展的作为!我们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检验知识、锻炼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未来激烈的人才的竞争和商品经济社会的日趋完善,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保证自己在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广阔的社会,还有许多未开拓的领域等待着年轻的我们为之奋斗,我们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以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的风。农村是一块真正的热土,是青年人成长的摇篮,也是青年人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未来的道路还更远更长,只有永远保持向上的姿势,积极的姿态,没有什么可以抗拒的,更何况成长带来的就是成熟,我相信自己的成熟会把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做得更上一层楼!

大学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省,农民生产人口严重过剩,而煤炭丰富,土地比较瘠薄,所以一度将煤炭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量的农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矿务局,阳泉矿务局,汾西矿务局等国有产业的三巨头,下设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窑,收罗了附近大量的农民就业,从事煤炭的挖和运输,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决农业过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前期开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窑的滥滥挖,煤炭日益匮乏,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原煤的销售量便直线下降,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项目、企业还没有建立,因此煤炭业的发展严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岗,临时工、合同工返家务农,农民的队伍便这样扩大了。然而土地的状况没有很大改观,人口过剩的问题又重新严重起来。

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形势下,今年暑,我特地在我的家乡--平遥的东部、南部地区,针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展开了调查,发现了困扰农民的两大因素。

其一便是天灾,主要是干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来形容我们晋中地区(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遥、祁县、太谷、榆次等地)一点都不为过。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个月的时间内,平遥县大部分地区滴雨未落。这期间正是高粱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干枯变黄,甚至枯死。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前期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付诸东流,只好忍痛花钱买水灌溉施肥。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调查后我做了如下计算:一季庄稼,至少灌溉两次才能成熟,费用为14元每小时,一般情况下每亩一次要灌溉4小时。这样,每亩花去水费115元左右。另外,每亩需化肥约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虫灾时,农药每亩花费约25元,每亩地总共合计花180元。如将所得产品拿出销售,如大豆,亩产约150公斤,每公斤约2元左右,所得不过300元。去除耕地费、费、运输费、农业税等,进农民腰包的不超过30元。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仅能够自己消费,根本无节余去换钱

这些年林业发展很快(主要是果业),由于先前缺乏市场经验和战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种无非是红星、金光、国光、富士等老品种,除富士销路好一点外,其他几种则难以出手。因此果农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还要面对"卖果难"的尴尬。尤其是今年,我县于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区遭受冰雹袭击。严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杆,较轻的地区,果实也遭受"创伤"。8月初,冰雹再次来袭,农民损失更加严重。

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发展果树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种不佳,质量不高,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调查情况的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状况:

家庭类型调查项目 成员均为农民 成员中有教师、工人、农民等 成员中有农民和经商者 有外债家庭率

平均月收入(户) 20元 500元 520元

平均月支出(户) 34.4元 430元 430元

净余 -14.4元 170元 190元

所占比例 5.2% 91.7% 3.1% 95%

其中支出项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经费,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负债的原因。之一。

当然,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盖技术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广。在土地紧缺的岳壁乡,两项技术的推广率达到90%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山西作为全国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平遥地区又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严格地说,以上的情况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通过此次调查,我感慨很多,作为农民的女儿,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广大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痛苦和无奈。不过我坚信,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XXXXX班

XXXXX

求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月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寒期间,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三年前农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走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副村支书***说: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两免”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80元,初中130元,特教95元。按照“一费制”标准,除中央财政负担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余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在“两免”资助范围内,对贫困寄宿生在校住宿期间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补助1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逐步落实,2005年受资助面要达到贫困寄宿生的80%,2006年达到100%,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第二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就是免交农业税。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粮”一词,仍是中国农民的口头禅。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代价进行了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经济增长的“大蛋糕”中,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还遭受着严重的“不公”。比如在税制方面,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专门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总税率达百分之八点四。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农业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取消农业税,还在于它破除了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人民群众对这项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兴。 村民***告诉我,他家有4口人,耕种3亩地、70株橄榄,还做些生意,年收入2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农民享受这么多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的亲民、爱民。我们对党和的农村政策由衷地拥护!”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从2003年起,村民们免交“三提五统”,去年又免交种粮耕地农业税,今年起全面免交农业税,全村农民每年减轻负担38万元,基本达到“零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00元。这对我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农村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置,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感受也很多 。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跪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告”的文章

1、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两会”精神;

2、在新时期贯彻党的路线,体验农村生活,融入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并通过实践对团队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升华队员思想,增进政治意识;

3、投身实践,深入基层,亲临群众,深入了解,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及发展现状,体味农村生活情况,倾听人民群众之呼声,尽可能为农民增收提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

4、结合一线调研资料,总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希望能够为以及相关决策部门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够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5、通过实地调研,增强队员社会实践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团队队员:周颖君,龚文霞,李晓洁,龚啸宇

实践目标:1、调查了解木兰乡红色旅游保护及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调查了解木兰乡生态旅游保护及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对析木兰乡“红色旅游”相对于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4、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新农村”建设在旅游开发方向上的可行性

5、对木兰乡关于“新农村”建设在旅游开发方向上的可行性提出建议

实践形式:1.通过各级和当地农民了解当地情况,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以走访形式宣传弘扬“两会”精神以及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同时宣传中央关于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

3.深入实地进行考察。

活动相关报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实地照片、回收的调查问卷以及相关文字资料。

二、活动总概

本次“三下乡”活动是在党中央关于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的号召下,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分团委牵头,在相关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四名同学组成“三下乡”实践团队,于2006年7月25日至2006年7月29日前往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开展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本次“三下乡”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实践调查工作、后期总结工作。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下乡”实践活动主题、形式的确定、组队,对组员进行思想动员,作初步以及《关于木兰乡旅游的开发利用的调查问卷》和各宣传单的制作。实践调查工作主要包括通过各级,了解当地的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开展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居民并宣传弘扬“两会”精神以及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发放调查问卷。后期总结工作包括对服务实践活动中资料的整理与总结、开展以交流组员在“三下乡”活动中的心得为主题的座谈会。

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通过团队队员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我们一共分发调查问卷100份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4份,回收率94%。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之下进行的,且大部分的都有较强的实效性,但是也由于对当地情况了解有限,以至在中一些项目很难实施。我们开展的几项活动所起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达到了我们原定的目标。经过了十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本团队成员都有很大的收获,大家的社会实践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后,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三、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

1.组队

基于“三下乡”活动服务农村的宗旨,在活动筹备之初,我们遵循“自愿、争取”的原则,严格把关综合素质,在人员的确定的问题上,对团队成员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具体如下:

态度端正,有上进心,从思想上加入我们的团队,有服务农村的热情。

作风朴实,能吃苦耐劳。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有团队精神与团体意识,服从组织的安排,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通过严密把关,我们定下团队成员。但在获得开始之前,原定部分成员因故不能参加,致使团队重组。在反复考虑和征集后,形成了本次“三下乡”实践团队这个充满了凝聚力的团体。这为我们这次活动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2.思想动员,并作初步

“三下乡”是党中央提出的一条解决农村缺乏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方案。它的实施不仅反映在具体的行动上,也集中体现在思想上,而且后者为前者之源。只有在思想高度认识了“三下乡”,了解了它的意义,才能做到真正的“三下乡”。针对这一点,我们对全体组员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动员。

首先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三下乡”的资料。随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座谈,在座谈会议中,大家畅谈自己对“三下乡”的认识,并表明了自己将怎样以实际行动去完成这项坚定的任务。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大家的思想有了明显提高。

由于事先对当地具体情况了解有限,为了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不至于以后陷入被动的局面,队员经过思想学习之后就进入了活动的准备阶段,通过各方渠道了解当地情况,制定了一个初步的。主要包括当地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调查,相关调查问卷的完成,“两会”精神的弘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方针的宣传等。

3.调查问卷及宣传单的制作

在查找翻阅了有关资料(主要是关于问卷制作和新农村方面的资料)后,按照相关主题初步拟定了一份关于木兰乡旅游的开发利用的调查问卷,共10道选择题,4道问答题,1份1张共100份。

制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单,1份1张共100份

制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画,1份1张共50份

制作关于“红色旅游”的宣传单,1份1张共100份

制作关于“红色旅游”的宣传画,1份1张共50份

(二)实践调查工作

1.通过当地旅游度局管理委员会了解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 木兰乡拥有的主要旅游

在搜集了部分木兰乡旅游开发的资料之后,我们和该区旅游度局管理委员会方主任针对该地区的实际开发情况进行了访问。在访问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木兰乡的旅游丰富,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 木兰湖旅游度

木兰湖位于武汉市北郊60公里,座落在荆楚名胜木兰山脚下,是武汉市重点旅游开发区,被市列为“武汉市后花园”,规划总面积5000公顷,木兰湖湖面面积达三万亩,约为17批平方公里。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最狭窄处约1.2公里。湖水平均深度为23米,最深处有28米。1959年开始,因为兴修水利,筑建大水坝,形成了现在的木兰湖。60年代开始,木兰湖中开始出现各种鱼类,于是又开始发展渔业。直到1992年才开始发展旅游业,到目前为止,湖有大小游艇150条。木兰湖最为独特的景观是鸟岛,湖东南岸三千亩林区,十万余只鹭科候鸟在此栖息,秋去春来,繁衍后代。其区位优势明显,基础环境具备,交通便捷,电力充足,通迅发达。总体的规划已被联合国列入中国21世纪优先发展项目。现有大批客商来此投资开发旅游业,已建成的项目总投资高达5亿元人民币。星级宾馆、豪华别墅区和度山庄在湖畔星罗棋布。

② “红色旅游”

木兰乡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是当年鄂豫皖边区著名的赤色根据地。更是、、刘华清等革命家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在大革命时期,木兰乡农民组织的赤卫队、护卫队就有大约1.2万人参加,并在其间所牺牲的烈士,记录在案的就有12280人。

在木兰乡,共有13处“红色旅游”景点:静山庙农民武装纪念碑、塔区(即现在木兰乡)共青团第一个团支部纪念碑、革命活动旧居、英雄树、戴慧兰烈士墓、两处烈士纪念碑、塔区苏维埃旧址、红七军会址、仇恨树、血泪井、新四军抗日标语、塔区第二乡苏维埃旧址。1955年,中央授予木兰湖畔出生的杜义德、袁学凯、陈福初等7位红军将领共和国将军军衔。1985年,木兰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有大批青少年学生来木兰湖瞻仰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

③ 林果业、茶业、甘柿大乡

木兰乡是武汉市有名的板栗、柿子、茶叶"三品"之乡,有人称赞是“春来花开满枝头,秋来层林果丰硕”。

木兰乡共有12万亩山场,种植有约1.5万亩银杏树、8000多亩板栗,同时拥有3000多亩茶林,桃树、杏树、梨树、柿树和柑橘一共有5000多亩。在林果业方面的发展前途十分可观。

④ 大余湾民俗村

大余湾距武汉市区40公里,坐落在乡村的公路边。依山傍水,宁静如画。占地面积300亩,该村的古建筑群属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筑,20余条巷子纵横分隔。尚存明清古宅40余栋和大量的古迹文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该村先祖曾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辉煌历史。据当地史书记载,该民俗村始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目前尚存民居50余幢,当地有一民谣形象概括了古民居建筑独有的特色:“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客房,室内雕塑刻,门前面檐廊,方块石板路,滴水溅石墙”。和古民居同在的还有明清家具、农具、手工作坊等生产工具以及古朴的民风民俗。整个民俗村将古文化溶于古建筑中,每种建筑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古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⑤ 远古寺庙、将军庙遗址

木兰将军庙坐落于木兰湖西岸的将军庙村,是花木兰祖庙,亦是木兰生态游览区最古老的殿庙之一。其始建于唐,扩建于明,重建于今。与将军墓一起列为木兰湖两大历史陈迹。将军庙、将军墓与木兰山金顶、玉皇阁遥相呼应,一脉同轴。同时还有远古寺庙约20多处。

(2) 木兰乡“红色旅游”开发落后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因分析

2005年12月,中央办公厅、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这表明,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尽管现在“红色旅游”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相对生态旅游来说,“红色旅游”开发现状仍不容乐观。

我们实践团队通过对该区旅游度局管理委员会方主任的访谈以及实地在走访了解,分析了该地区“红色旅游”开发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并将其归纳和整理:

国家政策对大众的引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追求物资享受外,也开始转向精神享受。现在比较大众化的一种追求精神享受的方式就是外出旅游,而且随着大众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应运而生,我国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并且在各方面政策的保证和支持下,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红色旅游”这种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却被忽视甚至遗忘了,尽管国家现在开始提倡“红色旅游”,但由于是近几年才提出的,其发展程度自然无法与生态旅游相比了。

“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人并未从思想根本上接受 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但是,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被大众所接受,“红色旅游”也是如此。大部分人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红色旅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已开发的地区看不到成效,这就导致了“红色旅游”的开发速度越加迟缓。

“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资金不足 我国目前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每年用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的资金极度不足,目前的文物保护的经费来源,一靠财政拨款,二靠横向创收。但在木兰乡,财政核拨的经费,连景区的正常运作都不够。加上不少文保单位位于农民群众集中居住的村之中,文化遗产在农村改造过程中被损毁的问题时有发生。位于叶家田旧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尽管近年来市、区文物部门拨出专款对重点危房进行了一些“救命”的修缮,旧居却还是在去年的一场大暴雨中倒塌了。

“红色旅游”景区的地理和交通限制 由于当年革命游击战争的需要,“红色旅游”景点多位于山旮旯之中,地点分散,而且交通极不便利。地点分散,就导致“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难上加难;交通不便,就导致人们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参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要想更好的开发“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就必须先修路搭桥,解决交通不便利的问题。这就又涉及到了资金的问题,因此,“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速度无法进一步提高。

(3) 制约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三下乡”活动期间,我们实践团队通过对该区旅游度局管理委员会方主任的访谈以及实地在走访了解,分析了该地区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将其归纳和整理:

开发经费的限制 自1994年起全市文保经费每年一直维持在100万元的水平,而除掉物价因素外,仅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已由当时的135处增加到178处,但经费却没有增加;就是这笔十分有限的钱,市主管部门优先考虑的是中心城区,7个近郊区占39.3%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能够分配到的就非常有限,至于主要靠各区解决的110处区级文保单位则事实上更难落实维修经费。

在此情形下,各地只能发动各自能量,借助本土,大搞各类旅游开发。甚至出现“开发收益第一,有效保护为次”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开发好了,经济效益增加,负担也自然减轻,因此,除非出现明显违法行为,各地往往对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对旅游业开发的这就制约了当地旅游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这也是当地旅游业发展受限的最主要的原因。

土地政策的限制 19年4月15日,中央、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该通知主要政策内容为:加强土地的宏观管理;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加强对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加强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检查。2001年4月4日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主要内容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加强地价管理;规范土地审批的行政行为。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以建设度区、文化城等,而各种土地政策的出台,限制了旅游业对土地的使用,导致许多旅游开发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进行。

开发规划与当地居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规划落实无法到位 许多旅游景区的开发,需要当地居民进行搬迁移民,但无法给予相当的经济补助,当地居民便不肯配合,居民工作做不通,导致开发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4) 木兰乡旅游开发规划

在下一步的旅游开发规划中,木兰乡旅游局打算在天子山一带的景区打造出江城第一漂流的大型的旅游项目。天子山景区一共有三个自然村,157户农民,拥有一万多亩的山场,并且与木兰湖相连,景色宜人。

经过规划,木兰乡旅游局预备将天子山现有村民全部迁出,合并成一个大的村落。为了解决开发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木兰乡决定招商引资,由加拿大皮卡尔投资建造一个大型水上公园,并在水上公园周边建造一个饮食文化城。

这个将在今年10月份开始实施,预计在三年之后完成。

2. 通过当地团委机构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搜集掌握了大量木兰乡旅游开发的资料之后,我们和木兰乡团委书记陈清同志针对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访问。在访问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木兰乡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如下:

① 结合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在木兰乡实施家园建设行动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坚持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级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巩固农村基层。改善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逐步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努力把试点村建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民主法制健全、管理服务有序、环境卫生整洁、社会文明和谐的温馨家园,为全市全面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探索经验,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② 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充分利用木兰生态旅游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乡情、丰富的农业,以旅游业和配套服务产业为支撑,以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色,以庭院经济和打工经济为补充,培植木兰生态旅游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其区域位置、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把致富门道明晰工作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其工作内容是:1、落实“三农”各项政策。2、调整产业结构。3、做好科技兴农入户工作。4、健全生产经营服务体系。5、推广小型农机应用。6、规范农资市场秩序。7、促进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8、完成农民增收目标。

③ 集中资金,有序建设

结合天子山景区的开发资金,首先打造天子冲家园。明晰致富门道,发展旅游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立社保体系,稳定社会和谐。并对此进行大力的宣传。

打造“农家乐”项目,包括旅游农家乐,红色农家乐,服务农家乐等内容,并对服务业的工作者进行定期定量的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在建设天子冲家园的同时,加紧进行“通湾道”的道路建设,把路修到各村、各湾,以保证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全部的“通湾道”建设预计将在2007年的上半年完成。

3.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主题一 反映当地居民对“红色旅游”的了解问题

第1题,其中选“一般了解”的占51.1%,占了大多数,选“不了解”的占35.1%,不在少数。而选择“非常了解”和“很不了解”则各占了9.6%和4.2%;在第2题(对国家关于“红色旅游”开发的相关政策的了解)中,选择“非常了解”只占了3.2%,而选“不了解”的占48.9%,占了大多数,选 “一般了解”的只占了40.4%,。 “很不了解”这一选项则占了7.4%。从这两题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对“红色旅游”知之甚少。即使有所了解也不过是略知一二。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关于“红色旅游”的相关宣传很不到位,有待提高。

主题二 反映当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的认可度和关注度

对旅游开发的认可度:第3题:认为木兰乡旅游开发非常合理或是一般合理的占78.7%,认为不合理的只占了19.1%,剩下的0.2%对此没有感觉。不难看出,当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第4题(在木兰乡旅游开发在哪一个方面不合理),此题是多选题: 在认为木兰乡旅游开发不合理的人和一部分认为开发一般合理的人当中,有29.1%的人认为在保护上做得不好,而51.0%的人认为环境协调工作不到位,占了大多数。12.7%的人认为是与相临地区的旅游开发关系不和谐,23.6%的人认为是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对旅游开发的关注度:第6题,有28.7%的人非常关注木兰乡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出台,有43.6%的人只是一般关注,而有27.7%的人不关注相关政策的出台。这反映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还是比较关注的;第7题和第8题是问答题,主要涉及当地居民关注的侧重点和不关注的原因,绝大多数人表示比较关心环境卫生的治理方面以及经济效益方面的政策,还有部分人比较关注旅游业发展政策中的农民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还有一小部分人表示比较关心旅游业发展政策中关于教育的政策、支持“红色旅游”的优惠政策以及开发项目方面的政策;而不关注的原因则多为自身没有意识到、没有时间、宣传不够,没有了解渠道、发展速度太慢,看不到变化而不再关注等等,还有一小部分人则表示是由于所居住的地区与乡镇中心相距太远,不便关注或是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

主题三 反映木兰乡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积极影响:第9题,此题为多选,42.6%的人认为木兰乡旅游的开发利用创造了就业机会,41.5%的人认为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有20.2%的人表示对此没有什么感觉,还有16.0%的人选择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带动旅周边游业发展、促进了消费、推动了经济、对国家有益、提高了农民思想文化、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公路得到修建,当然还有极小部分人认为没有什么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第10题,此题为多选,54.3%的人认为木兰乡旅游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21.3%的人认为外来人员的入住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有16.0%的人表示对此没有什么感觉,还有22.4%的人选择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社会风气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如酒店**、、打架闹事等)、物价上涨,在这之中也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什么消极的影响。

主题四 反映当地居民对当地旅游的保护意识

第5题,有35.1%的人表示意识到了要对当地旅游进行保护并且常常这么做,有54.3%的人表示意识到了但很少做,9.6%的人表示并没有意识到。看来当地居民对当地旅游的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主题五 反映当地居民对“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支持度

第11题,75.5%的人表示十分看好或者一般看好木兰乡“红色旅游”的开发前景,其他的人则表示不看好或是没有意见;第12题,52.1%的人选择了去生态旅游,37.2%的人表示愿意选择“红色旅游”,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不清楚自己会选择那种旅游。从这两足数据说明大家对木兰乡“红色旅游”的发展前景还是持乐观的态度的,但更愿意接受生态旅游;问答题13题涉及了选择两种旅游的原因,选择生态旅游的人多是因为生态旅游区风景气候宜人,能让人得到好的放松,选择红色旅游的人则是由于“红色旅游”为最近的热门,更多的是因为“红色旅游”对教育后辈、提高思想素质、缅怀历史、忆苦思甜所起到的作用。

主题六 反映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问答题14题和问答题15题,在14题中,许多人都认为,要想更合理的开发旅游,必须得到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加强农民素质,并在发展中注意保持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免因旅游开发带来的不良影响;在15题的回答中,几乎100%的人都认为旅游的开发对新农村的建设有促进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农村的通水通电、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农民视野变得开阔、思想素质得到提高等方面。

(三)后期总结工作

1. 调查报告的完成以及资料整理

返校后,我团队成员开始了对活动期间各类资料的总结和整理工作,在8月1日-8月6日近一周的时间里队长周颖君同学在整理了《关于木兰乡旅游的开发利用的调查问卷》后,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一定的统计,并通过六个专题将该调查问卷反应出的问题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完成了以《谁抛弃了我们》为题的感想总结。龚啸宇同学根据在当地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网上资料、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完成了《2006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总结》报告。其余队员也在总结“三下乡”期间的所感所悟的同时,着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并整理了其它的和文字资料。

8月14日晚6:00,我们“三下乡”团队全体成员利用QQ,召开关于“三下乡”心得的网上座谈会,座谈会上各队员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在“三下乡”过程中的感想和收获。通过这次座谈会,队员纷纷表示加深了对“三下乡”的活动认识。

2. 对木兰乡关于“新农村”建设在旅游开发方向上的可行性分析

在讨论和分析了我们所搜集掌握的材料之后,对于木兰乡关于“新农村”建设在旅游开发方向上的可行性,我们进行了如下总结:

(1)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背景

木兰生态旅游区总面积947平方公里,涉及蔡店乡、木兰乡、姚集镇、长岭镇、罗汉街、李集镇、王家河镇等7个乡镇(街道),已规划开发和建成的主要景点有9个。被纳入 “家园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村有32个,涉及自然塆329个,村民12354户、49405人。其中,9大景点周边有12个村,以黄土路为主轴的景区沿线有20个村。

近几年来,木兰乡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以此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木兰湖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得到了的大力支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团队进行了调查分析之后,认为:木兰乡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木兰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起到铺垫和促进作用。

(2)木兰乡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

木兰乡目前的旅游开发形势良好,对此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加上木兰乡本身拥有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木兰生态旅游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乡情、丰富的农业,以旅游业和配套服务产业为支撑,以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色,以庭院经济和打工经济为补充,培植木兰生态旅游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木兰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

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开发速度还不是很理想。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花大力气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新农村建设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

一、 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07年2月7号至2007年2月27号。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七里店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沙坡池村,王庄村,毛庄村,孙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搓、看**等文化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 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10%左右搓,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 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搓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 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 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

一、 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07年2月7号至2007年2月27号。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七里店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沙坡池村,王庄村,毛庄村,孙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搓、看**等文化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2、 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