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于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2021石培昊_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2021

2022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精选11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2021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

 开学了,迎着八月那凉爽的风,我们又走进了亲爱的学校。随着开学,《开学第一课》也播出了。

 开头先以一曲欢快的歌曲开头,然后就讲起了成龙的故事,通过主持人撒贝宁、何炅的讲述,我才知道成龙以前是一个跑龙套的。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位超级巨星!不仅努力,还有那坚定的意志!成龙在拍戏中常常受伤,但是,就是他这种坚定的意志,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成龙从一个跑龙套的到一跃成为巨星,我明白了:只有知识和勤劳才能改变命运。

 摄像家解海龙老师在山区拍下了这样一组照片:教室中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上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山区里的贫穷……当看到这组照片时,我心里想: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比起山区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啊!他们渴望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新学期,新气象,愿大家在新的学期里取得优异的好成绩。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

 盼了又盼,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终于播出了,今年的节目内容主要为青少年描述了关于我们祖国从建国至今的70年变化,向青少年们传递祖国一直在奋斗、一直在成长的拼搏信念。

 我看完之后感触颇多,时光过隙,岁月如梭。时光就像是一头往前飞奔的白马,带领着我们不断向前,从1949年建国至今,70年的风风雨雨,祖国由开始的落后到现在的强大,也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祖国70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70年前的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是泥砖方、走的是泥路,而70年后的我们不仅吃得饱,还吃得好,不仅穿得暖了,还穿得时尚,住的是楼房,走的是水泥沥青路,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祖国为我们所带来的。

 踏过了当初的荆棘与泥泞,尝过了那时的艰辛和苦酸,我们中国在发展的路上一直都走得谨慎小心,一步一个脚印,至今天功成名就,仍能不忘初心,旨在为百姓谋,带领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样的国家,如果能让我不爱她呢?

 我无法预料明天的世界,明天的祖国,明天的我会是什么模样的,但我知道,无论明天的我是什么模样的,我都会一样地爱你。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

 昨天晚上,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

 在主持人撒贝宁、王小丫的开场白后,首先出场的是童话大王郑渊洁,讲述了他和父亲、儿子之间的故事。郑渊洁把家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送给父亲看,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从中得到了启示:要孝顺长辈。并在吃饭时把父亲挟给他吃的大虾仍然挟还给父亲吃。虽然只是小小的举动,让我体会到他们家庭的温馨。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觉得自己在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以前我吃饭时候从不考虑到长辈,只管自己把喜欢的菜统统吃光。

 听了这节课后,我知道要做一个有孝心、会感恩的孩子。父母培养我很辛苦,要报答大人们的养育之恩,在学习上、生活上不要妈妈操心,在家里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长辈们多休息休息,不要惹他们生气。

 看了开学第一课,我懂得了小孩子除了要像郑渊洁和他的儿子一样有孝心以外,还要有爱心,因为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还要讲礼仪,要做一个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人。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

 晚上9点,我准时坐在了电视机前,准备观看《开学第一课》。这一期主要讲了我国的中华骄傲,而那些让我们感到骄傲的传统文化,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汉字记录着中国人独特的思考方式,是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源头。王宁教授告诉了我们正直的意思:“目不斜视,奔向目标,就是正直。”不光是中国人,就连外国人也非常痴迷汉字。他研究汉字了45岁年,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理查德,用了八年时间,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来建立了一个汉字的网站。他希望等他90岁时,我们可以叫他“汉字爷爷”,我觉得一定会的。汉字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石,带领我们穿越历史,感受未来。汉字除了历史悠久,而且它还独一无二,在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方块字中,有着中国人的风骨,更有着中国人的智慧。

 “真正的英雄,不是想如何去战胜别人,而是用这种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吴京说的没错,如果一昧地想着战胜、打败别人,天下不就乱了吗?

 围棋一颗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变幻无穷,是琴棋书画里,唯一一个分胜负,有对手的竞技游戏。何洁在一次比赛中输给了机器人,但他毫不气馁。钢琴在意大利出了个机器人叫特奥,它弹的琴虽然速度快,而且准确度高,但在感情和技巧方面还是有点欠缺的。

 许渊冲老先生说过:“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喜欢的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换为全世界的美,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乐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

 在8月31日,老师在留作业时,有一项叫做《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这时大家都非常兴奋,有的同学在想开学第一课的道理,有的同学在构思,而我却在想内容,我早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开学第一课了。

 终于到了9月1日晚上8点,《开学第一课》开始了,看完以后,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王源做无壳孵化小鸡的这个实验。

 准备塑料杯在它的二分之一偏下的位置用打火机烫出一个直径一厘米的小洞,然后用脱脂棉把这个洞塞住,再加,大概40毫升左右的抑菌水,拿大概扯成正方形的保鲜膜,鸭蛋做模型,把他扯到将破未破的状态,再放在透明的碗里,用药勺往里添加1点点乳酸钙再加入大概两毫升的蒸馏水,鸡蛋正下方扎一个洞,沿着赤道剪开以后,用手掰开,但是王源失败了,他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后,最后成功了,然后将12个小洞最后放入保温箱中,王源还给这只小鸡起名小。

 看完开学第一课,王源的坚持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因为王源在最关键的时候——掰蛋壳时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也没有成功,在第三次还是一样,时,他并没有放弃又一次一次的实验,最终把那颗的小鸡蛋打入了塑料杯里!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

 临近节目播出,我和小伙伴早早地守候在屏幕前面,既有用传统方式收看的,也有用新型媒体观看的。

 本次节目内容共分“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棋以明智”、“文以载道”、“丝绸新路”五大板块。其中第一节课为同学们讲述了前辈们为了传承、保护汉字而坚守一生的故事,我们的“汉字”已经“走出去”,并且在世界上非常流行,这就是我们的骄傲所在。第二课指出武术传承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符号。第三节课讲述了棋士柯洁勇于面对输赢的勇气,并在科技中寻找到了围棋新的视野与思路的故事。第五节课记录了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来的辉煌历史,讲述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坚定脚步。

 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将关注的目光对准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本次节目的观看,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他们身边,依然会影响他们当下的生活。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7

 今天晚上,我看了《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创造向未来。

 主持人是撒贝宁和何炅!

 首先是成龙关于梦想的演讲。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就只能了。他讲述他从跑龙套到中国名片,他比别人更加拼命,更加努力。他已经64岁,却兢兢业业!他讲现在的年轻人,有人扎了一根刺,就喊痛。他浑身多处骨折,多次重伤,可是她依旧演他的武打戏。

 下面是谢海龙老师用自己青春换来了贫苦孩子们的上学梦的实现。今天,谢海龙老师和他曾经资助的学生见了面,场面很令人感动。

 这时,一首《墨梅》唱了起来,这是京剧少年王泓翔和虚拟歌手犀献唱的,我看到了我们近年我国近年的科技的发展。

 王桐晶的闪电心算十分令人称奇,人脑挑计算机非常非常的厉害。

 接下来我又看见了著名的“白洋淀”。(非牛顿流体)这个游戏非常非常的好玩儿,我都非常有兴趣,我也想在家自己做。

 之后又介绍了——国产飞机的试飞员和工程师们,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科技的强大。

 现在是我最期待的“无壳小鸡”小茶缸出现了,王源哥哥也来尝试,可是却失败了N次,但是最后也成功了,所以这只小鸡叫“小”。之后。就是一篇关于创造力的演讲。

 看完之后我内心深处与创造力产生了共鸣,创造力是无限的,没有尽头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的。中国有那么多刻入历史的人物,不怕多一人,就怕少一人。创造力是造福人类的关键,有了创造力就有了一切,从原始社会到今天如果没有创造力今天的文明社会与原始时代别无两样!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创造力便是失败之母,加油!中国少年郎!为了祖国大胆创造吧!

 让我们“创造向未来,与创造力同在,与科学同在,与中国的明天同在!”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8

 开学第一课带给我们如何去用“孝””礼“”爱“来报答父母。

 以前我总是想着妈妈会照护我,而我到今天才发现我错了。父母会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护着我们,以前妈妈总抱着我睡觉,可现在我长大了,妈妈再也抱不动了。

 我觉得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讲的内容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因为它不但教我们要如何孝敬父母,也会通过动画故事或自己个人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来教导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我从这个节目里我已经懂得了为什么贪玩是一种坏习惯,因为一旦着迷游戏会对自己的身体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孝敬父母是一件好事,也是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爸爸妈妈那么努力为我们付出,是我们回报他们的时候了。

 不过庆幸的是我到现在发现还不晚,如果到父母走了我才发现的话那我会后悔一辈子。

 我终于长大成六年级不用妈妈在呵护,但我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下去在这路上我们会学许多东西······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9

 《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分为孝、礼、爱、强这四节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爱”的主讲人——秦勇。

 昨天,还是黑豹乐队主唱的秦勇,在今天已经是他的儿子“大珍珠”的“父王”了。他说,1996年大珍珠出生了,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四年后,大珍珠被诊断出“重度感失调症”,很长一段时间大珍珠不会说话,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秦勇感到天快塌下来了,秦勇说,“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就用爱改变将来的样子。”

 秦勇努力当好大珍珠的父亲并不容易,仅系鞋带这个简单的工作就需要比别的孩子多几千倍的时间……得知骑自行车是对感官协调能力的训练,秦勇陪着儿子开始了漫长的练习,当大珍珠终于可以稳稳地坐上自行车骑上一小段时,向来坚强的秦勇也忍不住落下了男儿泪,“从那天起我就坚信,他什么都可以学会。”

 启蒙我们的人有很多:我们的同学,精心栽培我们的老师,但是,还有两位一直守护在我们身边的人——父母。

 父母用他们对我们的爱教会我们要尊敬长辈,孝敬长辈,而我们也应该用我们的爱来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所以老师让我们看了《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观看后我有感而发。2013年,《开学第一课》聚焦梦想,女航天员王亚平、钢琴家郎朗、单亲妈妈郑亚波等都将走上讲台,为孩子们展示梦想的力量。2013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为“乘着梦想的翅膀”,邀请的主讲“教师”中普通人首次占到一半。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最美舞者”廖智、加油站女工郑亚波、退休教师潘其华等将与钢琴家郎朗、曾在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一起,为孩子们进行梦想演讲。

 开学第一课分三小节,第一节有王亚平讲述她的飞天梦,十年前她就有一个梦想,就是飞上太空,有梦想就有动力,就是这个梦想让她坚持了下去,最终成为了女航天员。

 第二节课的主角是失去双腿的廖智,他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和双腿,痛苦不已,但她没有中断对舞蹈梦的追逐。她忍受巨大的疼痛,十天学会穿肢站立行走,一个月后重新开始跳舞。

 第三节课是知名钢琴家郎朗15岁出国学钢琴,当时作为替补,演出机会渺茫,但他立志做一名最勤奋的替补。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得到参加芝加哥交响乐团世纪演出的机会,从而一举成名。

 这些都是励志的故事,激励我们为梦想而奋斗。

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1

 以前,我有很多梦想,但都放弃了,只有长大成为画家这个梦想没放弃,我以为自己为这个梦想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我昨天晚上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才明白我为梦想付出的努力还不够。

 令我印象最深的人是朗朗,他居然能用水果弹琴,直到听了他的故事后我才明白他为什么会出名,原来朗朗以前是第七替补,但他不言败,刻苦的练习,最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出了名。我回忆了一下自己为梦想而付出的跟朗朗比起来,还远远不够。

 令我感动的人是那个跳舞的阿姨,她虽然没有双腿,但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所以按上了肢,练习着梦想,她这种坚持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很多人都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很多,他们都是我的榜样。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也会为梦想而付出最大的努力。

有关于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 2021年中考作文要求固定结尾的文章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但再仔细琢磨似乎也有一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念头——这道作文题不得了,但是又似乎有点熟悉。用一句话总结:新瓶装老酒。

新:不用多讲自然是形式新颖。

近几年,甚至于说常规的考试似乎都没见过“以......结尾写一篇文章。”,这就是打破了常规命题、半命题的形式,估计有很多考生看到试卷作文题会有一丝慌乱。

但真的有必要慌吗?我们尝试通过任务反推命题者的意图:

题目要求是: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看似形式跟命题作文不一样,这一任务实际上暗示了考生,此篇文章的主题,作为中学生的同学生,在心目中要有少年应有的模样,或自信,或昂扬,或拼搏,或热情似火。作为中学生,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充满奋斗意志的主人翁。少年就是昂扬、上进这些积极的代表。这些积极正面的形象共同组成我们青春的剪影,洒落在我们的血液中,喷薄而出。

? 说到底,仍然是发现自我,关注自身的主题。这跟历年来的广东省卷中考作文的主题是一致的。

另外,上文反复提及“任务”一词。这也说明中考越来越注重实用性,从去年的书信,到今年的以....为结尾,越来越说明在改革的过程中,中考与高中能力的衔接更紧密了,以任务驱动写作,这样学生的写作针对性就更强了,同时,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看似规定越来越收紧,但是自由度相对而言就更高了。同时,虽然都是写少年应有的模样,相信在不同的学生眼中,青春、年少这个最美的时节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美景。这样,势必会推陈出新,有更多优秀的作文,精彩的感受出现在今年的中考考场当中。

范文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为则国有为。

——题记

最美领军者,我们敬仰的模样

该怎样去形容你最贴切?在我看来,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更是我辈少年应该敬仰,应该学习,应该修炼成的模样!

庚子年初,荆楚大疫,但有国士无数,奔赴前方,天地四方,皆聚力而援。国民皆叹“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您是最美的领军者——钟南山院士。2020年初新型冠状悄然在湖北武汉滋长,并迅速蔓延,席卷大半个中国。在肆虐,举国动荡的时期,很少有人敢于挑战权威。回想十七年前,非典来袭,您作为总指挥,奋战在抗击的最前线。“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十七年后面对突然袭击的肺炎,您依旧站在抗疫第一线。您坚定地告诉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转身,您却匆匆上了从广州出发的高铁,因为临时买不到高铁坐票,只能被安排坐在餐车座位上,您那在餐车上休息的样子感动了全中国!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虽然您已不再年轻,但我相信您的心依旧年轻。您那严谨负责、鞠躬尽瘁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但我相信您的心依旧年轻。您那国家有难,奋勇当前担当的样子,就是我辈少年敬仰、学习的楷模!

最美逆行者,我们学习的模样

你是最美的逆行者——医护人员。不是轻声撒娇才叫可爱,也不是浓妆艳抹才叫美丽。那隔空给人的拥抱也是可爱,那一道道在脸上勒出的血痕也是美丽。你在疫情极为猖狂之时,走上了与家乡相背而行的路。你说“我是党员我报名”“我参加过非典,请优先考虑我。”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个签名与手印组成的请战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句激荡人心的誓言,让多少人肃然起敬!你是我们心中的白衣天使啊!可这世上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他们和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却筑起了城市战疫的长城堡垒!白衣天使,你那争分夺秒、无私奉献样子,就是我辈少年敬仰、学习的楷模!

尽忠尽孝,少年应有的模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没错,我们当以少年之热血助国渡难,在家坚守学习的战线。尽心竭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我辈少年的本职;强健体魄,做一个阳刚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立志报国,这是我辈少年应有的担当!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接受着父母雨露般的滋养,阳光般的关爱,没有理由不去回报他们。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群人将“孝”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祭母令》、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他们都是伟人,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有着最基本的孝心。一个人,只有心中有“孝”才会懂得感恩,才不会唯利是图。孝是立人之本,成功之基;是我们中国人的代名词;是一抹火红的烈焰,是中国红!

心中有孝,孝中有国。尽忠尽孝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我辈少年应有的模样!努力学习,厚积薄发就是我们报“孝”国家的最好方式。

敬仰、学习英雄楷模,传承优良传统文化,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少年担当责任,尽忠尽孝于家国, 这就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1、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4、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