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一些探险家的简短介绍(探险时的故事)和评价!!急!!!

2.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3.斯科特的资料(关于科学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的生平与探险经历)

探险家日记教案_探险家日记

伟大,因为“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超越的。”中国一位知名物理学家如此评价爱因斯坦。2005年,是

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发表100周年。4月18日,又是他逝世50周年纪念日。这几天,无论亚

洲、欧洲还是美洲、澳洲、非洲,都有许多人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还

参与了名为“物理照耀世界”的环球光信号接力活动。关于他的评价文章,近来更是充斥于

全球各大传媒版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

没有一个科学家曾经赢得如此高度的荣耀和这样广泛的尊敬。这使我们不禁发问:究竟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如此崇尚爱因斯坦?

如果说,牛顿力学让我们“看到”了太阳系中一些过去未曾发现的星球,让太阳系变得

可以为我们的知识所把握,那么,爱因斯坦的理论,则囊括了从原子到整个宇宙空间,空前

地启发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想象力。

原子能量在一定条件下超级释放,光线因星球的引力而发生弯曲,“有限无边”的宇宙

模型……随着爱因斯坦理论逐步被理解,被证实,他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较浅的层次说,人们崇尚爱因斯坦,是源于对科学力量的崇敬。从文艺复兴到今天,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致于成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动力。人们有理由对那

些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表达崇拜和感恩。爱因斯坦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享

受这份殊荣,自在必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代表一大批科学家领受这份尊荣的。

饶有意味的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并非完美无缺。1917年,爱因斯坦试图根据广义相对论

方程推导出静态的宇宙模型,然而,这与后来的实际观测不符,宇宙实际上是膨胀的。这几

年风靡全球的《万物简史》的作者也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在数学上有缺陷。就是他的光速

恒定论,至今仍有争论。但人类对爱因斯坦的爱戴,并没有因为他的理论有错误有争议而改

变。

因为爱因斯坦不仅是一名科学家,作为一位思想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价值同样巨大。

从较深的层次理解,有两个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因他的理论

独创性受人尊敬。“作为一个人的爱因斯坦”,因他的人格伟大而被人们推崇。正如中国科

学家许良英所言: “他是一个虔诚的世界主义者,一个积极的和平主义者,一个热忱的民

主主义者和一个诚挚的社会主义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怀疑一切权威的人,是一个

始终独立思考的人。他一生的追求,就是:真、善、美。”我们可以不理解他的著名公式E=

mc2,可以不理解他尚未完成的“统一场论”,但不可以不了解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之处。

让我们回顾他作为一个人的几处闪光点:

1914年,德国一批最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发表了一篇为德国侵占比利时的行为辩护的《文

明宣言》,德国几乎所有的文化名流都签了字,包括哈伯、伦琴、普朗克、菲舍尔等93个人。

这份宣言后来被称为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无耻宣言”。

签名者里,没有爱因斯坦。

几天后,爱因斯坦在另一份反对《文明宣言》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文件题

为《告欧洲人民书》,提出:“欧洲必须联合起来保护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

要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欧洲统一运动”,“努力去组织欧洲人联盟”。

1915年,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与爱因斯坦会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爱因斯坦对

于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判断令人难以置信地超然、公正,没有一个德国人具有如此的超然

、公正。”

1930年,他发表了《我的世界观》,坚定地表示:“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

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后来他发展

了这个观点,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才能

的人。”

1947年,他在联合国大会上说道:“今后若干年内,自然科学家的态度将决定人类文明

的命运。人类终于懂得,当前的任务是什么,这就是寻求谅解,为的是实现各国人民间、不

同信仰的各民族间的彻底谅解。”

冷战开始后,在他定居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一些知识分子被怀疑为对美国不忠。

爱因斯坦公开支持这些被破怀疑和迫害的知识分子,并声明:“宪法的力量完全在于每个公

民捍卫它的决心。”

面对世界给予他的崇高荣誉,他谦逊地说:“我所做的仅仅是:在长时期内,我对社会

上那些我认为是非常恶劣的和不幸的情况公开发表了意见,对它们保持沉默,就会使我觉得

是在犯同谋罪。”

他说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

为崇拜的偶像。所以,他对自己被人们当作偶像崇拜也感到悲哀:“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

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

弄。”

在世界范围内,这样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的科学家也不多见。因此,他赢得世界性尊敬也

毫不为怪。今年德国纪念他的方式是,决定将爱因斯坦的政治信条刻在大楼上——

“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对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国家来说,纪念爱因斯坦,有助于在全社

会提倡一种尊重科学的氛围,鼓励更多的人探索科学王国里未知的领域,提高全民族的创造

精神。我们的民族文化中,需要植入更多的科学基因。

同时,爱因斯坦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不无启发。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一过?爱因斯

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

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

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人,既有着独创的科学思想,又有着广博的人文情怀。他宽容、谦

逊,具有近于完美的人格。这种人格,在一些国家、一些历史时期,是多么地罕见,而正由

于知识分子的缺位,普通民众和大批有知识却无良知的人一起,经受巨大的苦难。尊敬爱因

斯坦,是人类文明的价值导向所决定的。这种价值观,将引领着人类迈向更高的文明。在人

类历史长河中,那些廓清蒙昧、怀抱良知的科学精英,必将名垂青史~

关于一些探险家的简短介绍(探险时的故事)和评价!!急!!!

解: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250作为单位长度,以大圆石O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1)如图,中心带有箭头的线是行动路线,点P的位置如图所示,

(2)点P的坐标是(500,250)。

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国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历尽干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雷,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于1月18日踏上回程。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斯科特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斯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由于马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高原恶劣的环境,体力不支,斯科特他们只好在崎呕的冰原上用人力拖着笨重的雪橇步行前进,消耗了队员大量体力,也影响了行进速度。其次,他们返回在罗斯冰架上预设的补给仓库时发现,装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第三,坏天气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原本应该是相对较好的天气却变成少见的狂风暴雪,使斯科特他们无法前进,最后,尽管离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了,但这居然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阿蒙森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斯科特的资料(关于科学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的生平与探险经历)

1: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出生于克罗地亚考尔楚拉岛,旅行家、商人,著有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故事: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6),他曾旅居中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

2:戴维 ·利文斯敦(1813-1873)是一位苏格兰医生兼传教士。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部非洲的探险事业。1840年,他第一次去非洲探险,包括1849年穿越卡拉哈里沙漠。

故事:利文斯通于1864年又回到了非洲大陆,当他去非洲内陆后,就没有听到这位探险家的音讯了。整整六年,利文斯通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当时流传传着各种谣言。

美国《纽约先驱报》老板就给其属下记者亨利.

史丹利下达了一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带领一支探险队去非洲大陆寻找利文斯通。经过近8个月时间的旅行,史丹利的探险队于1871年11月10日走近了坦噶尼喀湖岸边的小村庄乌吉吉(Ujiji)。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利文斯通。

他们见面的那句“你是利文斯通博士,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的问候非常著名。大英百科全书和牛津国家传记辞典都记载了这句名言。这句话只所以这么著名,是因为其让人感受到了半开玩笑的幽默性质:利文斯通博士是方圆几百里内唯一见到的白人。史丹利也在其书中表明在当时第一句这样讲是因为当时的场面有点尴尬,终于找到要找的人,本想上去拥抱,却因自尊心作怪而不敢这样做。

3: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春天—1521年4月27日),探险家、航海家、殖民者,葡萄牙人,为西班牙效力探险。

故事:麦哲伦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麦哲伦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好像上帝帮了他大忙。他就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

在这辽阔的太平洋上,看不见陆地,遇不到岛屿,食品成为最关键的难题,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没有吃到一点新鲜食物,只有面包干充饥,后来连面包干也吃完了,只能吃点生了虫的面包干碎屑,这种食物散发出像老鼠尿一样的臭气。船舱里的淡水也越来越浅,最后只能喝带有臭味的浑浊黄水。为了活命,连盖在船桁上的牛皮也被充作食物,牛皮硬得像石头一样,要放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再放在炭火上烤好久才能食用。

4:维他斯·白令(1681年8月25日—1741年12月19日)出生于丹麦霍尔森斯,俄罗斯海军中将、探险家。白令海峡、白令海、白令岛和白令地峡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故事:1728年,白令指挥着探险队自己设计制造的圣加夫利尔号(St. Gabriel)探险船驶离港口,沿堪察加半岛海岸向北挺进。8月的一天,圣加夫利尔号船过风雨和浓雾,来到亚洲大陆最东端附近的海面。从这里向东望去,只见大海烟波浩淼、汪洋一片,白令因此确信北美洲和亚洲之间确实是被水隔开的。

由于那天大雾弥漫,白令没有看到对面的北美洲;因此它也不知道探险队正位于一个狭窄的海峡中。这个海峡的最窄处只有35公里,如果天气晴朗,两岸可以遥遥相望。结果,没能发现近在咫尺的美洲大陆。

5:罗尔德·阿蒙森(1872年7月16日~1928年6月18日),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乘探险船“费拉姆”号从挪威启航。途中获悉,英国南极探险队,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阿蒙森决心夺取首登南极点的桂冠。

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费拉姆”号穿过南极圈,进入浮冰区,于1911年1月4日到达攀登南极点的出发基地——鲸湾。阿蒙森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基地出发,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艰苦行程。结果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于1911年12月15日胜利抵达南极点。

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欢呼拥抱,庆贺胜利,并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他们在南极点设立了一个名为“极点之家”的营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测算出南极点的精确位置,他在帐篷里留下了分别写给斯科特和挪威哈康国王的两封信。阿蒙森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万一自己在回归途中遇到不幸,斯科特就可以向挪威国王报告他们胜利到达南极点的喜讯。

阿蒙森在南极点上停留了3天。1911年12月18日,他们带着两架雪橇和18只狗,踏上了返回鲸湾基地的旅途。阿蒙森伟大的南极点之行,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喝彩。

罗伯特·斯科特(RobertFalconScott)是一位英国探险家,生于1868年6月6日,逝世于1912年3月29日。他曾经率领过两次南极探险,其中第二次探险以失败告终,斯科特及其同伴全部遇难。斯科特的探险经历被视为英国探险史上的重要之一,他的事迹也激励了许多人继续探索极地。

斯科特的生平

斯科特出生于英国德文郡的普利茅斯,他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斯科特从小就对探险感兴趣,他在17岁时加入了英国海军,并在海军中度过了大部分的职业生涯。1899年,斯科特获得了一次前往南极的探险机会,这次探险使他深深地爱上了极地的美景。他决定重返南极,并在1901年至1904年期间率领了第一次南极探险。

在第一次探险中,斯科特与他的队员们探索了南极大陆,他们发现了维多利亚地峡,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永久性基地。斯科特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动植物物种,这些发现对于当时的科学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斯科特的第一次探险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他被授予了地理学会金质奖章,并被封为爵士。

斯科特的第二次探险

斯科特的第二次南极探险于1910年开始,这次探险的目标是到达南极点并返回。斯科特率领了一支由17人组成的队伍,其中包括科学家、医生、工程师和犬只。斯科特的队伍于1911年1月到达了南极点,但他们发现了一支挪威队伍已经在一个月前到达了那里。斯科特的队伍在返回途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包括严寒、风暴和疾病。斯科特和他的四名同伴最终在一次暴风雪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在帐篷中被发现,距离基地只有11英里。

斯科特的遗产

斯科特的探险经历被认为是英国探险史上的重要之一,他的事迹也激励了许多人继续探索极地。斯科特的第二次探险的失败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人们开始重新评估南极探险的风险和挑战。斯科特的文稿和日记被保存下来,这些材料对于研究南极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斯科特的名字也被用来命名了许多地理位置和物种。斯科特的探险精神和勇气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结尾

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探险家,他的探险经历被视为英国探险史上的重要之一。他的第二次南极探险以失败告终,但他的事迹激励了许多人继续探索极地。斯科特的文稿和日记被保存下来,这些材料对于研究南极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斯科特的名字也被用来命名了许多地理位置和物种。斯科特的探险精神和勇气将永远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