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2.高分求 二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 下册

3.北师大数学二年级农家小院教案

4.铅笔有多长优秀公开课

5.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6.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拨一拨》课件三篇

7.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手写板

《一分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时、分、;内容《一分有多长》,也就是认识秒;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教学准备:课件、实物钟表、秒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2、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一分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中的第二个内容《一分有多长》,也就是认识秒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掌握分与秒的关系,知道1分=60秒。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与秒的关系,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知道分与秒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实物钟表、秒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2、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大还是小?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学到什么新的数学知识呢?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秒针,并能感受1分的长短;2、记录自己一分内能做的事)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1、一分钟有多长(1)认识秒针。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看一看说一说仔细看课本77页的看一看,说一说。思考交流:在钟面上指出时针、分针、秒针,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区分它们的?(1分钟以后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生1: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秒针,另外一根是分针。生2:时针走的最慢,秒针走的最快,分针走的不快不慢。)(2)观察秒针。A: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秒针是怎样走的?(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生1:是一格一格走的,走一小格是一秒。并且有滴嗒滴嗒响。(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师:是啊,秒针嘀嗒一声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一次。“嘀嗒!”那我们还可以用别的什么方法来记住一秒钟吗?(小组讨论)B:我们还可以用拍一次手记住一秒,现在老师拍,大家猜猜是几秒。(拍五次)(跺一下脚、甩一下头等等)钟面上走的最快的是秒针,它可以记录比一分钟还要短的时间。C:你能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1秒、5秒、30秒吗?(学生操作。)(3)分与秒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数一数,填一填:根据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请大家看钟面,轻声的数一数秒针一圈走过几小格?你发现了什么?1分=_____秒交流:师:你发现了什么?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师: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远呢?生:分针走一小格,所以一分等于60秒。师:是啊!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师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1分=60秒)师:请大家把它读一遍。2、一分能干什么呢?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一分钟,那么一分钟能干什么呢?(1)、组织1分钟的集体体验活动:数心跳。教师指导学生数心跳的方法: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按住这个地方,你感觉到它在动吗?(师走到学生中间边说边示范)生:感觉到了。师;跳动的地方就是脉搏,都找到了吗?没找到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忙。(师帮助个别没找到的学生)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你数一数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师用秒表计时。)师:谁来告诉大家一分钟他的脉膊跳动多少次?(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这个年龄脉膊一分钟跳动一般在70——90左右,如果心情紧张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脉搏跳动会加快。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时间,自己再算一算。2、计时一分钟全体同学数一数自己脉搏,汇报自己一分钟心跳的次数。3、教师小结。(二)、组织1分钟的自选体验活动。1、教师准备题卡:画画、读故事、背口诀、口算、写字、数数或写数,学生从中任选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计时一分钟看看自己在1分钟能完成多少?师:请同学们在老师准备的几个活动项目中选择一项你最喜欢的活动,看一看你一分钟里能干什么?(口算、古诗、画太阳、背口诀、写汉字)师:大家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我们就听时间裁判的指挥。时间裁判:开始----停。2、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完成的情况,再在全班汇报。师:请大家迅速统计你的完成情况。师:谁来汇报一下?生1:我1分做了16道口算。生2:我1分大约读5遍古诗生3:我一分大约画了16个太阳生4:我一分钟背了2遍口诀。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一分钟能做许多事情。)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在一分钟里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真为你们骄傲!3、资料展示(课件展示,师相应进行解说)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点小资料,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世界上一分钟的威力吧:(1)世界上最快的飞机1分大约可以飞行15600米,相当于大概1500个教室长。(2)地球上平均每一秒生下4个小孩,一分240个。(3)一分,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4)铅笔厂一分钟可生产1600枝铅笔。师:一分能干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可不能小看它,一定要珍惜每一分。三、拓展思维:估一估1分钟的长短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吗?师计时,学生活动,记录下数据,在全班交流。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我慢慢的数到60下,估计就是一分了。生2:我是用写字的方法,我写了25个字估计要一分钟。四、当堂检测: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了1分钟,了解了1分钟,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请看题。出示:(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2)跳绳20下用()秒(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4)夏天午睡大约1()(5)小芳吃饭大约要25()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感受实际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德 育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长度单位的由来

 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小朋友们,喜欢当警察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当警察的机会,请看(播放录像)。在作案现场,黑猫警长发现了小象的脚印,究竟是哪一只小象干的坏事呢?咦,警长拿着尺子准备做什么呢?

 测量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测量脚印的长度呢?从哪里开始量,量到哪里呢?测量时要特别注意什么?我们一起来量一量。(课件演示)这个脚印的长是—10厘米。

 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来表示,谁知道?

 二、猜一猜,认识分米

 1.认识分米

 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d的写法和汉语拼音小写“的”的写法一样,小朋友一边读一边书空。(贴出:分米dm)

 2.理解1分米=10厘米

 刚才我们量出了这个脚印的长度是几厘米?(板书: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可以说1分米就等于10厘米。(板书:=)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你带大家齐读一遍。(板书:1dm=10cm)。

 3.感受1分米

 (1)在尺子上找1分米

 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在尺子上,从0刻度到10这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现在请小朋友拿出尺子,左手轻轻的抓住0刻度,右手再轻轻的抓住10,认真的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把它记住,记住没有?那么尺子上除了这段的长度是1分米之外,还有哪段长度同样也是1分米呢?谁来说?

 师:其他同学找到了没有?找到了就和同桌一起说一说吧。

 (2)感受1分米有多长

 学生估计:猜一猜这根吸管大约有多少厘米?

 学生测量:大家猜的都不一样,现在请你们拿出文具盒里的吸管,动手量一量。看看谁猜得最准?

 (3)在生活中找1分米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的?(师生交流)

 4.测量脚印

 (1)测量脚印长度

 师:现在你们想不想知道谁是偷吃红土的小偷?在你们的抽屉里有小象们的脚印,请你拿出来,量一量。看看谁是小偷?(小象嘟嘟)

 (2)渗透科学知识

 你们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需要补充含有铜和盐的矿物质)

 (3)进行品德教育

 我们能不能像嘟嘟学习呀?偷东西是可耻的行为,要得到想要的东西,就

 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劳而获是要不得的。

 三、议一议,理解进率

 1.抓住了小偷,黑猫警长可开心了,听,录音:哈哈,小朋友们的本领可

 真大,抓住了偷吃红土的坏家伙,还和分米交上了朋友,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三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想一想,这三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先来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谁愿意把米和分米的关系在说一说?(板书:1米=10分米)你会用字母来表示吗?(1m=10dm)齐读。

 四、数一数,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真不错,听,黑猫警长也表扬你们了。录音:小朋友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三个长度单位之间的秘密,现在,让我来考考你们,瞧,这是小象飞飞写字用的铅笔,你们知道这枝铅笔有多长吗?

 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米、整分米和整厘米准确的表示出这枝铅笔的长度呢?为什么?(多出了3个小格),

 2.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情况,这时候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知道它是谁吗?(毫米)你怎么知道?

 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小朋友一边读一边书空。(出示:毫米mm,并贴在黑板上。)

 3.理解1厘米=10毫米

 1毫米有多长呢?(尺子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

 你们能在尺子上先找出一个1厘米吗?你找的是……其他同学找好没有?现在睁大眼睛,认真的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

 老师也选了两个数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数一数。通过刚才的数格子活动,你发现了什么?你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一样,小小数学家们,快将自己的发现齐读两遍,(板书:1厘米=10毫米)你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1cm=10mm),齐读。

 4.测量铅笔

 (1)测量飞飞的铅笔:现在你知道飞飞的铅笔有多长了吗?(6厘米3毫米)用字母怎么表示?(6cm3mm)

 (2)测量自己的铅笔:看来你们已经学会测量铅笔了,拿出你们自己的铅笔,动手量一量,量好后同桌互相检查。(出示课题:铅笔有多长)

 5.感受1毫米有多长

 量完了铅笔,你们能不能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形容1毫米的特点吗?(小、短、薄、扁……)

 6.在生活中找1毫米。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

 约也是1毫米的?(师生交流)

 五、情境练习,解决问题

 1.填空

 小朋友们学得真快,现在让老师也来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

 (1)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一张光盘厚约1( ) 淘气高1( )多一点

 一枝铅笔长约10( ),也可以说是1( )。

 (2)简单的换算。

 7m = ( )dm 3dm = ( )cm 500cm =( )m 40mm = ( )cm

 2.断尺量铅笔

 小朋友们的本领可真高,飞飞呀,也想和你们比一比测量的本领,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来飞飞不愿意和嘟嘟一起偷吃红土,嘟嘟很生气一口就把飞飞的尺子给咬断了,怎么办呢?断尺子怎么参加测量比赛呢?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只要掌握了测量方法,就算是断尺子,也能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从0刻度开始量,还是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为什么?

 六、比划长度,评价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1)你们能不能用手比划一下他们大约有多长。

 (2)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那么这四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还有其他关系吗?

 (3)你们能不能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大声整齐的读出来?。

 2.你觉得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用一句话来评评你的伙伴。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分米、毫米的认识

分米dm 毫米mm

1米 = 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 m = 100 cm 1 dm = 10 cm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1m =10 dm 1 cm =10 mm

高分求 二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 下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在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后认识“千米”的,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形成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体验,才能更好地感知我们的数学,运用好我们的数学,特别是像“千米”这种抽象又难理解的长度。备课时,我想通过实践活动完成本课教学活动。我让学生在“手拉手”活动中体验1米、10米、100米分别有多长,从而推理1000米有多长;再实际走一走,感受实际长度。 因此,我将本课分成了3大部分。

一、复习导入。

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过的长度的单位的空间观念。接着提问如果要表示从你的老家到晋江的距离需要选用什么单位呢?学生思考着好像选用这些长度单位都不行,于是引入新课。

二、体验感知。

(1)手拉手活动:让学生思考并到操场上手拉手体验,从小到大、循序渐进,让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一步步靠近我们需要的大数。

1、一个同学把手张开大约1米长,那需要几个人才能手拉手站成大约10米长的一排呢?

2、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

3、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够100米长?

4、 沿着100米长的路线走10圈就是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即1千米=1000米,用字母表示是1km=1000m。

(2)走一走:学生通过走一走体验到千米真的很长。

1、让学生沿着1米的米尺走一走,需要几步?

2、10米需要走几步?100米呢?1000米呢?

3、下课时间可以去操场上来回走10圈看用了多少时间。

这里学生通过体验,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生活中米与千米的运用才会灵活。

三、生活中的运用与单位互换。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部分学生学完后还不能够理解千米的实际意义导致生活中运用错误、单位呼唤错误,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义。因此在教室里可以利用张开的手大约长1米这种学生容易直观的现象入手,一步步延伸到千米。

有些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感受、体验,不能嫌麻烦,学生没有理解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做题就不能灵活运用好知识。从这里,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农家小院教案

教学过程:一、猜想——激发观察兴趣 师:这是老师从一个物体的一个面拍的照片,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 学生回答后,说说看到的面是所猜物体的哪个面。

克与千克单元备课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螺洋小学 郑萍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浙江省编教材的编排是在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二(下)学习“克的认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在二(下)年级将二个

二、三、四的乘法口诀参考教案三

二、三、四的乘法口决的参考教案 二、三、四的乘法口决,

人教版小学上册教案2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教学内容:课本P67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具学具准备

统计表参考教案

统计表参考教案 统计表,参考教案,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应用题的对比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

二年数学下:《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设计

第六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3、

认识线段二年级数学教案

《长度单位——认识线段》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评析,

小学《找规律》教案4二年级数学教案

找规律(图形)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内容教科

解决问题2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

有余数除法

课题: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要求: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 使学生认识简单估算的方法,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习惯。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二、练习口算方法。1、 口算下列各题。48+3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课 题 有 余 数 的 除 法课型:新授课修改本 课 题 教 时 数: 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摆放学具,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理解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二年级数学教案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李宇韬教学内容课本第72~73页例题,试一试,第73页想想做做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2.使学生学会9的乘法口诀,并能初步背诵,学会用

平移和旋转一

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平移,旋转,

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

第三册估算

教学内容:教学第31页例4,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中习题。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估算也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 2、学会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九的乘法口诀一

九的乘法口诀的电子教案 九的乘法口诀,

铅笔有多长优秀公开课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农家小院教案3篇

二年级数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二年级数学教案能够提升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质量,对二年级数学老师的工作大有脾益。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北师大数学二年级农家小院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农家小院教案篇1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辨认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农家小院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2008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农家小院教案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

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

四、课后作业

作业: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铅笔有多长优秀公开课如下: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内容,实际上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学生在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厘米、米,以及简单的估测和测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毫米和分米,掌握他们之间的简单换算,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为三年级上学期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铺垫。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

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一、情境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拨一拨》课件三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4篇

二年级数学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以学生为中心。二年级数学教案能够提升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质量,对二年级数学老师的工作大有脾益。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4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件# 导语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课件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拨一拨》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00+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篇三

 教学内容:

 拨一拨(书24页)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数位顺序表: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新课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一教学拨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④说一说2392中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习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二。教学读数、写数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⑴拨出书上看一看上的数并试着写一写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

 1.书24页认一认拨一拨简单介绍算盘

 2.书26页第3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5、()、995、1005、()、1025

 9、()、()、1000、1001、()

 3800、()、4000、4100、()、()

 板书设计:

 读数时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写数时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