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化学铁教案5篇

2.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

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三篇

4.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

5.九年级化学化合价教案

6.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

7.高二化学的教案

8.高三化学优秀教案五篇

化学教案_化学教案模板

1.高三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

 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2.高三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7、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8、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9、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三、教学难点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四、教学准备

 学案准备、课件准备

 五、学习方法:学案预习法、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

 六、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探究法

3.高三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4.高三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3、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4、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课前预习:

 1、范德华力是。

 2、氢键是除范德华力外的另一种力,它是由原子和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又分和。

 3、氢键与范德华力、化学键的强弱关系为(由强到弱排列),其中氢键(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键。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

 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水的结冰、气体的液化,讨论、交流。

 [结论]

 表明分子间存在着,且这种分子间作用力称为。

 [思考与讨论]

 仔细观察教科书中表2-4,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思考与交流]

 完成“学与问”,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过渡]

 你是否知道,常见的物质中,水是熔、沸点较高的液体之一?冰的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为了解释水的这些奇特性质,人们提出了氢键的概念。

 [阅读、思考与归纳]

 阅读“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思考,归纳氢键的概念、本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小结]

 氢键是除范德华力之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存在大大加强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点教高。

5.高三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高中化学铁教案5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

 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里煮了会变黑;苹果和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问这是为什么?

 资料:绿豆、苹果和梨子等水果的细胞里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实验探究2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实验步骤:

 A组:在四支试管里分别放入适量的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和铜片。各加入约5 mL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比较反应现象。

 [实验记录]

 A组:课件展示

 B组:课件展示

 [结论]1.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铁、锌等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铜等金属却不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

 3.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4.金属种类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锌、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最后是铁。

 5.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置换反应

 [提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我们学习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否相同。

 生:这些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特点:A+BC===AC+B

 课后小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反应,二是与酸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学习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某些金属在化学性质中有相似的地方,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并能加以判断.

 3.熟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

 4.会熟练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去判断金属能否在某些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

 教学重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工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问]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

 [投影]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

 [讲解]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问]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纸等来擦洗铝制品?

 [补充]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与稀酸的反应。

 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内容]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安排]第一组和第三组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第二组和第四组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指导阅读]欣赏课本图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小结] 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投影]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投影]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过渡]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证明不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呢?

 [问]大家还记得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吗?能不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铁比铜活泼,所以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投影]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此结论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小结]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化合物和新金属。

 [板书]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投影]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板书]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投影并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投影练习]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思考题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思考题2:黄金饰品中的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欺诈活动。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我们也了解了几种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提出问题既然氯化钠晶体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说明阴、阳离子的电荷并没有中和,这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教师提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观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

(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

(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

(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 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_衡混合物中 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三篇

 导语: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以下我为大家介绍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是常见的气体氧气的性质新授课,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三部分。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纪实内容和理论概念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通过学案的抽查和批改,了解到学生对本节内预习情况基本可以,重点内容理解也可以2对本节内容存在的知识障碍点是对现象和结论描述难以区分,对火焰和光不好区分,对氧化反应中的氧和氧气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学过程: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导入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展开课题

 一.(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二[提问〕 如何检验氧气?

 提问:氧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1.察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注意现象有何不同

 2.碳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在氧气中产生的是光还是火焰(3)反应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

 3.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思考]①什么集气瓶底要装少量水或细沙?②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③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根作用是什么?

 三结合上面文字表达式归纳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四.氧气有哪些用途呢

 [回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总结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2.学会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由一般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2.硫的燃烧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硫+氧气---→ 二氧化硫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碳+氧气---→二氧化碳

 4.铁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三.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氧气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气化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坚持燃烧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记分员,对每名学生回答给予打分,然后组内成员分数累加,小组之间再评比优胜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正确分析,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放到药水中,就把好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 2、称量; 3、配制; 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液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

#教案# 导语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的同时说出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 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

 二、阅读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

 [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 0 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

 [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 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 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

 生:指元素。

 [问题2]下述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

 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是元素不变。例如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原子种类不变即H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3]元素可以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

 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Fe等。

 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

 (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

 师:对。同学们说得对。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问题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

 (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o)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

 [小结]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 8个族(其中1,2 ,13 ,14,15 ,16 ,17为A族;3,4,5,6,7,8,9,10, 11,1 2为B族,1 8为0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1 2,镁元素的编号为12,即原子序数为12 。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

 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篇三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 元 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 + 氯气→氯化氢

 并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展示ppt)

 总结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

 元素周期表

 [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

 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

九年级化学化合价教案

#高一# 导语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 考 网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②Ba(OH)2③NaHCO3④NaBr⑤Fe3O4⑥H2O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二、分散系(dispersion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点击高考]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固体物质

 B.将纯水结成的冰放入纯水中,得到冰与水的混合物

 C.将食盐溶于水制成无色、透明、纯净的食盐溶液

 D.液态空气

 解析:选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一种物质组成,后者则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的固态物质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冰同样由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均为H2O,是由存在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构成的纯净物;食盐溶液中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混合物;液态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属混合物。

 2.(2011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阶段检测)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氧化铁Fe3O4

 B.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CO2

 C.酸硫酸H2SO3

 D.碱纯碱Na2CO3

 解析:选B。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A错误;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H2SO3为亚硫酸,C错误;Na2CO3不属于碱,它是一种盐,D错误。

 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解析:选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A错误;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较大,在1~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FeCl3溶液呈棕*,D错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选C。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提纯胶体。

 5.(2010年北师附中高一检测)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课堂总结及评价: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对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

 化合价是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即构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我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化合价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化学化合价教案一

 教学重点: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

 一、 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注意:(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阅读课本P62-63

 思考讨论:

 1、 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实质是否相同?

 2、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3、 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板书:

 二、 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小结上述问题的讨论并填写下表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值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原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投影:课堂练习一

 1、 离子化合物硫化钠的化学式为Na2S。在硫化钠中,1个硫原子得个电子,硫元素为价。一个钠原子失电子,钠元素为价。

 2、 共价化合物硫化氢的化学式为H2S。在硫化氢中,1个氢原子与硫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1个硫原子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共用电子对偏离,偏向,氢元素为价,硫元素为价。

 3、 已知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H2O ,CaO,NaOH,H2SO4,Cu,H2S,K2O

 板书:三、 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1、 化合物中,通常氢为+1价,氧为-2价,金属元素显正价

 2、 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例:Cu为+1,Fe为+2,+3

 3 熟记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铵根: 磷酸根:

 顺口溜记忆:一价氢氯氧钠钾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投影:课堂练习二

 1. 标出下列各元素的化合

 O2 Fe S CO CO2 SO2 FeO Fe2O3 MgCl2

 2.判断正误:

 ①在H2O中,氢为1价,氧为2价。 ( )

 ②一种元素只能表现一种化合价。 ( )

 ③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

 3.在 FeO铁的化合价为 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在 Fe2O3,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四、化合价的应用

 1.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一般规律:将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面,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面,在元素符号上面标出元素的化合价,将两个化合价的数值约简成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数值为1时略去不写)。

 例:试写出+4价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①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标出化合价

 ②约简化合价数值为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投影]练习三,写出下列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确定KClO3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在KClO3中,1+ ×5+(-2)× 3=0

 =+5

 则:KClO3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练习:①KMnO4中Mn为价,

 ②H2SO4中S为价,

 ③Na2CO3中C为价。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化合价

 一.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②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③ 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合价的应用:

 1.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③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2.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探究活动

 氯化镁和水的形成过程

 讨论提纲:(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镁与氯,氢与氧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4)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化合价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化合价(1)。

 能力培养: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科学思想: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科学品质: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科学方法: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重点、 难点:化合价的概念的建立;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形成规律性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引入]请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练习。

 承上启下,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根据原子团结构回答:为什么在氯化钠中钠原子与氯原子的个数比为1:1,在氯化氢分子中是一个氯原子与一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实事求是地分析事实,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投影]Mg Cl H O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讨论]根据上图讨论:镁与氢,氢与氧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四人一组讨论,动脑思考,动口参与,加以猜想,探索,然后请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其它组纠正补充。

 用提问的方法激疑,用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

 [投影]讨论提纲

 ①Mg Cl H 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②镁与氯,氢与氧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③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

 ①四个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Mg为2个,Cl为7个,H为1个,O为6个。

 ②在氯化镁中镁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数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一个水分子中,一个氢原子的两个电子与一个氧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了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化学教案《化合价(1)》。在水分子中,氧原子比氢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稍强些,所以电子对偏向氧的子一方,因此氢为正价,氧为负价,但整个分子仍为电中性。

 [投影]对NaCl、MgCl2、HCl、H2O的化学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板书]一、化合价的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思考后小结:根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化合时,个数是一定的。

 结合这四个化学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概念。

 把讨论的结果上升到理论。

 学习新概念。

 [指导阅读]课本80页第二小节:

 [投影]阅读提纲

 化合价的数值在离子化合物中如何判定?在共价化合物中如何判定?

 阅读,思考,理解

 分组讨论总结,请代表发言,大家加以补充。

 激疑,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二、元素化合价的判定

 [投影]填写小表:

 价数

 正价

 负价

 离子化合物

 得失电子数目

 失电子原子显正价

 得电子原子显负价

 共价化合物

 共用电子对数目

 电子对偏离显正价

 电子对偏向显负价

 根据阅读结果填写表格,填好后,反复看两遍。再现上述阅读内容。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及科学方法。

 [投影]课堂练习

 1.确定水中,H的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H与___个O共用___对电子,电子对偏___H。O的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O与___个H共用了___对电子,电子对偏___于O。

 2.确定氯化镁中,Mg元素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个Mg___电子,Cl元素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Cl原子___电子。

 同理练习:CO2中碳与氧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MgO中,镁与氧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请学生说出答案。

 巩固知识。

 再现知识。

 培养学生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高二化学的教案

#高一# 导语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但青春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友情。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那么一声简短的问候、一句轻轻的谅解、一份淡淡的惦记,就足矣。当我们在毕业季痛哭流涕地说出再见之后,请不要让再见成了再也不见。这篇《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是 高一频道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欢!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实验3-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O2==Na2O2(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1实验3-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2)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探究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板书(3)钠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4)钠与硫反应:2Na+S====Na2S

 学生探究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怎样?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课后小结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

 5.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4Na+O2====2Na2Ob.2Na+O2Na2O2

 c.2Na+Cl22NaCld.2Na+S====Na2S

 ②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4、钠的存在及保存

 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火焰,生成淡*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说明:学生亲眼看到了上述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比较、讨论,容易认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为后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说明: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后,学生对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1.银、铂、金等经常被用作贵重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说明:利用问题导思,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黄金的几种办法。

 说明:请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应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真黄金,跟开始创设的情境照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

 A.abdiB.ecfkC.fghlD.bcegj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三化学优秀教案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二化学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用"动手实验→启发探索→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成,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课件]《伏特电池》的发明:

 说起原电池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年,著名的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挂在窗前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腿肌肉,每当碰到铁栅栏就猛烈地收缩一次。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个提出了"动物电"的见解。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所以两者存在着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铁栅栏和铜钩在此接通了电路,于是有电流产生,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在多次重复伽伐尼的"动物电"实验时,发现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两种金属――铁和铜,若把钩着蛙腿的铜钩换成铁钩,肌肉就不会收缩。他认为"动物电"的实质是金属属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属带有不同的电量,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电位差,若有导线在中间连接,就会产生电流,蛙腿的收缩正是这种原因产生的电流刺激的结果。

 伏打经过反复实验,深入钻研,1799年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电池)问世。

 [师]:这种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那么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自己选择,试一试,看谁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看谁的音乐盒会响起。

 实验仪器、药品:锌板、铜板、铁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银溶液、导线、烧杯、电流计、音乐盒。

 各组学生积极探讨、拟实验方案。由学生的实验方案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第一组:电极用同一种材料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酒精。

 第二组:电极材料用不同种导电物质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组:电极用不同金属不连接,A:溶液用硝酸银;B:溶液用酒精。

 第四组:电极一极插入溶液中,另一极放置在烧杯外。

 [要求]: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两极现象、,看看音乐盒能否发出美妙的音乐。

 各组汇报实验情况:

 第一组中A、B均无现象。

 第二组中A有电流产生,B无电流产生。

 第三组中A、B均无现象。

 第四组中无电流产生。

 [师]:由上述实验请大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讨论、总结:

 [板书]: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电极相接触或连接

 ④对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较强电流产生)

 [师]:现在请大家重新分析课前用水果制作的原电池,为什么有的组有电流产生,而有的组没有电流产生?找出症结所在。

 评注:强调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质、前后呼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

 [设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在上面实验探究中,我们看到,可产生电流的装置中电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原电池是怎样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请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研讨分析。

 [生]:总结:

 Cu片上发生反应:2H++2e—=H2↑

 Zn片上发生反应:Zn—2e—=Zn2+

 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两极。

 电子从Zn片流向Cu片,应该有电流产生。

 [板书]:较活泼金属锌做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电子流动方向:锌→导线→铜

 电流方向:铜→导线→锌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师]:总结: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

 [探究]:根据反应2Fe3++Zn=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指出电极材料、名称,写出电极反应式。

 [练习]投影:

 习题(略)

 [课后思维拓展]

 1、解释:为什么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没电"?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

 2、使用后的电池是否可以随地丢弃?为什么?应如何处理?

 3、为什么手机电池充电后还可以继续使用?

 4、课外阅读《电池的发展与研究》

 评注:

 这是一堂省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本节课用实验探究法探索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受到专家好评。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

 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

 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

 投影

 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

 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

 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

 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③醇的氧化反应;

 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

 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⑤能发生有机成环的物质是:二元醇脱水、羟基酸酯化、氨基酸脱水、二元羧酸脱水。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

 教学重点

 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

 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

 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

 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

 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

 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很显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热制气体型的特点,那是不是说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呢?

 ⑦实验室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主要原因是:

 a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b当关闭启普发生器导气管上的活塞使液态水和电石固体分离后,电石与水蒸气的反应还在进行,不能达到"关之即停"的目的。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仪器,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与球形漏斗。

 该如何收集乙炔气呢?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与空气比较接近,还是用排水法合适。

 熟悉和体会有关乙炔气体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收集方法,并由两名学生上前按教材图5—14乙炔的制取装置图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将电石用镊子小心地夹取沿平底烧瓶内壁缓慢滑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缓慢滴下,排空气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于一大试管中。

 由几个学生代表嗅闻所制乙炔气的气味。

 请大家根据乙炔分子的结构和所收集的乙炔气来总结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三、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实际上纯的乙炔气是没有气味的,大家之所以闻到特殊难闻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备得到的乙炔气中常含有PH3、H2S等杂质造成的。

 根据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预测乙炔该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的价键达到饱和,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被打开,所以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碳原子也不饱和,因此也应该不稳定,也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等。

 大家所推测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边我们来予以验证。

 [演示实验5—7](由两名学生操作)将原反应装置中导气管换成带玻璃尖嘴的导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缓慢滴下,排空气,先用试管收集一些乙炔气验纯,之后用火柴将符合点燃纯度要求的乙炔气体按教材图5—14所示的方法点燃。观察现象:点燃条件下,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而伴有浓烈的黑烟。

 乙炔可以燃烧,产物为H2O和CO2,在相同条件下与乙烯相比,乙炔燃烧的更不充分,因为碳原子的质量分数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没有得到充分燃烧而致。

 (补充说明)乙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的热,如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温度可达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2。乙炔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燃烧2CH≡CH+5O24CO2+2H2O

 检验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实验5—8](另外两名学生操作)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现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乙炔气体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边的学习中提到由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往往会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这些杂质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实验中如何避免杂质气体的干扰?

 可以将乙炔气先通过装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气瓶而将杂质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实验5—9]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颜色逐渐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可以反应且生成无色物质,那么它们之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从时间上来看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还是乙炔与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这说明了什么事实?乙炔的叁键比乙烯的双键稳定。

 应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应

 乙炔除了和溴可发生加成反应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氢气、氯化氢等发生加成反应。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 (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 ,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

 典型例题

 例1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 —— HNO3+ 2N2↑+ 9/2H2O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N:+1——→+5 升高4×1

 2N:(+1—→0)×2 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 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 已知 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选题目的: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高三# 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 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化学优秀教案五篇》,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1.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2.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XX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3.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酸雨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4.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5.高三化学优秀教案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