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文言文作文600

2.三峡情韵中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峡

3.文言文教学典型案例:语言品味课

4.八年级语文《三峡》说课稿

5.《山峡》的翻译,不是郦道元的《三峡》!!

6.积累描写三峡的诗句品味描写三峡的美文

7.《三峡之秋》读后感

三峡美文散文600字名家_三峡美文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本文又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为此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着重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意境。

难点:把握文章写景脉络,明确文章布局和思路。

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诵读及文意疏通的方法。基于此,可以在教学中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培养语感,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山水景物的感悟、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入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长江。在长江的上游,有一段地形险峻的峡谷,它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千百年来,三峡以其绚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一起走进《三峡》,共同体验“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窖行”的奇妙感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三峡》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游记散文,现在让我们一起畅游1500年前的三峡,请大家看屏幕,听读课文,并注意把握语速、重音和感情基调。(大屏幕显示课文画面与字幕,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三峡》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课文。(生读。)

师:现在,请大家帮忙推荐4名最擅长朗读的同学,分段读课文。(生推荐4位同学。)听了4位同学的朗读,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还需要注意?你更欣赏哪位同学的朗读?请简要评议一下。

生:我觉得第一位同学读得很好,感情饱满,语调也很适中。

…………

(说明:朗读是语文学科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范读起示范指导作用;学生通过自由读与仿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中。学生的自评与他评不仅加强了听和说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师:《三峡》的作者郦道元一生好学,留道等自然现象。本文的出处《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大屏幕出示《水经注》及其介绍。)

《三峡》一文虽属节选,字数虽少,但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前后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作者着重描写了三峡哪两种自然景观?(生讨论合作,翻译课文,师到台下巡视,与生交流。)

师:不少小组的同学已经疏通了文意,并明确了问题答案,我们先来看课文第一段描写了什么?(逐段理解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作者着重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这两种自然景观。(师板书山、水。)

师:文章就是按照先写山后写水这样的布局和思路展开行文的。现在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思路,针对屏幕上的思考题,结合课文内容,前后桌同学展开研讨。

(大屏幕出示探究思考题:1.课文开头写三峡的山,突出了什么特点?2.课文二至四段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3.夏季三峡的水有什么特点?4.春冬两季三峡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5.秋天的三峡有什么特点?6.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7.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生讨论合作,师走下讲台,参与交流。)

师:在讨论过程中,不少小组的同学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这篇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作者先总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请问: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

生:三峡的山高、险峻而且连绵不断。

师:你从哪儿看出这些特点的?

生:“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这句表明山高而险峻,“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告诉我们三峡的山是连绵不断的。

师:其中“略无阙处”的“阙”是个通字。(师板书:高 、险 、连绵。)郦道元又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有序地描写了三峡的景物的呢?课文二至四段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生:先写了夏天的景象,接着写了春冬两季的景色,最后写了秋天的景象。

师: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秋季,你从哪句话中体味到是写秋天景象的?

生:每至晴初霜旦。(师板书:夏季、春冬、秋季。)

师:夏季三峡的景物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生:水。

师:夏季三峡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水流急,水势大。(师板书。)

师:你又是从哪发现的?

生:“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师:很好。春冬两季三峡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生:“清荣峻茂。”(师板书。)

师:领略了三峡夏、春、冬三个季节的景象,我们再一同看看秋天的三峡又是怎样,请大家端起书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渔者悲歌”渲染了三峡秋天什么样的气氛?

生:凄凉,寂静。

师:三峡的山雄奇险峻,三峡的水清幽秀丽,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呢?

生:因为有了高险、连绵不断的山,才会有三峡的水。

生:我们小组认为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先写山,突出山高险、连绵的特点,是为下文写水做铺垫。

师:很深刻。(师板书:铺垫。)这篇课文,仅用只言片语就勾画出三峡充满诗意的画面,请大家想想,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生:赞美三峡的山水风光,赞美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师板书: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2.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师: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小组内探讨一下?很多小组已经迫不急待了,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生:写景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而要先写夏季呢?

师: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三峡的夏季,水流最急,水势浩大,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夏季。

师:说得很好。所以今后写景一定要抓住景物特征,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内容要先写。

生:课文第二段中先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后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样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不矛盾。我认为,“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间接写出了夏季水流的特点,所以说不矛盾。

生:我还注意到,课文中有句“或王命急宣”,北魏时期是封建社会,那时王权至高无上,所以即使再危险,也得去传达圣命。

师:既能联系上下文,又能结合时代背景思考问题,非常好!

…………

(说明:研讨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老师组织学生研讨,第二个层次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研讨课文内容,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师:好的文章往往有好的语言表达,请大家快速到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段,并说说理由。

生:我最喜欢课文第四段,因为它把三峡冬天的凄凉气氛挥洒得淋漓尽致,让我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

师:三峡风光美不胜收,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你们想去三峡吗?

生:想去!

师:不只你们想去,许多曾到过三峡的人,也都想再目睹她的芳容,因为那里有一个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同学们,1500年前,郦道元以地理学家的眼光探寻自然,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此时此刻,面对文中再现的三峡奇景,身为龙的传人,你有何感想?

生: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景色非常壮美,而三峡工程建成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让我们感到另一种美,那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创造美。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古时三峡的山水风光,四季景象;还懂得了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方法,明白了写作时用词要凝练。

…………

(说明:谈学习收获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师小结,结束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品味了古代散文的精美语言;领略了长江三峡的山水风光。我们赞赏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惊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伟力。“高峡出平湖”的宏愿已经实现,我们坚信,通过炎黄子孙的努力,三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大屏幕投影打出字幕:让三峡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无论是处理教材,还是设置问题,我遵循的原则就是不吝啬把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只要我们善于创设条件,大胆放手,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惊喜,而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等也是我们教师无法给予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探究,开展有效合作,进而多层面感悟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作者单位:宁安市第3中学)

我与文言文作文600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三峡》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

 教具:计算机(数量1) 液晶投影仪(数量1)

 投影屏幕(数量1) CAI课件 三峡风光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欣赏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题解;作家作品简介。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五、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六、分析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归纳小结;课堂巩固。

 八、指导背诵课文。

  第一页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解表:

 编号知 识 点学 习 水 平

 识记理解应用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写景√√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正确、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 述 语 句行为动词

 1识 记记住郦道元、《水经注》常识记 住

 2识 记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记 住

 3理 解了解文中先总写地貌,再分季节、抓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领会归纳

 应 用能多角度、抓特征对景物进行描绘(课外练笔)领会表达

 4理 解了解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领会归纳

 5识 记根据文脉“总写概貌—夏景—春冬景—秋景”背诵全文记 住

  第二页

  三、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 体 内容 要 点资料来源媒 体 在 教 学中 的 应 用使用方法

 1投影长江三峡风光自选导入新课播放

 2投影长江三峡相关自制理解标题显示

 3投影范读课文自制有感情朗读全文播放

 4投影文意理解自制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感情分析

  四、板书设计:

  第三页

  五、作业: 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教案 篇2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咱们安阳是汉字的故乡,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水因山而活泼,山因水而灵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二、出示目标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2.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3.感悟作者三峡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读好三峡文

 我们已经接触到的几篇文言文,那么读好一篇文言文要做哪几步:读准、读懂、读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我来挑战

 读准 齐读:屏显 读准字音我能行。

 认读生字:襄陵? 沿溯 素湍? 属引? 泪沾裳(释“裳”齐读)

 读懂 齐读:屏显 准确解释我能行

 1.掌握下列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自 阙? 奔 霜? 绝? 三(释“通字”“一词多义”现象)

 2.重点点拨下列句子? 自非亭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三生分)

 读美:疏通了文意,大家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愿意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一生朗读(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把听到的内容转化为美的画面。这位同学读得真美。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像屏幕上显示的一样美呢?(画面一组)

 过渡,如此美不胜收的风景,怎能不让我们佩服造化的鬼斧神工呢!

  (二)读赏三峡景

 1、(寻找美)思考:1)本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你能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种景物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吗?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展示,品读 明确? 提示

 山:怎样的山? 连绵高峻 高峻美(雄壮美)

 夏水:有什么特征 凶险迅疾(师范读指导)? 奔放美? 《早发白帝城》春冬:景色如何? 清静幽美 清幽美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凄凉寂静 凄婉美

 2、(欣赏美)在郦道元的笔下三峡景色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除了抓住特点写景之外,还用动静结合的笔法,使文章显得张弛有度,舒缓自然。你能具体说说吗?可以用下面的格式

 ?“我发现了三峡的----是静态美或动态美,你看-------------------------------------。他(她)多像一个--------啊。”

 有一定的难度,启发、归纳、思考写出来,展示欣赏

 ? 例 :我发现了三峡的山是 静态美,你看,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高耸入云,遮蔽天空,挡住阳光。他多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

 山---高峻美? 夏水---奔放美? 春冬-----清幽美 秋景---凄婉美

 男子汉? 英雄汉? 美少女 怨妇

 顶天立地? 风风火火 清秀文静 忧伤孤独

 高大壮实? 闯 色彩艳丽 望穿秋水

 平静舒缓 激烈紧张? 静中微动 静寂忧伤

 ? 过渡:动静结合,美妙无比

  (三)读透三峡妙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的,再看课文,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笔法之妙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给大家分享一下。(小组交流展示)

 例:文章结尾去掉引用的渔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融情于景;突出三峡渔夫的悲惨生活;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渲染了三峡秋景凄凉肃杀的特点。)

  (四)读懂三峡情

 动静结合,写作笔法灵活多样,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在郦道元的笔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提议大家把这篇美文美美的再读一遍,再领略三峡的无穷魅力,男生读前两节,要读出阳刚之美;女生读后两节,要读出阴柔之美。

 非常棒,男生读的气势磅礴;女生读的宛转悠长,把老师都陶醉了,(掌声鼓励自己)我只想说:此景未必天上有,人间只应三峡寻,本文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三峡的热爱之情,作者郦道元在文中也有一句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大家找一找(明确:良多趣味),正是作者对三峡的真诚赞美,热爱之情,才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五)拓展延伸

 如今的三峡可以说是高峡平湖,景象更加壮美,想看看吗?大家来欣赏一组,看后为三峡写一则广告语。

 是呀,我们的祖国自然美景比比皆是,有张家界的索溪峪,桂林的漓江,还有五岳、黄山……数不胜数,老师想起了省实验中学顾少强老师那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说:中国那么美,我想去看看。我们大家呢?欢迎到内黄游玩,感受枣乡风情,祭拜人文始祖。

《三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三峡情韵中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峡

1. 求作文《我最倾心的一篇文言文》600字

从小学起,我们便开始接触文言文,但那时只是“小和尚念经”般摇头晃脑一阵。真正开始学习文言文后,我才觉得感触颇深。

文言文里,我看见了陶渊明“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背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守着一片内心的宁静,向往那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让人们的心也随之一次次褪去冗杂,沉醉在那“欲界之仙都”。古代文人墨客亦留下了许多美景于他们的笔墨之中。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美。碧水清潭、高山耸峙,一切的一切,似乎美得无以言表,却真切地印在白纸之上。文言文是话中的画,所有的画也都展现在话中。交相辉映,让原本平淡的心立刻被一句一句的“话中画”衬得五彩斑斓。

可是,无论文言文语言如何精美,意境如何深幽,却仍让人觉得学着不容易。

也许是为了积累,课本中每篇文章几乎都要背。文言文的文字规律和用法毕竟和白话文不同,有时读起来都很吃力,更何况要背呢?另有一点,虽有言道“浓缩的都是精华”,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深,读了好几遍都仍不知它是抒情,写景,还是争贬时潮。

不论美还是难,却也是有趣的。有时在这里看见一个“之”字,表示“什么什么的”,可是在另一处就说不通了,于是马上想另一种解释。如此反复几次,竟悟出了几点规律。有时能自己读懂一篇文言文,噫!良多趣味。散文的揣摩重在体味情感;的揣摩要从细节入手;戏剧的揣摩重在矛盾分析;而诗歌的揣摩重在意境玩味。文言文中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虽较难懂,但只要稍得点拨,便能找到文中妙处,亦会感叹:古文之美,古韵之雅,莫能及也。还有那许多田园情趣奇闻轶事,只要三五笔便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或诙谐、或深邃、或简约、或豪放,总之文言文能够让人在文字的苗圃里撷更多,有时甚至会流连忘返。

文言文,“让我欢喜让我忧”。我学文言文,体味到的乐趣亦比困惑多得多。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这只言片语中体现,意味深长,常常让人感慨万千。

2. '我与古诗文'为题的作文~

我与古诗文 中国古诗文的宝库可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灿烂.古诗文更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古诗文有一种精辟的美,一种其他文体无法取代的美。 面对那些,故事,我更喜欢古诗文.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古诗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甚至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最早的启蒙老师是妈妈,在她的指导下,我从小就对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上学时就会背一二百首古诗文了。

上三年级时,我在妈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背诵。由于背的多,我的记忆力也逐渐提高了。

仅仅一年内,我就会背四百多道诗词文赋了。在诵读过程中,我认识了豪放的李白;认识了忧国忧民的杜甫;认识了满腔热血却含冤屈死的岳飞…… 通过诵读古诗文, 给我了很。

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知道了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愚公移山的故事,让我知道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了我熟能生巧的道理。 古诗文不仅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益友。

它时时在提醒我、教育我。记得有一次,我与同学为了一件小事闹翻了,心里十分生气。

这时,我想到了孔子的“九思”一—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岔思难,见得思义。比起古人,我为一件小事与同学争吵,破坏了我与同学之间多年的友谊,实在肤浅,真是不应该!最后,我主动道歉,“化干戈为玉帛”,与那位同学又和好如初了。

古诗文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使我深深的陶醉其中。 每读一首好诗,都使我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羌管弄晴,菱歌泛意,嬉嬉钓叟莲娃”这是对美丽的锦绣河山的赞美:“谈笑有鸿懦,往来无白丁”这是对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的咏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又是多么深沉激越的报国情怀! 床前明月、水上芙蓉,生活中的一点景致足以引发古人无穷的浮思;大江东去、破浪,古诗文当中记载了多少成败得失、警世之理!知不觉中,古文已经在我的心中占据了一个犹如“亲朋密友”的重要位置。

学习古诗文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乐趣。古人的才情让我们许多后人都望尘莫及,欣赏古诗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骄傲!我爱古诗文,朋友们,来吧,让我们一起“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希望更多的人会与古诗文为伴,与我国古代文化为伍,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3. 作文:我与文言

我与文言

如果要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按喜欢程度来排个座次,恐怕在大多数人心中,语文是不怎么受欢迎的。别的不说,单就是那文言文就够烦恼人的。可是在我看来,文言文却是那么的美妙。

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文言文很简练。寥寥数字,就可以把我们要十几字才能勾画出来的场面完全展现开来。《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时"写道:"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从这八个字你是不是就已经感受到了那水之清、树之荣、山之高、草之盛呢?

其次,文言文很优美。记得《满井游记》中描写水面波光的句子吗?"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真的很佩服袁宏道,竟能想出如此新颖之比喻!以镜子反射的清冷光辉作比水光,甚至让我体会到了那初化的水中的丝丝凉意。唔,真是有点身临其境之感啊!

这些或许只是浅层的感觉,文言文中传达出来的精神品质才是令我真正喜欢上它的原因!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以文传情,以文抒怀。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李贺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从韩愈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国为家为天下,一纸笔墨传了多少爱国情,抒了多少凌云志,叹了多少未了愿!

曾在课外有幸拜读一些优秀的先秦时期的文言作品,那其中又有另一番精、气、神!老子的"上善若水"让我感受到了水的不凡、柔的伟大;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正人君子应有的品格;孙子的"兵之五事,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将法"同样让我见识了一个军事家的雄才大略,以及在战争中也不忘"道"的真知灼见。

从这些文言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智慧的大家。每读起它们,我总认为自己在与他们对话。每一次的对话总会让我收获点滴感悟。这一点一滴,就是我成长的见证。

从文言中,我领悟!与文言做伴,我成长!

4. “我与古诗文”怎么写啊

我与古诗文 [原创 2006.05.14 09:50:25] 字号:大 中 小 没有人可以否定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古诗文有一种精辟的美,一种其他文体无法取代的美。 床前明月、水芙蓉,生活中的一点景致足以引发古人无穷的浮思;大江东去、破浪,古诗文当中记载了多少成败得失、警世之理!知不觉中,古文已经在我的心中占据了一个犹如“亲朋密友”的重要位置。

学习古诗文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乐趣。古人的才情让我们许多后人都望尘莫及,欣赏古诗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教会了我不少正确的学习方法。李白的大胆奇想,杜甫的忧国忧民,通过古诗文向我展示了王朝的盛衰。

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古诗文不需要你花长时间去阅读,只要你用心去读,你会发现,一句诗蕴涵的情感哲理远远超出了它的篇幅。

高兴时、振奋时、忧伤时,不妨吟诵几句诗词,抒怀也好,自我抚慰也好,或者是激励他人也好……古诗文的魅力总会让人舒坦。 很可惜,当今的青春文学受到众多年青人的热捧。

图书畅销榜上多数是校园生活与爱情的。的青春大行其道,是说明像我一样热爱古诗文的知音越来越少啊!古代的文化遗产,同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和发扬,而不是把它给遗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希望更多的人会与古诗文为伴,与我国古代文化为伍,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5. 高中文言文习作600字

1.危中寻机茧,束缚了蛹,而蛹破茧而出,化作了最美丽的蝶;夜,遮住了光,而星星努力闪烁,成就了美丽的星空;危,迎面而来挡住了前进的路,而我们,危中寻机,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危,是司马迁深陷牢狱,受宫刑之苦,该继续坚持写下真实的历史,还是屈服于封建皇权放弃?司马迁在危难面前,毅然选择了坚持,而正是这场危难,给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面对权力威胁的大无畏,600字高中作文.如果没有危,恐怕难以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危,是李白虽有昭昭若日月之德才,缺遭人诬陷,被流放边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危中寻机,将流放视为散心的良机,在流放中写下了《蜀道难》等千古经典.如果没有危,哪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与不羁?危,有时小得像一滴灯油滴到了衣服上,而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不得不用白干一年来赔偿.而他危中寻机,发现了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的污渍清除了.这个发现,使他研制出了干洗剂.没有危,怎么会有对传统洗衣技术的巨大改革呢?危,有时又很大,比如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请记住这个时刻,来自地下二十多千米的震动震倒了校舍,震倒了家园,震到了许多大工程,可是,危难,却给了我们见证母爱的机会,见证师德的机会,见证团结的机会,见证国家关怀的机会!大灾有大爱,恩格斯曾说:没有一场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作为补偿的.而我们中华民族,将以灾难作为凝聚人心的契机,崛起!人生如山,危中寻机好比寻径如山,方知山之高!人生如海,危中寻机好比扬帆入海,方知海之大!我们都不喜欢黑夜,但我们喜欢星空;我们都不喜欢危难,但我们可以转为危机,作文600字无论是面对个人命运的危机,还是国家命运的危机,就让我们危中寻机,创造辉煌!2.莫畏浮云遮望眼拨雾,你会看见满天的阳光.——雪莱翅膀若是足够坚硬,雄鹰便开始展翅;水滴若是足够丰富,小溪便开始流淌;心志若是足够坚强灵敏,人便开始前行.于是,伸出双手,拨开漫天的乌云,在黑暗中寻求光明,是下一个道尔顿、下一个安藤百福,亦或是下一个乔利.曾经,乌云笼罩楚汉之地.项羽,那个曾经仰天长啸的西楚霸王,拥有将阿房宫付之灰炬的不可一世,拥有横扫江北的赫赫战功,可最终,垓下的四面楚歌、草木皆兵,虞姬的鲜血染红利剑,过不了这片心的乌云,过不了江东.刘邦之智也许尽在于“愚”.“愚”忍鸿门之宴,“愚”纳敌之降将.他真正懂得眼前只不过是一时阴霾,能够用聪颖去寻求光阴,就能最终夺得天下.就像是衣袖上的污点,项羽沉浸于它的肮脏,任凭它扩散;刘邦设法将它洗净,化为生命的亮点.人生终究不能够完美.乌云遮天之时,是留在大观园中浅吟低唱,用一曲《葬花》来葬魂?还是越束缚,用飞翔来成就人生?约翰?克里斯朵夫给了我答案.命运对克里斯朵夫是残忍的,夺走他的财富,掠走他的爱情,抢走他的健康.挣扎,让他痛苦,却不能够磨灭他的灵魂.在痛苦中,用他的生命,克里斯朵夫谱写着动人乐章,也写出他的顽强.博迪同他,用仅能够眨动的左眼,他与助手配合,最终完成巨着.人生的不完美终究会不会是绊脚石?无需再问.抬头看天,乌云之后躲着阳光.关键在于心空是不是足够开阔,心志是不是足够机敏,你是不是做好了接纳阳光的准备?感叹于先贤的智慧,如果不是明白度过乌云的必要,司马迁不会在接受身心摧残之后.重新站立:韩非不会在受嘲后重新备起;贝多芬不会耳聋后重新高歌;季羡林不会在“牛棚”生活后重新欢笑;道尔顿、安藤百福亦不会成功……莫畏浮云适望眼,精彩在黑暗之后重现.纪伯伦之言时刻在耳:“上帝不会让你的天空永远阴霾.伸出你的手,用智慧之心打开那一片乌云.”不畏浮云遮望眼,拔雾,你我的世界阳光灿烂…… 〔600字高中作文〕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6. 初中第一次读文言文作文600字

自五年级起,我就尝试读古文.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文心雕龙》里的原道篇,《道德经》里面的一些段落,我都能熟背,而一些古诗词、曲读后更是放不下.爱读古文犹如我写书法,读写可以忘形,完全沉醉于快乐之中.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它是凝聚着中华古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读古文,读古诗让我受益匪浅.像诗仙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他的诗豪迈不羁,神气度飞扬.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人读后不禁掩卷长思,唉,家书抵万金.而孔子所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这些话让我在学习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健全人格,如何学习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充分享受人生的充实和快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多少好的散文.《岳阳楼记》是古今传诵的文章,多少人从小背诵,长大后仍然朗朗上口,堪称绝唱.《岳阳楼记》写景时,乌云密布,细雨连绵,人们会伤感悲痛;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会变的喜悦兴奋,沉醉在景色之中,真是妙哉!作者又借古仁人之心,告诫人们要有先忧后乐的情怀,不可忘记国家,时刻怀有爱国之心.每逢自己背诵之时,心中是十分的陶醉而沉醉其中.读古文的另一个收获,就是经常翻字典,数笔画.我真正体会到字典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读古文,背诗词,查字典,才会学习更多的字,才知道有许多字都意会错了,有许多是多音字,还有许多字另有含义.我知道字典里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查字典,让我一生受用无穷.通过学习古文我渐渐懂得一些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背诵,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学习古文,诵读时要抑扬顿挫,有快有慢,要有节奏感.腔调、板眼、感情、气势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是在反复阅读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所以我总结出学习古文要掌握基本知识结构,理解古文的正确意思,多读,熟读.读古文,读诗词、曲的感受,就如同走在山荫小道上,扑面的美景让你目不暇接.曾几何时,我独坐书桌前,手捧一卷古文诗书,把自己融入到千年前的唐风宋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曾几何时,我放飞我的思绪到江南水天连接处,听渔舟唱晚,想那半夜的钟声是否在迎接客船;曾几何时,我也曾想,多读书,学真本领,也要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学习古文、古诗词是最好的精神享受,如同品茶,越品越香.让。

7. 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作文600字急

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在“绿”字前面停下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就在这不经意间,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拿这一首《题李凝幽居》来说吧,这个敲字用的十分传神,正因有了这一个敲字,才更加反映出了当时的夜晚是多么安静,多么清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铺字形象的表现出了秋的夕阳是多么舒缓,轻柔,给人一种画面感,让人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就更是不用说了,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思图,让读者也不禁感到了一股股寒意. 徜徉在古诗的国度里,我不仅体会了炼字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如何来描绘一种意境,这也为我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对于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歌时,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轮圆月,那皎洁的月光环绕着我,仿佛为我笼上了一层薄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时,眼前又出现了另一番情景.婀娜多姿的荷花在红日的映照下更加娇艳,令人无限神往. “明日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稻香,蝉鸣,蛙叫,夏夜……好美,好美. 一首首古诗,带我进入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与语文亲密接触,我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孩子投入到语文的怀抱,汲取着营养.使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让我感受到语文带来的乐趣,更让我领略到国学的博大精深. 语文,它无处不在,或许它本身就是一首诗吧!一首令人百读不厌,其乐无穷的诗.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同时也在细细品味语文这首诗.。

8. 写我与古诗之间的故事作文600字

聆听诗人的声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古诗词的金光.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多少文化的清泉.在文化的清泉中,诗人用他们的才学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有的像镜子,反射出历史的光环;有的像春天的溪流,浇灌出心灵的花朵;有的像大河之水,呈现出壮阔的波澜.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了县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归隐田园而不与世争,开荒南野际而守拙归园田.他,低头锄地耕菊花,抬头菊酿诗酒,对酒当歌,能悠然下千言.此中的真意,也是欲辨已忘言.这就是陶渊明的声音,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号五柳先生,难怪世人都羡慕五柳,能度过那淡泊的年月. 他,“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领略过直奔入海不复回的黄河水,也想像大鹏鸟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寂寞时会把月亮当做朋友月下独酌却对影成三人,想念朋友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遍了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的李白,仕途上经历过严重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那奔放的性格,奔流的人生,奔腾的生活,就好似他笔下的江河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豪迈. 她,声声慢,一剪梅……淡淡的忧伤,“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饱经战乱,家破人亡,身在无能的宋朝,自愧为何不托生男儿,像岳飞一样去保家卫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生的苦水,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回眸历史长河,古代诗人词人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没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一生也取之不尽.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永远是秋夜江上的一轮明月,而李煜的春花秋月不会了.啊,古诗古词,美不胜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古词若流水,共叹人生皆如此.听,那潺潺的声音,永久,永久……。

文言文教学典型案例:语言品味课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每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边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就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的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这是描写瞿塘峡的,瞿塘峡以峭拔险峻而著称.江面最窄处仅数10米,两岸山峰却高达 1000至 1500米.这样的地势你可以想像一下,是不是山峰如同和天连接在一块,江上的小舟如同在地窟里穿行.

全诗如下:

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简单的就是山峰如同和天连接在一块,江上的小舟如同在地窟里穿行

此文已被收录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语文教材中作为课文选讲.又被长春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为课文.

编辑本段教案教学目标  1、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抒发作者对三峡的热爱.

教学步骤  一、导语:  

 1、 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 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03年永远地消失了.可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逝去的三峡神韵.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三峡之秋的?

(2)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并用文中的词语说说每幅画面的特点.

2、学生活动:

(1) 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 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并整理归纳小组意见.

(3) 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三、赏析美点

1、布置任务(投影):

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

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同桌之间相互读给对方听,并相互作出评价.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五、畅所欲言

1、 布置任务(投影)

对比今昔,你更喜欢哪种三峡风光,为什么?

2、 学生活动:

(1) 自言自语.

(2) 个别发言.

3、 教师总结:

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六、布置作业

(一)必做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二)超市作业

1、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在课后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编辑本段方纪个人简介  笔 名: 公羊子、方纪

原 名:冯骥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9-1998.4.29

民 族: 汉族

经历简介  现当代著名作家,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人,1919年生于河北省束鹿县一个农民家庭.著有十几部中长篇和诗歌集,代表作《挥手之间》,记录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方纪原名冯骥 ,在北平读书期间,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并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开始,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做政治宣传工作,1939年到延安,延安时期曾在在中央党校、文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时期,在《冀中导报》工作,参加过土改工作队.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1949年后曾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等职. 1956年春,方纪随长江三峡地质勘查队在长江中上游工作、访,直至同年秋天.这次旅行,他写了《长江行》《到江去》《三峡之秋》等散文.方纪的散文以《挥手之间》(1960年10月)影响较大,其他作品有长诗《大江东去》《不尽长江滚滚来》、评论集《学剑集》等. 1935年在北京大学旁听,1936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参加了农村土改,写下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和土改运动的长篇《老桑树底下的故事》和中篇《不连续的故事》.1956年到西南旅行,写下了歌颂祖国飞跃前进的散文特写集《长江行》.以后他写了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和《大江东去》;发表了短篇《来访者》.1965年出版了散文集《挥手之间》.另外还有文学评论集《学剑集》.中受到残酷迫害,造成严重病残.19年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 1939年从重庆到延安,在《解放日报》社等单位从事编辑和写作.抗战胜利后曾任热河省文联.时,在前线做随军记者.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协天津分会等职.

主要作品简介  《书的梦》

《 画的梦》

《戏的梦》

《夜思》

《悼念李季同志》

《乡里旧闻》

《 同口旧事》

《新年悬旧照》

《报纸的故事》

《亡人逸事》

《芸斋琐谈》

《母亲的记忆》

《青春余梦》

《芸斋梦余》

《猫鼠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三峡之秋》

编辑本段《三峡之秋》扩写  时节已经是秋天了.太阳岛的秋色,是从江边两岸的小草开始显现的.从表面上看是绿油油的,可是掀开上面的一层,就会发现这些小草的根部都是焦**的,在它们脚底的旁边“收容”着一些枯枝烂叶.这时,太阳岛又充满了活力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珠闪耀着,柔和的秋风吹拂着江边两岸的小草,它的表面好象结了一层霜似的,由此小草显得特别鲜绿;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小草闪烁着五彩的阳光,绿色的叶子在露水的“清洗”下没有一丝灰尘.太阳岛又是一片秋天的清新.

中午,水面波光荡漾,太阳的光照耀着文锦江江面,于是他也活泼起来啦!奔腾向南流去,像一条金鳞巨龙,翻滚着,呼啸着.同时太阳把它那耀眼的光芒投向河面上,于是,太阳岛又充满了秋天活泼的气息.

下午,太阳慢慢地坠下山去了,天女撒下了一件红纱衣.把周围的山啊,水啊罩上了一层艳丽的红布.太阳的余辉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似镀上了一层闪闪发亮的江水里,微波荡漾,仿佛天都是在摇晃一样.

夜幕徐徐从天空中垂下来.岸边的各种草虫的鸣叫声,混合在一起,像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曲.点缀江边的灯火,眨着眼,像在如痴如醉地欣赏与品味.微微飘动的光影沉不住气了,索性也随着优美的交响曲轻歌曼舞……

也许由于这里一片旷野,天空的一番景象一目了然.……月亮出来啦!天空中挂上了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的月光.月亮是多么晶莹剔透,多么纯洁,多么明亮,多么美好!举目远眺,皎洁的月光,把江边的小草照得雪亮,像铺了一层白霜.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江面上形成亮闪闪的白波,闪烁着,好象是游龙的银鳞.

这一天,正是中秋.

八年级语文《三峡》说课稿

 根据写作内容或方法上的联系进行整合,可以设计?语言品味课?。选入课文中的文言文,都是语言精美的佳作。诸子散文的气势磅礴,山水游记的清新亮丽,寓言的生动简洁,都令人回味无穷。学习文言文,若不能品味语言的美,文言文教学也就失去了一大半的意义。从语言的赏析角度对课文进行整合,是文言整合教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例如《三峡》、《答谢中书书》都是写山水的美文,在内容与写法上是可以找出许多对比点的;《岳阳楼记》和《满井游记》都是写景的佳作,语言优美而生动,整合在一起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品味古文的语言之美。这些经典的文章,在教学时还可以拿课内与课外的同类文章进行整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提升。例如山东省寿光市王望中学伦凌凤老师设计的语言品味课《寻美小石潭,寄情一水间》就是这一类语文主题学习课例。

 附课例设计:

 寻美小石潭,寄情一水间

 课题类型语言品味课

 教学主题巧用描写,借景抒情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石潭记》

 《语文主题学习从书?山水人生》(八年级下):《泉》《溪水》《鼎湖山听泉》《石涧记》

 设计说明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代表作,文章短小却十分精美,特别是作者对小石潭的描写细致而生动,小石潭的形态、潭水的美妙、周围的环境如在读者眼前,文字优美而情感动人,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一篇佳作。赏读这篇短文,在帮助学生领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让学生学到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特别是水)的手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对于学生观察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这堂课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和思想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从书》中的几篇文章,设计了检查预习?疏通文意?理解情感?赏析写法?写作运用五个环节,以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领略文章描写的自然景物之美,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

 2.赏析写景的方法,拓展阅读,学习写暗抒情的手法。

 课前活动

 1.读准下列字音

 隔篁竹( ) 卷石底以出 ( ) 为坻( ) 为屿( )为嵁( )为岩 参差披拂 (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翕忽 ( ) 斗折蛇行( ) 犬牙差互( )寂寥( ) 悄怆( )( )

 2.解释加点词

 (1)心乐之

 (2)全石以为底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似与游者相乐

 (5)斗折蛇行

 (6)犬牙差互

 (7)以其境过清

 3.试用现代汉语描述《小石潭记》内容。

 课堂活动

 检查预习效果

 1.小组内检查1、2两小题,提出不懂的地方集体讨论。

 2.四个小组推一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小石潭记》课文内容,

 其他四个小组对应点评,集体讨论明确难点语句。

 导入:

 每一处风景都有它的美丽之处,巍巍高山,潺潺细流,一草一木,游鱼飞鸟,我们眼中的自然之景,都可以承载欢悦与悲愁。今天,我们跟随柳宗元,一起寻觅小石潭之美,学习作家们寻美寄情的各种方法。

 学习活动一:诵读课文,欣赏风景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小石潭之美,用?小石潭美在 ,你看, ?说话。例句:小石潭美在造型奇特,你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该活动,师生一起寻美点,明确本文从小石潭的位置、潭的形态、潭水、潭周围的环境气氛几个方面描述。)

 2.启发学生总结写作手法:小石潭石奇水美,环境幽深寂静。作者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说出你的发现。

 (该活动引导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方法:本文写水,突出水的清澈平静,从正面和侧面分别描写。开始的?水尤清冽?是正面描写,第二段以写游鱼、阳光、鱼的影子是侧面描写。除了视觉,还有?如鸣佩环?的听觉享受。)

 学习活动二:品味环境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是美丽的,但在寂静中透着凄寒与寂寞。?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那是一种陶醉于自然的愉悦,?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却随之而来,这种感觉是通过哪些描写体现出来的呢?

 (该活动引导学生品悟自然景物描写中的感情倾向,理解作者期望借助山水之美排遣被贬后的抑郁愤懑之情,虽有暂时的快乐,但心中悲楚不会消失,因而眼中的风景就会带上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小石潭的美也就被渲染上了凄寒之意。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的含义所在。)

 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从书?山水人生》中的《泉》、《溪水》、《鼎湖山听泉》、《石涧记》四篇写水的文章,赏析作者写水的方法以及感彩。

 (学生分小组选择精读一篇,其他略读了解大意,赏析品味,小组内讨论自己的阅读所得,然后在课堂上展示。)

 赏析参考

 《泉》

 1.有几处汩汩作响的清泉。纯净的水顺着弯弯曲曲的狭窄沟渠流入浑浊的河湾。随时可以看到,小鱼成群结队逆流而上,有时静止不动,不停地扇动着鱼翅。(描写了小泉的干净、宁静、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这情。)

 2.?思量着,不禁有些惋惜,不该把泉眼堵死了。然而,我还没浇完一小畦菜的工夫,泉眼就为自己打开了通路,又流出来了。?不屈服哪!?我轻轻地舒了口气。(用拟人手法突出小泉的不屈,表达敬佩之情。)

 3.水坑清澈透明,水底的每个小沙粒都看得一清二楚。水坑中心,泉眼卷着细沙正不停息地喷涌着。看来,这回谁也不能再阻挡它的去路了,它自己已经完全能够冲破一切障碍。它那清凉的水注入了干涸的小溪,小溪像春汛时一样奔流,水流进了草原?(细节描写,拟人化手法,写出喜爱又敬佩之情。)

 《溪水》

 《溪水》是一篇清丽感人的写景美文。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本文语言清新传神,一条溪水被写活了,洋溢着生机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这条小溪流的脉脉温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那颗热爱自然的细腻心灵。

 《鼎湖山听泉》

 1.?冷冷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显得分外清晰,格外悦耳,几句话就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叮咚作响的泉声给山泉增添了无比的魅力。

 2.把山泉比喻成常常绕于膝下的顽皮嬉戏的爱女,足见作家喜爱山泉之情。所以在文中作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的形态,让人领略到了泉的神韵。

 3.山间林密,泉隐其中的特点,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4.深夜寂静空灵的树林中传来是柔曼的、清脆的、厚重的、雄浑的泉声,象是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赋予了山泉强烈的旋律节奏美,音乐感很强,连用四个排比句式,具体描绘泉鸣?层次?,句式长,音节缓,读来盘旋幽长,如琴声在山谷间回荡。

 《石涧记》

 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文中所写石涧很有特点:?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连用六个?若? 字,比喻形象生动,比喻之外、,又生联想。这段文字,使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出情味来,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丽、明朗的。而?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这两句话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既陶醉于美景,又有难言的哀怨。

 课后活动

 以水为内容写一段环境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一定的情感。

作者: 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山峡》的翻译,不是郦道元的《三峡》!!

  一、教材的处理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2.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②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③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让学生明白: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

 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高峡出平湖"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这一环节很重要,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五、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积累描写三峡的诗句品味描写三峡的美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三峡之内,每到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是一番景象。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之秋》读后感

阁夜

作者: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三峡之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峡之秋》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一篇描写三峡的文章,名为《三峡之秋》。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景色,从早晨一直到夜晚,每个时间段都描写了不同的事物.如果早晨的露水、橘柚树,中午披着金甲的群峰,像金鳞巨蟒的长江;下午两岸峭壁的倒影、平静的长江;夜晚的渔火、灯标、驳船。把三峡一天的秋景都描绘出来了,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中午的长江像一长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了金鳞巨蟒,一个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长江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这一篇写景的文章,我得到了启示:描写景物的作文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生动、形象的刻画一些细节,这样的作文才能称得上是一篇“有骨有肉”的美文。

《三峡之秋》读后感 篇2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其中峡谷段合长90千米。这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吸引了中外游者和文人墨客。方纪中秋游三峡,思绪飘飞,写下了一篇美文——《三峡之秋》。

初入三峡,就被其“成熟的气息”感染了。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一香,让人不由一爱一上了三峡的.秋,于是静静地感受着三峡成熟的秋的气息。

早晨,橘树柚树上露水像“洁白的霜”,阳光照耀“露水消逝”,橘树柚树“绿叶金实”,其亮丽的色彩鲜明地让人感觉到三峡秋天的早晨是明丽的。中午,“群峰”像武士一样披上了金甲,“阳光”像顽皮的小孩一样在水面跳跃,长江变成了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我们不觉感受到了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气息。下午,青色透明的雾中峭壁的倒影涌一向江心,江水“平静而轻缓地流淌”,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三峡黄昏朦胧而透明,让我们喜不自胜。在这样的夜晚,欣赏着沉沉欲睡的江水、墨一般黑的山、如瀑布似素锦的月光,让人不禁赞叹三峡宁静神秘的秋夜。山高谷深,青光朦胧,墨山遮云:倾倒江心,唤一起人们绵绵的情思:怪不得,原来这是中秋的月色!

三峡之秋,四季不同,时时变幻,引人遐思。方纪于中秋走进三峡,文思泉一涌,挥笔而就《三峡之秋》。这充满色彩的三峡,这美伦美奂的秋景引出作者多少对人对事的追忆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