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洋葱微课—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3.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4.五年级上册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5.《评价自我》教学设计

6.小学数学的教案怎么写

7.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8.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_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重点应该是什么? 在这个学习阶段,教案该怎样设计,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4(人) =1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4(人) =1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第95页至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计算,后验算 246+48= 347-39=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教授新课

 1、导入,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在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3.4-49.8=

 (2)在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8.2-49.2=

 (3)中国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53.4+58.2=

 (4)加拿大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49.8+49.2=

 (5)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

 2、揭示课题。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3、探究

 (一)小数减法(探究问题1)

 (1)、算一算

 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

 (2)、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议一议。

 师:你们组有几种算法,哪种更合适?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围绕学生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解释思考过程。)

 板书:

 53.4

 - 49.8

 3.6

 (4)、小结算法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尝试练习:(解决问题2)

 58.2-49.2=

 (二)小数加法

 (1)、试做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3)和(4)。

 (2)、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3)、追问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53.4 49.80

 + 58.2 + 49.20

 111.6 99.00

 (三)解决问题

 师: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怎么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师: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全班,好吗?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   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   58.20-49.20=9分

 111.6-99=12.6分   3.6+9=12.6分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 7.81-3.735=

 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四)、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五)验算

 计算 5.64-1.78 6.07+4.89

 小数加减法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检验。减法可以用差加减数,或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举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并验算 2.98+0.56 12.53+4.67 7.2-6.45 5-0.41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 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四、作业设计:

 教科书P98页 练习十六 ( 1 、2两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 234-66-34 (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 234-(66+34) (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 234-34-66 (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 560-178-22 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提出活动要求。

 (2)学生活动。

 (3)汇报总结并板书。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运算定律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运算定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4、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六个环节进行数学活动,分别是:复习铺垫,引出新知;质疑猜想,展开验证;实践新知,应用提高;加强对比,沟通联系;巧设练习,巩固提高;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知识的获取靠积累,根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遗忘规律,在教学新课前,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课件出示:

 (二)质疑猜想,展开验证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不知道能不能推广到分数乘法?我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组织学生猜想,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都说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的计算时,我会这样告诉他们,毕竟这是你们的猜想,最好我们能进行验证。为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四人小组合作活动:用1/2、1/3、1/5这三个分数,根据运算定律,设计一种方案,看看整数运算定律到底能不能推广到分数乘法中。学生经过交流,可能会这样汇报:

 1、乘法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这说明乘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分数乘法。

 3、乘法分配律:……

 所以这说明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分数乘法。

 在学生汇报这几种方案时,一定还有其他符合这三种定律而方案不尽相同的,只要不完全一样,我都鼓励大家说一说,这样更具验证说服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了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汇报完毕后,我领着学生进行小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同样也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

 (三)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实践自己探究出的新知。因此我出示例5、例6后,要求学生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此我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计算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着重讨论: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这样算,避免了什么麻烦?最后我再组织全班反馈,指定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汇报。

 (四)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我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例5、例6和复习的第2题,说说各自的看法。同学们经过比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根据他们的回答,归纳了这三组题的异同点:相同点——都应用了乘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了;不同点——整数、小数中,一般是将乘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乘起来,分数中,一般是将能直接约分的数先乘起来。

 (五)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创新意识的阶段。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我设计了多种层次的练习,包括能力提高(一)、能力提高(二)思考题三个部分。

 (六)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有何收获,以及自己、同学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并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受到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自我教育。

运算定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直接切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学习新知(分3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三)训练牢固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

 训练十一第2题。

 训练接纳团体训练,指名口答的情势举行。训练是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互换律的了解,牢固运算纪律,从而造就验算风俗。

 (四)全课小结。

洋葱微课—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算定律,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运算定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36页例3.

教材与学情定位

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习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设计理念

1、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络,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2、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汇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提炼,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把25×14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

过程:25

×14

100 25×4

25 25×10

350

问及全班,相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举手,师边走边问回到黑板刚才我们怎么计算的?100=25×4,再算250=25×10,然后把它们的积+起来,顺手板书注意前后顺序先写右侧25×4,在写25×10最后写‘+’号。注意看,前面明明是25×14,怎么在右侧却变成了25×10 和25×4?实际上是把14分成了10+4的和

师随生动:14分成10+4的和乘25

指25×14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25+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可以画等号吗?可以

那下面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吗?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算理的研究,打通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初步建立知识的感知。

出示15×12= 23×16=

学生观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表示可以。

师指生描述算式的含义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算式转换。

学生通过验证认识到:

15×12=10+2×25=10×15+2×15

23×16=10+6×23=10×23+6×23

16×25=10+6×25=10×25+6×25

现在还想等吗?

15×12=10+2×25=10×15+2×15

23×14=10+4×23=10×23+4×23

16×25=10+6×25=10×25+6×25

生:相等。

师:为什么?谁能说明白为什么仍旧相等?等号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等号左边表示10+4的和个23就是14个23是多少;右边10个23+4个23是多少。两边都是14个23是多少,所以相等。

师:读一遍等式,体会等式的意义。此处不去小结,让学生初步意会到,但是不适合言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存在,通过等号左右两边的关系和意义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的意义与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写出左边的算式,你能推汇出右边的算式吗?

生:可以。

2、出示三道练习题目,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20+3×37=

10+9×23=

32+25×74=

学生写出正确的右半边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萤幕上全部内容,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发现:左侧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侧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左侧三个数,右侧四个数;

……

小结:两个数加起来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然后把乘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仿写,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深刻认知‘分别’的含义。

师抓住第二条,对呀,怎么多了一个数还想等?引导学生发现,萤幕红色字型呈现以20+3×37=为例说明是左侧括号里面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所以多了一个。你能说出一组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吗?

生一:10+5×74=10×74+5×74

同意的举手,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生二:10+7×52=10×52+7×52

生三:10+9×24=10×24+9×24

生四:30+2×52=52×30+52×2

设计意图

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仿制,说明这个内容孩子们真的掌握了,明确了,可以使用了,意思能够说明白了,但是仅仅是不能语言描述而已。

师:能说完吗?不能,看来这个层次的大家都没问题了,我出一个你会做吗?下面内容分层出示,体现知识层次性。

16+△×51=

△+■×○=

引汇出字母形式:

a+b×c=

师:观察和班上和萤幕上的所有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进一步引导有规律吗?,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交流,全班交流。

本环节学生必须充分的讨论,争论,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习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全班范围内解决。

汇报时学生说的意思对就可以,多组汇报之后,逐步修正成比较完善的说法。教师出示规范的说法,学生自己说一遍,同桌互说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法入手逐步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字母形式:a+b×c=a×c +b×c

也可以写成a×b+c=a×b+a×c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实现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再到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提高认知难度的同时开拓新的只是先河,为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6×27 ○ 4×27+6×27

14+86×39 ○14×39+86×39

100+1×37○100×37+1×37

3×62+5×62+2×62=

集体订正,说学生的做法,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感悟、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4判断:

136+27×5=36×5+27×5

213+79×12=13+79×12

334+61×43=34×61+43

42+4+3+1×5=2×5+4×5+3×5+1×5

手势表示,对的举对号,错误的举起十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学生判明乘法分配律易错题目的认知,避免今后的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5、情景剧:生活中的握手问题:

两个学生到老师这里来看望老师,进门需要握手,通过握手分别对以上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为什么不对,把知识做到最大程度的内化。

设计意图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难免碰到类似的错误,如何更加有效地突破其难点,设计一个小情景剧,学生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只要想起握手问题,将会很容易改正,有效的突破手段。

6、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算式才符合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你会应用了吗?

师:透露个小秘密,这是我们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距离我们还很远,而我们却掌握了这个规律,最后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在全校领导和数学教师的帮助和支援下,乘法分配律得到了比较好的呈现和展示,课堂中展示了如下几个亮点:

一、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渡到乘法分配律是可行的。

自我感觉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碰到乘法分配律问题完全可以退一步,来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譬如学生碰到101×37 99×26等等类似的题目计算起来将更加游刃有余,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误的发生。

二、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的自然过渡。

这样的设计与执行,教师的导引学生的观察,而后的给左写右,然后的仿写,说一说。整整操作过程以庞大的资料说明问题,很大程度上自然有序的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这个阶段奠定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基础的理解和其字母形式的最初也是最真实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连续性的发展和练习中的应用。

三、情景剧的适时引入,促使学生认知更上层楼

生活中的握手问题与乘法分配律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在判断部分加上情景剧,其主要目的是提前的预见性,在学生没有形成问题的时候,我们预感到这里会出现问题而提前预设,从而生成学生的纠错能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四、评价给力,激发学生思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肯定性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给力的动作都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教师的鼓励,给自己的鼓舞。正是这样的兴奋才能促使孩子又不断地想法不断迸发出来,去发展,去实现教师所希翼的内容甚至还能出现更高的突破性发展,这正是良性评价的优点,也正是我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这只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适度的给孩子们一个合理的良性的评价,而不是哗众取宠,为了评价而评价。

存在不足:

一、细节之处仍存有瑕疵。

个别之处感觉总是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感觉放不开,不敢放开,这样的感觉制约了课堂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做好积淀的同时,给学生一个个升华的机会和时间以及空间,让他们真正的能够当家作主,用他们的语言进行阐述,进行思考。

二、落实上面书写部分尚显弱化。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不听课现象,我大力落实学生听课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关注黑板,关注教师,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样确实提高了学生听得质量,课下反馈,学生听得不错,但是回头考虑,学生写的能力却被忽略,被弱化,长此以往对学生反而会造成另一个极端的不良现象,这更不是我想要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掌握好听与写的度,把握好时间分配,提高自己课堂组织能力,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能够玩的开心,听得进去,说得出来,写的正确。保证学习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研修将全面结束,磨课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们的教学却在新的平台上全面铺开,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我们以研修的精神为引领,以磨课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每一节课,使我们的每节课尽量精品化,教师和学生能力增长化。让进步成为一种习惯,让成功一次次倍增叠加。

认知不当之处万望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谢谢!

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设计及执教者:欣欣017高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P24-----P26页例5、例6及相应练习题。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课堂学习的信息交流,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感知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进行知识迁移,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本课主要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准备:洋葱学院(小学数学微课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创设、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今蛋同学要和小朋友们去超市买气泡饮料喝,那他们会遇到怎样的情况呢,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看一看吧。

超市里有两种包装的饮料,到底买哪种更划算呢?(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生:两种包装的饮料一样多,都是12瓶。可以通过列式子比较3×4=4×3可以看出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是火眼金睛,能通乘法列式找到答案。现在他们又来到了过山车这里,看一看过山车上有多少人呀?这两个小朋友算得对吗?

(1) 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7×2和2×7,是否得数相等?

(2) 点名说出这两个算式的意义。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下一个内容,是关于求长方形面积。请大家思考这两中算法对吗?经过上面3个情景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3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得数相同。

板书:3×4=4×3

? 7×2=2×7

? 9×6=6×9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主。调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为进入下面的探索部分做铺垫。)

二、启主探索、获得规律

1.探索乘法交换率

师:同学们,刚才的三个算式的因数相同,虽然位置交换了,但结果是相同的,那么在乘法中,这种情况是否普遍存在呢?请仿照洋葱数学微课中的格式,每人举出三个符合以上规律的例子,并以回帖的形式上传到公屏上。

学生开始尝试,然后进行汇报,在腾讯课堂上展示学生听举的例子。

师:同学们,你们试验的结果是否也都成立呢?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呢?一起浏览其他同学所举的例子。通过大量的例子验证了在乘法中只要两个因素相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是不变的。

师:你会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这个乘法运算的规律吗?谁能用一句话简明,准确地表述这个规律呢?(洋葱微课)

出现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个规律在乘法运算中称为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率:a×b=b×a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验证、证明乘法交换律的存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流整合探索的结论,经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

练习巩固

(1)根据乘法交换率选择正确答案。

(2)计算下面2道题,并用乘法交换率验算。

25×36= 19×7=

2.探索乘法结合率

师:我们已经知道在加法和乘法中都有交换率,那么加法有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结合律呢?现在狗蛋和他的好朋友们来到了礼品店帮老板清理3种物品,我们来看一看又会发生什么状况吧。首先要清算弹珠的数量,你能否运用与狗蛋不同的计算方法呢?

生:可以先算2×5,再去乘7。

师:你们真是聪明,与店老板的算法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能试试说出这两道乘法算试的含义吗?

师:在清算弹珠的数量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帮助狗蛋清算模型和蝴蝶结的数量吧。(播放微课)

生自主探究、指名汇报,把内容展示在公屏上,其余学生举手交流。

归纳知识点:

引导学生通过加法结合率总结规律,并写出字母表示法。

(设计意图:仿照研究乘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验证,证明乘法结合律的存在,经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

巩固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验证了乘法中确实存在交换律和结合律,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能否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加深练习:

试着用学过的乘法结合率计算下面各题。

(25×5)×2 ? 50×(23×2)?

学生在电脑上完成并反馈。

一、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呢?(学生先说,然后在公屏上回复)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洋葱微课问题情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的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在应用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使一些什么特征的乘法题计算简便,并引导学生将具有这种特征的乘法算式进行了归类。本节课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比如时间的把握。当学生没有达到我的预设时的应变机制,课中如何激发学生互相评价,促进互动等等,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提高,不断改善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教学的重点知识,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怎么设计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初步知道用字母式子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平面图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学会应用公式求值。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中,乘号的简写、略写等习惯 方法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符号意识,培养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意目标。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等优越性,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生初步知道用字母式子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平面图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学会应用公式求值。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中,乘号的简写、略写等习惯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等优越性,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兴趣

 1、师:老师在街上走的时候,拍到几张照片,你有兴趣看看吗?

 (出示KFC、WC、RMB?等标志)

 2、师:你能 说说 他们表示的是什么吗?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3、师:你还在哪里见过这种用字母表示现象吗?

 二、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猜猜老师的年龄

 1)、你几岁?(抽三个学生)你们基本都是12岁啊?陈老师也已经和大家相处1年多了,你能估估老师大概几岁了吗?

 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11岁,也有同学12岁,我们就拿同学11岁做为例子,(板书:同学的岁数 11),老师可以告诉大家一个信息,老师比这位同学大12岁现在你能够知道老师今年几岁吗?(板书:老师的岁数 ) .是怎么知道的(11+12)

 ⑵畅想师生的年龄。

 当同学们1岁的时候,老师多大呢?(板书:1+12)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同学们可以回忆从前,也可以展望美好的未来,推算当你几岁时,那年老师是多少岁。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大组汇报,师板书:

 同学的年龄 老师的年龄

 12 12+12

 6 6+12

 15 15+12

 23 23+12

 ⑶用字母表示师生的年龄。

 这么多同学都想说,老师真的好想把每个人的想法都写下来,行不行呢?如果真的都写下来,你有什么感觉呢?(太麻烦。写不完。)

 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同学的想法,表示出老师任意一年的年龄呢?试试看。

 (可能的情况有:① a+12 ②a+12=b ③a+b=c等)

 ⑷讨论含字母式子的合理性及优点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哪个式子更合理、更简洁呢?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同学们的岁数是变化的,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同学们的岁数,而老师比同学们大16岁是不变的,所以可以不用别的字母表示老师的岁数,用a+12可以了。

 追问:a+12表示的是你们几岁时老师的年龄呢?(生:任一年年龄的时候)

 当a=20时,老师是多大呢?a=32呢?

 (5)讨论字母a的取值

 师: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字吗?表示500行不行?

 师小结:看来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6)如果用字母n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么同学们的年龄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n-12)

 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用a表示同学们的年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你爸爸妈妈或兄弟姐妹的岁数。写好后,先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7)看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有很多的优越性啊,你们认为它优越在哪里呢?

 (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很多具体的式子,可以把很多人的想法都写出来。)

 二)儿歌激趣,继续探究。

 你们的水平真高,老师送大家一首好听的儿歌,可以大声读一读。

 (1)(多媒体出示)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

 (同学们自由读下去)

 谁能继续往下编?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大家觉得呢?

 那我们用10只青蛙来编一句儿歌。(10只青蛙10张嘴,20只眼睛,40条腿)

 我们一起再来用100只青蛙来编一句儿歌。(100只青蛙100张嘴,200只眼睛,400条腿)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根据这个规律,如果我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只青蛙,你还能继续编吗?

 请试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编写一句儿歌,编完后同桌交流。

 "a只青蛙a张嘴, a?2只眼睛a?4条腿"

 (2)考考大家:如果现在知道有m只眼睛,你会编吗?

 还有谁想出题考你的好朋友的?

 (3)通过刚才的编写儿歌,你有什么收获?

 (当我们不知道青蛙有多少只的时候,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并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青蛙的眼睛和腿的只数。)

 的确,字母不但可以表示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板书: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3、在以前的学习中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1)用字母表示公式

 请看: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有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用字母表示公式的写法,进行回答。

 (板书:正方形周长:c=a?4; 正方形面积:s=a?a。)

 板书:字母还可以表示的常用的公式

 (2)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4、字母与数字相乘的简便写法

 (1)关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我们是可以进行简写的。究竟怎样简写呢?请自己看大屏幕。轻声的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

 当字母与数字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a?2通常可以写成2a或2?a。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省略乘号,用点表示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写作a?b或ab;相同字母的话就写一个字母,再在字母的右上角写上2,如:a?a通常写成a?a或a2,读作:a的平方;字母与1相乘省略1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写做a。

 (2)谁来说说,黑板上的几个算式怎样简写?

 (3)下面我们来当一次小法官,看你有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有信心挑战自己吗?

 (1)a?2写作a2。 ( )

 (2)1?t写作t。( )

 (3)a?9?c写作9ac。( )

 (4)12+c写作12c。( )

 (5)x?x写作2x。( )

 做"想想做做"第1题

 5、通过一首儿歌引发了那么多的知识。如果现在让你编,你会怎样编?使儿歌既简洁、上口又合理呢?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齐读一遍。

 现在我们感到很自豪吧,把一首读不完的儿歌,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结果一句话就可以读完了。字母在数学王国中的作用还真不小啊!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课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量都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1、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3)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4)小宁家去年工用水x吨,平均每月用水( )吨。

 2、小红到商店买 笔记本 ,营业员阿姨告诉她:一本笔记本的单价是a元。你能帮助小红填写下表吗?

 数量(元) 4 7 10 18 25

 总价(元) 4a

 [通过一些练习,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四、共同小结, 教师赠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 总结 )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都很棒!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A=X+Y+Z,这是近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的一个公式。他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多媒体)

 老师把这个公式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公式中得到启发,刻苦努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你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

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二)

 一、情境导入

 1.屏幕显示一组牌,让学生找1(A)、11(J)、12(Q)、13(K),根据学生的回答从而引出字母,学生自然推知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就是说用字母可以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二、探究体验

 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口述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并举例说明。(学生口述定律。)

 (3)出示学过的运算定律,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

 (2)提问:你能用文字叙述一下运算定律吗?

 学生叙述后,你认为用文字叙述与用字母表示哪个你更喜欢?为什么?

 (明确字母表示的好处:简明易记,方便使用)

 2. 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出示学过的图形要求学生写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2)。学习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1>引入: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中有哪些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2>学生自学课本P86的相关部分。

 <3>集体交流自学的结果。

 (以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字母表达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a?a可以写成 a2

 老师:强调?a2?读作a 的平方,是表示a?a

 学生:举例

 a?4  可以写成 a?4 或 4a

 老师:强调乘号可以记作或省略不写,数字应在字母的前面

 学生:举例

 (3)适当引导,着重提问:

 <1>含有字母的式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简写?怎样简写?

 <2>简写时应注意什么?

 (4)完成练习: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 ? x x ? x

 b ? 8 b ? 1

 2、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

 a2 2.5 ? 2.5 x.x 6?2

 X2 6 ? 2 2.5?2 a ? 2

 强调:a2表示2个a相乘,即:a?a a ? 2表示2个a相加,即:a + a

 3.儿歌深化所学内容

 (1)?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由此问学生这首歌能唱完吗?

 (2)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3-4题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

#教案# 导语《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算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 3、集体讨论法 。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电脑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生: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 (板书)

 0.7×1.2=1.2×0.7

 (0. 8×0.5)×0.4=0.8×(0.5×0.4)

 (1. 4+3.6)×0.5=2.4×0.5+3.6×0.5

 师:(手指算式)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

 生1:第一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

 生2:第二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结合律;

 生3:第三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分配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了什么?

 生4:说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师:(板书)0.25×4.78×4

 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便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你们的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共同研讨)。让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

 (教师随着学生的归纳板书:看、想、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怎样算简便。

 师:(板书)0.65×201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用电脑投影展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1

 =130+0.65

 =130.65

 师:(能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1:我先找特殊的数201,因为201可以写成200+1,再把200和1分别与0.65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

(教师边说边板书,分解后再简算)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种简算技巧,有的同学还有许多简算的技巧,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让学生独立做)

 (电脑投影出示)32×1.25 (4+2)×0.9

 三、拓展练习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数4、0.8、1.25请你们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请你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1、必做题:

 (1) 102×0.45 (2)0.34×0.5×0.6 (3)1.25×0.7×0.8

 (4)1.2×2.5×+0.8×2.5 (5)(0.8+0.2)×6.7

 2、选做题

 (1) 99×1.45 (2)99×1.45+1.45

 (3)99×1.45+3×1.45-1.45×2 (4)99×1.45+2×1.45-1.45

篇三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 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 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小学数学的教案怎么写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自我评价的情况非常的多,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怎样写自我评价才合理、得体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评价自我》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1

 自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注意优生的同时不忘对后进生的提拔。

 这节课中我多次让后进生来回答问题,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自信。搭建"平等的对话,心灵的交通"的舞台 。展开与学生开放式的沟通与交流,尽量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能真实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他们的情感。从我坦诚的提问到学生无拘无束的回答,再到我进一步的引导,无不在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师生平等共处,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2、创建"生生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其心理素质,展示其才艺,同时也能检测出两个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裁判者。

 3、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最后一个任务,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看谁的家务活做得最精彩,谁的生活最有意义,然后让小组上台表演,尽情展示各组的合作成果,最后做出评价,评选出每组的最佳人选,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更丰富的语言,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也是对整节课的总结和提升。转盘的使用很巧妙,很自然地就让学生练习到了不同的日子和不同日子里需要上的课程,因为时间无法复制。

 不足之处:

 教具的使用不到位,如日历,课前准备好了,但是课中没有使用。在新授课过程中由于情景创设的不太到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因此,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融入课堂。还有,在拓展环节的设计上,我没有抓住这个分类整理已学词语的好机会。

 虽然也展示了以前所学的词语,却没有做一次小结,造成了只是教师罗列词语,学生仅限于记忆词语,忽略了语言的交流性质。没有给学生一个使用词语的机会,没有给学生语言交流的语言环境。这是本节课的失误,因为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分类整理词语更贴近生活,更易于学生的实际运用。

 总之,通过一个多月的国培学习,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会努力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扎实工作,努力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2

  一、活动主题:

 评价自我

  二、活动步骤:

 (一)比较阅读。

 1、阅读文章《人生何处不快乐》。

 人生何处不快乐刘墉

 几个老同学聊天,大都有个艰苦的童年、奋斗的青年和成功的中年。

 “唉!年轻的时候,有闲没钱。而今有了钱,又没了闲,真倒楣!”一人说。

 另一人笑道:“我可比你强多了。”大家看他。“我啊,年轻的时候没钱是有闲;现在虽然没了闲,可是有钱好啊!”

 去拜访一位大收藏家。

 “我以前决定把收藏品全留给孩子。你想想,如果孩子好,当然该给他,当作奖赏;相反的,如果孩子不好,过得可怜,我更该给他,让他卖了,过日子。”

 收藏家话锋一转:“现在,我改了。我想,如果孩子不好,我当然不该给他拿去败掉;相反的,如果孩子好,他很富有,也不需要我的收藏品。”

 他的脸上散发出光彩:“所以我决定把所有的收藏品都捐给博物馆。”

 儿子哈佛的女同学多明尼卡,在作完乌兹别克的研究之后,突然决定一个人穿越天山,横越大陆。她发了个E-mail给在美国的父母。据说那一对老夫妇看到女儿的信都跳了起来:“这怎么得了?多危险哪!这孩子真是疯了。”

 老两口先是生气操心,三天三夜坐立难安,突然,他们不气了,回了E-mail给自己的独生女:“我们想来想去,想不通你是从我们哪个人的身上遗传了这个冒险的个性。看样子,我们不能怪你,只能问自己了。”

 经过一个长周末,进办公室,吓一跳。跟我十多年的秘书,居然染了一头红发。新来一年多的小助理,也染了半头“金毛”。

 “你们过两天就要去参观工厂,让人看了,要怎么说我?”我心想,没讲出来。两天过去。我不气了,看着她们高高兴兴地出门,我得意地在心里对自己说:“让厂商看看我这个老板有多开通、我们的办公室有多民主、我们的公司多么有生气!”

 2、导进:清代的郑燮在《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刚强的品质,要敢于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但是不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直行,不能转弯呢?比照《人生何处不快乐》看,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与讨论:同样是面对困难,两篇文章处理的方式是否相同?又是否矛盾?如何才能较好地处理这两种观点?

 参考:两种观点并不矛盾。面对困难,人首先要有战胜它的勇气,要敢于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是态度的问题,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在处理问题时,人又要学会全面的想问题,这是方法的问题。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坚定的态度,没有正确的方法,只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只有方法和技巧,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定的态度,又容易懈怠一事无成。

 (二)意志力测试

 也许你还不知道,人的掌心其实暗示了一个人的性格及将来。当你伸出手时,也可以从你张开手掌时的姿势、手指呈现的状态,反映出你的个性如何。不如伸手出来,了解一下你的性格。记住,男左女右!

 手指全部分开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的个性非常爽朗,属于乐天派。行动也非常灵敏,讨厌被束缚,而且讨厌就是讨厌、高兴就是高兴,情绪会明确表现出来。

 手指全部紧贴一起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是个属于做事细心、认真、慎重的人,常常压抑自己的感情。先慎思后再行动,是你一向的原则。

 只有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开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的意志力颇强,是拥有自我主张、顽固执拗的人。而且,现正处于非常热情的精神状态。

 五指全部弯曲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的意志力薄弱,常常感到疲倦。不过,你常会为别人设想,性情又温柔,别人麻烦你做的事,你很少会拒绝。

 只有小指和其他手指分开伸出的人

 结果是:你对喜欢和不喜欢的人态度有明显的分别,且内心充满了智慧与美。但是,你也是个容易生气、脾气暴躁的人。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3

 合并同类项是七年级上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的主要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式合并同类项法则,对同类项的概念的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究。这节课是我是从“同类”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并设计了各个活动小组探究不同的六个问题。但其主要活动是下列三个

 活动一:对比(1)3ab 2与—2ab 2 (2)5a 2b 与ab 2 (3)5ac 与6abc 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项归为一类。同学们,你们认为上述单项式中哪些项可以归一类?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从而引出同类项概念。

 活动二:用字母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从乘法的分配律表示 :a(b+c)=ab+ac,如果返过来 ab+ac=a(b+c)。从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活动三 :书上思考探究问题 : 100t—252t , —2xy+3xy , 8a 2b—10a 2b 。 可以合并为一项吗?如何合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学生学习反映良好从以下几点上可以看出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能正确辨别同类项,能进行一般的合并。

 2、通过各组之间的相互提问和共同辩论逐步达成共识

 3、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得以纠正

 但是课下我自己的反思,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和改进。

 1、 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还不够。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作充分的预习

 2、 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努力在书中去找答案,对概念和定义没有认真去理解。以至于出现学生不知老师所提出问题的意图,这是我今后在教学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3、 同类项的概念要让学生着重理解到会灵活运用。

 4、 探究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这时老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

 5、 不仅内容要传授准确,而且要强调学生做题的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 在学生学习活动环节,老师应关注学生探究化简方法是否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是否能说出化简方法的理论依据,学生对同类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总结情况。

 7、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8、在授课前要想办法,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另外,本节对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所高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讨论、总结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应用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我们要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评价自我》教学设计4

  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长期培养的结果,而保护学生自我评价的热情,更是持续自我评价的保证。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评价的绝对主体,很少去关注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常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认真听讲?为什么书写要工整、为什么发言要积极?为什么老师、父母对考试分数会有那么高的要求?当前出现的学生许多诸如“离家出走”、“毒杀亲人”等教育、行为、品德方面的.问题,我想其中除了家长、教师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艺术等原因之外,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的缺乏是根本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

 (1)热情鼓励,提供成功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学生自我评价的点滴进步,对于他们每一点进步都要真诚热情地鼓励。让学生觉得我这么做,这么想是对的。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体会到强烈的爱,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己的信心。“心若在,梦就在!”教师的热情鼓励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乐于自我评价。

 (2)积极评价,给予有效的情绪激励。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古诗《赠汪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汪伦和李白的感情这样好,为什么李白要不辞而别呢?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开始发表看法。有的说: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的;有的说: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有的说: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像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这三种说法发表完了,同学们的手都放下去了。猛然间,我看见班上一个平时非常胆小内向的小女孩举起了手,我赶紧请她回答,她说:可能李白出来时间长了,他想家了,想他的孩子了;听了她的回答,有的同学不屑一顾,有的则是嗤之以鼻,甚至有的同学在嘲笑她。此时我引导他们:李白是一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他写的诗不仅有表现朋友之情的,还有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同学们能吟诵几首吗?我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思考起来,吟诵起来。这时我又说:家是最温馨的地方,李白这样的大诗人想家也是正常的,你们说呢?同学们纷纷表示认同。那位女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看到了那是自信。通过这样积极评价,学生的思维习惯在发生积极地转变,自我评价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2.注重引导,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使学生行之有法,善于进行自我评价。

 (1)在知识学习中,帮助学生明确自我评价的标准。 语文的评价标准即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每单元有单元目标,每节课有课时目标,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要根据这个阶段目标达成的要求进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时,有必要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把握评价的尺度。

 (2)在同伴互评中,引导学生领悟自我评价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看到成绩,了解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动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反思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认识,超越自我。

 例如,请看一个学生在学习了《赠汪伦》后的一个自我评价片断。

 师: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认识的?还存在什么疑问?

 生:我知道了李白和汪伦的感情十分深厚,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其实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生2: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3: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生4::“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5: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

 从中不难看出,通过同伴互评、自评,不仅关注了结果,而且反思了过程,积累了宝贵的数学思想,形成了崭新认识,又让学生从中领悟自我评价的魅力。

 (3)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唯物主义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必须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评价、实施评价。

 (1)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用于评价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笔记帮助他们对于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困惑或感兴趣的地方。久而久之,读书笔记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作为评价自己能力,反思自己行为的一种手段。 在刚开始时,学生可能尝试写作比较困难,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个读书笔记的格式,例如:

 日期:

 今天语文课的课题:

 所涉及的重要知识:

 我理解最好的地方:

 有不明白或还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学了本课后有哪些感受:

 (2)编制试卷。

 历来,评价内容的安排是教师的权力,学生只有做试卷的份,其实,有时发动学生共同参与试卷内容的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习情况。

 例如在学习了一个单元后,在复习课上,师生共同整理知识后,我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体会,设计一到两道试题,再由教师从全班学生的试题中进行选择,适当调整,作为单元试卷。因为由学生自己设计试卷,多数学生偏爱找自己薄弱环节的题目,希望在练习中多得到一次训练的机会,所以,学生的认真态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考试时学生也一改过去的严肃、紧张,换之是轻松、坦然地接受考试。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产生正视自己,特别是正视自己的学习态度。选中或未被选中的题目的同学都说:“今后我要出得更好些。”“我要出得更妙一些。”这就是通过自评调动了学生深层的动力。

 (3)建立错题集。

 在语文作业中,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很多,我通过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他的反省自己不足的能力。开始时,每天每个学生作业、测验等,要求做到每错必登,多错多登,少错少登,无错不登。开始学生不适应,但学生慢慢地从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好处,体会到了错题集的优越性,绝大多数学生错题集上错题的题目在减少,次数在下降,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同时学习能力在增强了,学习新知时,也会随时注意自己不足之处。

 (4)做好学习反思。

 《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反思,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学习阶段或一个单元测试的得与失,从中发现自己学习中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做些简短记录,如方法上的反思,思维过程的反思等。通过反思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通过反思,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还有让学生认真填写苏教版的《小学生语文评价手册》中每单元“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学生在班中进行交流与沟通,做到共同改进与提高。

  3。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意思就是说人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学生应通过自己检查作业、分析考试情况、回顾自己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等,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实事求是、科学地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例如,在单元检测或一些阶段检测交卷时,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很高,好像每一个交卷的同学都是高分甚至满分,即使教师监考时再三提醒、敦促学生多检查,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如果教师不督促,那么,在做好试卷后的多余时间内思想开小差的学生不在少数。一旦老师试卷批阅后,许多学生神情沮丧,他们原来的自信与实际分数相差很大。这说明这些学生还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因此,我尝试让学生在试卷上先对自己打分数的方法,作一些自我评估。然后对照实际分数,对比找出差距,经过多次尝试,当差距越来越小并逐渐趋于零时,学生也就具备了较高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找出差距————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有所提高”的评价模式。这样学生随时随地的自我评价必然会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其它方面,最终形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主体对自己表现的认识与批判。通过评价,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我,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自我评价模式,也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

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isud.cn/down.asp?cat_id=10&class_id=33

『小学数学教案』冀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分类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分类》教案 《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2,过......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3 推荐程度:

『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组合..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组合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257 推荐程度:

『数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下第二单元教案

·确定位置 课题: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5页例1和练一练1,2及练习三1-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50 推荐程度:

『数学』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第五册 课题一: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75 推荐程度:

『数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 循环小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第65-66页例7、例8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2、学生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知道循环......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57 推荐程度: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

·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8页.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作者:刘卫东. 工作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第三小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向荣街3号建设路第三小学.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65 推荐程度:

『数学』苏教版12册教案

·二、圆柱和圆锥.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00 推荐程度:

『数学』《统计》教案说课稿

·现代课程认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07 推荐程度:

『数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工程问题》. 一、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材第十一册P51例5 工程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工程问题的题目特点和基本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有关问题。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30 推荐程度:

『数学』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探讨教案

·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探讨教案. 三角形的分类. 大连市满家滩镇中心小学薛翠玉.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3 推荐程度:

『数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

·数学公开课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 管前中学陈景辉. 执教时间:2003年3月5日.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65 推荐程度:

『数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让数学课从封闭的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本节课,围绕节约能源这一主题,课前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互联网......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54 推荐程度:

『数学』小五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

·小五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27 推荐程度:

『数学』数学教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23 推荐程度:

『数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掌握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程引入, 学生课前完善知识预览的相内容。 课堂教学:. 细胞增殖是以细胞分裂的方式来完......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1 推荐程度:

『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格致初中胡全英. 课题:1.5 分数的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两个分数相乘的法则。 掌握分数与分数、整数及带分数的乘法......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24 推荐程度:

『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尺实践活动》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尺实践活动》凡家村小学邱俊利.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巩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通过实践活动,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3 推荐程度:

『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活动设计.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 姜鸥. 教学内容:. 《求平均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 ... (多媒体出示1)下面是学校领导给3年级和4年级打的分,到......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273 推荐程度:

『数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 第1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94 推荐程度:

『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和验算的学习习惯,并从中体会数字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430 推荐程度:

『数学』花儿与少年

·捎去花儿两盆,校园锦上添花,少年茁壮成长. 活动宗旨与构想: 致以新年美好的祝愿——"过个红红火火的开心年". 给每...活动内容与效果: 活动自元旦起,至3月12日植树节,学校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90 推荐程度:

『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 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有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借助符号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是代数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学生由算术思维飞跃到代数思维一个新开端。本节课“字母表示数”,首次为学生开启了代数知识这一新的学习领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基石,其作用与地位不言而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读儿歌逐步发现其中的规律,充分感受到永远也读不完从而产生探究新方法的需求,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真正经历用字母表示数这种方法形成的过程,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发现用字母表示数,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体验探究的乐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85-87页解方程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概括过程,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也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的初步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3.同学们结合素材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表达式、表示公式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受符号化思想,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括(即符号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洋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有一首儿歌,我怎么也说不完,你们来帮我好吗?(出示PPT主题图及儿歌)

二、探究新知

1.用字母表示数

学生齐读儿歌《数青蛙》,师:你们能把儿歌说完吗?那大家能不能想办法用一句话把儿歌说完呢?指名回答:生1:几只青蛙几张嘴。生2: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那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这首儿歌呢?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适当说出可以用字母表示数)。指名汇报:a只青蛙a张嘴 ……大家真厉害。一句话就帮我把难题解决了。这里的字母都表示了什么?对:这里的字母都用来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那么这里前面的a表示什么(青蛙的只数)后面的一个a表示什么(青蛙嘴的数量)。前面的a和后面的a一样吗?(在同一个问题中一个字母表示的是相同的数)。

2.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1)刚才大家用含字母的一句话概括了青蛙的只数和嘴的数量,那看完了这几句儿歌后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PPT出示)。先让学生讨论后交流:①a只青蛙a条腿(青蛙的只数与腿数不同,不能用同一个字母)。②a只青蛙b条腿(看不出来b是a的4倍)。③a只青蛙4×a条腿。

(2)引导分析:青蛙的只数与腿的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后说出:不管a表示几,有1只青蛙就有4条腿,也就是说1个4,有2只青蛙就有8条腿,也就是2×4,青蛙的腿数始终是只数的4倍,有a只青蛙,就有a个4条腿,列式就是4×a,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首儿歌?指名回答:a只青蛙a×4条腿。

(3)通过刚才我们大家一起探讨的青蛙的只数与嘴的数量以及腿的数量关系,你们能不能用字母表示下面的儿歌?(PPT)(同桌先说一说后指名说)。(强调说明只数与眼睛以及腿数的关系)。(完整的儿歌。)

最后师引导生说出: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

三、猜年龄

播放洋葱,算的狗蛋爸爸的年龄,学生算,狗蛋爸爸的年龄比他大30岁,你们能算出狗蛋爸爸的年龄了吗?分析狗蛋1岁时,狗蛋爸爸多大?狗蛋十岁时,狗蛋爸爸多大?……如果用一个式子表示狗蛋爸爸的年龄,狗蛋爸爸的年龄怎么表示?(a+30)在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中,a表示的是什么?a +30又表示什么呢?那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看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字母表示数)如果a表示狗蛋爸爸的年龄,狗蛋的年龄怎样表示。

走进生活

1.设奶粉每袋p元,桔子每袋q元,则买10袋奶粉、6袋桔子共需 ( )元。

2.师:每袋奶粉p元,10袋奶粉该怎样表示;桔子每袋q元、6袋桔子多少钱?共有多少元?(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用字母表示量,后接单位的和差形式要用括号括起来。

3.师:买1 千克苹果,每千克m元则共花了( )元。让生独立完成然后课件演示,最后是强调: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将带分数化为分数写在字母左边

4.b个蛋糕平均分给a个学生,则每个学生分到( )个。让生独立完成然后课件演示,最后是强调:除法运算写成分数形式.如b÷a通常写成 b/a。

尝试练习

1.小玲的年龄为c岁,她爸爸的年龄比她的3倍小 1岁,请问她爸爸的年龄是( )岁

2. 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每时c千米,它开了2小时之后,又行驶了5千米才到达目的地,请问甲地距离乙地( )千米。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找生汇报,最后集体反馈结果,再用课件展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簿的单价为a元,怎样表示100本练习簿的总价?(练习簿的总价=练习簿的数量x单价)所以100本练习簿的总价为100xa元,即100a元。

师强调: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相乘,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 ” 来代替。数和字母相乘,在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x100写成100a,一般不要写成a100。

四、合作讨论

请同学们一起回顾我们已学过的,碰到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具体要求:1.用文字写出你们组所要表述的数学规律。2.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表示出这个数学规律。3.指出在这个算式中,各个字母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表示下列数学规律吗?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先让生说一说。再用课件展示)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师引导生自行总结)看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到了用字母表示数非常简洁、方便,那你们知道人类历史第一个开始用数字的人是谁呢?课件出示你知道吗?

七、作业:

(一)、下列表述中,字母各表示了什么?

(1)买10件衬衣需10s元;

(2)底面积为50㎝2的长方体的体积为100b ㎝3。

(3)教师抽查了班里20﹪学生的作业,共有20﹪x本。

(二)、若小玲的年龄为c岁,她爸爸的年龄比她的3倍小 1岁,则她爸爸的年龄是 ( )岁。

板书设计: ? 用字母表示数

a只青蛙 a张嘴

? 2×a只眼睛 4×a 条腿 11+28

? 狗蛋年龄(岁)爸爸年龄(岁)

? 1+30

? 13+30

a+30

教学反思:本节课,尝试洋葱微课进行教学,学生很喜欢,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积极性也高,而且课程中的难点被洋葱分解的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理解,而且中还有提问,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由于我的教师资格是数学,但是由于学校缺语文老师,我也就一直带语文,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希望语文也有这样的帮助我们,谢谢!你们辛苦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1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众长,共同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

 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都很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节课有一定的亮点,但其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也有可能今天的题材学生不太感兴趣。但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应该想办法使呈现的这个材料变得能让学生感兴趣。另外,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流利、准确。对乘法分配律的叙述稍显罗嗦,不够坚定、自信。在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训练和提高。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2

 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现在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巩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较,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现了应用价值。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不足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师科学地引导。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3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佳乐超市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买“3套运动服,每件上衣21元,每条裤子10元,一共花多少元?”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他们确实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这是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

 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

 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5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学生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和应用。开始导入我是利用小学教学热身赛展开的教学。9×37+9×63和9×(37+63)。左右两排学生做不同的题,让学生认识到这两道题难易程度的不同,用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体现了用括号的必要性和简便性,通过学生总结说特点引导他们猜想,然后对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上周去滨州听课,学到了“猜测-举例验证-总结-应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并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不完全归纳法,也在本课中用所应用。但是在引入时应该让学生们把这两个算式的特点和联系理解透彻了,学生们会很快的猜想出这条规律,整节课讲速度有些慢,导致了几个经典的练习题没有处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导入新课,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80+4)×25=80×25+4×25此题的处理,我感到比较欣慰。当发现学生们(80+4)×25=80×25+4时,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个错误的算式,让和我做的一样的同学举手,大约有5、6个同学高兴地举起手,还有一个同学得意地说“刚才我还以为做错了呢?”看到这种情景我接着说:“不举手的同学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此句话给了这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的信心,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了正确的解法。这道题学生们非常容易做错,这样的处理会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6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 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 学习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的过程。

 4、师生平等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 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猜想——倾听——举例——验证,在 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 刻意的创设教学情境,只是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达。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5、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