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2.《紫藤萝瀑布》教案

3.苏州园林各园林的特点

4.初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5.语文教案

6.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7.语文优秀教案范文初中

8.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设计

_苏州园林 教案

 导语: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二)教学设想:(第一课时)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8节:图案美9节:色彩美(板书)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用哪种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设想

 走进本单元:巧妙绝伦的中国石拱桥、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多姿多彩的桥世界、古色古香的屏艺术,美景无限;领略丰厚的文化内涵,感受多样的说明风格,探求独特的表达技巧,其乐无穷。

  学习本单元,要求:

 1.立足课内,衔接课外,丰富科学知识,陶冶爱国情操。

 2.观察说明对象,明确对象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把握文体特征。

 4.探究说明技巧,体会不同风格,激发写作兴趣。

  《中国石拱桥》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开发课文,探究说明技巧,从语言角度把握文体特征。

 主要教学步骤:

 1.下发同题材不同文体,引导辨析文体,初步感知说明文语言特征。

 2.听读、跟读,自行筛选整理文中介绍的知识。

 3.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文对照,揣摩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4.分组合作,深入探究本文语言技巧:

 ①善作比喻形象说明外形;

 ②借引诗文准确说明特征;

 ③妙用拟人描摹事物情状;

 ④常用限制语有分寸说明;

 ⑤多列数字提供说明依据;

 ⑥巧作比较突出对象特征;

 ⑦适时穿插历史性评价;

 ⑧偶用术语进行科学定义。

 5.全班交流,作旁批评点。

 6.运用说明性语言口头介绍:

 我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我熟悉的一个生活用品、我爱用的一件学习用具、我珍爱的一样纪念品……

 7.自由选题,交流评议。

  方案二

 教学角度:立足课文,延伸课外,培养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点击,观察桥的,多角度介绍各种桥,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说明其特征。

 2.范读、齐读课文,概括说明对象、对象特征及说明特征的主要方法。

 3.点读、自由读第四至八段,自行设计表格比较赵州桥、卢沟桥的历史、形状、构造、功能和成就,明确选例说明的作用与要求。

 4.集体探讨:说明事物怎样抓特征?怎样写特征?教师教学小结。

 5.课外尽多收集古今中外桥的资料,选择有特色的桥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并建立小档案。如:①造型奇特的桥;②创世界之“最”的桥;③用途特殊的桥;④故事生动的桥。

 6.组织主题为“多姿多彩的桥”的文字展。

  《桥之美》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苏州园林》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巧读课文,提供专题,引导进行探究性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利用多媒体赏画面,形象感知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2.听读、配乐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3.自选喜爱的语段,配以相应画面,竞读、评比。

 4.齐读课文前的导语,明确学习点:探究本文写作技巧的“多样性”。

 5.学生自结小组,自选专题:

 ①《苏州园林》结构的多样性;

 ②《苏州园林》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③《苏州园林》句子的多样性(描述句与概括句夹杂,长句与短句相间、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并用等);

 ④《苏州园林》用词的多样性(关联词的连用、动词的活用、限制语的巧用、近义词的对用等);

 ⑤《苏州园林》修辞手法的多样性;

 ⑥《苏州园林》说明方法的多样性。

 6.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情况,各小组选派负责人宣读结果。

 7.教师总结,评选活动最佳小组,布置任选专题写赏析文。

  方案二

 教学角度:有目的地筛选、整理信息,培养分析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2速读全文,依次检索:①介绍苏州园林线索的词;②总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③分说苏州园林特征的段;④分说各段的`中心句。

 3.理清顺序,梳理信息,写一段话:评析《苏州园林》的构思美。

 4.点读、齐读第三至九段,第二次检索:①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的语句;②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的语句。

 5.分析整理,写一段话:赏析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6.自由读第五段,读后检索:总说句、拟人句、对偶句、议论句、极富情趣的词句。

 7.归纳品析,写一段话:例说《苏州园林》的语言美。

 8.学生念读写话内容,师生评议,畅谈学习收获。

  《故宫博物院》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多角度改“说”课文,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多向性。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标示表方位的词句,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并完成练习一。

 2.引导精读介绍太和殿的段落,把握立足点、说明顺序、对象特征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学生分四组活动,自选角度口头介绍故宫。提示:

 ①如从神武门出发,沿中轴线由北而南行至午门,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

 ②如以三大殿为中心,介绍它们前后的建筑,你可分别介绍……;

 ③如站在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介绍以南以北的主要建筑,你将这样介绍“前朝”和“内廷”……;

 ④如按不同功用将故宫的建筑分组,你可以逐次介绍……

 4.各组推荐代表介绍,全班评议。

 5.教师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6.布置写话:按空间顺序介绍自己的学习小天地。

  方案二

 教学角度:写读——对课文材料进行定向式组合,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图或欣赏故宫,导入课文。

 2.速读,根据课后练习一,理清行文思路。

 3.寻读,画出集中说明故宫建筑群特征的语句,把握故宫的三大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教师出题,根据课文内容作文:

 ①《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②《建筑精美的故宫博物院》;

 ③《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院》。

 5.同桌讨论写法,教师点拨:

 ①题一: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宏大壮丽”的例证,如紫禁城的城墙、宫城占地面积、宫殿和房屋数量、太和殿外观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②题二: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建筑精美”的例证,如河上的汉白玉石桥、朱漆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梁枋间彩绘、太和殿殿顶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③题三: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布局统一”的例证,如四座城门、城墙四角角楼、三大殿与后三宫的呼应对称等,概括整理相关内容。

 6.宣读交流,教师点评。

  《说“屏”》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主要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课前收集的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营造诗意氛围。

 2.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形象感知我国传统器具的特色。

 3.配乐朗读全文,提取说明性文字,用自己的话介绍屏的知识。

 4.寻读,齐读并品味:

 ①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理解其大意;

 ②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对屏的喜爱之情;

 ③文中体现屏独特魅力的语句,感受传统艺术的神韵。

 5.点击,分组活动,给几幅屏的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6.全班交流,对照配乐朗读自创的解说词。

 7.教师总结,评选“最佳解说词”。

  方案二

 教学角度:引导多角度的自学活动,在自主学习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口技》或《故宫博物院》中有关屏的文字激趣,导入课文。

 2.速读,整体感知,条理性地把握文中的信息。

 3.细读,围绕专题自主讨论,并做自读笔记:

 ①本文语言的韵味;

 ②本文说明方法的多样;

 ③本文说明层次的明晰。

 4.全班交流,自行归纳、分类整理自读笔记。

 5.教师小结。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6.课余上网或从图书馆查阅有关屏的古诗词句、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7.组织“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书写活动心得。

《紫藤萝瀑布》教案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上课过于紧张的缘故。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3、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

 《苏州园林》是八上册的第一篇说明文,

 虽然学生在初一学习过说明文体,但学习的很不扎实,课前提问,一问三不知(我带的是重点班)。因此,上这篇文章前,我先给学生强调了说明文在语文考试中的分值,以及说明文是阅读题中最容易的分的题型,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一环节,我给学生从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等方面理论知识做以系统讲解。

 并给学生呈现了几个典型的说明文考题及答题模式。

 让学生真正掌握如何去做说明文的阅读题。

 第二环节:要求学生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过语境学习文中生字词,回答本文运用哪种说明顺序?

 预留作业:找出文中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反思3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即使是公开课,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语言点来设计,所以每次选择初二上第四单元赛课时,老师总是选择《大自然的语言》来讲,因为这篇文语言很有特色,如果说明文语言平实就难以出彩。而《苏州园林》的教学,让我发现,说明文教学抓住说明文的内容设计,从说明文目的、内容出发能使说明文课堂生动活泼。

 范例六自己回过头来想想,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难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上,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2、能结合课文引用一些课外古诗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4、教学过程较为流畅。

 但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外,自己总结如下:

 1、时间有点赶,我设计这篇教案的时候,初衷是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陈策说我这堂课有两大亮点,一是导语,二是引用刘国正的诗,来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征。但我觉得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利用这首诗,从回答问题当中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如果我当时能适当展开一下,说说这首诗的意境,可能会取到课文和诗歌相得益彰的效果。

 3、课堂中讲到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的时候,学生当中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作者用的是空间顺序,有人认为是逻辑顺序。课堂这时候也活跃起来。我知道,这是学生还没真正理解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概念和它们的作用。可我当时也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下,没有去更深的挖掘。

 当然课堂的不足之处远不止这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诚挚的希望听过这堂课的同仁们多给批评指正!谢谢!

苏州园林各园林的特点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紫藤萝瀑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紫藤萝瀑布》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苏州园林可写的内容很多,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对苏州园林很不熟悉,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掌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很难真正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再加上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较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和课本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来感知苏州园林的美,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美在哪里,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平实或生动地说明事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作者,明确逻辑顺序含义,用法

 (2)运用多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学习本文说明景点的方法和思路,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迁移训练。

 学会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讲授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园林艺术的画面美,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州园林画意美的感知、迁移写作训练。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本课主要用情境激趣、任务驱动和演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迁移融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和讨论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观看,赏园林美

 看一分钟苏州园林配乐短片。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听叶圣陶先生说说怎么样欣赏它,叶先生怎么去写的?

 (二) 字词检测

 (三)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走进文本,读园林美

 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有什么情感?从哪些字词看出?

 (齐读1段),

 2、作者抓住什么苏州园林什么特征去写?(齐读2段)

 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园林设计者怎么做的?

 (五)合作探究。

 1, 默读3--6段,划出每段说明对象,和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2, 思考讨论3、4段。

 第3段

 A抓住了亭台轩榭的什么特点来介绍的?

 B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说明对象,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第4段

 A可以划分成哪三层?

 B山和池沼各有什么特点?

 C苏州园林有山的话,一定有池沼吗?你从哪句话得出结论?

 3、齐读第5段,院内花草树木什么特点?划下给你画面感的词语,合理想象画面。

 4、花墙和廊子把园内景致完全隔开了吗?为什么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5小结:四个讲究突出了画面美

 6“完美”是什么意思?7--9段从哪些细节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画面美?

 7 四个讲究,三个细节能换过来吗?

 8总结全文逻辑顺序,为什么不用说明建筑物常用的逻辑顺序?

 (六)总结

 1 你领会了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 学习了阅读说明文哪些知识?

 A明确说明对象

 B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C逻辑顺序包含了由大到小,有主到次,有整体到局部……常用于说明事物的`联系。

 D说明方法分析:怎么样说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E说明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可以生动形象。

 (七)作业:

 1阅读课后《学习阅读说明文》

 2用逻辑顺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明文,你想说明什么事物的联系呢?自拟题目

《紫藤萝瀑布》教案 篇2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赏析、积累文章典雅的语言;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比阅读,感知紫藤萝生命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体悟深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诵读美文,感受文章语言的典雅之美。

 赏读美文,通过品读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紫藤萝辉煌繁盛、灿烂夺目、充满生机的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本文精致、典雅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赏读文中的美词佳句,了解紫藤萝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知紫藤萝生命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赏读文中的美词佳句,了解紫藤萝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知紫藤萝生命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诗中写紫藤的作品,感受这一高贵典雅的意象。查阅有关宗璞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其它作品。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孩子们,老师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赏一种名叫紫藤萝的花。在古代,紫藤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只有四品及四品以上的人,才能种植。诗人也爱紫藤,李白有诗:“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黄庭坚有“苦雨已解严,诸峰来献状。不见白头禅,空倚紫藤杖。”我就在想,紫藤与文人是否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这种情缘,不仅仅是因为紫藤花的美丽与芬芳,更是因为,花谢花开之间所承载的那份生命的厚重与力量!

  二、赏花忆花——感受紫藤萝之美

 1.教师朗读课文的1-6自然段。

 思考:这树紫藤萝在开瀑布般的花,那么,哪些词句能够表现紫藤萝像瀑布呢?

 2.紫藤萝除了像瀑布,它还有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句式回答:紫藤萝在开的花

 3.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在开瀑布般辉煌繁盛的花、孩子般充满活力的花、航船般昂扬前行的花,让人眼前一亮,为之震撼。从中,你学到了哪些写景的方法呢?

 4.看到这样一树紫色花瀑,你能感受到作者此刻的心情吗?哪个举动?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5.文中还有一株十多年前的紫藤萝,它又在开怎样的花呢?请学生齐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

 用这样的句式回答:紫藤萝在开的花

 (紫藤萝想要开花,然而生存在肃杀的政治气氛中,它横遭指责,不能开花。它的名声被玷污,愿望被扼杀,生命被……?不,那个时代并没有把它看做生命!)

 6.这是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啊?

 (可怜、卑微、不幸、生不逢时)

 7.作者对它的遭遇感到怎样?

 (遗憾,觉得这里再也看不到紫藤花了。)

 8.然而花谢花又开,如今的紫藤萝不仅开了,还开得这样盛,把天地间都装扮成了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此时此刻,你觉得,这是一树怎样的紫藤萝在开花啊?

 (昂扬前行、顽强、乐观、孩子般快乐、催人奋进、笑忘苦难…...)

 9.请学生再读文中写紫藤萝的语段。请大声地读,用情地读!

  三、悟人——一首深沉的生命之歌

 这样美丽又充满力量的紫藤萝,是写给谁的?为什么?请学生自读课文的七、九、十自然段,在这其中找找答案。

 (一)写的宗璞的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宗璞及写作背景。

 饱受病痛折磨之苦

 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忍受

 ——(《野葫芦引》)

 ……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

 ——(《花朝节的纪念》)

 (这是一个饱受病痛折磨之苦的宗璞。)

 历经国家动荡之痛

 我活着,随即得了一场重病,偏偏没有死。

 许多许多人去世了,我还活着。

 ——(《1966年夏秋之交的第一天》)

 (开始了,她、她身边的家人都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浩劫中被称为“牛鬼蛇神”深受迫害。这是一个历经国家动荡之痛的宗璞,她活了下来。)

 即将经历手足亡散之悲

 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与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弟弟冯钟越,小她三岁,与宗璞感情深厚,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是我国第一代飞机专家。但是他三十余年奔波在外,积劳成疾,于1982年10月英年早逝。而本文写作的时间1982年5月正值他病重期间。这是一个即将经历手足亡散之悲的宗璞。)

 2.为什么宗璞要把这美丽的紫藤萝写给自己?

 3.她想通过这美丽的紫藤萝告诉自己什么?

 (花和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生命的长河是不断向前流淌的,它终究会带走不幸;同时,它也不会因个人的不幸而改变,所以花和人的不幸在生命的无止境的长河之中是微不足道的。与其焦虑悲痛,不如选择坚强前行,将自己的脚步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迎接自己生命的灿烂。)

 5.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宗璞的焦虑与悲痛暂时没有了,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为什么?

 (因为精神境界的提高,释缓了精神的压力)

 6.她有没有像紫藤萝那样坚强前行?

 (我不由加快了脚步。)

 7.这美丽又充满力量的紫藤萝瀑布还写给谁?为什么?

 (你、我、每个人;因为花和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幸)

 8.到这里,你如何理解不幸?

 相对于作者的不幸,我们平时的遭遇已经微不足道了

 9.是啊,那相对于无止境的生命长河,作者的不幸呢?

  四、美文精读,化文为诗。

 你是否记得这样的紫藤,

 横遭指责,孤独凋零;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紫藤,

 苦难过后,含笑归来,

 把天地装扮成辉煌的淡紫色;

 那,,

 我凑上去,真想。

 其实,我就是那株的紫藤,

 昂首绽放生命的颜色,

 就算遭遇不幸,

 就算辛酸苦涩

 我也一定要!

 你是否也愿如我一般,

 做一株的紫藤,

 扬起生命的,

 前行在无尽的长河!

 结束语:

 赏花悟人,托物言志,这就是宗璞写给大家的《紫藤萝瀑布》。这位文坛真正的大家闺秀,她的散文永远散发着典雅的气质,就像那高贵的紫藤、丁香、木槿花。最后,我想以宗璞在她80岁生日会末了,给晚生们念的哈代的诗《倦旅》作为结束语:

 “多辽阔的田野/多辽远的路/……一个接一个的山头/看,永远的路”。

 附:板书设计

 生——命——的——长——河

 花—人

 托物——言志

初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苏州园林源远流长,全盛时200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风格。现在,随我来看看苏州园林各园林的特点吧!

苏州古典园林的简介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世界 文化 遗产,国家AAAAA级 旅游 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 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19处,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园林。

 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 历史 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苏州园林各园林的特点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 自然 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 国画 。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

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味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 雕刻 、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摹。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猜你喜欢:

1.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

2. 苏州园林课文分段

3. 苏州园林教案

4. 苏州园林的教学反思

5. 苏州园林课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总说和分说;

 2.学习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欣赏苏州园林网狮园中“殿春”的(包括外景、内景和庭院),然后告诉学生:“殿春”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现在的大都会博物馆内就建有“殿春”的复制品,和苏州网狮园中的完〖

 殿春外景全一样,连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去,并由中国古建筑人员承建。

 我曾几次游览了苏州的一些主要园林,发现像“殿春”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多得很,有些甚至比“殿春”更美,(再欣赏一些苏州园林)可见苏州园林艺术成就之高。

 问题:我以上的话,主题是什么?──苏州园林成就非常高。

 如果能去苏州游览它的园林,会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但限于条件,现在去不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领略苏州园林的风。正好我有几张苏州园林的光盘,其中有苏州园林的大量和录像,我们可以一边在文中游,一边在画中游。

 阅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这一段。

 什么叫“标本”?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植物标本的标本是否相同?──这里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典范”,与平常不同。

 “标本”呼应下面哪一句话?──各地园林多少受苏州园林的影响。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提到过苏州园林,并且能说明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这段文字是《故宫博物院》写御花园:“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教师评 :连园林都受苏州园林影响,可见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归纳段意──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阅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教师简单串讲,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板书:

 江心聆听琵琶曲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 ,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熟读课文,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难点:

 反复熟读课文,体会小草与小河的美好品德,进而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揭示课题

 1、看图,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播放流水声)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2)小河的水清清的,小草的颜色绿绿的,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地喜爱。这儿的水和草为什么这么可爱呢?让我们看个究竟吧。

 (播放课件或课文朗读)

 2、揭示课题

 出示:小河与青草 (注上: hé yǔ qīng cǎo )

 指名读题,教学青。(后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

 1、分小组读课文(四人一小组),有求: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小组成员互帮互助,没有把握的字还可向其他组请求帮忙。

 2、教师巡视组织小组读好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老师带来一些词语宝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1)出示生字词:

 小河边 感谢 河岸 紧紧 抱住 碧绿碧绿 喜爱 水分 干枯

 (2)指名、齐读词语。

 (3)现在词语宝宝又躲到了课文中,你们还会认出他们吗?指名分自然段试

 读课文,师生及时正音。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小草喜爱小河吗?(生:喜爱)为什么喜爱?小朋友你们读一读这句话。

 投影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你是怎么知道小草喜爱小河的?

 比较句子:(1)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2)弯弯的小河边,长着青青的小草。

 3、这两个句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你觉得哪个好?

 4、长满了说明小河边的小草很多,小草喜欢和小河生活在一起。

 5、指导朗读。

 (1)小草真是很多,的确是喜欢小河。怎么读才能读出小草的高兴呢?你们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2)(播放流水声)小草喜爱小河,你们喜爱吗,怎么读出你们的喜爱呢?谁再来试试。

 6、这句话里有两个生字,你们能找出来吗?指导书写:青、草

 (1)青:上下结构。第四笔横较长,第五笔是竖。

 (2)草:上下结构。最后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按笔顺描红。

 (4)观察生字位置结构描红、临写。

 四、设疑激趣

 小草为什么喜欢小河,小河也会喜欢小草吗?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学习了本课的字词,并初读了课文,对《苏州园林》作了宏观分析,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本文作微观研究,充分领略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掌握必要的说明文知识。

  二、赏析课文3-6段,

 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美景,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描述出来,在班上交流。

 (一)第四段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绝不讲究对称”。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

 作比较 (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二)讲究山池沼的配合

 山的堆叠池沼的配合,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照应

 1池沼有两种情况:

 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

 2相同点: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 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三)第五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四)第6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角落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美-(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美-(园林建筑的色彩美)

 文中十余次提到绘画,“图画美”这一特征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林各类景物的说明, 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本文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第10自然段

 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三、辅导课后作业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某个有趣的地方,200字左右。

语文优秀教案范文初中

 《苏州园林》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教案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书上的,请你们看一看苏州园林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教室》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教学后记: 学生初学说明文,一定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和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设计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优秀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篇二:《公输》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3讨论法。(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4.练习法。(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 (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释扫清语音障碍。

 借助投影仪,映示以下内容:

 ① 课文中的生字。

 郢()荆 诺() 舆yu2犀(xi1)兕(si4)。

 糜(mi2)鳖()鼋(yuan2) 鼍(tuo2)雉(zhi4)。鲋(fu4) 梓(zi3)楩(pian2)牒(die2) 圉(yu4)诎(qu1) ②注意加点字在文中的读法。

 公输盘(ban)不说(re) 请说(shui)之 胡不见(xian)我于王 臣之弟子禽滑(gu3)厘 (解说:此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深释的能力,二是促使学生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因不。(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_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 (3)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篇三:《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和网络,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

 (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山和池沼,苏园主人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的结构。

 2、难点: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 设问: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