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6作文《我家乡的名人》家乡要徐州的 急急急啊..现在就要啊!!!

2.美丽故乡:在你的家乡,有哪些历史名人,历史古迹,流传着哪些历史故事?搜集整理一下,开学后与同学分享。

3.家乡名人的著作

4.介绍家乡的名人作文

5.我家乡的名人

6.围绕南通名人写作文

家乡名人介绍_家乡名人

我的家乡在重庆,初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我们所学的历史人物除了近代的,没有一个是重庆人。

当时我就很纳闷,为什么重庆古时候没啥名人呢?难道是离中原地区太过于偏远?直到我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才知道重庆历史上名人还是很多的。

首先就是十大开国元帅重庆占了两个。

一个是重庆开县的刘伯承,以前小学课本里面有一篇课文介绍过刘伯承,说他眼角中枪了去做手术,结果因为离脑子太近他拒绝使用麻药,硬生生地抗下了整个手术的全部过程,巴蜀男儿都是好样的。

当时虽然看过这篇文章,但是文章却没有介绍刘伯承是哪的人,所以一直到现在我才弄清楚他是我们重庆人。

第二个就是重庆开县的聂荣臻了,同样是十大元帅之一。

除了开国元帅刘伯承和聂荣臻,重庆历史上还出现过唯一一位被正史记载的巾帼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是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的女将。

作为唯一一位被正史记载的巾帼英雄,秦良玉也被许多人陈赞,爱国将领冯玉祥更是说说:“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

还有一位虽然不是很出名,但是司马迁曾在《史记》里面提到过的——寡妇巴清。

她是战国末期的女商业家,秦始皇地宫里面大量的水银,根据《史记》记载,大多用的是寡妇巴清的。

其实没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名人,但是我们并不一定都了解他们。

当你查阅了资料后,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我生活的地方有这么多的名人,只是我以前一直没有发现他们而已。

了解他们也是自己对自己家乡的一种归属感吧!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6作文《我家乡的名人》家乡要徐州的 急急急啊..现在就要啊!!!

说起名人,大家肯定一点也不陌生,刘翔、姚明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大名人。但是说起咱们家乡的名人,那就不得不提到演员侯勇了。

侯勇,1967年2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他是家里的长子,之后在青口小学和赣榆中学上学。中学毕业后,侯勇被分配到肉联厂工作,由于他肯吃苦耐劳,很快成为了技术骨干。1987年,20岁的侯勇跟一名高中同学去报考江苏省戏剧学院,结果同学没考上,他却考上了话剧表演专业。毕业后被推荐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工作,成为话剧团的一名演员。

他的演技十分出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参演**《冲出亚马逊》中崭露头角

。他参演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民义》受到一致好评。

因在《大染坊》的精彩中演出,获得2004第22届中国电视剧男演员奖,第2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三项大奖。

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塑造了多个硬汉形象,他曾一年365天拍摄七部分别为五十多集的电视剧,夜以继日奔波在片场剧组中,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他的坚持和努力终有回报,荣获了多个奖项,其中主要成就有:中国**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中国长春**节最佳男主角奖。

作为侯勇老乡的我,深感自豪与骄傲,他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拼搏,终于成为中国著名的演员。

美丽故乡:在你的家乡,有哪些历史名人,历史古迹,流传着哪些历史故事?搜集整理一下,开学后与同学分享。

1)、彭祖

徐州古称彭城,肇源于彭祖。彭祖是黄帝的后裔。他是著名的老寿星,活了八百岁(按当时的计算方法,现在的年岁计算应该是200年,但据考差不多是120几岁)。善于导引气功养生,饮食及房中术。因善于烹调,被称为我国的烹饪鼻祖,是名副其实的我国的第一位厨师。据说他因烹调雉羹(鸡汤),进奉给尧帝受封而建立起大彭氏国。在徐州有大江南北的各种风味小吃,徐州人喜欢吃、会吃亦是受其影响。徐州美食很多,彭祖当称是第一位美食家。鼈汁狗肉、明帝捆香蹄都有着历史渊源。寻找彭祖的遗迹:市南郊有占地520亩的公园,命名为彭园,内有汉白玉石雕彭祖像,建有彭祖祠和大彭阁,成为海外彭氏后裔来徐寻根祭祖的活动场所。每年海外华侨,遍布中原的彭氏后裔纷纷前来徐州寻根、祭祖。一些徐州人也自恃彭祖儿女。

(2)、刘邦

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汉高祖的故乡,其出生颇有神话色彩,传说汉高祖之母避雨于桥遏龙而孕,其受娠地龙雾桥就在今天丰县城东北的梁楼村。汉高祖儿时避乱迁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户。故当地有“丰生沛养汉高祖”的说法。

汉高祖在三十岁时,在沛县治东一里的泗水上岸上担任分管治安的泗水亭长。八年的亭长生涯对汉高祖意义重大,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批人,这些人在他后来的政治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9月,汉高祖在泗水河畔宣誓起义。此后,汉高祖的势力不断壮大,经过八年的战争,抗暴秦、诛逆楚,终于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高祖十年,汉高祖亲征平叛而归,途经沛县故里,在沛宫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还挑选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组成合唱团,以助酒兴。酒酣之时,汉高祖击筑高歌,自赋诗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儿童亦随之唱和。歌罢,高祖挥剑起舞,万分伤感。对沛县父老说:游子思故乡,我虽定都长安,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要回归故里。

高祖离沛后,沛人为显扬帝威,请金石良匠将《大风歌》摹刻上石,并筑百尺高台,立碑于台上。《大风歌》碑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书,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

(3)、项羽与戏马台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公元前209年起兵吴中,联合义军,翦灭暴秦。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在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其像成于1987年夏,高285厘米,顶盔贯甲,足踏岩石,迎风而立,显得十分矜持、威严、刚愎、剽悍。

戏马台,是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

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硅书院、耸翠山房、碑亭记等。

(4)、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徐州沛县)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以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绝大部分已亡佚。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又有《五经通义》,亦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一卷。

刘向整理了《战国策》。刘向为《战国策》一书命名,也同时为那段纷纭复杂、多姿多的历史命了名——“战国”的名称由此而来,这也可看做是刘向编校《战国策》的额外收获吧。

(5)、张道陵

张道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宗教首领、天师道创始人、教主。本名陵。沛国丰(今属徐州)人。曾为江州令,后客居蜀中,学道于鹤鸣山中,作道书二十四篇,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聚徒传道。受其道者,出米五斗,其道称“五斗米道”,时人指其徒为“米贼”。卒后产衡、孙鲁等世世为教主,被后道家奉为“张天师”,其道又称“天师道”。

(6)、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7)、李煜

李煜(937-8) 名从嘉,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李璟的第六子,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南唐后主。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降宋。宋太祖封为违命侯。与其父李璟皆工诗词书画,其词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神秀。后服宋太宗所赐牵机药而卒。史称为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千古词宗。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相见欢》等。

李煜的生平是命运的捉弄,他是个文人,却不懂政治。一曲《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千古绝唱。

(8)、苏东坡

徐州市区庆云桥东,故黄河南岸大堤上,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高楼,歇山抱厦,光彩熠熠,这便是新修复的黄楼。

历史上的黄楼,是900年前徐州知州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熙宁十年(1011年)四月,苏东坡由密州(山东诸城)调任徐州知州。苏轼在徐州一年又十一月,为徐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也写下了许多描绘徐州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苏轼到达徐州不过三个月,黄河泛滥,大水逼到徐州。苏轼亲荷畚锸,布衣草屦,结庐城土,过家不入。在他的组织、指挥和影响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避免了大水灌城的惨祸。苏轼“以身帅之,长城存亡”而战胜洪水的壮举,受到朝廷的奖谕,也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与敬重。苏轼为了防止大水对徐州的威胁,一方面筑堤固岸,一方面加高城楼,元丰元年二月,动工在城东门档水要冲处建造了二层高楼,因为“水受制于土”,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含有“土实胜水”的意义。九月九日重阳节,苏轼大宴宾客,举行典礼,奏乐庆贺黄楼落成,他高兴地写下《九月黄楼作》一诗留作纪念。从此黄楼成为徐州富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

除黄楼外,徐州还留有许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古迹和动人的传说,有同样是治水工程的云龙湖苏堤;东坡酒醉而卧,如今刻满诗词题赋的“东坡石床”;苏轼与云龙山隐士张山人共饮抒怀的放鹤亭;得名于苏轼《快哉此风赋》的快哉亭;黄河故道中的“显红岛”,传说是“苏姑娘舍身跳水,红妆现于黄水”而来(意思是:洪水即将淹没城池,千钧一发,富豪乡绅欲逃,老百姓跟着逃跑,有巫士说要祭祀海神,征女子一人,苏东坡在徐州的义妹便纵身跃入水中不见踪影,只留身上红绸漂于水面。水即时退去数尺。纪念之修岛寄托思念)。所有这些,无不寄托了徐州人民对苏东坡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9)、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少师事曾巩,绝意仕进。后曾为徐州教授、太学博士等。工诗、文、词,尤以诗歌创作为世所推重。其诗以杜甫为宗,与黄庭坚并称。著有诗文集《后山集》及《后山谈丛》、《后山诗话》。

(10)、乾隆

乾隆执政六十年,共到徐州四次,都是南巡途中路过而逗留的。主要目的是“阅河”,即实地考察黄河水情和徐州的河防工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弘历乘船北上,弃舟登陆徐州。时值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随驾大臣曾劝皇帝不必亲到徐州,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在《灾馀》诗中写道:“灾馀疠必行,古人言之矣,将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关民瘐,宁忍夏避此”。乾隆皇帝此“民瘐”为重,不避瘟疫而亲临灾区,不能不说是一种勤政抚民的表现。

在这次视察以后,乾隆指示地方兴建行宫,以便再来徐州时居住方便。乾隆行宫位于风景秀丽的云龙山脚下,乾隆对行宫非常满意,亲自为行宫撰写了两副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乾隆行宫的建筑在清末以后,大多因已毁,现存有大殿和东西配房各三楹坐落于云龙山脚下(徐州博物馆旁)。如今这座昔日的帝王行宫已成为社会教育和民众场所。

(11)、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室名师牛堂,徐州市人。生前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13岁师从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事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解放后,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可染先生的山水画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

艺术特色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捉住人们的感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调。

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独特的风格,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无疑地,李可染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从1943年开始李可染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有一种变革,提倡新国画。于是1954年后他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李可染有着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12)、马可

马可(1918-16)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7年后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16年7月27日音乐家马可逝世。

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傧仪用曲

家乡名人的著作

历史名人: 廉颇 山东德州陵县人,汉族,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德州陵县神头镇人,一说山东惠民人,有误)人。性诙谐幽默,善辞赋,武帝时大臣、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程绍(明1557-1639),字公业,明工部尚书,德州市德城区人。程绍为人严峻耿直,沉静稳重,雄才大略,蔑视权贵,亢直敢言,不徇私情,遇事果断,不以难易而回避屈服。

田雯,一代文宗,字纶霞,济南府德州人(今德州市德城区吕家街人)。官至户部左侍郎,世称田侍郎。田雯居官职任心强,政绩卓著,关心民疾,兴利除弊,受到人们的敬仰。其居官从政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他学识广博,著述丰富,《古欢堂集》十二卷、《黔书》上下二卷、《长河志籍考》十卷、《幼学编》四卷和《诗传全体备义》等。乾隆三十七年(1772)收入《四库全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管辂(公元210—256年),字公明,三国时期魏国术士平原郡(今德州平原县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卜卦观相的人奉为祖师。管辂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周易通灵诀》2卷、《周易通灵要诀》1卷、《破躁经》1卷、《占箕》1卷,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死后葬于平原城西南周寨村西、尚庙附近。旧志记载有墓,今已不存。

刘峻(462—521),字孝标,今德州平原县人。南朝梁学者,文学家。曾注《世说新语》,引证详确,为世所重,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辑有《刘户曹辑》。

祢衡(173-198)字正平,东汉末名士,文学家。平原郡人(今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幼聪敏好学;成年后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甚受北海太守孔融赏识,说他“其才十倍于我”有恃才傲物、善辩好胜、不畏权势的性格。祢衡著作原有两卷,已失传。后世见到的仅《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子碑》、《鹦鹉赋》等四篇文章。

邢侗(1551-1612)字子愿,号知吾,来禽济源山主,晚号方山道民,临邑镇邢柳行村人。幼颖慧,七岁能作擘窠大书。善书、诗、画。尤以书法名世。朝人购邢书,“与黄金同价”。其名与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同称明末四大书家。与董其昌又称南董北邢。墨迹为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及上海、苏州、西安、四川、沈阳、承德避暑山庄所收藏;日本也有收存。山东历史博物馆藏有其著作与画品;著作有《来禽馆集》29卷,《南官县志》,《武定州志》15卷,《临邑县志》16卷。其中《武定州志》被方志家誉为名志。刻有《来禽馆帖》,其中以《十七帖》《澄清堂帖》最著名。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德州临邑东北)。孟郊早年生活贫困,以他为“清奇僻苦主”。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游子吟》是其代表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葛守礼、明朝德州临邑县人。出身农家,自幼贫而好学。1558年,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授彰德推官。时有长久未决冤狱,礼一审即破。世宗爱其才,授职镇守山海山。赴任后增补关法,力除积弊,不久迁兵部主事。后来,升迁为南京礼部尚书。隆庆元年,明穆宗重新起用葛守礼,任他为户部尚书。葛守礼洞察时局,针砭时弊,竭力反对当时的“一条鞭法”及“一串铃法”。万历三年(1575年),葛守礼告老还乡。明神宗下诏,加授葛守礼太子太保封号。万历六年(1578年),一代名臣葛守礼与世长辞,帝赠太子太保,谥号端肃。

历史古迹: 苏禄王墓、禹城禹王亭颜真卿书《东方先生画赞碑》、夏津点将台泰山奶奶庙、平原文昌阁、临邑邢侗公园、平原千佛塔、齐河时传祥纪念馆、庆云海岛金山寺。

历史故事: 刘关张桃园结义、东方朔智勇故事、颜真卿为官佚事等

介绍家乡的名人作文

莆田家乡名人的著作

方元俞,字仲钦,号钦之,莆田人,清顺治间岁贡生。其《梅寺钟声》云:

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峰别有上方天。

离离欲送风光落,点点曾添露草鲜。

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觉梦唤沉眠。

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释氏贤。

黄彬,字重侯,号愧野,莆田人,清雍正间岁贡生,官福建永春州训导,著有《介石轩集》,其同题诗云:

上方脉脉送钟鸣,唤醒人间第一声。

响逐东山催晓箭,梦回斜月破残更。

楼高恍听鲸鲵发,籁静惟闻律吕生。

七百年来传逸韵,悠悠远播锦江城。

游潜,清末民初莆田人,其同题诗云:

梅峰寺古峙峥嵘,百八钟声向晓鸣。

陌上曙光鸡唱后,东南廿里遍闻声。

我家乡的名人

每一个地方都有名人,而我们春城也有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聂耳。聂耳不仅是一位爱国人士,还是一位一生都在报效祖国人士。正是因为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怀,使他创作了激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初,聂耳听说电通影片公司正筹备拍摄影片“风云儿女”,影片内容是号召青年起来抗战,与民众结合。故事是由田汉写的,后胃田汉被捕入狱前危急仓促,主题歌词不达意写在一张包香锡纸的衬底上。聂耳知道此事后,立即跑去找夏衍,主动要求为主题歌谱曲。他从夏衍手中夺过歌词,一看题目是“义勇军进行曲”,激动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他以极大的热情彻底不眠地投入了创作,那充满爱国的歌词使他热血沸腾,脑海中闪现出一个画面: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中华民族的战场上,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铸成了钢铁长城,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一幅幅画面化成了一个个动人有力的音符﹗他用小号响亮的音调作为歌曲的前奏,像是吹起了进军号角。他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交稿征求意见,准备进一步修改。

1935年5月1日,“中华日报”发表了这首歌,影片“风云儿女”首映,主题歌立即传遍全国,成为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国。1949年9月27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著名画家徐悲鸿首先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提案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这首歌为正式国歌。

聂耳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他创作的音乐情感朴实无华,真诚而凝重,是心泉中流淌出来的,动人心弦使人产生共鸣。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体育健儿夺得冠军,听到赛志上响起国歌声的时候,我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围绕南通名人写作文

我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在江西,出自江西的名人很多,有现代的方志敏、李瑞清,更有古代的文天祥、陶渊明……在这些名人中我最敬佩的要属欧阳修了!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王安石、曾巩、苏辙等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我最喜欢的是他著名的《秋声赋》,他运用各种修辞,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异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以听闻。

欧阳修曾被贬为滁州太守,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了便于他观山,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前去祝贺,给亭子取名“醉翁亭”,并写下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大家十分赞扬,却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让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去看山。欧阳修一看,恍然大悟,于是将开头的34个字换为“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如此一改,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曾替人写过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派人骑快马将稿追回。来人接过稿,很是奇怪:这不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才发现,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句中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变,但读起来语气变得舒缓,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欧阳修,一个为人正直、富有才华的人,他给世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财富。在我心中,欧阳修不是凡人,他是个无落凡尘的嫡仙人……

1. 关于南通的名人写一篇作文

南通的名人 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

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

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

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

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沈寿 二十世纪初叶,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

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

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

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侯,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

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

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绍兴人,后居苏州。

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

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

清 *** 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

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

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一九一四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

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

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

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

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匀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 “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清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

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

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

2. 写南通名人的作文

南通名人作文

奥运火炬手——陈进 五月的海安县轰动了,原来大公镇的农民陈进作为火炬手参加了奥运火炬在南通的传递。 星期天,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去访了陈伯伯。走进他的家门,眼前哪里是一个农家小院啊,简直就是一个简易的运动训练场。几根皮筋套在树上做成了拉力器,旁边是旧衣服缝制的沙袋,门前还有练习臂力和腰力的大石磙。 我们在“训练场”中间找了块空地坐了下来,听陈伯伯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陈伯伯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从家跑到海安县城,再跑回来。有一次出发时感觉还好,但从海安返回的路上,他感觉头昏昏沉沉的,两条腿好像灌了铅似的,每迈一步都很吃力,再后来就没了知觉,倒在路边。幸亏被进城的邻居看见了。回家后他整整躺了半天一夜,不能动弹。第二天早上,他一醒来又穿上运动鞋。伯母劝他好好在家休息,他却说:“跑马拉松没点韧劲是不行的。” 凭借顽强的毅力与坚持不懈的苦练,陈伯伯从乡间小道跑上了马拉松赛场。他多次参加大型长跑比赛,获得了很多奖牌。尤其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上,他一举获得中年组1500米银牌和5000米铜牌。 如今,我们都称他为“田野里跑出的千里马”。

3. 求一篇关于南通名人600字转为作文,别太深奥

张謇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

2 沈寿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有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3 李方膺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虬仲,一字秋池,号睛江,乳名龙角,他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侧身于“扬州八怪”之列?。

4 韩紫石韩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国钧、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省海安镇(原隶泰县)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业绩颇丰,家乡群众均以“韩三爹”,“紫石”称之,表示尊敬。

在北洋军阀时期,他与南通的张謇,位高望重,同被誉为苏北的两大名贤。

5 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代状元,实业家,立宪派著名人物。他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 沈寿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有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

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7 *** *** ——(1910-1988),南通市人。民国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师 范读书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教育,积极参加,多次深入到工人、农民、市民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8 曹顶曹顶(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场人。

盐民出身,有膂力,胆略过人,曾受雇作船工运盐,后于通州城内一面店干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愤于倭寇骚扰虏掠,毅然应募入伍,随即参加江上阻击,大败倭寇,首立战功。

9 白毓昆白毓昆(1868-1911),号铣玉,字雅雨。

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岁中秀才后,入江阴南菁书院,专攻地理学。

10 顾民元顾民元(1912-1941),字弥愚,南通市城区人。

顾民元在南通中学求学期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受其影响,在恽代英弟恽子强的帮助下,与通州师范学生 *** 等组织“革命青年社”,阅读《 *** 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抛弃曾一度接受过的无 *** 主义,转而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4. 家乡南通名人作文

李方膺李方膺(1695~1755)清代诗画家。

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乳名龙角。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闵乃本闵乃本江苏如皋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

198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人工晶体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改进了浸蚀法,使能显示近于平行晶面的位错,澄清了体心立方难熔金属中的位错组态;利用光弹方法首次观察到螺位错并给出了成像规律;提出了晶体生长的层错、孪晶等缺陷机制,发展了非完整晶体的生长动力学。用实验观察研究了界面失稳、胞状界面的演化、枝晶、分形的形成过程。

提出了周期、准周期微米超晶格的声学效应、光学效应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理论,开拓了通过控制微米级微结构来研究新材料、新器件的领域著名人物近代 清代画家、诗人 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 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晚清君主立宪派领袖 张謇 曾任江苏省 韩紫石 民初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教育家、慈善家 易作霖现代 艺术家、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闵乃本 中国计算机科学先驱,德籍华裔 闵乃大 表演艺术家 赵丹 书画家 范曾、康戎、袁运甫、袁运生、范杨 王个簃、康平 著名作家 朱千华、黄蓓佳、苏枕书(原名瞿艳丹) 军警国际著名刑侦专家 李昌钰 原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 发改副任: 李盛霖 建设副长:黄 卫 农业副长: 刘 坚 高检院长: 曹建明 *** 中央政治局委员,委员 顾秀莲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妇联 *** 上将中央委员、解放军参谋部总参谋长 张佑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吉佩定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文:名人张蹇、他本是清末状元,然而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他从一个传统文人转而去从事实业救国。放弃看得见摸得着的仕宦之路,去做这样的角色变换,背后的风险,可不是谁都愿意担的,然而他做了。

爱国之心切,断腕之魄力,由此可见!南通的近代化进程,几乎是在张蹇一己之力的推动下,一步一步走来。他的发展思路是 ——“父实业,母教育”。

作为经济基础的实业,是张骞最早着手创办的,从大生纱厂开始,先后共建了四座纺织厂,形成“大生系”。关于这个集团的由盛而衰,成败得失,专门的研究者估计可以另出一篇很深入的论文,这里不多说。

我们看看在实业发展之后,这个城市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对南通影响极为深远的,是“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

张蹇的城市规划中,通州城为商业生活区,唐家闸为工业区,天生港为港口区,狼山为风景区。这么科学的分布,直到今天依然是不落伍的。

与之紧密相关的交通方面,陆续修筑了一城三镇之间相通的公路,而且由于规划合理,其线路走向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很庆幸,南通的城市骨架那时就搭好了,换到现在,规划工程一茬一换,没准就是欣欣向荣一片工地的景象。

张蹇留给南通的,还有若干项第一,比如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个中国人创办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气象台,等等。硬件有了,自然是考虑软件。

他所请进来的人物,可谓大腕云集,比如胡适的老师、美国哲学大师杜威,请他来讲学;京剧名家梅兰芳, 请他来更俗剧场演出;刺绣大师沈寿,请她来主持女工传习所。名人效应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这些文教方面多方位的大手笔,估计当年忙坏了不少老记们。

然而,盛况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伟大的灵魂:他的眼光,远远超越了企业的经营,而在于通过全面的探索与实践,去奠定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和精神气质。这一点上,张蹇与近代无锡民族资本的人自为战是有区别的。

那么,在这个城市脱胎换骨的过程中,南通老百姓收获了什么?简单说,是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虽然我没有统计数据的支持,但是我知道,即使是张蹇去世之后,南通一度有些衰落,祖母的父亲却依然可以通过汽车行维持还说得过去的生计。

因为,张蹇生前发展的公路交通,成为这一行得以生存的空间。

5. 六年级习作六写家乡名人的 要是南通

茶与"茶圣"陆羽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代宗时,赴湖州任刺史的李季卿在风景绮丽的扬州地界,与茶圣陆羽不期而遇。李季卿早已听说陆羽的大名,与陆羽一见如故,言谈甚欢,李季卿在吃饭前就提议:“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现在我们又能取到名闻天下的南零绝品之水,二妙结合,千载一遇,且不可错失良机!"于是李季卿又派一名军士,架着船,拿着一个瓶子,,去取扬子江心南零之水。不一会儿,水取回来了。陆羽用勺子舀动瓶口之水说:“这虽是江水,但不是南零之水,好像是岸边之水。”取水的将士说:“我亲自架舟深入南零取得此水,有好几百人亲眼看见,不敢欺骗大人。”陆羽听罢,一声未吭,只是将瓶里水往盘中倒,剩下半瓶时,陆羽让人赶快停止,说:“从这儿开始才是南零的水啊!”取水的将士听了此话后大惊失色,跪地求饶说:“我取了南零水架舟回来,舟荡覆半,见水太少,就舀了一些岸边水把瓶装满,先生居然能够识之,真乃神人也。”。

6.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名人的作文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 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对于南通来说,张謇是一段绕不开的历史,是一个忘不了的人物,是他将南通造成‘模范县’、'中国近代第一城‘,是他在世纪初开创了南通长达30年的黄金时代。

1903年4月,张謇创办了通州市范专科学校并亲任校长。此后,一直朝着普及国民教育的目标前进。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以紧紧联系在一起。

7. 写一位家乡的名人

家乡的名人

他是我家乡的名人,他出身于1853年5月25日到1926年7月17日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他就是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穿袱扁惶壮耗憋同铂括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张謇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为你感到自豪。

8. 谁能帮我找一篇关于南通沈寿的作文 有简介事迹的 很急很急 大家帮帮

沈寿艺术馆南通沈寿艺术馆于1992年5月18日在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旧址的基础上成立。

系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通沈寿艺术馆隶属南通市旅游局。

下设:馆长室、设计室、财务科、安全保卫科、档案室、卖品部。沈寿艺术馆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事业编制10人,现有在编人员6人。

其中,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人,艺术美术师1人,会计师1人。南通市沈寿艺术馆收藏了一批刺绣艺术精品,主要有:明清时代的民间刺绣,沈寿及其嫡传弟子的珍贵刺绣作品。

品种繁多:有平绣、盘片绣、双面绣、打籽绣、彩锦绣、乱针绣。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翎毛、飞禽走兽。

一楼:接待室、卖品部、多功能展厅二楼主展厅:(陈列沈寿及弟子的刺绣精品)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沈寿艺术馆先后在日本、德国、及、北京等地举办刺绣艺术展览,并现场刺绣表演、深受当场从士的欢迎,沈绣作品也为国际、国内人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