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巍巍中山陵在说明文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巍巍中山陵导游词400字要用空间顺序写

3.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4.《巍巍中山陵》句子赏析为什么三个圆门券上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个大字?

巍巍中山陵课文人教版_巍巍中山陵

石碑坊

在墓道的人口处,大家请看:这座冲天而立的花岗岩牌坊,高12米,宽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横帽上刻着 “博爱”二字,因此又称为“博爱坊”。这座牌坊建于1930年,用花岗岩仿木结构,建筑格局为四揽三闭门冲天式。牌坊,在我国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寝的人口处,用来歌功颂德,至此朝拜者必须下马步行。我们眼前的这座牌坊上所镌刻的“博爱”两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迹,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

陵门

我们便来到了陵墓的正门。陵门坐北朝南,有三个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楼花铜门。陵门平面为长方形,高16.5米,宽27 米,进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岗岩建成。屋檐为单层歇山式(歇山式建筑是我国古代第二等级的建筑屋顶式样)。门楣上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表达了孙先生毕生的奋斗目标和所追求的理想。

碑亭

边长12米,高约17米,全部用花岗岩建成。亭中这块高8.1米、宽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大字。字为颜体,道劲有力。

前平台

循着层层石阶到祭堂前平台,共有八段石阶,共290级,每段石阶上都有一块平台。平台上还陈列着一些纪念品,丰富了石阶的景观内容。石阶两旁种满了各种终年常青的树木,有松柏、枫树、石铺、海棠等。

祭堂

现在我们来到了祭堂前,这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的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用花岗岩砌成。祭堂的三拱门婚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直额。

巍巍中山陵在说明文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选自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钟山]又名紫金山。[麓]山脚。[莽]密生的草。[蟾岩]高而险的山岩。[嵯峨]山势高峻。[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竣工]工程完成。[陀]山岗。[深邃]深。邃,深远。[牌坊]由两根或多根并排的柱子支撑,上面有檐的一种建筑,外形像牌楼。[琉璃]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多加在粘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歇山亭]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有四个倾斜的屋面,两侧倾斜屋面上部是两个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无梁殿]在中山灵附近,全殿用砖石砌--全部见我的博文

巍巍中山陵导游词400字要用空间顺序写

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说明文的语言特别讲求准确,这是为了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确保其科学性所决定的。本文的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①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②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如:“浩荡的大江之滨”“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显得分外雄伟高大”“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地势陡然高峻”等等,这些限制词、修饰语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语言的简明也是说明文的要求。本文的语言十分简明,如孙中山先生的患病过程仅用“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12个字予以概括,陵园设计方案的竞选、施工过程,也说得十分概括简明。 本文语言在平实之中也不乏生动形象。例如,在说明钟山的地理环境时,运用了描写性的语言和比喻:“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又如在说明祭堂前平台视野开阔时,同样运用描写性语言与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山若伏鳖……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作者从远到近地予以描述,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象”。这些生动描述虽然运用了文学语言,但这样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第一篇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山陵。

它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多,耗资220余万银元,于1929年春竣工。孙先生的遗体是1929年6月1日从北京运抵这里的。整个陵区的面积达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组成。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区平面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醒的启迪。孙中山先生在临终遗嘱中说,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吕彦直的警钟形设计,寓意深刻,最贴切地表达了“唤起民众”之意。

中山陵作为一座陵墓,吕彦直在设计上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依山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中国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属于封建糟粕一类的东西,如摒弃用于显示古代帝王威严的石人石兽,同时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进技艺。整个构思的确称得上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巍巍中山陵》句子赏析为什么三个圆门券上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个大字?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思考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砌( )祭堂( )远眺( )石坊( )山若伏鳖( )

2.根据文段的意思,解释下列词语。

(1)津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矗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参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纤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近义词:( )—( ) ( )—( )

反义词:( )—( ) ( )—( )

4.在文中 内填上适当的标点。

5.在文中( )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6.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

8.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

1

2

9. 选段中有较多的数字精确介绍,是否显得多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画线句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12.结合自身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仿照第8题中找出的比喻句描绘任一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qì jì tiào fāng biē 2.(1)渡口和桥梁。(2)直立高耸。(3)参差交错。(4)非常细小。 3. 近义词:眺—望,犹—若;反义词:晨—夕,远—近。 4.—— ; 5. 无论 都 与上文呼应,总结上文的景色描写。 6. 碑亭至祭堂前平台的地势高峻及祭殿周围景色的变化无常。 7. 石阶、平台、祭殿。 8.1……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2……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9.不多余。这些精确数字的运用,准确说明了碑亭至祭堂前平台的地势极为高峻。10.描写。 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11. C 12. “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13.(略)

因为中山陵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先生亲自提出来的“三民主义”治国方针。镌刻在三个圆门券上,更容易激起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怀念之情,更进一步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