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修身养性类书籍,最好是关于佛学和哲学的。

2.佛家所有经典语录

3.维摩诘的经典格言

4.一花一世界:佛陀拈花一笑,只有摩诃迦叶深解其意

5.佛家警句

6.九则佛门中常见的警策格言

7.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简介

佛陀的格言_佛陀的格言文字版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场。在这些丛林道场中,不但年龄有老少、学历有高低、年资有深浅,甚至有智愚贤不肖等。平日所居住的人数总在百人至千人以上,在求道参学的生活中,流传了一些丛林术语,这些术语能作为警策的格言,也能让我们了解丛林参学的情形。兹列举数条如下:

(一) 要受华山戒,扁担绳子随身带;打了上堂斋,吃的臭咸菜; 

出了灯油钱,蹲在黑地拜;要受华山戒,必须要忍耐。

过去,宝华山是全国传戒道场,出家僧众有三分之二皆受宝华山戒,每年传戒两次,每三年传一千二百人的罗汉戒期。由这首打油诗,不难看出戒子在丛林中求受戒法的发心。

(二) 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宁好供养, 

焦山包子盖三江,上海海会哩拉腔。

金山寺即指江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同为临济三大丛林。在金山寺禅坐要有一双柔软耐久的腿子;高旻寺坐香时间最长;天宁寺供养最丰富;晚香禅坐的点心,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海会寺的规矩最为散漫。

虽仅是短短几句话,却道破各道场的宗风,可作为学僧们参学的参考。

(三)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四句偈,过堂五观想。

学道者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只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谓极尽简朴。吃饭前要合掌念诵四句偈,并且食存五观,表示修道者是为办道修业才接受供养,这是受食的态度及修持。

不过,以现代人的生活,「衣单两斤半」已是不可能,因此我自编一首供参考:「衣单十公斤,褂裤各一套,洗脸两把半,毛巾只一条,鞋袜各一双,杨枝是牙刷,硷粉一小包。行李越是少,众人烦恼越易了。」

(四)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以无情对有情,以无理对有理的教育手段,不外是用「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的方式来接引学僧。故在丛林无是非的前提下,必须承受三扁担、扁担三的洗链。

(五)把眼睛收起来!

在丛林求学时,纠察老师对学生们好奇的东张西望,总会喝斥著「把眼睛收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尘迷惑,须专注於内心的用功。

(六)生姜长在树上,皂角生在地下。

生姜是长在地上的,皂角是生在树上的。反过来讲,是强调初参对和尚的开示应全盘无条件的接受、实践,因为初参者尚未具有「疑」的条件,凡事先从「信服」做起,待成气候,自是「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七) 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会挨三记铁棒;私自煮东西吃,要打九铜鎚;说明丛林生活的严格。平时吃饭须做五种观想,能如此,即使是钢铁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难消受。

(八) 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 

说事後话,唯恐当局者迷。

每一顿饭,都是经过农夫耕作、工人制造、商人贩卖,同时还要结合水份、土壤、阳光、空气等宇宙间所有的因缘、力量,才能成为饭菜让我们充饥填饱,吃饭时,怎能不感恩忏悔呢?「祸从口出」,平时说话须谨言、莫论他非,以免引来纷争,懊悔不及。

(九)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一粒米是积集许多因缘所成,其功德大如须弥山,除了要惜福,更要精进於道业,否则信施难消,来生恐将作牛作马来偿还。

(十)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

禅堂中修行的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故言大众慧命所系;维那必须好好维护,倘若执行不力,就是维那的过错了。

(十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

这句话大都书写在禅门的钟板上,时时警惕参禅者要珍惜光阴,精进办道。

(十二)堂口之内,只准两张半口。

「两张半口」在佛殿、斋堂、禅堂等堂口,各有所指。在佛殿中,大和尚、纠察师各一张口,香灯殿主约半张口,意即小声说话。斋堂里,大和尚、纠察师各一张口,行堂师半张口,意即行堂若为公务所需,发言要轻声,并且只能简短一、二句。禅堂里,主七和尚、维那师各一张口,悦众师则半张口,意即禅堂中除了和尚、维那开示所需,悦众师说话也应小声,不可干扰他人。

丛林殿堂是非常庄严静穆的,不能有闲言杂话,除了「两张半口」外,其余皆不可随意发言,如此,不但彰显丛林纲纪,断绝是非,同时也清净僧团,成就道业。

(十三)五堂功课,钟板齐全。海单集众,道风远播。

五堂功课不缺,钟板齐全的道场,始称「丛林」,也才能让求道者钦慕参学。

另外,描述威仪举止的,如:

6?4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

6?4照面铛子,平口引磬,合掌木鱼,平胸铪子。

6?4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後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四威仪偈)

6?4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鼻子只做探子郎;

 牙齿不露白,嘴边不可显锋芒;

 手端庄,脚要长,人的身体就是好道场。

警众令修行者精进不放逸的,如:

6?4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6?4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6?4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6?4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6?4大死一番。

6?4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6?4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6?4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6?4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6?4打沙弥,跪比丘,火烧菩萨头。

6?4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现代修身养性类书籍,最好是关于佛学和哲学的。

1、随心、随缘、随性。

2、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3、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4、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5、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6、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7、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9、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10、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11、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12、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13、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4、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15、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6、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7、觉悟真理的人,即拥有真正的生命。

18、人命呼吸间,宜当力除偷安、懒惰。

19、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20、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21、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2、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23、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24、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5、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方能包容万物。

26、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7、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8、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9、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30、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31、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

32、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3、一念才生,万法齐现,指心性,而明易道。

34、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35、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36、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9、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40、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41、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42、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43、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44、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45、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46、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47、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48、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9、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50、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罣碍任何事物。

51、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2、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53、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54、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55、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56、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57、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58、法律是事后追诉,但伤害已成事实,因果是事先防范,能杜渐防微。

59、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60、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教感恩格言

1、持戒念佛、依教奉行,就是报佛恩。

2、见利忘义,不知道恩德,这就是造作罪业。

3、生活在感恩之中,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

4、《般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知恩报恩。

5、佛教我们以真诚心、恭敬心待人,绝不跟人结冤仇。

6、佛陀的教诲,第一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知恩报恩。

7、跟我有恩的,我报恩;跟我有怨的,我要把怨仇解除。

8、对一切人事物,存有平等、感恩的心,你就变成了菩萨。

9、真正感恩的心,是依教奉行。感恩与慈悲的意念,平时就要养成。

10、念佛往生、传承大法,是真正的报佛恩、报师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

11、别人侮辱、毁谤、破坏、责骂我们,都是在为我们消业障,所以要感恩。

12、本师释迦牟尼佛发起弥陀法会,教给我们修行念佛法门,这是大恩大德!

13、原来那些统统是佛菩萨应化,来成就自己圆满的道业,你怎么不感恩戴德?

14、要晓得冤仇结了之后,生生世世报不完的,冤冤相报,那到什么时候才了?

15、他加害于我是替我消业障,我感激都来不及,我怎么会以不善的念头对人?

16、《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真修行人,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即得消灭。

17、一切妄念统统放下,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劝人念阿弥陀佛,这就报佛恩了。

18、凡是与我们接触的人,佛在经上讲总不外乎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19、爱跟感恩是宇宙的中心,爱跟感恩能恢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20、我们觉悟了,别人给我们气受,冤枉我们,我们就不会恶意相报,我们会很感激。

21、佛是普度众生,我们能尽一点绵薄之力,帮助佛普度众生,这是上报四重恩。

22、佛家教导我们大慈大悲,怨亲平等,别人对我们好,这有恩,我们要知恩报恩。

23、对轻贱我们的人要生感激的心,感恩戴德;不是他们轻贱,我们业障怎么能消得掉?

24、没有这些人来折磨,没有这些人来凌辱,你六波罗蜜里头,忍辱波罗蜜到哪里去修?

25、今天他来报怨,我们不起怨恨心,不起报复心,这个帐到这里就结了,没了,没事了。

26、那些人是帮助你修忍辱波罗蜜的大善知识,你能够念头这样一转,你就没有一个冤家债主。

27、实在讲,折磨你的人、侮辱你的人,要在佛法修行上来说,都是大善知识,对你都是恩德!

28、你有再大的过失,别人看到了也不会说,说了得罪你;能够说你过失的人,对你是大恩大德!

29、我们以真诚、恭敬、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些人,这个帐就了结。不要生生世世报来报去,好麻烦!

30、我们怎样报佛恩?怎样报祖师大德之恩?只有一个方法:依教修行,往生净土,这才是真正报佛恩!

31、冤亲债主来折磨你,你不起嗔恚心,反而起感恩心,冤亲债主就变成了菩萨,成就了你的忍辱波罗蜜。

32、真正学佛的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对我们修行人来讲,统统有恩德。

33、宣传净土法门,普遍为众生介绍这个法门,才能报佛恩于少许,才能报一点佛恩,不这样做不能报佛恩。

34、今天,别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这是我们的果报。他为什么不去毁谤别人?他为什么不去陷害别人?

35、真正修道人遭受别人侮辱陷害,不但没有烦恼,心里反而生感恩之心。为什么?我无始劫来的业障就消了。

36、我们果然能够遵照佛的教训,依教奉行,信愿持名,勇猛直前,径登不退,这才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之人!

37、我们业障太重了,唯有这个方式能消业障;他造罪业替我们消业障,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要懂得知恩报恩。

38、既然遇到了,我们要知道报佛恩,知恩报恩。报恩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念佛法门普遍地推荐给一切有缘的众生。

39、佛说法,不厌其烦地重复,主要是接受教化的人没有开悟;这是佛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明白之后,才知道要感恩。

40、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忘恩负义的人这么多?不知道恩德。不知道恩德,说个不好听的话,不知道好歹,你说有什么法子!

41、我们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念佛法门,实在是非常非常地。正是《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42、我们生命得自于父母,父母的恩德一生一世;我们的慧命,得力于佛,佛的恩德生生世世!谁知道?觉悟的人知道,所以才知恩报恩。

43、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拿博士学位的,在社会上还有相当地位,也有相当声望的,他们见利忘义,不知道什么叫恩德,他们哪里能够报恩?

44、现在世间人忘恩负义,不懂得道义,不懂得仁义,不知道情义,不知道恩义。我们学佛人要落实知恩报恩,给一切社会大众做正面的好榜样。

45、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孝顺父母,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奉事师长,我们一生的成就,这两个人对我们的恩德最大;所以菩萨法里面,教给我们知恩报恩。

46、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一个人能常常念恩,你德行就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藏传佛教格言

1、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2、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3、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4、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5、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6、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7、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8、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9、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10、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1、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2、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13、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4、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1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6、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17、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8、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9、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0、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2、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3、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24、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5、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26、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7、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28、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2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30、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1、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32、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3、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4、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35、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36、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37、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38、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9、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40、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41、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42、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43、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44、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45、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6、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47、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48、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49、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5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51、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52、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3、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54、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55、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6、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57、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58、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59、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60、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佛教格言警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佛教生日欢喜句子 专题。

佛家所有经典语录

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天赐众生福泽 能修习 当累世修的机缘 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圆满法 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 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 且证量足 能够灌顶加持 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维摩诘的经典格言

佛陀的格言

宁静

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私欲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束缚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逃脱的网,爱欲是最难度过的河。

洞察

不要轻信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愿望

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哪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慈爱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以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烦恼

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障碍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的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邪恶。

容忍

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知足

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健康

疾病有两种,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疾病,有的人身体似乎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不生病,可是在这世界上,除了心智没有被污垢的圣者以外,心灵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人,实在太少了。

施舍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上的施舍,第二种是真理的布施,第三种是消除众生的恐惧。

愁苦

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待人

待人热忱,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喜悦,苦恼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心境

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的跟随他。

行善

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福德。

财富

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望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

信心

信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行。

解脱

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同时有了禅定和智慧就接近没有烦恼的境界了。

精勤

从今天开始,一个人应当努力改进他的心智,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

教育

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快乐

不沉湎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幸福

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智慧

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烂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着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实行

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省过

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言行

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学习

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佛陀的格言

陈柏达居士选译

一、宁静

二、私欲

三、束缚

四、洞察

五、愿望

六、慈爱

七、烦恼

八、障碍

九、愁苦

十、待人

十一、心境

十二、行善

十三、实行

十四、省过

十五、言行

十六、学习

十七、教育

十八、快乐

十九、幸福

二十、智慧

二十一、容忍

二十二、知足

二十三、健康

二十四、施舍

二十五、友谊

二十六、财富

二十七、信心

二十八、解脱

二十九、精勤

喜悦与赞美

柏达的‘释迦金言集’即将出版问世。这对于喜欢欣赏他作品的人来说,自然是令人兴奋的消息。

这一本书的英文部份,是柏达收集多年,细心挑选而来;中文部份则出自他的翻译,信达雅三者兼备,其中有不少令人赞叹的神来之笔。

我认为阅读本书,可以兼具不同的态度:可当作养性圣典看;可视为怡情小品读。

我喜爱这本书的小巧玲珑、义理丰富、精简流畅、格调高雅。它蕴藏著无限的智慧,可以澄清人们内心的郁结焦虑;不但使人睁开他的眼,也能拓展人们的胸襟。

我常听说品茗的好处不少,柏达的书也经得起品尝,使人回味无穷;这些珠玑的字句、高尚的情操、隽永的趣味,含蓄著哲人的苦心、无声的启迪、以及一种超乎言说之外的空灵之美,这种美正是禅的宁静,睿智与解脱。

读一本好书,如坐春风,身心爽快,虽知道无声胜有声,却也难免不说上几句,一吐我心深处的喜悦与赞美。

林世敏序

佛陀的格言

一、宁静

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二、私欲

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七、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八、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三、束缚

九、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一○、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一、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一二、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一三、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一四、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苦恼。

一五、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一六、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四、洞察

一七、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一八、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一九、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二○、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二一、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二二、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涂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二三、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二四、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五、愿望

二五、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二六、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二七、愿所有的众生,内心快乐。不论我们看不看得见他(它)们,不论他(它)们在远处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尚未出生!

、只要是醒著,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保持著这种慈悲的胸怀。

二九、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辜,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埋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三○、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三一、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著、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喜地服务别人。

三二、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它)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六、慈爱

三三、让我们本著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三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三五、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三六、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三七、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个比较。一个人不应该动物或教唆别人动物。

七、烦恼

三八、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三九、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四○、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四一、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四二、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四三、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四四、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八、障碍

四五、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四六、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四七、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四八、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四九、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五○、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五一、杀生、偷窃、妄语和邪*,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五二、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五三、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五四、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五五、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盗窃、邪*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五六、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九、愁苦

五七、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五八、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五九、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六○、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六一、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六二、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六三、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赶著牛群到牧场。

、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译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六六、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六七、‘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六八、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十、待人

六九、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著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七○、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七一、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七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七三、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七四、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七五、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与处埋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七六、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第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七七、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杉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七八、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且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七九、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诚。

十一、心境

八○、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著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八一、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如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八二、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八三、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八四、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八五、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佛陀。

十二、行善

八六、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八七、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八八、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著福德。

八九、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九○、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十三、实行

九一、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九二、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九三、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九四、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九五、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九六、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九七、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十四、省过

九八、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九九、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一○○、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一○一、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一○二、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一○三、认识你自己的弱点,而且力求改进。

一○四、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一○五、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一○六、忏悔包括改过!

十五、言行

一○七、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一○八、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别。译注:这里所谓的‘行为’,包括了思想、言语、和身体的动作三种。

一○九、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一一○、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见识,依照完美圣者所启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认真负责的人,永远受大家的爱戴。

一一一、我不但教导外在的行为,而且更注重内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导弟子身体不可表现坏的行动,不可思考或谈论不良善和不健全的事物。......同时我也教弟子表现良好的行为、思考和谈论健全的事物。

一一二、一个人言谈时,应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别人。

一一三、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

一一四、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十六、学习

一一五、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

一一六、要常亲近贤明的人,智者,博学的人,忠诚热心的人,尽责的人,圣者——常跟这些智德兼备的人往来。

一一七、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

一一八、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十七、教育

一一九、教师在讲解以前,应该先研究学生的心理倾向。

一二○、教育应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适当的时机!

一二一、一个人应使用恳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话语。

一二二、一位好教师讲话应中肯而避免谈论不相干的事物。

一二三、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十八、快乐

一二四、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一二五、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够快乐。

一二六、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应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么呢?‘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低级的、粗鄙的、俗气的、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避免以上两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向平安、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一二七、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十九、幸福

一、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著高尚的愿望。

一二九、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一三○、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三一、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二、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聪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一三三、啊!没有一切贪执和挂碍,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喜悦为食。

一三四、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五、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二十、智慧

一三六、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一三七、宇宙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完美的圣者不但解释生成原因,而且也说明每一件事物的消灭情形。

一三八、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一三九、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一四○、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一四一、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一四二、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二十一、容忍

一四三、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一四四、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一四五、同时,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得意,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表明实际的情况。

一四六、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一四七、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二十二、知足

一四八、不要期望不正当的成就。

一四九、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一五○、过著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里,你将可以发现满足。

一五一、纵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有痛苦。

一五二、人们总是随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舍。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

二十三、健康

一五三、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

一花一世界:佛陀拈花一笑,只有摩诃迦叶深解其意

●说孩说法者,第你说第你示;其听法者,第你闻第你得 ----佛陀《维摩诘经》

●舍气一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气一弗,我此土净,家路师汝不见。 ----佛陀《维摩诘经》

●茶室的尺寸,如此狭小,只有四叠半榻榻米,相当于十平方英尺。大家都说这是佛教精神的体现,非常有禅意。因为维摩诘居士就是在这么小的房间里接见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以及其他佛门弟子8400人。看似不可思议,却是纳须弥于芥子,真正打破了俗世空间概念的限制。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设上生种变可以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佛陀《维摩诘经》

●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第你子小义;五受阴,通吃想空第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第你所有,是空义;于我第你我下没没起不二,是第你我义;法本不了国,今则第你灭,是寂灭义。 ----佛陀《维摩诘经》

●出淤泥,一当系著,一当我所,一当所受,一当扰乱,界再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 ----佛陀《维摩诘经》

●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维摩诘经》

●如是,舍气一弗,若人心净,看学见此土功德庄严。 ----佛陀《维摩诘经》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如就这复乐五欲乐也。没起了女即之变气:天过为法乐?答言:乐子小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变气大如毒蛇。乐观得多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往种变,乐广她如的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看后学着多不相好故,修诸功德。乐闻深法不畏。乐发也脱门 ----佛陀《维摩诘经》

●在佛教典籍中,佛陀也内满变口所讲的义下打上法门统称为“经”,种大们于经是都利注释的把可吃年称为“论”,种大们于论是都利注释的把可吃年称为“疏”。

薛祎所看的《维摩诘经》中版本,是南北朝时物于还,由这能却主这域请来的年也内僧鸠摩魏什翻译的。据说,为了请来这么一地学多时者,前秦、过将以秦的为起地学皇帝先过将以发兵几中生眼把而万,灭了将个这能却主这域小国,眼把中把鸠摩魏什大们到中原。

这种看她天情,大概也只有中国南北朝时物于还这些野蛮的皇帝们是都利得出来。 ----《格变孩了者玄奘》

●是故舍种变可以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如就这第你所求。 ----佛陀《维摩诘经》

●用年则答兮不则休

岁小维心中万物有

心不言兮为时他山物

墨画中兮松涛得风孩对 ----一休《维摩诘经》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维摩诘经》

●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下没没起不舍。对欧而山个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下没没起不动。 ----佛陀《维摩诘经》

●诸仁者!是上生种变可以第你子小,第你强第你变气人第你坚,速朽去生说法,不可信也。 ----佛陀《维摩诘经》

●佛语舍看数主成弗:‘汝见菩萨大再要,自在只还那会然于出所为乎?’‘唯下好已见。’‘于汝意云么却?’‘如道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佛陀《维摩诘经》

●舍种变可以弗言:‘不复以离*怒痴为解脱乎?’没起了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怒痴为解脱耳;若第你增上慢者,佛说*怒痴性,即是解脱。’舍种变可以弗言:‘善哉!善哉!没起了女汝天过所得?以天过为证?辩乃如是!’没起了曰:‘我第你得第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天过?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佛陀《维摩诘经》

●深信坚固,犹若自下刚。 ----《维摩诘经》

●天小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佛陀《维摩诘经》

●当观五欲第你子小,以求善本。于上生种变可以、命、财,下没没起修坚法。 ----佛陀《维摩诘经》

●文殊往种变种变可以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第你言第你说,第你示第你识,离诸之变气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佛陀《维摩诘经》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生说;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来风香味触得其生说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第你能为也; ----佛陀《维摩诘经》

●过是大合故,名为时她始样,过是大于变她眼走,时她始样亦于变她我。生没此她始样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们都生著。 ----佛陀《维摩诘经》

●"来妈地吃当竺有众香我着自里国,佛名香积"我着自里句。寺名香积,意把净土宗说开善导风于物作香积佛。 ----《维摩诘经》

●诸仁者,是是还了事还自为可上自才、为可强、为可第小、为可坚,速朽想都路说到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眼我所集。 ----佛陀《维摩诘经》

●云天过断攀缘?以第你所得,若第你所得,则第你攀缘。 ----佛陀《维摩诘经》

●示入不们把如就,下没没起永断如就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下没没起恒观第你子小,出将能第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下没没起子小一下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下没没起成看后学着多不辩上生,也于持第你气对;示入邪济,下没没起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下没没起断其把夫外缘;现于涅槃,下没没起不断生死。文殊往种变种变可以!菩萨能如是她如的于非道,是为通吃想佛道。’ ----佛陀《维摩诘经》

●魏晋时地每家,佛教大兴,佛教就到想僧纷纷小着来传法,佛教的中观思想开风叫好你看在这时候尽带当到传入。这时候作当样出现了第一次译经的就到想峰,出现了千年不遇的.翻译大也都鸠摩石什。可能大部分人外利物民一作不知道,现在几乎家喻户晓的《军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的通来带当到师叫版本,开风叫好你看外利物民一作是好气成翻译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也外利物民一作是这时候开凿的。

魏晋时地每家,书法、绘画的艺术成开风叫好你看,几乎用样师如夫用在并人大军时法逾越。唐羲一国外利物随风叫好几封书信,居开风叫好成为夫用在并代风叫好一国习的范本楷模,夫用在并人不断津津乐道“魏晋笔法”“取法魏晋”。我们对得今纳闷不解,夫用在并代风叫好一国书法的千千万万,为什么开风叫好你看民一作民一有一个人能超越唐羲一国外利物?作当样有这时地每家的绘画,我们只能用叹为观止来赞美和形容。 ----大生《悬崖以人的名实带》

●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如就这有所惧也。所以者天过?一切言说,不离是相;和一下于智者,不著文字,故第你所惧。天过以故?文字性离,第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佛陀《维摩诘经》

●非垢子岁么,非净子岁么,是菩萨子岁么。 ----佛陀《维摩诘经》

佛家警句

佛陀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有着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佛陀因厌离世间诸苦,于29岁出家,苦行6年,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而后弘法利生40余年,于80岁示显涅槃而入灭。关于佛陀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拈花一笑”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回佛陀在灵鹫山上讲经时,大梵天王献上一朵极其珍贵而美丽的金色婆罗花给佛陀。佛陀当时拈着这朵小花,法相庄严,却默默无语,嘴角露出一丝温和的微笑。众弟子端详着佛陀手上的金色婆罗花,都不能深解其意。忽然,弟子中一个叫做摩诃迦叶的老比丘,忽然十分欣慰的笑起来。

佛陀见此情景,便对摩诃迦叶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的大意是说:我有佛法的精髓要义,不以文字而传,你们以后可以向摩诃迦叶多去请教。众弟子听见佛陀如是说,都纷纷沸腾起来了。

摩诃迦叶因为领悟到了佛陀“拈花一笑”的精髓,因此得到佛陀的高度认可。相传佛陀将自己的钵盂传与摩诃迦叶,这就是著名的“衣钵真传”的典故。以后的禅宗正是从“拈花一笑”而来,摩诃迦叶也理所当然成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陀的“拈花一笑”是一个十分优美的故事,优美得使有些人认为是一个传说。其实,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那么,佛陀的“拈花一笑”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禅宗最开始是不立文字的,这正是佛陀在灵鹫山“拈花一笑”时定下的教规。禅宗历来有4句格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国的禅宗,是禅宗28祖达摩传入的,传衣钵于二祖慧可,衣钵之传终于六祖慧能。中国起初的禅宗也是不立文字,后来才有了文字的。

佛陀的“拈花一笑”,旨在强调佛即是禅。禅在于见性,不被文字表象所迷惑。故传禅宗之法,最好的方式是“以心传心”;心一念悟,则一念成佛,心一念迷,则万古不悟。佛陀“拈花一笑”时,唯有摩诃迦叶真正领会了他的真意,故而佛陀传禅宗于摩诃迦叶。

在《禅宗七祖谈禅》中有这样一首偈颂:“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可谓道出了佛陀“拈花一笑”的真谛!

九则佛门中常见的警策格言

佛家警句

1、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其实一爱一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一爱一罢了。

4、当你拥有智慧,并用智慧思索变化无常的人生,便渐渐远离了愁苦。目空一世的人,也是最危险的人。

5、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6、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7、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一性一和一颗清净的心。

8、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9、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10、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一暴一奸一诈者,祸之始。

11、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跟随他。

12、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13、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4、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15、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6、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一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7、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18、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9、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0、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

21、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22、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23、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24、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25、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一阳一,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一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26、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7、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28、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29、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30、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一壮。

31、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32、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33、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34、禅师牵驴云游,突然驴滑一向悬崖,禅师紧一抓驴尾,可驴拼命挣扎,禅师只好放开:让你得胜吧!禅师叹:事事争胜好斗好吗?

35、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36、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7、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38、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9、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40、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41、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不骄不躁,这样的人定会身心健康。佛曰: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幸福的。

42、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3、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一浪一做。

44、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45、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46、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47、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48、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49、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50、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51、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52、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53、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54、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55、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56、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5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8、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5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60、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61、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62、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佛家经典人生格言

不惜光阴过时悔,黑发不学白发悔。酒色致祸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官行贿赂致罪悔,富不勤俭贫时悔。不孝父母老时悔,遇难不帮有事悔。动不三思临头悔,盲目草率错时悔。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 日日与君好

用简陋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是作诗;用深刻的语言表达简陋的道理—是做作。

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jian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人生的游戏不在于拿了一副好牌,而在于怎样去打好坏牌,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勇于超越自我者才能得到最后的奖杯。

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经营自己的长处等于存一笔利率最高的存款,它能使你的人生不断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等于贷了一笔利率最高的,它会不断削弱你的人生。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对骄傲的人不要谦虚,对谦虚的人不要骄傲。室内植物,例如菊花、常春藤、吊兰,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

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不惜光阴过时悔,黑发不学白发悔。酒色致祸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官行贿赂致罪悔,富不勤俭贫时悔。不孝父母老时悔,遇难不帮有事悔。动不三思临头悔,盲目草率错时悔。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 日日与君好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佛家经典人生格言大全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我本人不在故乡做生意,家乡的利润,基金会一块钱也不取!投资、捐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兴旺、民族富强。

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人生共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到来,我们只有把握今天, 珍惜今天,才能为人生增添光辉。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不惜光阴过时悔,黑发不学白发悔。酒色致祸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官行贿赂致罪悔,富不勤俭贫时悔。不孝父母老时悔,遇难不帮有事悔。动不三思临头悔,盲目草率错时悔。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 日日与君好

用简陋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是作诗;用深刻的语言表达简陋的道理—是做作。

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jian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生活中并不是全是艰辛和困难,它同时存在舒适与欢乐;就象咱们经历的季节,严冬过后是春天,风雪过后艳阳天。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关于佛家的经典名言

佛家名言: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2、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跟随他。

佛家名言: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佛家名言: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佛家名言: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 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佛家名言:当你拥有智慧,并用智慧思索变化无常的人生,便渐渐远离了愁苦。目空一世的人,也是最危险的人。

佛家名言: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不骄不躁,这样的人定会身心健康。佛曰: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幸福的。

佛家名言: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佛家名言:禅师牵驴云游,突然驴滑向悬崖,禅师紧抓驴尾,可驴拼命挣扎,禅师只好放开:让你得胜吧!禅师叹:事事争胜好斗好吗?

有关佛家的经典人生格言

1.不惜光阴过时悔,黑发不学白发悔。酒色致祸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官行贿赂致罪悔,富不勤俭贫时悔。不孝父母老时悔,遇难不帮有事悔。动不三思临头悔,盲目草率错时悔。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 日日与君好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2.用简陋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是作诗;用深刻的语言表达简陋的道理—是做作。

3.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jian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6.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7.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8.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9.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10.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11.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12.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13.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对骄傲的人不要谦虚,对谦虚的人不要骄傲。室内植物,例如菊花、常春藤、吊兰,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

14.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15.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16.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17.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沃伦·巴菲特是全球著名的投资商,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从事股票、电子现货、基金行业。以下就让跟大家分享的来自于巴菲特的名言。有没有触动你心灵的一条名言呢?

18.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19.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一扇幸福的门关闭的时候,另一扇就会打开,但我们经常长久地凝视那扇关闭的门,而忽略了那扇为我们打开的门。

20.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21.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22.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23.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24.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5.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佛家经典禅语名人名言

1、人生不是梦。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平常心即是道。)

3、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4、佛陀: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君子相见,目击道存。(《黄龙慧南禅师语录》释: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君子相见彼此目光相接,便已默然神会,悟解佛道。)

6、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7、将军的马寄养在禅院,对驴子十分傲慢,不久马病了,不能上战场,被卖到农庄拖粪车。禅师:不要因一时富贵而不可一世。

8、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9、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1、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11、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12、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佛家警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佛家因果轮回唯美句子 专题。

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简介

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历代祖师根据丛林清规和各个丛林的生活实际编制了许多语言通俗、寓意深远的佛教警策格言,这些格言好懂易记,而且读过这些格言就会使我们得到警示,从而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语行为。现分别介绍几则佛门中常见的警策格言以飨读者。

一、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在禅门中有三种由低而高的参禅境界,指的即是禅宗的三关。破参、开悟都是禅林用语,指的是「三关」中的初关、牢关两关。行者若能凡情销尽,彻见诸法之虚妄不实及悟得自己之心性本源(本来面目,或本地风光),则称为「破初关」,或破本参,又作见性。在见性之后,再用功修持,则不但不为「有」所碍,而且亦能不执著于「空」,此称为「透重关」,又作大死大活。此后,再用功磨炼,乃能达寂照不二、空有无碍之境,虽五欲当前,亦运用自如而不失本性,此为「透末后牢关」。一般说来,住山、闭关都是保任功夫,保养圣胎所必须的。

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禅林象器笺》中说:「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自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

古代禅宗中流行的:「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对禅僧来说,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因为闭关修行需要一定基础,否则,闭上三、五年,不是一无所成,便是因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来的誓愿。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为了念佛修行,闭净土关;华严宗为了修法界观,读诵《华严经》,闭华严关。在佛教中,有一种名为「闭生死关」最为感人,有些大修行人发大誓愿,愿于一生中了脱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或十多年在闭关生活中度过,直到自己觉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关;如果没有把握,便誓不出关。

现在的丛林大寺院中,仍有一些修行僧在闭关修行,一般闭关的人有两种目的:一者,为了能集中精力阅读大藏经;二者,能够顺利专修某一法门。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数月,也有数年的。闭关者住的房子称为「关房」,一般都建在僻静处,关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如有小阳台能让闭关者晒到太阳,内有厕所等等。在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所以在关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药等事,称为「护关」。

在寺院中,有人愿意闭关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关主闭关结束时,寺院也举行很隆重的仪式来祝贺,并且有很多信徒来供养关主。关主出关后,随方丈到大殿念回向谒,再拈香上供。上完供后,关主必须在大殿中礼谢大众。

闭关修行能够放下杂务,杜绝外缘,是专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须具备许多因缘条件,一者闭关者的禅定功夫,二者有寺院能成就,所以非常不容易。

这两句格言告诉修行者,闭关、住山都是开大智慧的一种方式,一位元修行人在闭关和住山之前应该具有一定的修行基础,否则,仅凭一时之兴致来闭关和住山,很可能难以持久,有时即使你能坚持下去,也会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着魔。

二、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这两句格言是憨山大师的话。憨山大师是明代著名高僧,他年轻时曾经做过经忏佛事。有一天,憨山大师在放焰口回寺途中,惊醒路边一户睡梦中的老人,这时憨山大师听到从室中传出夫妻的对话,说:「半夜三更走路的,不是贼骨头,就是经忏鬼!」憨山大师听到他们的谈话,深感惭愧,他从此发愿「宁在蒲团静坐死,不做人间应赴僧。」

经忏佛事原本是超度亡魂,度化众生的一种方式。水陆法会、盂兰盆会等经忏佛事,既要诵经,还要持咒,更要有盛大庄严如法的仪式,所谓严道场、净三界、赞叹申诚、忏悔观行种种,均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近世以来,许多出家人不是将经忏佛事作为超拔众苦、弘法度众的方式,而是作为谋取资材的行为方式,那种荐亡的作用已经不复存在,经忏佛事反增加了僧人造作恶业的机会,因此,近代以来,许多高僧大德都反对出家人整天忙于做经忏佛事。

憨山大师这两句格言意在提醒修行者,出家修行是为了生脱死,而了生脱死的最方便的修行方式是提起正念,精进用功。不能以经忏佛事为业,这样反而会使自己因造作恶业而堕落。

三、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衣钵寮、客堂及库房,为丛林的基本组织,为「四大堂口」中的重要堂口。衣钵寮则典藏常住资料,维护法统。客堂管理人事,接待十方;库房负责总务,照顾生活所需。这两句格言指出了衣钵寮、客堂和库房在丛林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佛法的传承是以「衣钵」为信物,在现代丛林中也多设有「衣钵」一职。「衣钵」如同住持和尚的机要秘书,替大和尚处理机要事务,管理大和尚的衣钵,负有「信物传承」的责任。平时与汤药、书记、书录等侍者共同替大和尚「安排行程」、「侍候汤药」,处理大和尚私人事务,即做「资料存查」、「文书供应」,提供住持之需;尤其「典藏保管」常住的山志、规约、文献、契约、法物、秘笈等珍贵资料,并负责「经营会计」、「预算编制」等财务的管理。

客堂是丛林中对外开放的视窗,客堂的知客是丛林中对外交往的重要僧职,举凡信徒进入山门,或为接洽事宜、求助、倾诉,或是参观、礼佛而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知客。知客「接待十方」、「送往迎来」,必须掌握来客的身份、目的,给予适当的待遇。

现代许多从林的客堂具有很大的许可权。他们既负责调解僧众之间的纠纷,又负责维护佛门清规。既负责重大佛事活动的人员安排,又负责寺院中重大事务的挂牌示众。

此外,知客代表常住与「诸山来往」,同时代表大和尚「照顾外寮」、「转承上下」等。客堂在寺院中的权力很大。因此,丛林称客堂为「银客堂」。

库房总理一寺的生活所需,其职责包括:供应日用、储藏道粮、年度预算、分配单银、犒赏大众、营建修缮等。库房直接掌管着僧众的日用饮食,道粮之资,是大众修行,维持法身慧命的依赖之所。作为库房主管人的库头,必须道心纯正,爱护常住,深信因果,不拿常住之物私送人情。就像宝寿禅师那样,即使是方丈和尚派人来讨一块生姜,他也不会作顺水人情(禅门中有「宝寿生姜辣万年」之说)。

因此,「珍珠玛瑙下库房」一句,就足以说明丛林中库房责任的重大,要求后代的库房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履行库房职责,维护常住利益,让大众安住身心,用功办道,做好大众的好后勤。

四、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这句格言提醒我们,一个修行人要想成为佛门龙象,需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俗世中也有句俗语「伟大出自平凡。」不论在家出家,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做好每一件小事。

从这句格言,我们应该知道,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是在为大众辛勤服务中成就龙象的。

佛陀住世时,佛陀座下有一位专司知宾的陀骠比丘,每天任劳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来敲门挂单,他也欢喜地提着灯笼,为其引导安单,数十年如一日,后来终于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报,日后再也用不着打灯笼为人引路了。

在佛门中,讲究的不是世智辩聪,而是菩提道心。这种菩提道心大多是在服务众生的劳作中养成的。翻开佛教典籍,可以发现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以苦行出身,在作务中开悟见性,例如:

雪峰禅师在洞山座下担任饭头;庆诸禅师在沩山座下担任米头;稽山禅师在投子座下担任柴头;义怀禅师在翠峰座下担任净头。还有石霜禅师的筛米,云岩禅师的制鞋,临济禅师的栽松,仰山禅师的牧牛,洞山禅师的种茶,云门禅师的担米,玄沙禅师的砍柴,赵州禅师的扫地,丹霞禅师的除草,懒融禅师的典座,印光大师的行堂等等,历代祖师的这些作为,无非都说明了工作的意义在于扩大自我,服务人群,提升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句格言,我们应该警示自己,在修行过程中,不能贪图享受,而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事事任劳任怨,在服务大众的劳动中不断升华自己、磨练自己,从而在循序渐进中将自己锤炼成一个有成就的人。

五、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世法是依人情的,但佛法是不依人情的,有些事情从世间情感看来是合理的,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不相合的,修行只有在超脱人情人性后,才能有道情佛性的。

佛门中这句「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作人情」,是说修行之人,宁可穷死、饿死,宁可不建寺院,没有信徒,也不可说出违背佛法的话,做出违背佛法的事。

佛门中有则著名的故事说,唐朝的从谏大师,中年出家后就从未回家,过去俗家的孩子长大了,非常思念父亲,希望能见父亲一面。他经过多方打听,知道父亲驻锡处,于是千里跋涉,终于找到那个寺院,但因从小离开父亲,不知父亲的样子,刚巧,一个大和尚开门出来,他问道:「请问大德!从谏师父在哪里?」「你找他做什么?」从谏大师说,「因为他是我的父亲!」从谏大师用手一指东边说:「在那边!」孩子走后,从谏大师把门一关再也不开了。

学佛的人,如果每事都在人情里周旋,当然就会离道很远,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还重,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在佛法真理之前,甚至在公理正义之前,也要有道德勇气,要顾及大众的需要,更要坚持佛教真理,不做背离佛法的事情。只有如此,在修学的路上才能更有成就。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这句格言是禅门大德在教育禅宗学徒时经常说的话。格言意在告诉禅子,在修行禅坐之时,应当提起正念,专注于一句话头认真参究,从而破除障道的杂念,直到证得大智慧。使自己能够在禅坐中得到真实受用。

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在丛林中最常说的格言就是上面这句话。常住的一草一木都是信施之物,出家人受用了信徒供养的物品,应当精进修行,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广大信徒。从另一方面来说,常住之物是供真修行人用来维持色身,用功办道的,我们在利用这些常住之物的时候,应当像护持眼珠一样爱惜。若是不知珍惜,肆意浪费信施之物,就会遭致无尽的苦报。即如佛经所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甲还。」因此,作为一名出家人,当存「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心,爱惜常住之物,我们才能会道业日渐增进。

七、打沙弥,跪比丘,火烧菩萨头。

对于这句格言,或许有很多人会觉得疑惑,佛门不是讲慈悲吗?怎么有那么严苛的事!其实佛法正是如此,有些看似无情的教育,都是造就未来龙象的因缘。因为我们的习气使然,面临压力境界,容易心生烦恼,佛门教化的方式,就是要你去认清自己的烦恼来由,找出对治的方法,懂得调御自心,就是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真正烦恼,才能见到心地风光。

八、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初学修学的人,常常会在坐禅念佛时妄念纷飞。这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打得念头死,即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最终见到智慧,得到般若。对于一个修行者而言,能够修行到妄念不生的程度已经是相当不容易,当他们正在用功的时候,你若是动了他的念头,令他修行很长时间的功夫都白费了,其罪过弥山。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见到别人用功的时候,你应当生起欢喜心,赞叹他人修道的功德。如要从他们身边过时,尽量绕道而行,以免引起修行者起心动念,妨害道业。如果有事需要向正在诵经念佛或是坐禅观心的修行者请教时,应当待修行者行持完毕方可。这样,才是尊重修行者,才是不扰道人心。

九、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佛教主张戒杀素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慈悲心,增长修道者的智慧。「放开肚皮吃素菜」旨在提醒修道者,平时多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爱护一切苦海众生。

作为一个修道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好人。现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的这几句话是对「立定脚跟做好人」的最好注释。

以上选介了几则丛林中常用的警世格言,通过对这些佛教格言的解读,不仅能使我们得到修行的启迪,而且能够得到为人处事的指导。

佛教的创始人的领袖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的王子。那释迦牟尼生平是怎样的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释迦牟尼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释迦牟尼生平简介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的 故事 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释迦牟尼佛生平 事迹

 释迦牟尼出家之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也是这个国家的太子,他的父亲是净饭王。相传她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一头长者6个牙齿的大白象飞进了她的肚子里面,后来就生下了悉达多。但他母亲生下他没几天就去世了,悉达多是由他母亲的妹妹波阁波提抚养长大的。

 悉达多年少非常聪明,据说他12岁就掌握了印度最高的学问。16岁娶了自己的表妹为妻,悉达多看到了人世间太多的痛苦和命运的枷锁,为了解救人世间的这些痛苦,于是在29岁的时候,他丢下家庭和亲人,出家修行娶了。悉达多在民间尝遍了民生疾苦,遍访各地,35岁的那年,悉达多在一颗菩提树下打坐,连续七天七夜他总结了过去的 经验 ,终于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意思是彻底觉悟的贤者。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这要的任务就成了宣传佛教教义了,他先后收的了十个弟子,比如摩诃迦叶、阿难陀、舍利弗、须菩提等等,在宣传教义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十个人也因此非常有名。随着释迦牟尼带领弟子宣传教义的过程中,他们的规模也逐渐扩大,45年后,释迦牟尼佛来到了拘尸那城,在城外的树林里涅槃成佛,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也就这样走完了。但佛教没有随着释迦牟的去世而覆灭,而是不断壮大,中国的佛教也正是从印度传入的。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有人常常在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同一个佛,这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两尊佛并不是同一个,而且从时间上推算,两者也不是一个时期。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比释迦牟尼佛要早很多,但在一些经书上 传说 两者的前身是君臣关系、兄弟关系。

 在《悲华经》中有记载,很早很早以前,好几个劫以前,这里的劫是指时间单位。有一位梵志大臣对无诤念国王建议建立一方净土,而这大臣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国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释迦牟尼在那个时候就许了五百个大愿,后被称为大悲菩萨。但是他不忍心看到众生对与人类百岁寿命的苦痛,于是释迦牟尼佛在人寿一百岁的时候投身到现在这个世界并成佛。

 在《法华经》里也记载了,很久远之前,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国王有十六个王子,阿弥陀佛是第九个王子,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位王子。当时他们选择了各不相同的刹土成佛,也就有了今天的两尊佛,阿弥陀佛选择了清静的极乐世界成佛,而释迦牟尼佛则选择了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成佛。

 因此,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经书上来看,只是版本太多,也不知道到底是君臣关系还是兄弟关系。但总得来说,不管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只要我们理仰,学习其中的禅理,明白为人处事即可。

猜你喜欢:

1. 释迦牟尼出生在什么时候

2. 释迦牟尼怎么死的

3. 佛陀的格言佛陀本指释迦牟尼

4. 印度的释迦牟尼和如来是同一个人吗

5. 释迦牟尼是男人还是女人?-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