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九重阳的由来是什么?

2.为什么九九重阳?

3.九九重阳节是什么意思?干什么的?

4.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被叫做九九重阳呢?九九这个数有何含义?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活动方案_九九重阳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重阳节起源于东汉(25~220),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让我带大家了解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1

  一、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主要有三种主流说法。

 重阳节的来历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及祭祀酒业神等。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重阳节的来历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重阳节的来历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二、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2

  一、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二、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

九九重阳的由来是什么?

1、九九重阳节一般指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

2、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3、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4、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为什么九九重阳?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 [1] 在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举行敬老宴),感恩敬老。 [2-3]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2] [4]

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4] ”九'在数字中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5]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7]

九九重阳节是什么意思?干什么的?

九九重阳,有诗曰“遍插茱萸少一人”,九九归一,十全十美,还少一,那就是“九”了。

扩展资料: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变幻,九九八十一后又再循环,归一。

九九归一:一种解释是“归根到底”,一种解释是“绕了不少圈子,最后又还了原”。但这些解释只是对成语本身意义的一种狭义的、单纯的理解,并没有真正诠释其深刻的内涵。

其实,“九九归一”虽然指的是“周而复始”或“归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轮回,而是由起点到终点、由终点再到新的起点,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过程。

它体现了人类对一切事物发展认识的辨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在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终极的,古今人文建筑都以之为“最“。

要想“九九归一、终成正果”,还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

九九归一即从来处来,往去出去,又回到本初状态.其实,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一种升华,一种再造,一种涅盘,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十二是最大的阴数 。

所以九九最大,归原为一。

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被叫做九九重阳呢?九九这个数有何含义?

九九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个日子是老人们的节日。在中国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扩展资料: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人民网——重阳节因寓意“长久”而被定为“老人节”

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重阳节的记载。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1.自汉代以来,重阳节一直是长寿的习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重阳节真正形成于汉代。到了唐代,它终于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随后历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内涵,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重阳节。在易经中,任何事物都有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数字也不例外。其中,数字“六”被指定为负数,数字“九”被指定为正数。九月九日,双阳并列重阳节。因此,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节,也叫重阳节,但更多的时候被称为重阳节。在重阳节,人们会带上菊花酒,把山茱萸放在头上,和亲朋好友一起爬山,喝菊花酒,吃糕点来怀念远方的亲人。

2.重阳节在秋高气爽,适合登高望远。此时菊花盛开,所以赏菊成为了这个节日的活动之一。重阳节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在为丰收而高兴的时候,认为这是祖先和上天的祝福。因此,人们将重阳节、除夕、清明节和中元节定为中国祭祖的四大传统节日。因此,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节,重阳节是因为它属于阳数,甚至是九。九是九-九的意思,九是单数中最大的数。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已经把9月9日定为敬老节。

3.中国人对数字有一种特殊的热情,如偶数中的6和8,有和谐和繁荣的含义,特别是在申请车牌时,结婚和搬家时,他们选择包含这些数字的日子。数字9与汉字谐音由来已久,寓意着久远而持久的内涵。所以把重阳节定在农历九月初九,也是希望家里的老人长寿百岁。

在民间,重阳节的习俗仍然保留着。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延续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