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

2.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3.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4.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

5.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案

6.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7.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8.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课后反思_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 导语“计算工具的认识”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展示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 26×39= 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 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 进一步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 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 激发情感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 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 (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2、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五、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和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 126×39= 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 138×16×0= 99+199= 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 m-删除 mr提取

 5.计算机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

对于四年级数学教师而言,编写好数学教案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进展和效果!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P2?P12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能合理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难点:

1、准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能列出正确的综合式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0不能做除数。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四则运算;6课时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 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 步骤、教学 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的苹果产量是2004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5%

 对照班(40人) 33 8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发展统计观念,激发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

 设计理念:

 通过教学,能锻炼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统计可以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说说我们通常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哪些信息?

 2、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生: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

二、教学新课

 1、观察比较,合理选择

 2、制作两幅统计图

 师: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分别读第、98页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3)、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

 (1)、师:现在你能把这两题用合适的统计图画出来吗?

 (2)、交流: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指出:当连出的线很陡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老师适当补充)

 (3)、校对填写制图日期: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

 学生分小组讨论:

 交流:(1)表一用折线统计图,因为更能清楚地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二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

 学生制作统计图并校对

 学生口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谁能说出”五岳“是哪五个?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表格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你认为画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在书中画一画。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你知道了哪些?

 师:想一想,把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估计2001、2002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

 指出: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

 学生思考完成,交流统计表中可获得的信息,讨论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学生完成并交流

 学生观察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要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情况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要反映同类事物在相同时间内的数量大小情况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五、作业设计

 课后请同学们选择身边某一方面的情况做一次调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P6

 教学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 165-45=

 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

 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 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0+5= 24-0= 50= 06= 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 做一做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

 70416=

 89127=

 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 123=4(瓶)

 34=12(枝) 124=3(枝)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0不能作除数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练习二P7P8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交流后明确: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练习二。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0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6、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检测评价

 出示练习二第7~9题。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直接口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

 组织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及依据。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乘法 除法 除数=被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时我们通常都会写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篇二: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运用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计算。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口算下面各题。

 23×4= 230×4= 18×3= 7×50=

 54÷3= 540÷3= 60÷30= 250÷50=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算练习。

 乘法和除法算式各选一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110页第2题。

 (1)讨论:笔算乘、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名说一说。

 ①计算乘法时注意对位和进位。

 ②计算除法时注意试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分析这几道题的错误原因。

 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3)把这几道题在自己练习本上改正过来。

 3.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4.说一说计算的依据: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5.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已知总价和单价,怎样求数量?针对题中所求的问题分别说一说,再计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教材“练习二十一”第4、5、7、8题。

 1.第4题。

 (1)组织学生练习。

 (2)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2.第5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3.第7题。

 (1)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4.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解答过程。

 300÷4=75(元)75×12=900(元)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过程中,要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计算,算完后还可以运用估算进行验算。

篇三: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20×3= 60÷3= 30×9= 270÷3=

 39÷4≈ 84÷6= 31÷3≈ 72÷4=

 26÷5≈ 54÷3= 43÷6≈ 75÷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分别指名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书)

 (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A.8÷2=4 B.()个20是80…

 80÷20=4 80÷20=()

 教师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 80÷19≈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汇报。

 (2)以上这2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

 3.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教学例2。

 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说一说解答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和第5题。

 要求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答。

 “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载客40人。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6题。

 指3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5.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篇四: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识公顷、平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体会1公顷、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 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 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⑵ 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平方米的大小吗?

 ⑶ 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

 3、生活中感受1公顷

 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 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4、认识平方千米

 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导语: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平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3平方千米=( ) 公顷 90000公顷=( )平方千米

 四、出示达标题

 五、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以及位桥镇的占地面积,好吗?

篇五: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标杆与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公顷的认识.

 (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平方米和公顷.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

 (2)实际测量.

 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

 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

 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平方米)

 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

 ④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

 教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平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 )公顷.

 (4)练一练.

 4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3.教学例题.

 (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

 (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提问

 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

 ②怎样由平方米换算成公顷?

 由学生列式计算.

 (3)练一练.

 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

 三、巩固反馈.

 1.课内练习.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2.课后练习.

 (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7公顷=()平方米 60000平方米=()公顷

 (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案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明确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

 3、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课件并问到:首先来见见几位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谁来读一读?

 指一名学生试读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想一想,括号里应填几?

 指名回答。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生:1米1分米、1米2分米

 师:如果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生:1、1米、1、2米(师板书)

 师: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小数?来看几幅。(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我们把小数点后面有一个数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找一找还有一位小数吗?

 小数点后面有两个数的叫做两位小数,能找一找吗?

 谁能说一个三位小数?

 师: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把一米平均分成十份,这里的一份是多少?

 生:一分米

 师: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呢?生:十分之一米

 师: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0、1米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小数是0、1米。这里还有两个括号需要填写,大家独立完成,可以吗?

 生完成,师指名回答,并让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评价。

 师: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如果有困难,师引导: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是几?小数是几位小数?

 得出结论: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师板书)

 师:理解了吗?考考你,完成作业纸巩固练习1

 生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探究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如果平均分成100份,会是什么样子呢?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师: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

 生:1厘米

 师: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一百分之一米

 师:用小数表示呢?

 生:0、01米

 师:真聪明,那么后面的括号继续交给你独立完成。

 生完成,师指名说,集体评价。

 师: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和小数,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交流,得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师板书)

 师:学会了吗?还得考考你。请大家完成作业纸上巩固练习2

 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探究三位小数的意义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是什么样子呢?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现在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和同桌,交流讨论,完成第三个探究。

 生生合作交流,师巡视。

 生完成,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师:观察这里的分数与小数,能得到一个结论吗?

 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师板书)

 4、推想、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试想一下:把一米平均分成一万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小数呢?如果平均分成十万份呢?

 师: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这些发现概括成一句简洁明了的话呢?

 生交流,师引导说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师板书)

 师:现在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请大家完成作业纸《应用感受,巩固意义》

 生完成,指名回答,订正。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与进率

 师出示课件:思考一下,0、3里有几个0、1?

 生:0、3里有3个0、1

 师:0、06里有几个0、01呢?0、007里有几个0、001呢?

 生依次回答、

 师:0、1、0、01、0、001写成分数分别是多少呢?

 生: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师: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师:再思考:十分之一里有几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里有几个千分之一?

 生回答。

 师:所以小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

 生:是10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升

 生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综合应用》

 第一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第二题: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视野

 课件出示教材“你知道吗?”指名读一读。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 "小数产生"的过程。

 (2)例1。

 ①选用了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②分三个层次编排:先通过分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再通过厘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百分之几的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然后通过毫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三个层次的内容共同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再进一步用小数表示。

 ③在上面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最后教材说明小数的计数单位,单位间的进率由学生自己填出。

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

 由三个具体的不同位数的小数,说明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构成;然后说明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通过表的形式很直观地把小数的数位名称和相应的计数单位分别对应起来,同时也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熟悉每个小数数位的位置和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完成数位顺序表。

 (2)例2,教学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读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读法,即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顺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这种方法简便易学,且便于写出小数。另一种读法是按分数意义读,这与十进分数一致,有利于理解小数的意义。考虑到目前学生的分数知识较少,教材中只教学小数的直接读法。

 注意强调:①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

 ②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这可以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课件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元=( )角=( )分 1分米=( )厘米=( )毫米

 3米=( )分米=( )厘米 5元=( )角=( )分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老师了解到商店的一把勺子的标价是3.00元,在日常生活中说是多少钱呢?(3元),3元和3.00元是什么关系呢?(3=3.00元)出示一副手套的标价是2.50元,我们把2.50元平时说成是多少钱?(2.5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教学例1。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三张长0.1米 0.0-1米 0.001米的纸条。

 你发现这三张纸条的长度是怎样的?

 (1)课件出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线段图

 请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学生略加思考后马上提问,要求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即想的过程)

 演示:重合法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导入例1:

 你能把它们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 1分米是1/10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1/100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写成0.100米

 并板书:01米 0.10米 0.100米

 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很快回答后课件演示。并在他们之间加上等号。

 我们还可以用重合法比较一下。(课件演示)

 (3)指导看黑板: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米 = 0.10米 = 0.100米 0.1=0.10=0.100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有什么变化?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强调是末尾,不是后面)?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导: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问: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直观比较法:看上去都一样大;

 (在原板书下再板书:0.30=0.3)

 (5)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6)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1 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 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把小数的末尾的?0?去掉,它的计数单位就发生了变化。

 (五)、总结

 师:什么叫小数的性质?

 十二、作业设计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第一题。

 板书

 小数的性质

 观察: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1=0.01=0.001 0.3=0.30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同学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和观察、比较、笼统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同学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同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的讲解和比较过程,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尝试体会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体会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铅笔和橡皮 的价格一样吗?

 生: 一样,0.3元 = 0.30元

 师:0.3是3个0.1;0.30也可以看做是3个0.1.所以二者相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

 板书标题: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

 看图填空

 0.100米=100毫米;0.10米=10厘米;0.1米=1分米

 所以 0.100米=0.10米=0.1米

 师:从上述两组等式中可以得出相同点,即在第一个数的末尾加上0或者减掉0,结果等式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活学活用: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三个小数改为三位小数。

 0.4=0.400 3.16=3.160 10=10.000

 二、探讨新知2,小数大小比较

 师:我们学了那么多小数,怎样来确定他们的大小呢?

 板书标题: 小数大小的比较

 师出示例题:先涂色后比较大小 0.5和0.50比较

 分析:把1分成10份,取其中5份,则这5份可以写为0.5,把1分成100份,取其中50份,同样可以写为0.5,所以二者相等。

 所以0.5=0.50

 (2)比较0.5和0.05

 分析:把1分成10份,0.5是取其中的5份,把1分成100份,0.05是取其中的5份,所以0.5大于0.05.

 所以0.5>0.05

 (3)

 三角尺和练习簿哪个更贵一些?

 所以:0.6>0.48。

 通过画图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答案。

 分析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0.6和0.48先比较整数部分,都是0,所以相同;再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6>4,所以0.6大于0.48,以此类推,如果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

 归纳总结: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活学活用: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6.4和5.8, 4.58和4.7 0.54和0.576

 答案:6.4>5.8 4.58<4.7 0.54<0.576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2、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3、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课后习题

 1、少年比赛中,谁的得分高?

 答案:9.87<9.90分,所以小刚得分高

 2、三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应该怎么排?

 答案:小强 9.87分,小刚9.90分,陈明9.96分,所以排列次序为

 9.96>9.90>9.87

 3.在上图中找到8.5和9.2的位置并比较大小

 8.5<9.2

 4、为下列小鱼排列次序

 答案:5.01>4.91>4.2>4.01>3.79

 2、拓展提升,小数的化简

 把左面的小数化为最简。(去掉0)

 2.80元=2.8元

 4.00元=4元

 10.50元=10.5元

 师归纳总结:像上面这样,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举一反三:

 判断:小数点后的位数越多,小数越大。

 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小数位数多有可能相等,如0.300=0.3,也可能比位数少的小,如0.03小于0.3.

 板书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1、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2、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3、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 ?4+ ?4

 15?24+12?15= ?( + )

 6?47+6?53= ?( + )

 (13+ )?10= ?10+7?

 2.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 )

 (2)39?22-39?2=39?(22-2) ( )

 (3)39?28+39?72=39?28+72 ( )

 (4)39?28+39?72=39?(28+72) ( )

 (5)39?12=39?(12-2) ( )

 (6)39?12=39?(10+2) ( )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

 (a+b)?c = a?c+b?c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三篇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一)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数的位值原则,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数按大小排列起来。

 2、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渗透比较思想,并初步认识大和小是相对的。

 教学重难点:找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老师星期天上街去想给外甥买几件学习用品,在超市看见学习用品挺多的,拿不定主意该买什么?今天就请大家帮老师出出主意。愿意吗?

 2、出示课件:老师把想买的几样用品摘录了下来,看见这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 黄书包 红书包 计算器 钢 笔 圆珠笔 铅笔盒

 28、5元 28、45元 13、38元 13、5元 7、25元 13、8元

  二、研究小数的大小方法

 1、我如果在黄书包和铅笔盒中选一样,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在铅笔盒和圆珠笔中选一样,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想买一支笔送给他,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想买一只书包,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在计算器和铅笔盒中选一样,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你也类似的来说几个。

 3、太多了,能不能把上述的各个比较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并反馈。

 4、根据分类我们可以得出小数比较的方案

 (1)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讨论后出示方案一)

 课件出示 方案一: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又如何比?十分位又相同呢?(讨论后出示方案二和方案三)

 课件出示 方案二: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方案三:十分位上的数字也相同时,百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5、试一试

 例5、比较6、35元和6、41元的大小。并说说你是如何比的?(课件出示比的方法)

 例6、比较0、08米和0、069米的大小。并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听。

三、应用

 1、在( )里填>、<或=,并反馈

 2、54( )2、14 0、746( )0、764 3、79( )3、79

 2、课件出示比较大小,并用手势表示

 0、8和0、79 0、36和2、1 1、92和1、092 2和2、9999 0、98和1

 0、67和0、76 0、489和0、5 6、060和6、06 5、60和5、600

 3、课件出示应用题:学校运动会上,跳高前四名的是:张华1、1米、李杰1、21米、王新1、2米、陈小1、09米按从高到低把他们排列起来、

 读题后想它们的大小,然后分组代表各人,来比较大小

 4、把下面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45 5、4 4、5 4、445

 把下面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0、6 0、61 0、601 0、611

四、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用新学的本领帮老师确定该买什么?

五、课后提高题:(找朋友一起来解决。)

 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身高是1、46米、1、52米、1、38米、1、5米。已知甲比丁高,但又比丙矮,丁比乙矮,甲比乙高。你知道甲、乙、丙、丁四个人各是多少米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熟练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准备:课件

 一、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探究新知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翻到第60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上的这副图,这副图上的小朋友是在干什么呀!你能从这副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生:他们在跳远,小明……

 师:图的旁边有个表格,表格中记录的是他们的跳远成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成绩。(帖出卡片)

 师:成绩的下面有一个问题,有谁来读一下这个问题。

 生:

 师:排名次是干什么?

 生: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排排名次吧!要分别排出这四位同学的名次前后。就要将他们的成绩一一进行比较,那下面老师把他们分别分成两组来进行比较,看看谁会是优胜者。

 师:老师把他们先分成两组,小明和小红一组,小莉和小军一组。我们先看小明和小红的成绩,这两个成绩该怎么比呀!有哪个小朋友想来说一说他的想法。

 生:小明和小红比,3比2大,所以小明比小红跳的远。

 师:(小结)小明和小红比,3、05和2、84比,其中,3和2是它们的整数部分,3比2大,也就是这两个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了,这个数就大了。那当小朋友们要对两个小数进行比较时,应该先比较整数部分。(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

 师:我们再仔细的观察一下这几名同学的成绩,只有小明一人的成绩超过3米,所以,我们可以说小明跳的最远,给他一个名次的话,那他就是第一名。

 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小莉和小军的成绩,他们的成绩中,整数部分都是2,接下来,又该怎么比呢?

 生:比下一位,师:下一位就是十分位。

 师:要进行十分位的比较,8和9哪个数大,9大,那也就是说小军比小莉的成绩更号,我们再看一看小红的成绩,2、84米,十分位也是8,那么小军也比小红跳的远,给小军一个名次的话,他应该排第几?(第二)

 师:现在就剩下小红和小莉的名次还没有出来了,那到底谁是第三名呢?

 生:小莉。

 师:哦,你为什么认为是小莉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2、88和2、84在进行比较时,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则要比下一位。

 师:下一位是百分位。

 生:则比百分位,百分位上分别是8和4,8比4大,所以小莉跳的更远些。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还有谁想来说一说。

 生:

 师:那么也就是说小莉是第三名,那么小红就是第四名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排名,他们之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生:大于号

 师:真不错,刚才我们在对他们几个同学的成绩进行比较时,其实就是对几个小数进行了一次比较。那有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小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吗?

 生:

 师:小数进行比较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师:那如果在百分位上还不能比出大小呢?

 生:比千分位。

 师:就要一位接一位的比下去,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三、扩展运用

 师:既然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小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那下面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60页,小朋友们先把例题中几个数据,符号给补上。补完之后请看到做一做,看哪个小朋友能快速的比较出这几组数的大小。

 (1)3元()2、6元

 师:你是怎么比的? 生:整数部分3大于2

 (2)6、35米()6、53米

 师:你从哪位上比出来的。生:十分位上。

 (3)4、723()4、79

 师:4、732是四位数,4、79是三位数,怎么四位数还比三位数小呢?

 生:在百分位上,2小于9,所以4、79>4、723

 师:哦,那也就是说在小数比较大小时,不能数数位,不是数位多的数就大,这也是和整数比较大小的区别吧。

 (4)0、458()0、54

 师:通过做一做中的几题,小朋友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知道了整数大小与小数比较大小的不同。

 师: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小朋友们要记住了,在小数大小比较时,不能看数位的多少,应该从整数部分比起,接着十分位,百分位,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的比下去。

 四、练习巩固

 师:下面,我们再看看黑板上的这几个小题,说说你是从哪位比出他们的大小的。

 6、4( )5、9 12、4( )13、08 3、21( )3、12

 4、83( )4、59 4、36( )4、37 12、352( )12、36

 师:同学们都非常的棒,都能很快很准的比较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那老师想问一问,今天这堂课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

 师: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可真不少,那回家之后,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完成第65页练习十的5,6,7小题。

 五、板书设计

 略

#教案# 导语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 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学习纸 “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 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 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 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 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3 =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