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育课程为什么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2.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途径与方法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包括

4.在中小学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_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入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异常,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3、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四者紧密联系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可以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家庭更幸福;可以面向社会,全面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极大的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作出贡献。

德育课程为什么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下:

1、 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

3、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的心理运动规律进行的教育、教学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是德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于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应运而生。只有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的内在根据。从素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第三,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

其次,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以“说教”、“灌输”为主,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因此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第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

1、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

2、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

3、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且心理健康本身就蕴涵着美的深刻内涵,在中小学时期应注意塑造学生的形体美、风度美和姿态美。健康的心理是实现美育的本质内容之一。

4、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第五,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古人曰:“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中小学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包括

意义:

1.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

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2.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途径方法:

1、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克服困难。

2、教师要在课堂上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并加以运用。

3、 教师课外可以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与此同时教育所有同学。

4、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着重讲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又哪些方法保持心理健康?等问题。

5、可以请教心理咨询师,让他们参与其中。并教育他们。

在中小学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包括诊治学生的心理疾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统一的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问题,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并在教学中加入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下学会调节情绪。

2、重视师生互动沟通

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定期进行学生心理评估,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建议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和家长咨询情感问题。

3、建立健康的心理认知观念

教育学生正确的心理认知观念,例如具有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正确认识竞争、失败与挫折等观念,并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心理状态。

4、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策划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加入心理健康元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并通过亲身经历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对困难的坚韧、对人格的拓展等认知。

5、家校联动,共建健康校园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学校要与家长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共建健康校园。

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开展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工作,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使学生在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