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2.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3.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5.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

6.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7.初中九年级物理杠杆教案

8.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_初中物理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 :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质量物体的一种特性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8、109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由物质组成,一个铁锤比一个小铁钉所含的铁物质要多 ,物理上?质量?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某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

 2.质量通常用字母m 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是 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 t、 g 和 mg .

 3.1kg=1000g,1t=1000kg.

 4.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 kg ;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 t ;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 ;

 一张纪念邮票的质量约为50mg.

 小组讨论

 1.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2.泥团捏成泥人,形状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3.飞船飞向月球,位置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4.将一铁块加热,温度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结论: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师点拨

 1.物理上的?质量?含义,与生活中所指的某某产品的?质量?优劣有区别.

 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只看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跟踪训练

 1.质量为1kg的水,全部结冰以后,冰的质量是 1 千克.如果1kg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水蒸气的质量是 1 千克.

 2.?解放牌?载重汽车本身的质量是3.8t,合3800千克=3.8?106克;一粒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的质量一般约为200mg,合 0.2 克=2?10-4千克.

 3.一根硬棒,下列哪种情况下其质量发生了变化(A)

 A.用车床车光滑,并制成某零件

 B.在炉中加热至300℃

 C.将棒拉成细铁丝

 D.将铁棒带到宇宙飞船上

 4.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相比较(C)

 A.木块的体积较大,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B.铁块较重,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C.木块和铁块质量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样的

 D.无法比较其物质含量的多少

 5.试判断3?107mg所表示的质量可能是(B)

 C.一头大象 D.一杯水

 学习指导二:质量的测量天平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9、110页,完成下列问题:

 1.买卖食物都要称量食物的质量,通常我们用哪些器材称量质量?

 实验室里我们通常用天平测质量,生活中常用杆秤、台秤测质量.

 2.观察托盘天平构造,认清天平各部分名称和配套砝码的质量及个数.

 1.底座 2.横梁 3.托盘 4.标尺

 5.平衡螺母 6.指针 7.分度盘 8.游码

 3.熟记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称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测量的最大质量,底座铭牌上标注有称量);

 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小铁块)质量:

 一放: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

 二调: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三测: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 左盘,估计一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 大 后 小 向天平 右 盘依次试加砝码,若所有合适的砝码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则需调节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

 四读:右盘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示数等于物体质量;

 五收:测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点拨

 1.调节平衡螺母,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静态平衡)或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动态平衡)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要遵循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的原则.

 3.加砝码应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先大后小).

 4.调节游码相当于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减小砝码.

 5.读物体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再读小砝码(先大后小),读游码示数应以游码左刻度线为准.

 跟踪训练

 1.一架托盘天平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标尺的左端,下列措施中可以使横梁平衡的是(A)

 A.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B.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C.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D.以上措施都可以

 2.用已经调好了的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C)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3.下图小石块的质量读数为27.2g.

 4.一架天平,测量前左盘低右盘高,未经调节,称得一铁块的质量是50克,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比50克 小 (填?大?或?小?);若用一个已生锈的砝码去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则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 小 (填?大?或?小?).

 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 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 质量的单位

 (1) 国际单位:千克(kg)

 (2)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一)

 温度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二、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 -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二)

 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学生举例后教师总结)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播放动画利用声纳探测海洋)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超声波测速仪。

 超声波测速仪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的仪器,超声波测速仪固定在道路旁,向着驶来的车辆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车辆后会被车辆反射回来再被测速仪接收到,而接收到的超声波的频率已经改变了,根据频率的变化,就能确定车辆行驶速度的快慢了。测速仪除利用超声波外,还可利用电磁波,如雷达测速仪就是利用电磁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

 3.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四)

 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五)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

 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六)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 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用实验探索、讨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动手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表面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察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光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_和探索_,为下面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察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情况。首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察到的现象检验猜想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规范的光路图比较,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老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现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知识。

 (4)知识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如果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出猜想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继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并通过充分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呼应

 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演示说明雨后美丽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原因。(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6 .课堂练习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第二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2.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总结 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初中光学内容主要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平面镜成像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节课内容在光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于光的反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 经验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规律,以及应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光路图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光的反射规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教学重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学过程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学 反思

《光的反射》是物理教材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光的反射定律也是继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之后的又一重要光学规律,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如何上好这节课,这节课能达到什么效果对后续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理教学用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提出了详细要求。这些要求看似简单但要想真正完成并不容易。我平时上课自认为教材很熟,备课时常常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课堂上学生实验的实验器材的准备和改进也着实让我费了一番心思。实验中的激光灯的光束效果不明显,所以想到了用香火制造烟雾;烟雾需要收集并保存所以想到了空盒子,并且就地取材把实验室中的光的反射演示仪的空盒子倒置过来即可;由于涉及到角度问题,想到在盒子的背面贴上自画的量角器,并且自制量角器的位置也反复斟酌改动多次。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在轻松中学到了知识。我在感动的同时也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一 探究实验中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时没有设计相应的表格,只是让学生大体对比了一下,甚至有的学生只做了一次实验就轻易地得出了结论;二 反馈练习少且针对性不强,这点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很容易就看出来了。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没有画出详细的光路图来解释。没能让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概念。四 课堂的各个环节不连贯,备课不精益求精,只是浮在表面上。五 没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接受能力,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考虑不周全。六 没有板书设计,在授课时很容易造成板书凌乱,没有条理。

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在准备,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充分考虑到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好应变。

二、心中有教案,但不以教案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为主,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对能力,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艺术。

猜你感兴趣:

1.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 八年级上物理教学设计

3. 初二物理 光的反射教学

4. 初一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5.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精选篇1)#

新学期伊始,为了在本学期更好的完成物理教学任务,现制定如下:

一、学情分析

1.学生方面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虽然在小学的自然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从物理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其中最基础、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所学的知识比较浅显,作为一门新学科,应该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方面

本人刚接手初中物理的教学,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了解的都比较少,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比高中生差,所以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孜孜不倦的教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角色,多了解一些初中生的行为特征。

二、教材分析

我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本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运动学、声、光等一些基本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具有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3)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3)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四、具体与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做到每周不少于一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注重教材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把好实验关。

3、认真备课,根据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让学案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要效益;本人力争在本学年完成系列课达标。

4.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初中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上课时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建立“问题记录本”,要求学生到每日一问;建立“错题记录本”,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并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解题的思路和能力;

6.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7.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但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做到严而有情,严而有度。凡事要优先摆事实、讲道理,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

8.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

9.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10、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五、教学进度及安排

同教研室及初三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时间表

六、教研与课题

同物理组教研安排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精选篇2)#

一、基本情况分析:

二个班共有学生135人,其中一班65人,二班70人,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117章。

四、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作、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六、课时:

第十一章:6课时

第十二章:6课时

第十三章:6课时

第十四章:5课时

第十五章:6课时

第十六章:6课时

第十七章:5课时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精选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学目标

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⑵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利用各种符号与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资讯。

⑶培养学生规划组织与实践能力。

⑷培养学生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通过正确、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汇集、分析、研判、整合与运用资讯,提升学习效率与生活品质。

⑸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能力。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中。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中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实施措施和安排

1、组织形式:

⑴个人活动:针对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走访、查阅资料、调查等形式写出调查报告。

⑵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明确研究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写好小组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2、教学形式

⑴任务驱动。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要求的任务,引导研究性学

习活动的展开。

⑵集中与分散、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师针对性指导。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日和寒暑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

1、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4、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同周围环境接触,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综合能力。

5、加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始资料,并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个人成长档案。

九年级活动安排:

九月社会调查与实践搜集职业生涯规划资料

十月校园生活调查手机与生活

十一月健康生活辐射与健康调查与环保

十二月社会生活交通拥堵带来的影响

一月自然万象小沼气,大用途

五、总结

1、学生整理好各自的资料,写好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及收获等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精选篇4)#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物理科教学工作,九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激发学生对身心健康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的活动意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养成坚持健康心理良好习惯。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三、工作措施:

1、领悟课标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

5、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15节以上。

四、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不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相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批改作业

批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精选篇5)#

一、学生情况简析:

10、15班总体上学生较服从老师教育,基本上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但仍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10班学生优秀率在一定程度上波动较大,合格率较稳定,因此在学期要着重培优,让优秀率稳定下来。

15班学生优秀率潜力较大,合格率有波动,加之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上更缺乏一些,因而本学期15班培优补差需同时进行。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上学期已经完成了所有新课部分,本学期进入初中部分物理总复习,完全围绕中考展开各知识点复习。

复习时应以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指导,以教材为核心,立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还要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物理实验和方法的复习,突出核心实验,重视探究过程,立足于学生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三、目的要求:

1、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抓优生,保证优秀率进一步提高;

3、提高合格率,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4、利用一切课堂教学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配合班主任帮助学生德行的提高。

四、方法与措施:

(一)平时教学时应注意:

1、注重基础,回归教材;

2、强调应用,强化动手;

3、重视实验,重视探究;

4、关注热点信息,体会科技进步。

(二)辅导学生时应注意:

1、对优秀率的学生应注意课堂提问频率;

2、对后进生应尽量取单独辅导的方式;

3、在6:30—7:00进班为学生答疑;

4、在班级里建立帮扶小组。

##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双斜面实验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最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

 2.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无摩擦,右斜面足够长)

 右斜面固定摩擦越小,球滚得越高球将滚上原来的高度

 减小右倾角球沿斜面滚得越远球沿斜面滚得越远,一直滚到原来的高度

 放平右斜面球滚得最远球将一直滚动下去

 过渡:现在通过动画来模拟没有摩擦阻力时小球的运动。我们为动画配了一段话剧。

 (2)动画模拟

 (老师扮演伽利略,学生扮演小球。)

 伽利略:小球先生(**),如果没有摩擦,你会爬上什么高度呢?

 小球:我会搭乘梦想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爬上原来的高度。

 伽利略;如果我减小右斜面的倾角,你还会爬到原来的高度吗?

 小球:梦想有多高,我就可以爬多高,只是我要走的路程更长了。

 伽利略:如果我继续减小右斜面的倾角呢?

 小球:我心依旧,只是又多了一段山水之程。

 伽利略:如果我把右斜面放平,你还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前行吗?

 小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择了高度,留给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

 播放周杰伦的《蜗牛》节选: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 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希望同学们像小球一样怀着梦想,沿着人生的轨道一步一步往前行!总有一天,你有属于你的天!

 过渡: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3)理想实验的魅力: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通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

 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不能实现的地方,思维向前一步。

 这种方法非常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00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

 过渡:通过双斜面理想实验,伽利略得出了结论。

 (3)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回顾、思考:

 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

 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问:运动状态是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过渡: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4.补充完善,形成定律

 (1)笛卡尔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笛卡尔补充了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渡: 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顿在英国诞生。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尔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过渡:现在我们来理解定律。

 (三)理解定律,了解惯性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不受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运动状态变化,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通过实验验证呢?

 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许多阻力很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阻力很小的现象:冰壶

 从可以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

 思考:定律中还论述了什么呢?

 3.惯性:

 ①概念: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设问: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物体会抵抗速度的改变,从而使速度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汽车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②一切物体有惯性,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物体惯性大,?本领?大,运动状态难改变;物体惯性小,?本领?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思考并猜想:物体的惯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游戏:用嘴吹书

 提起书,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封面;用手提起封面,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书。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吗?

 ③惯性与质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为kg。

 在初中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现在进一步从惯性的角度认识了质量;以后还要从物体间的引力认识质量。

 过渡:现在,就可以解释撕纸游戏了。

 (四)再设情景,规律应用

 1.思考:怎样解释撕纸游戏?

 有夹子,增大了中部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时,中部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

 过渡:了解了惯性的知识,我们还能用它判断是非。

 2.美国空军UFO档案记载,1952.12.6黎明前,一架B29轰炸机在墨西哥湾上空训练时,一个很大的不明飞行物以4000km~15000km的时速靠近、经过、远离它。在目击描述中,不明飞行物能迅速增减速度,甚至还能骤然停止。

 思考:1.如果没有特别的装置,UFO骤然停止时,外星人飞行员的命运是怎样的?

 2.人们想象外星人持有惯性消除器,用来消除自身的惯性,以便应对速度的迅速变化,你怎么看?

 我们利用惯性的知识发现了UFO档案记载中的疑点。希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利用所学知识,冷静分析。

 (五)课堂总结,课外探究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是开拓者。伽利略首创了理想实验方法;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牛顿提出了惯性、力、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体会了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3. 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4.后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哪一个定律是终极真理,物理学的大厦永不封顶,还等待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

 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下面我分享了初中物理质量教案,供你参考

初中质量教案

 一、教学知识点阐述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质量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四)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dm3的纯水、大烧杯、天平、砝码盒、金属块、杆秤、托盘秤、板书演示课件、投影仪、各种幻灯片、铁钉、铁锤、冰、水、?天平的使用?交互式动画

 五、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导入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一:观察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粉笔、黑板擦,教室外的树木、房屋、汽车、飞机,放映幻灯片?行星、恒星?,向学生介绍物体是由铁、木头、水等各种材料组成的,人们叫这些材料为物质,也就是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方案二: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几种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指出讲桌和木椅由木材构成;铝锅和铝勺由铝构成;铁锤和铁钉由铁构成.接着向学生提问:讲桌和木椅;铝锅和铝勺;铁锤和铁钉除形状和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新课教学

 1.质量的概念教学

 为了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的不同,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质量.

 2.质量的单位

 本处教学建议使用幻灯片投影或形式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克、毫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例如汽车、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做质量的单位.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使学生知道大象的质量是人的近百倍,鲸的质量可达大象的二十多倍,地球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八十多倍,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三十多万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温度的测量引出质量的测量

 实验演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幻灯片放映实验教学.

 一个铁钉,它的质量是100g,把它弄弯,它含有100g铁这种物质.100g的冰化成水,质量仍是100g.将一个200g的大苹果从地球拿到月球上去,质量仍然是200g.

 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引入

 1964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只秦代生铁秤砣,它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了秤.我国传统称量质量的工具是杆秤,今天还常用台秤、磅秤、电子秤.在实验室,称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由此引入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学习.

 5.天平的构造

 认真观察自己桌上的天平,认识它的构造.认真观察砝码盒内的砝码,观察盒内每个砝码的质量数,提示学生注意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应当用镊子夹取.

 学生观察一段时间,教师可用投影仪把天平的实物图打在幕布上,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说出天平各部分构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所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

 6.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教师可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组让学生边看教师演示,边自己动手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搞清楚使用的步骤和方法.

初中物理质量教学反思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同时它也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开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内容课本从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入手,并配以形象的带领学生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在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的环节,教材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测质量的工具入手,进一步引导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ppt和flas,及微的观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2、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

 提前设计微等教学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实现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节课我还将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际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将橡皮泥的位置、形状改变后的质量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教师只巡回指导,个别点拨。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3、教与学方式的创新: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以下内容为 收集整理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供大家学习参考。

《浮力》一课,是前面学过力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知识。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

 

一、引课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辽宁号、、热气球、潜水器等,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二、用学生实验,播放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初中九年级物理杠杆教案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下面我分享了,供你参考

教学目标

⒈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综合能力。

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教学仪器:

玻璃水缸、水、镭射发射器、光具盘、玻璃砖、几根钢针、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引:

一、现象、筷子变向上“弯折”

水中的鱼 池底变“浇”

海市蜃楼

二什么是折射现象:

三线共面 反射定律对比

两线分居

三、折射定律 水斜射入水中:折射角隅种角>入射角

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入辞去角

垂直入射:i=r=0o

光路是可逆

一、折射成像为虚像光的折射光线的么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二、应用的解释

作业: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每小组桌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让学生说出他们看到的现象,然后引入课题。在这个环节中,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感受到神奇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自学“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等基础知识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两道练习,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通过练习的展示,发现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再由优生带着中下生学习,帮中下生分析问题,纠正错误,在这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可能存在的误区给予释疑和突破,以求实现以兵教兵的新课改理念。

3、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这一教学设计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资料,再通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寻找光折射时有哪些规律,由某一小组代表在班级上进行成果展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通过其他组学生的不断完善: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时光路可逆。这里学生能很好地发挥群体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建构一个正确、完整的“光的折射规律”的知识。老师将课堂让给学生,在此只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动,用脑想,用口说,用耳听,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亲自感受获得知识的喜乐,体会形成正确的物理思想的过程。

4、学习了光折射规律后,设计一道画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图进行检测与巩固,利用光路图解释了筷子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折了”的现象,并就此光路图进行知识拓展:渔民用叉子叉鱼时,为什么要往他看到的鱼的下方叉去?为什么会出现潭清疑水浅?“水浅”骗了人的眼睛对游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进一步感受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倍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

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本人还是不能将“学导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一些长处发挥出来,不会灵活加以应用,使得课堂上时间安排不紧凑,容量不足,学生的学习知识点不完整,还有一些学习上的误区不能在课堂上给予解决。课堂上也留下不少的遗憾。

1演示光的折射实验时,由于入射光线方向没有准确控制,致使光从空气一侧射向玻璃时入射角为50度,折射角为30度,而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为30度时,折射角不为50度。

2课堂的掌控不好,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的引入、当堂检测等环节占了太多时间,致使后面的课堂检测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的知识学习不能很好的展开。

3略去了光折射共面的演示实验,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究知识,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习得知识。

4为图简单方便,又考虑到三线共面的知识已在光反射中学习过,本节课就将三线共面的实验省略。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备课、编制教案是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中的一项必要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九年级物理 杠杆教案,欢迎大家参阅。

初中九年级物理杠杆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 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一些应用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2.过程与 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的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 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 中必须有 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认识、 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支点、力臂

 教学工具

 剪刀、钳子、木棍等

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子,引入杠杆概念。

 一.杠杆:(概念)

 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1.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 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 2):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 .杠杆平衡:

 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四、杠杆分类:

 五.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L1>L2,钢丝钳、开瓶器、指甲刀、起子等。

 2.费力杠杆:L1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