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回坐忘寓意

2.孔子的故事颜回

3.贤哉回也是哪个故事?

4.颜回的故事出自于哪里?

颜回的故事_子贡颜回的故事

颜回的故事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下面是我整理的颜回的故事,欢迎阅读。

 颜回的故事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

 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回去 ?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回家是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寓言:狂喜勿语,语必浮夸;暴怒勿言,言必伤人。

 这故事让我想起优克李林有首歌的歌词:如果失去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

 相同的,有时你争赢了你所谓的道,却可能失去更重要的;

 事总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要为了争一口气,而后悔莫及!

 孔子为何喜欢颜回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

 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叫做“回也闻一以知十”。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不仅仅是举一反三了。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实也不仅是读书。“学而时习之”的“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了四个“非礼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这些教诲。应该说,颜回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颜回坐忘寓意

颜回输冠的寓意如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可以说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不曾离开,但是颜回也并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这样崇拜孔子的,一开始的时候也存在着很多的疑虑,事实上,对于任何人的了解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颜回输冠的典故:

《颜回输冠》出自《论语》,讲述了颜回跟人打赌的一件事情。颜回在街上碰到买布人与卖布人在吵架,买布人理直气壮的说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什么要我二十四钱?于是颜回说,三八就是二十四。

买布人急了要与颜回打赌,并且要让孔子评判,如果自己输了愿意输自己的人头,颜回说要是自己输了就输自己的帽子。

两个人找孔子评理,孔子却出乎颜回意料的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颜回于是输了自己的帽子,颜回听了老师的话,将自己的帽子乖乖的送给了买布人。但是颜回却觉得孔子老糊涂了,于是决定不再跟随孔子学习。

颜回是谁:

颜回,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字子渊,又称为颜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是所有弟子中孔子评价最高的弟子,不仅仅称赞颜回“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历代的文人和统治者也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生前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潦倒,死后却荣宠万千,不禁让人感叹。

颜回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在颜回存世的短短四十年里,大部分的时间是作为孔子的学生,追随着孔子走在寻求儒家思想实现的路上。

颜回没有留下太多的故事,也没有做过官,其言行大多是在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行的《论语》中,用现在世俗的眼光来看,颜回的一生是失败的,因为颜回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

孔子的故事颜回

颜回坐忘寓意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抛开自己智慧思考,摆脱肉体和思维,与大道合二为一,这就是“坐忘”。

颜回是大儒家孔子的弟子。而跟颜回相关的一个故事叫颜回坐忘,有名,《颜回坐忘》的故事出自于《庄子·大宗师》。而在《庄子》里面出现的人物,一般都只是单纯的一个角色而已。跟历史中的颜回并不是一个人,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庄子》中的颜回、孔子只是为了配合作者要阐明的思想而设定的。历史中的颜回是孔子较得意的学生。根据《论语》和《史记》中的记载,孔子评价颜回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坐忘的故事:

而《庄子》中颜回坐忘的故事是什么呢?是有整天,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我安然相忘于礼乐了。”孔子说:“很好,但是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见孔子说:“我进步了,这次我安然相忘于仁义了。”过了几天,颜回又见孔子说:“我进不了,我坐忘了。”

孔子问:“如何是坐忘?”颜回回答:“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卖弄自己的聪明,脱形体的拘执,去掉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贤哉回也是哪个故事?

1. 60字的孔子故事或颜回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 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4子见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2. 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出自那里,原文是什么呀

孔子误会颜回,至少可以在两个地方找到记载,但两处在后半段却有很大差异。

一则出自《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原文如下: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另一则出自《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原文如下: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第一则的大意是:“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一共七天都没有进食。估计实在是累坏了,也顾不得礼仪,在白天都躺着休息,以保存体力。后来颜回想办法讨到了一些米,就拿回来煮饭。快要熟的时候,恐怕是饭香吸引了孔子,反正正好孔子路过,远远看见颜回从锅子里抓了一点饭出来自己吃掉了。等到颜回拿着饭请孔子吃饭的时候,孔子装不知道,起身说:‘我梦到祖先了,应该那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他们。’颜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到锅子里了,我抓了出来,扔掉总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孔子听到后反省道:‘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道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那么凭借内心来做一个衡量吧,到头来也不可靠。看来要看懂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第二则开头也是交代孔子被困陈蔡,七日不食的窘境。随后关于饭食的来源却是子贡和当地人物物交换得来的。而后做饭的依然是颜回,而且还加了一个子路。接下来明白交代有灰尘掉到饭里,颜回抓出来吃掉了。但看到这个动作的不是孔子而是子贡。子贡看到后就很不平,跑到孔子那里说:“如果一个人变节了,还能算得上仁义和廉洁吗?”孔子说:“当然不算!”子贡就说了颜回偷吃饭的事。结果孔子说:“我一直相信颜回是仁者。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会怀疑他,恐怕是另有隐情吧。你先别说了,我会问他的。”接下来,孔子考问颜回的情节与之前的故事也一样。听完颜回的陈述后,孔子说:“是啊,要是我也会吃的。”颜回出去后,孔子对周围的人说:“我这样信任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周围的人都信服了。

这两则故事,无论从故事结构还是情理来说,我都更喜欢前者。

首先,第一则故事虽短,却在叙述中故意隐去了灰尘掉入饭锅的情节,留到后面交代。从而是的故事一波三折,富有悬念。而第二则明确交代灰尘入锅的事实,整个故事显得很平泛,缺乏美感。

其次,第一则故事中的更像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生的,不同于常人的是孔子最后的反省。而第二则故事中,却显得不合情理。

第一,既然是颜回和子路一起煮饭的,那么饭掉到锅子里后,颜回一定会和子路商量,而不是自作主张一个人悄悄抓起来吃掉。

第二,子贡去告状,没有交代他知不知道真相。如果不知道,按说同学的关系更亲近,子贡应该先和颜回沟通,至少也会向子路打听;如果明明知道了,还去告状,那么子贡人格又就有问题了。

第三,孔子对颜回百分百的信任,也异乎常情。当然他们是圣贤,你又能说什么。

第四,第一则故事中写到了“昼寝”,这为后面的“说梦”做好了铺垫;而第二则故事没有交代这一点,还在后面安排场景,让孔子和“二三子”陈述他对颜回的信任。整个场景很从容,根本不像是饿了七天的样子。

据此分析,第一则故事更可能是真的,而第二则很可能是“孔子之罪人”的“腐儒”为了美化孔子故意改编的,可惜让子贡做了牺牲。这真实“孔颜无端作圣贤,子贡无辜成小人。”

3.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颜回字子渊,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就住在曲阜。曲阜今日尚有颜回井,可以作为颜回当年住所的座标。颜回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谓如果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恢复到礼治的要求,恪守各种典章制度,那么,天下的百姓便都会归向仁爱了。 颜回沉默寡言,乍看好像有些愚笨,孔子就说:“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心思,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便可以看出前文所提孔子三大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的性格,也可看出孔子为什么特别喜欢颜回的缘故。故事很生动,为保持原貌,录出这段文字的原文: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颜回死,门人提出要厚葬,孔子不同意。结果门人还是厚葬了。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对待,可我却没有把他当儿子对待啊!可这不是我啊,是学生们啊!”孔子可能是内心有些矛盾。因为父亲在,儿子则不当厚葬,孔子儿子孔鲤死就是薄葬。此事可看出孔子重视人之本生,主张薄葬的观点

4. 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 文言文阅读答案

孔子中年之后,曾周游列国,聚众讲学。颜回为了学习老师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也跟着孔子辗转千里,游学四方。一次,他们自卫赴陈,途经匡城,被匡人错认为仇人阴虎,四处围捕。孔子师徒只好东躲西藏,才幸免于难。但是,躲藏之际,粮吃完了,钱花光了,孔子和颜回已几天几夜粒米未进,饿得浑身没有一点力气。

在这种困难情况,孔子只好白天黑夜都躺在床上睡觉,借以忍耐饥饿。颜回平时十分敬爱老师,现在眼看老师遭受饥饿的折磨,真是忧心如焚。他想;我还年轻,也许能忍耐些日子,老师已这么大年纪,怎么受得了这种折磨?万一老师在这里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向人行乞,万万不能让老师再忍饥挨饿。

这天,颜回拖着虚弱的身体出去乞讨,恰好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这位老婆婆见颜回饿成这个样子,非常同情,就送给他两碗白米。

颜回高高兴兴拿回了白米,急急忙忙劈柴点火,快手快脚煮起饭来。他真想一眨眼就把饭煮好,端给敬爱的老师。当饭锅里透出诱人的香味时,颜回立即掀开锅盖,动手盛饭。然而,匆忙之中,却不慎将手上的炭灰落在饭锅里。颜回望着这来之不易的米饭,心中又急又气。他想老师这些天已粒米未进,万万不能因此饭已脏,让老师吃得不痛快。于是,便将已弄脏的那团米饭盛出来,匆匆忙忙吞了下去。

恰在这时,孔子一觉醒来,闻到扑鼻的饭香后,心中十分高兴,便到外屋看个究竟。谁料刚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在大口吞饭,孔子见状,不禁十分生气,气的是平日谆谆教诲的颜回,不该这么无礼,在老师没吃之前就先吞吃起来。想到这里,孔子又悄悄地退回到里屋睡下。

过了片刻,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轻轻地对孔子说:“先生,今天我遇到一位好心的婆婆,送给我们一点白米,现在饭做好了,请您老人家起来吃饭吧!”

孔子满腹怒气,但不动声色,慢慢地说:“颜回呀,我刚才熟睡之中,做了一梦,梦见了你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来之不易的米饭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颜回一听,连忙上前阻拦,急切地说:“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饭时不小心掉进锅里一块炭灰,弄脏了米饭。我怕老师看到吃得不舒服,便吃掉了这团污饭,然而此饭确已污染,不可用来祭奠先人。”

孔子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悟。他激动地拉着颜回两手说:“颜回呀颜回,你待师如父,真是个难得的贤人啊!”

5. 关于孔子与颜回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故事

故事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忍饥挨饿,大家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颜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饭,在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孔子默默地离开了,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

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颜回立刻拒绝到:“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着颜回说:“为什么要这样做?”颜回说:“因为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我觉得沾了灰的白饭扔掉可惜,于是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闻,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难以稳定和确定的,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启示:有些时候,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也未必就是正确的,凡事应当从多种角度去分析、认识,不要过于主观地去“我认为”、“我觉得”,这样最容易造成误会。

看人不顺,未必是别人不对,有可能只是自己不能理解而已。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价值观所认为的一切当做唯一。不要急着下判断,不妨换位思考,多了解一下对方。

(5)孔子的故事颜回扩展阅读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

6. 有关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小故事梗概(50字)

有关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小故事梗概:

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

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菜汤喝不饱,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孔子的故事颜回扩展阅读:

颜回的另一个小故事:

颜回家贫,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有时还借故侮辱。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门子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了。虽然大家都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加怀疑是颜回偷的了。

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多了,孔子就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偷儿,就要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抓住手脖子,如不是,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说:“那就试试!”。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脚一进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穿的草鞋,这下碰得可不轻,疼得弯腰 *** 脚指头,忽见脚下有个白纸包。颜回心想,这是啥玩意儿这么硬,打开一看是一锭金闪闪的金砖,纸包什么写到:“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孔子看了莫不做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都低下了头。后来,丢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过。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颜回呢,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首位。

7. 颜回颜回和孔子其他弟子间的故事

论语》里的故事:孔子与颜渊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

孔子说:“颜渊这个人,他能够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子能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若是别人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态。颜渊真是个贤人啊!”

孔子觉的,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

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

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孔子问子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颜渊那个人,听到一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十个来;我听到一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孔子说:“是不如颜渊啊。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

颜渊体弱多病,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声叹道:“啊!老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子因为颜渊之死,哭的非常伤心。

弟子们说:“老师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子,最为好学,不迁怒于他人他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

颜渊早死,孔子一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而没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认为颜渊若不早死,一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8. 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出自哪里原文是什么

相关资料: 1、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

9. “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的文言文

1、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10. 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出自哪里原文是什么

相关资料:1、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

颜回的故事出自于哪里?

原文出自 《论语·雍也第六》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关于颜回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在颜回存世的短短四十年里,大部分的时间是作为孔子的学生,追随着孔子走在寻求儒家思想实现的路上,颜回没有留下太多的故事,也没有做过官,其言行大多是在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行的《论语》中,用现在世俗的眼光来看,颜回的一生是失败的,因为颜回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

颜回是聪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这样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正是由于颜回的聪慧,所以对于孔子的思想能够非常迅速的领略,并且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记在心中,实践在自己的行为中。孔子讲学,颜回总是沉默寡言,别的学生都有很多的问题问孔子,而颜回总是顺承老师,不曾提出一点疑问,开始的时候孔子也认为颜回有点愚笨,但是后来观察,看到颜回可以将儒家的思想贯穿在行为中,不禁感叹“贤哉回也!”

颜回是忠诚的,颜回的忠诚源自对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的推崇,颜回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可见,颜回是孔子忠诚的拥护者,在孔子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得到应用,陷于荒野,食粮不继的时候,包括子路、子贡在内的很多学生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颜回也是生不逢时的,如果颜回生活在一个盛世,那么其思想就可以实现。但是不幸的是颜回生长在春秋的末期,那个时期是一个崇尚武力,权臣当道,想要实现大同社会完全不可能的社会,所以颜回在那个时代是落魄的,即使是名声在外,即使是成为一个名噪一时的大儒,对于其生活质量并不能有任何的改善,所以颜回“身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

虽然颜回生前是落魄的,但是其身后却得到了极大的荣宠,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世代祭孔的时候颜回配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更是不断的给颜回追加谥号,死后的荣耀可以说非常的隆重。

颜子第二十三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一样)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求道才是至贵至爱可求之事,富贵事小。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而颜回的品行也当得起称赞,安贫乐道,守正自持是一个美好的品德 ,但真正拥有的人却很少。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中,人们逐利而走,为追求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不断向上爬,千方百计地击倒竞争对手,而这其中又有多少人感觉自己是快乐的!程颢:“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对比着看,我们能够体会宋儒为什么会这么重视这句话。说到底,好学不如乐学。知其乐所在,才能真正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